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232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

《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度计教案模板.docx

温度计教案模板

“温度计”教案_模板

   “温度计”教学案例    江苏省无锡市社桥中学胡志英      

   课题:

一、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器材:

烧杯三只,温度计,体温计,冰水,自来水,开水,“冰糖”,两只一次性茶杯及饮用水(每一组学生实验桌上使用的器材)

   演示器材:

焦耳定律演示仪演示温度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将事先制作好的“冰糖”发给学生,在吃了无数次的冷饮之后,用心去体验“冷”的感觉。

(调制浓的糖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中冷冻)

   2.接着,再喝一口饮用水

   师:

有什么感觉?

   生:

冷,热。

   师: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多媒体显示)

   3.三只烧杯中分别放冰水、自来水和足够热的水,引导学生进行“冷”“热”的体验:

   A.把左手放入冰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B.把右手放入足够热的水中,再放到自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

为什么同一杯自来水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内有两种差异很大的冷热感觉呢?

   生:

看来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去判断事物,然而这种经验和感觉今天遭遇到了挑战,怎么办?

用科学武装自己,勇敢地迎接挑战!

   让我们拿起武器,迎接挑战!

   二、层层递进,学习新知

   1.实验演示,了解原理

   师:

对于温度计,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它,请同学们看一个小实验:

   (利用老教材中做“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的器材,在锥形瓶中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煤油,观察加热和停止加热时液面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家中的电热水器,其中的奥秘,下学期我们会详细的学习的,今天我们只是利用它来给瓶中的水加热。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

   生:

液面上升了。

   师:

停止加热,继续观察。

   生:

液面下降。

   师:

平时,你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

家中烧开水时,如果水壶中的水灌得太满,刚刚开始烧水,水就会溢出。

   师:

很好!

这样的现象我们送它一个物理名称──热胀冷缩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可以用酒精、煤油还有用水银的。

   (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玻璃电接点温度计

   园艺温度计

   婴儿沐浴温度计

   室内温度计

   工业双金属温度计

   光学高温计

   红外线测温计

   红外线(耳式)测温计

   师:

各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有各的妙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常见的玻璃液体温度计,它们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分别有:

装液体的液泡、细内管、刻有示数的玻璃柱,根据液泡中的不同液体通常使用的有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2、阅读讨论,了解单位

   A.字母“℃”的意思:

表示摄氏温度(瑞典的摄尔修斯提出的)。

   B.0摄氏度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的)。

   C.100摄氏度的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D.1摄氏度:

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读作:

37摄氏度。

   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

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所有的主持人都把温度读作:

100度,1600度。

你认为妥当吗?

   出个题目考考你:

“25℃”,你会读吗?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3.尝试探索,学会使用

   师:

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支温度计,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A:

一支测普通的温度,一支是测体温的。

   生B:

上面标的数字范围不同。

   生C:

每一小格表示的温度也不同。

   生D:

体温计的下面是弯的。

   生E:

体温计的玻璃柱不是圆的。

   生F:

体温计的玻璃柱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

   师:

非常的棒哦!

同学们都作了细致的观察。

这里包含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测量时必须遵守的两个要求──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A.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量程为:

-20℃~110℃。

   体温计的量程为:

35℃~42℃。

   B.分度值──最小一个代表的值。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

   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

   (由学生观察后回答完成)

   师:

两支温度计就在空气中,现在温度计的示数应该就是空气的温度,请大家读出来。

   生A:

(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示数为:

(注意单位)。

   生B:

(手中拿的是体温计)读不出来。

   师:

为什么读不出来呢?

   生:

现在的空气温度没有达到体温计能测量的最低温度。

   师:

回答的很好!

   没有读出空气温度的同学可能有些气馁,没关系,请做下一个环节──测体温

   请同学们将温度计放在腋下,根据经验,要等待一会,在等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P78“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

   A.朗

[1] [2] 下一页

读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B.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图4.1—4,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

   ?

请大家拿出温度计,读出自己的体温

   生A:

(手中拿的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我的温度计的示数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下降)

   生B:

(手中拿的是体温计)我的体温是(注意单位)

   师:

手中拿体温计的同学心里平衡多了吧!

其中的奥秘在何处呢?

   生C:

我发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在弯管处的水银断开了。

   师:

这正是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也能读出温度的奥秘。

那么,如果另一个同学也想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能否马上就拿过来使用呢?

   生D:

我在医院里看见医生测量体温之前要甩动体温计,所以我们也要甩一下再测量。

   师:

对。

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

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师:

学习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后,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同学们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以正确的方法同时放入热水中。

   (此时,手拿体温计的同学可能会犹豫,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勇敢地尝试)

   生:

哎呀!

我的体温计坏了。

   师:

坏了就好啊!

从中大家能获得什么启示呢?

   生B:

温度的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的

   三、归纳小结,巩固知识

   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

或者说你有什么感想呢?

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生:

……(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引导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作归纳)

   结束语:

同学们,了解了温度,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我们将踏上探究“物态变化”的征程,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期待着同学们有更大的收获!

   附练习:

   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_。

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________(列举两种)。

   (3)温度计上的字

[1] [2] 下一页

课题

第八章 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

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

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学过程设计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

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

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

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

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

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

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

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

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

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五、练习

  五.小结,练习(略)

学生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

《同步训练》

四板书

[1] [2] 下一页

课题:

u      课型:

新授课

u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u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u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u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

u      重点

声音的三个特性。

u      难点

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

师:

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

生:

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约  4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

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

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

“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   (约 1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

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

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还能分辨高低音,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

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

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吗?

 

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

引导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

如P19图1.3-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注意使钢尺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3)分析和论证: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引导学生分析:

钢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钢尺振动的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3.演示:

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

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

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

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4.讲述:

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板书结论。

由演示得出: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5.提问:

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当蝴蝶和蜜蜂从我们背后飞过时,为什么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讲述: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

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提问:

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

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发声频率范围与人的差异。

并扩展介绍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广泛的应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危害。

6. 演示:

观察声波的波形

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声波的波形。

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

    1.学生听音而且指出音的高低。

(学生音乐课具备这样的常识) 

获得对音调高低的感性认识后,了解音调的定义。

 

 

2. 探究

(1)思考,进行猜想。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平时自己对声现象的观察,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不管学生的看法如何,教师都应该表扬、鼓励,倡导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

(2)学生积极地尝试各种办法,有的可能用钢尺、塑料尺拨动,有的可能有长短、大小不同的笔筒吹,有的可能敲动不同的物体、不同的部位。

学生筛选出方案。

 

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注意听声、观察。

 

 

(3)比较、分析,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3.学生观察器材、弄清原理,认真听声、作出比较。

 

 

 

分析、比较,再次认识到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为后面的归纳打下基础。

4.听讲,这里是学习物理学第一个引入了物理量,认识到引入物理量总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意义,认识到频率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和定义、单位及单位的符号。

 

归纳。

作好记录。

 

 

5.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小组间有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

 

听讲。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

 

 

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学生也可以举一些自己了解的超声、次声现象及其应用。

 

6.观察。

获得“单调与振动频率有关”的感性认识。

 

 

 

三、响度:

(继续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验的精神)(约 12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

用一面小鼓或音叉,轻敲和重敲让其发出声音。

问:

同学们听出声音有何不同?

讲述: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板书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提出问题: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如P21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3)分析和论证:

比较不同响度的情况下乒乓球弹开的幅度。

引导学生分析:

音叉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音叉的响度越小,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

3.演示: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

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结论。

 

 

 

5.演示、补充:

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

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表明:

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观察、听音,然后回答:

声音的强弱不同(或声音的大小不同)

了解响度的定义。

 

2.探究:

(1)思考。

提出猜想。

 

(2)设计实验:

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有其它实验方案更好。

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案。

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比较、归纳。

认识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观察演示实验或上讲台进行实验。

对实验方案有创新的同学给予很好的评价。

 

 

 

4.了解振幅的意义和定义。

在实验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归纳出结论: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5.观察、了解。

 

四、音色:

(通过体验和事例,认识音色这个特征)  (约 5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演示:

用不同乐器(如电子琴、吉它、音叉等等)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

大家闭上眼睛能辨别出来吗?

找四个同学在后面分别念一首诗,能指出是哪一个同学吗?

讲述:

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

板书出“音色”这个概念。

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不同,演奏同一曲子,我们可以听出差别。

不同人说话的音色不同,所以就有了“闻其声而知其人”。

 

2.演示:

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例如都发C调的1(dou),比较各波形有什么不同。

     1.听声音、参与活动。

 

 

 

听讲。

甚至有些同学的思维得到扩散,“我们能听出敲桌子声和打碎玻璃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

”“在家里,我还能辨出爸爸、妈妈的脚步声,是因为音色不同吗?

”等等,教师给以肯定。

 

2. 观察波形。

对“不同乐器音色不同”获得感性认识。

五、简单小结(巩固本节的知识点)   (大约  2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

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

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

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回顾本节内容,回答。

六、课堂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

(约6分钟)

练习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 )

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3.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

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1.根据对雷声的体验回答问题。

答案:

 

[1] [2] 下一页

   “温度计”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石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学生实验器材

   每4人一组。

每组:

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林两个,自制温度计1个,实验用温度计一个。

   教学过程

   请学生欣赏章首图──雾淞。

   师:

面对这样美丽的风景,你想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学生提问:

例如,它是怎么形成的?

雾淞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这种风景?

   师: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探知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四章《物态变化》.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都与温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