物探实习教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239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3.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探实习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物探实习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物探实习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物探实习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物探实习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探实习教程.docx

《物探实习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探实习教程.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探实习教程.docx

物探实习教程

第二部分物探生产实习

第一章地震勘探数据的野外采集技术及方法

地震勘探数据的野外采集的任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提供物质基础。

原始资料获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资料数字处理的质量和精度,关系到地质成果的优劣。

因此,它是地震勘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分为现场踏勘、施工设计、试验工作及正式生产等阶段。

由测量、钻井、激发、接收、解释等多种工作密切配合进行。

野外采集工作的关键是地震采集仪器和野外工作方法。

地震采集仪器包括地震检波器及记录仪。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震仪器由原来的光点记录仪发展到模拟磁带记录仪器,至今已发展为数字磁带记录及磁盘记录、并且用计算机控制和处理的仪器。

野外工作方法由最初的单次观测发展为如今广泛应用的多次覆盖方法,并采用组合激发、接收技术。

地震波的激发也不局限于炸药震源,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采用非炸药震源。

随着科学的发展、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技术及方法不断更新,所得的原始资料也越丰富。

第一节地震勘探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技术

经济工作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地震勘探工作同样要讲究经济效益。

地震勘探工作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正确的解决其组织管理问题密切相关。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与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相比,组织工作更复杂所消耗的物资材料更多。

因此,在地震勘探的各个阶段考虑经济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勘探工作的经济效益

由于地震勘探一般有很好的地质效果,这种方法几乎在地质勘探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都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在普查含油气构造阶段,地震勘探有特殊的作用,它在这个方面常常是应用最广泛的地球物理方法;在寻找含油气构造应用地震勘探能够大大减少打井的费用,这就显著地提高了勘探工作的经济效益。

地震勘探的应用可加速新油气田的普查和勘探;由于对勘探深度、结果解释的精度和可靠性等的要求都在提高,地震勘探在解决金属矿地质问题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增大。

地震勘探解决地质问题能力的提高又与其方法的技术进步有关,现在越来越多地把科学新成就用于地震勘探实际。

新技术手段的发展、组织形式的完善、科学的劳动组织等都会减少地震勘探成本的增加。

地震勘探经济效益的增大表现在提高了其地质成果的可靠程度,因而减少了普查勘探新矿床所需的钻探成本。

地震勘探工作能够提供深钻井的后备构造保证。

地震勘探工作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

①地震勘探工作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比重,②地震勘探工作在地球物理总工作量中的比重,③每年完成的地震剖面总长度,④每公里剖面的成本,⑤每年野外工作的平均月数,⑥地震勘探所提供井位经钻探验证后的成功率。

二、地震勘探工作的组织

为了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目前我国野外队的基层组织是地震队(或大队),队中包括完成全部工作所需的人员。

队长是全队的首脑,负责全队的活动。

地震队的工作由技术设计确定。

设计中明确规定了工作的任务,指出这些工作与生产或建设的具体要求的关系。

设计应考虑工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特点并以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程度的分析为基础,特别应注意研究进行地震工作的物理和地质前提。

设计要包括野外工作方法、仪器和野外资料的处理等方面所提出的地质技术论据,其中可建议进行必要数量的辅助工作—地形测量、钻井、山地工作等等,还有必要的试验工作,指出其进行步骤和所需时间。

设计力求使工作最经济,吸收最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成就、先进经验等。

如果能够与其它更便宜的地球物理方法配合工作,就会减少成本较高的地震勘探工作量。

在技术设计中要对剖面的位置和长度、观测系统、激发和接收条件等作出计算和估计,应指出生产工作中的平均条件的资料(例如炮井深度、炸药量、钻井位置的岩性等等)。

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量。

设计要提出工作中所必需的各种组织技术措施(炸药库房和其它临时建筑的建造、物质供应、保安技术、技术培训等等)。

设计中要指出分阶段完成工作的期限,提交最终报告的期限。

设计中要说明选择野外仪器和处理数据的计算机型号的理由,处理数据所需的机时,根据技术设计核定费用预算。

技术设计要经上级组织批准。

地震队的工作分为几个主要时期:

组织时期、野外时期、室内时期。

在组织时期进行工作设计、编制工作计划、招集劳动力、配备仪器和设备、组织技术物质的供应、组织炸药仓库的保安工作、向工作人员介绍技术规程和保安技术规程等。

如果工区远离基地,则既可在组建地(公司,勘探大队等)进行组织准备,也可在工作地点进行。

在野外时期,根据技术设计规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进行野外工作。

野外地震队工作包括的基本工序是:

测量爆炸点和观测点并作地面标志;打炮井,安装观测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必要的生产工作和地震观测、观测资料的野外整理和处理。

野外时期是地震队工作的主要时期,应该力求使之有最长的工作时间。

在野外时间要完成队内和上级组织对所得资料的质量评价和验收。

在室内时期,则根据自己处理资料的结果或计算中心的资料实现最终的解释,并编写工作报告。

为了完成各种工作,地震队分为地形测量组、钻井组、地震仪器组、爆炸组和室内组,每个组内由组长负责领导本组的活动。

各个组的野外工作应当严格协同一致,因此,在工作时间地震组组长是所有野外各组的领导。

地震工作技术要求地震各工种形成流水作业。

例如,地形测量工作应完成在钻井工作之前,而钻井工作也要赶在地震工作之前,只有遵守各种工作的正确顺序,地震队才能有较高的生产率。

地震队的生产效率由按确定的工作方法勘查的剖面公里数决定。

有时利用物理点观测来衡量生产效率,当爆炸点和地震检波器排列为一定位置时所得的地震记录总和称为一个物理点观测。

地震队在八小时工作日内的生产工作量是用对应于实际定额的剖面公里数来表示的。

定额由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工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决定。

地震队每月提交关于所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的报告,列举野外资料的特点和初步处理的结果,提出下步工作的建议。

完成室内处理后提交最终报告,其中应包括所完成的工作量、所达到的经济指标,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的评述,尤其重要的是所得野外资料的描述和分析及其地质解释,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三、试验工作

野外施工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精心施工,抓好基础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原始资料要齐全准确,并尽可能提高勘探的效率。

为此,在正式开始生产之前,常常先进行试验工作。

试验工作的全部过程就是对客观外界规律性逐步认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了解在工区使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可能性,并确定最适宜的野外工作方法技术。

试验工作的内容取决于地震地质条件,通常包括:

选则最佳激发条件、接收条件及合适的观测系统,进行野外速度资料的确定;对于低速带的变化、干扰波的特点进行研究,以便综合地进行各种因素的选择。

(一)试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1.试验前要了解前人工作的资料及经验,在此基础上拟定试验方案。

实验中要取全取准各项资料,以利于分析对比。

2.试验点的布置要在某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上作重点试验,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向全区推广。

3.试验工作必须要从简单到复杂,保持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记载研究某一因素时,其它的试验因素保持不变,这样才可正确判断记录面貌改变的规律。

当取得各种单一因素的资料后,再综合选择最佳因素,逐步进行更复杂的试验。

最后要尽可能选用较简单的因素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

(二)试验工作的内容

⒈干扰波调查

每到一个新的勘查地区,试验工作首先要进行干扰波调查,以确定有效波和干扰波的特点,进而采取措施压制干扰。

干扰波调查一般用n个单道检波器接收,道距5—10米。

排列可用L型,以便调查侧向干扰。

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移动n个道间距,直到最大炮检距达到普通反射勘探所用的最大炮检距为止。

对所得地震记录进行分析,识别出有效波和干扰波,然后计算其视速度、视频率、视波长、振幅及最弱的有效波的振幅比等特性。

如果随机干扰较强,则还需计算它们的相关半径。

2.接收条件的选择

根据干扰波调查的资料,首先可设计组合检波,目的在于保持有效波不变而最大地压制干扰,但许多情况下不能如愿,而只好采取折衷办法,在不压制信号的条件下允许一部分干扰存在。

如果需要组合激发应该与组合检波器同时设计和试验。

组合参数确定后,进行道间距、偏移距和覆盖次数等参数的选择。

因为最精确的速度资料是在排列长度等于反射界面深度时获得,所以应根据主要目的层的深度确定排列长度。

然后,一方面由所使用的仪器道数确定道间距,另方面要考虑避免空间采样假频,应使深度点间隔小于波长之半。

偏移距一般是为了避开激发点附近的干扰,同时也要考虑排列长度。

覆盖次数由信噪比确定。

3.激发条件的选择

使用炸药震源时,首先应进行激发深度的试验,这时应详细录井,记下不同深度的岩性,对比不同深度和不同岩性激发时所得的纪录。

选择药量的原则应保证最大勘探深度的反射波振幅比噪声大几倍,在此基础上尽量用小炸药量。

当必须用大炸药量时,可用组合爆炸。

对于非炸药震源的队,则要实验每个位置的敲击数目或开枪次数、扫描的次数、扫描的频率范围、扫描的时间等。

4.仪器因素的选择

数字地震仪可调节的因素较少。

在记录时有采样率的选择、前置放大器固定增益的选择和滤波低截频的选择。

回放时主要包括增益滤波的选择。

(1)采样间隔的选择

采样率决定了高截止频率,应根据勘探深度和地质任务、对分辨率的要求等决定。

(2)固定增益的选择

固定增益的作用主要是把弱信号放大到采样所允许的最低电平,此外是为了防止信号过强引起畸变。

因此,固定增益的选择与外界噪声背景有密切关系,一般环境噪声不大时,可选择27的固定增益。

当外界干扰较强时,以选择25当为宜。

(3)滤波低截频的选择

为真实记录从浅到深的各层有效波,要用宽频带,尤其对10HZ以下的深层反射,要采用10HZ的低截频。

(4)回放因素的选择

监视记录回放时,为保证初至波清晰,一般用30—36dB的起始增益。

这也便于检查排列上的人为干扰。

斜率和释放起始时间要根据道时间差确定,选择得正确可保证初至之前平静,初至起跳陡。

自动增益控制的压缩时间和恢复时间可选在4—32ms。

门槛通常选为18dB。

回放滤波一般用10—80HZ或不滤波。

四、地震勘探的工作技术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是在预先设计的测网上进行的,它分为测地、钻井、激发、接收等四个环节。

(一)测线的布置

由测量组完成地震测线的布设,把设计所预定的测线实际布置在工区地面上,确定激发点和检波器组合中心的位置和高程,并把测线与基点联系起来。

通常使用经纬仪定向和测高程,较先进的是使用红外线激光测量仪(精确度更高)。

用测绳量距离,

测绳的长度等于道间距或其倍数。

使用该测绳沿测线布设检波器组中心并用小绳作标志。

在激发点位置上埋设注明测线号和桩号的小木桩,而在测线的交点、转折点河段点,要埋设大木桩,以便于后来寻找。

测量组应备有数据记录本,在地震勘探施工前要交测线地物草图,和线附近的地物地形,以便引导钻井车仪器车等迅速地到达施工位置。

工作结束时则应交出测线平面图及计算点的成果。

(二)钻井工作

使用炸药震源的地震队需要钻井组,其任务是在测线的每个爆炸点位置上钻井,爆炸井的深度由实验工作确定。

钻井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在测线上,如因地表条件限制,可垂直测线方向将井位移动10—20m。

钻井完毕后必须用水或泥浆把井内岩粉冲出,以保证药包顺利下井,同时在井中灌水以改善激发条件。

因此,一般需要配备水车。

(三)爆炸或激发工作

震源组负责激发地震波的工作,使用炸药震源时,爆炸员在工作前应检查爆炸机和通讯设备是否完好,必须严格根据安全操作规程放炸药、雷管和爆炸机。

爆炸站布置完毕后,爆炸员应立即与地震仪操作员建立联系。

其它爆炸工可用爆炸杆通井,根据地震仪操作员的命令用爆炸杆把炸药包下至井内指定的深度。

药包下井后,要防止其上浮。

并待爆炸工全部离开井口数十米以外,爆炸员方可测量炸药包中雷管的通路,如果雷管电阻值正常,准备工作完成。

爆炸员接到地震仪操作员命令时立即操作爆炸机进行放炮。

当使用非炸药震源时,在激发点准备工作完成后,记录车发来信号自动触发震源车进行激发。

(四)地震仪器组的工作

野外工作的各个环节由地震仪器组统一指挥、仪器操作员应按操作规程作仪器一致性的检查,并随时注意仪器的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维修。

到达测线后,放线组负责铺设电缆,按照桩号埋置和连接检波器;如遇障碍物,可把检波器沿测线方向移动10—20米,或将实际埋置点的位置和高差记录在仪器班报上。

仪器操作员应测试和调节放大器及记录系统的其它单元,并检查外线,排除故障,保证全部检波器接通和仪器正常工作。

然后,通知爆炸员起爆,并启动磁带机进行记录。

记录完毕,应立即回放并分析监视记录,决定是否补炮或移动排列。

第二节地震勘探中的有效波和干扰

一、地震波波场的特点

地震震源激发以后,在地质介质中产生的振动之和就是波场u(x,y,z).震源的性质以及地质介质中的弹性参数分布情况决定了波场的特点。

在陆地地震勘探时广泛使用浅井、炸药震源,这时主要激发出纵波,但是由于震源附近地表介质的不均匀性,炸药包和它在井中安置的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横波和面波。

当采用非炸药震源时激发的波场更加复杂,有的主要激发纵波,有的主要激发横波,但这些震源也不会是纯的,它们总是激发出两种体波以及面波。

各种震源之中,有些是脉冲型的,激发出很短的(约50ms)不超过3—4个周期的振动。

有的产生变频正弦振动,其延续时间达若干秒。

震源激发的振动形状对波场的总形态有重大影响,它会改变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波所引起的振动之间的关系。

当波从震源传播到具有大量界面的地质介质中时,产生许多次生波(各种类型的一次波和多次波)。

波场是由数目不多的强一次波和部分二次波加上许多弱的一次波和多次波构成的;当存在折射界面时,这除了反射波外还有折射波。

除了地震震源引起的振动外,波场中还包括外部震源激发的振动—微震。

由于吸收的影响,波在传播过程中它的振幅逐渐减小、主频逐渐降低。

在勘探深度达4—5km的反射波法工作中,纵波的主频一般为30—70HZ,最高频率达150—200HZ(在坚硬的岩石出露地表以及在坑道、井中、工程地质勘查时),反之,当进行偏移距达数百公里的区域工作时,纵波的主频一般不超过3—5HZ。

横波的主频一般小于相同路径的纵波的频率约1.8—2.2倍,瑞雷面波和勒夫波的频率比纵波的小3—5倍。

为了定量估计波场振幅随时间的变化程度,采用自然动态范围的概念,所谓自然动态范围指的是为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必须记录的最强振动g1(t)与最弱振动g2(t)的振幅比,用分贝(dB)表示。

自然动态范围由记录的时间及地质剖面决定,当记录时间达3s时,所有波的现有动态范围可达100—120分贝;当记录折射波时,自然动态范围大大减小,一般不超过20—40分贝。

实际观测的振动脉冲形状由震源特点、介质的吸收作用、界面的影响、接收和记录仪器的特性等决定。

为了用解析式表达所观测的振动形状,已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公式,别尔拉格地震脉冲由表达式

(2-1-1)

描述,其中

和和

是决定包络函数具体形式的参数。

该脉冲波前有

阶连续性间断。

此外,较常用的还有以钟型包络函数来描述的地震波:

(2-1-2)

参数

选择的不同,能得到不同包络变化的振动,借助于这两个公式或其它类似的表达式即可足够精确地逼近实际反射波的形状。

在地震勘探野外测量中,地震仪器可接收到观测点处的所有扰动,在这些扰动中,只有可用于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才称为有效波,所有妨碍有效波识别和追踪的其它波称为干扰波。

由于地震勘探方法及其解决地质任务的不同,所需要记录的波的种类和形式亦不同,有些波在其它场合成为有效波,而在另外的场合被划为干扰波,例如,在反射波法勘探中,一般只有反射纵波是有效波,其它波都属于干扰范畴,而在折射波法勘探中,反射波一般被划为干扰。

二、地震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干扰波的特点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规则干扰波、不规则干扰波。

前者在时间上的出现具有规律性,后者在时间上的出现具有随机性。

在接收有效波的同时总是有这两类干扰波存在,因此,地震勘探自始自终都有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的问题,为此,有必要了解干扰波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

(一)规则干扰波

1.声波

在坑中、浅井(或浅水中)、空中用炸药或用重锤撞击地面时,都能产生声波。

其特点是速度稳定(340m/s左右),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在地震记录上呈现强而尖锐的波至。

如图2-1-1。

2.面波

当震源较浅时,在大地和空气的分界面附近,由震源激发可直接产生面波。

它们的传播速度略小于横波,频率低(有时只有十多赫兹),能量沿垂直方向衰减快,沿水平方向衰减慢,延续时间长,在地震记录上呈扫帚状,且有频散现象,如图2-1-2。

面波虽然在某种情况下包含着对解释而言是有用的信息,但通常被认为是干扰。

3.工业电干扰

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地震检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的电压,形成在整张地震记录上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其振幅大小受输电电压、输电线粗细、检波器电缆与输电线的距离、检波器电缆的漏电情况等制约,如图2-1-3。

图2-1-1声波干扰记录

4.虚反射

虚反射是指从震源首先向上到达地面发生反射,然后向下传播再从地下界面反射的波,它伴随在由震源直接向下传播经界面反射的正常一次波之后。

由于它的干涉使正常反射波波形复杂化,相位数目增多,虚反射的波形、视速度甚至有时振幅都与正常反射相似,难以分辨,利用垂直叠加或反褶积有可能压制它。

图2-1-4表示了具有虚反射(伴随波)的纪录。

5.多次反射

当地下深部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能产生多次反射波。

其特点与正常反射波相似,只是传播速度低于相同t0时间的正常反射波,时距曲线斜率大,对于简单的多次波,其履行时间与对应的一次波近似为倍数关系。

6.重复冲击

在井中和水中爆炸时,爆炸产生的气泡的脉动作用形成重复冲击,其特点是波的视速度与一次波相同,使后来的正常反射受到干扰,见图2-1-5。

7.侧面波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如果测线两旁海底由巨大突起物(软礁、沉船),那就有可能产生侧面波,水中侧反射的特点是视速度为海水的波速(1500m/s),如图2-1-6。

陆地勘探时,在地形变化剧烈的黄土高原或陡地层情况下也会产生侧反射。

8.底波

在浅海地震勘探时,如果靠近海底激发,就会在淤泥地面产生类似于面波形状的底波,其特点是频率底,视速度小(大约10—20HZ,1000m/s),横向衰减慢,延续时间长,如图2-1-7。

9.交混回响和鸣震

交混回响和鸣震是海洋地震勘探时海水层中多次反射的总的效应,也叫鸣震。

有时也专指浅水层相继到来的多次波互相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稳定的正弦振荡的情况,而不包括分开的相邻多次波。

有时陆地上也记录到交混回响。

目前在数字处理时主要用反褶积来消除其影响。

(二)不规则干扰

1.微震

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

它主要是由风吹、草动、海浪、水流动、人畜走动、机器开动、交通运输等外力随机产生,此外,也可由地表土壤质点的旋转运动所造成。

微震干扰是频带宽(1—150HZ),统计相关半径为6—9m,强度不一,取决于激发接收瞬间的周围条件。

2.低频、高频背景

在沼泽、流沙、泥炭沼泽等疏松介质中激发地震波时,这些介质的固有振动构成低频背景(10—30HZ)。

爆炸时(尤其是在坚硬的岩石中激发时),波传播到浅部不均匀体(例如砾石、多孔石灰岩等)上产生的散射构成高频的干扰背景(80—200HZ)。

低、高频背景的特点是在整张记录上出现,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除了上述按相关性的分类外,还有另一类分类方法,即把干扰分为环境噪声和与震源有关的噪声。

前者是没有地震激发就存在于记录中,包括微震和工业电干扰等;后者均由地震激发产生,如面波、多次波等等。

综上所述,干扰与有效波之间在动力学和运动学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频谱差异,②视速度差异,③到达时间差异,④传播规律差异。

因此,决定了可用滤波、方向特性、相干性等来提高信噪比,并对地震勘探仪器、观测方式,处理技术等提出相应的要求。

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

地震勘探中的地震波是人工激发产生的。

我们称这种激发源为人工震源。

人工震源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炸药震源,一类是非炸药震源。

理想震源产生的信号应该是:

有⑴足够的能量,这样在传播很远之后,仍然可以检测到;⑵持续时间很短,这样可以分辨离得很近的两个界面;⑶是可重复的;⑷不会产生噪声影响反射波的检测。

一、炸药爆炸震源

在1954年落重法引入之前,炸药一直是地震勘探的唯一震源。

直到现在,炸药仍然是陆地勘探的主要震源。

在地震勘探种主要是用两种类型的炸药:

胶质硝酸甘油炸药和硝酸铵。

偶尔也使用其它类型的炸药。

由于它所激发的地震波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以及具有高的能量等优点,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地震能源。

因此,炸药震源自地震勘探问世之初一直至今始终作为激发地震波的主要震源。

炸药是通过雷管引爆的,从输入电流到炸药爆炸,时间非常短暂,最多仅2ms,以雷管线断开作为爆炸记时信号,表明地震波已被激发开始传播。

在陆地地震勘探时,多数情况是在注满水的浅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

在无法钻井或钻井困难地区多采取坑中爆炸。

在江河湖海上勘探时采取水中爆炸。

野外施工时,通常将炸药装在圆柱状塑料带内密封后置于几米至数十米深的井内引爆。

为了使爆炸能量集中下传增大激发地震波的能量,同时又方便施工,人们研制了聚能弹、土火箭、爆炸索等各种成型炸药。

这大大提高了激发地震波的效果。

炸药量的多少,爆炸介质的岩性、药包形状及其与爆炸介质的耦合等因素,对地震波的形状、波的振幅、频率等特点有重要影响。

爆炸所用炸药一般数量级是:

反射波测量大约几百克至几百公斤;折射波测量约为数百克至数十公斤;深部地震探测大约几百至几千公斤。

地震波的振幅与炸药量Q的关系服从下式:

(2-1-3)

当炸药量较小时,m1为1—1.5;当炸药量较大时,m1为0.5—0.2;在海水中爆炸时,m1平均为0.65。

地震脉冲波的视周期或主频与炸药量的关系是:

(2-1-4)

药量越大,波的视周期越大,主频越低。

炸药包的形状为球形效果最佳,长柱状药包的效果差一些。

如果把炸药包制成如图2-1-8形式,可使爆炸下传的能量大为加强。

爆炸介质的性质对所激发的地震脉冲波亦有影响。

实验表明,在低速带疏松岩石中激发时产生的振动频率低;在坚硬岩石中激发得到的振动频率较高;在胶泥、泥岩中或浅水面下激发得到的频率适中。

实验还表明,爆炸能量与介质之间的耦合关系影响波的能量,爆炸能量与介质之间存在着几何耦合和阻抗耦合的关系。

当炸药包直径与爆炸井直径相等时,几何耦合为100%炸药的特性阻抗(炸药密度×炸药起爆速度)与介质的特性阻抗(岩石密度×岩石中波的波速)之比为阻抗耦合。

当该比值等于1时,激发的波的能量最大。

二、非炸药震源

虽然炸药震源是一种理想震源,但施工危险性比较大,成本费用较高。

更主要的问题是在无法钻井、严重缺水地区(如沙漠),困难严重,有的地区甚至不允许炸药波爆炸。

另外,有时不同爆炸点所产生的脉冲波不一致,影响记录面貌。

地震勘探逐渐发展了非炸药震源,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内外这方面发展很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一)可控震源

1.简介

大多数震源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能量释放到地下,而可控震源将能量释放到地下却需要几秒钟,可控震源用一个称为震动器(液压驱动)的装置将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一块钢板上,钢板使用车的重量固定在地面的(图2-1-9(b)),压力P的变化过程满足下面的关系式:

(2-1-5)

可正(升频扫描(upsweep))可负(降频扫描(downsweep)),如果是线性扫描则为常数。

对于振幅

来说,除了开始的0.2s,振幅从零增大的某个值,结束时的0.2s,振幅降到零之外,其它时间都为常数。

扫描长度一般为7—35s,频率的变化范围为12—60HZ或相反。

因为反射波的间隔比扫描长度小得多,所以地震记录是有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