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22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docx

科学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精选题有点拨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知识建构:

1.舌表面密布许多小凸点,内藏_________,其内有许多_________细胞,尤其对_________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2.感受器:

舌的味蕾内_________细胞;

刺激物:

液态物质的的刺激;

味觉形成的场所:

__________________

3.味觉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味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麻、辣、涩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_________,味觉敏感性也随之_________。

5.人察觉周围环境的几种感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皮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的各个部位对感觉的敏感程度不同,如指尖的_________觉较灵敏,手背的_________觉较灵敏。

6.嗅觉的的特点: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_________;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_________;随着年龄增长,嗅觉会逐渐_________;”久而不闻其臭”是大脑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7.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基础巩固:

1.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是()

A.眼B.耳C.大脑D.皮肤

2.痛觉的形成部位是()

A皮肤B肌肉C大脑皮层D神经末梢

3.在”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__________来感知象的形状的,形成象感觉部位的是_________

4.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具有保护意义的是()

A冷B热C触D痛

5.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

把左手浸入甲盆中,右手浸入丙盆中,过一会儿将左右手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B左热右冷

B.C左冷右热D两手都感觉冷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角度看,这种现象说明()A嗅觉不灵敏B嗅觉中枢适应了

C嗅觉中枢不发达D嗅觉中枢易被破坏

7.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会降低

B孩子的嗅觉一般比成人灵敏

C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听觉越不灵敏

D小孩爱哭是因为他们的痛觉比成人灵敏

8.人体的下列4个部位中,触觉神经末梢最丰富的是()

A额头B手指C背部D手背

9.我们能闻到蛋糕的香味是因为:

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________,形成可传导的信号,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的________,形成了嗅觉。

10.下列属于味觉感受器的是()

A鼻腔B味蕾C舌D味觉细胞

11.下列感觉中,由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A甜B酸C苦D辣

12.猫对腥味特别敏感,而鸡却对小虫子情有独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是()

A.酸、甜、苦、咸B.酸、甜、苦、辣

C.酸、甜、成、涩D.酸、甜、辣、涩

14.下列哪个年龄段的人,对嗅觉相对较敏感()

A.儿童B.少年C.中年D.老年人

典型例题:

【典例1】下列各图中利用视觉感受外界刺激的是()

【点拨】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图,仔细体会图中人物的“感觉”。

【典例2】盲人阅读盲文使用的是()

A.痛觉B.触觉C.热觉D.冷觉

【点拨】盲人不会产生视觉,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将信息传到语言中枢,例如听觉等。

【典例3】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

大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治病。

医生告诉我们,嚼大蒜能消灭口腔中的病菌。

吃过大蒜,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点拨】嗅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差异性、适应性、选择性等。

解题时要紧紧抓住“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这一信息,判断属于嗅觉的哪一项特点,从而正确作答。

【典例4】味觉感受器对下列物质的刺激最不敏感的是()

味觉的形成过程:

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

味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

易错好题:

1.一般人的皮肤都有触觉、冷热觉和痛觉。

小明说:

“人最好没有痛觉感受器,那样打针或挨打时就不会感觉到疼痛了。

”你认为小明的话对吗?

请说明理由。

 

2.小科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准备了三盆水,甲盆装10℃的水,乙盆装60℃的水,丙盆装30℃的水。

先将左手放入甲盆,右手放入乙盆。

一段时间后,两手同时放入丙盆,结果两手的感觉是左手感到________,右手感到________;说明__________感受器分别感受__________皮肤温度的刺激,且这些感觉形成于__________。

3.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度,小刚用一绘图笔在小明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

小明蒙上眼睛后,小刚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明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明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

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有触觉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1)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_____。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有时未感觉到针触,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说明,人体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不同,这种敏感性的差别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__________(填“多”或“少”)于非敏感部位。

4.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灵敏地感知环境变化。

请想象你是下面这个情景中的主角,阅读并回答问题:

星期天,小丽在家做饭的时候,接听了一个电话。

正接着电话,她闻到了一股逐渐浓重的焦味,连忙跑进厨房,关了煤气。

打开锅盖的时候,她感到手被热气烫了一下,看锅里的饭已经变成了黄褐色,尝了一小口,好苦啊!

(1)在这个生活情景中,小丽有哪些感觉?

(2)这些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

(3)这些感觉对于小丽处理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5.晚上,妈妈把灯关了,给了兰兰一个纸袋,并告诉兰兰袋里装了5种东西,分别是苹果、石榴、橙子、葡萄、小玻璃球(大小和葡萄相近),让兰兰设法区分。

如果你是兰兰,你能否辨别它们?

怎样辨别?

提高练习:

1.当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会立即缩回,并产生痛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先缩手,后感觉到痛

B缩手和疼痛同时发生

C手感觉到疼了,而后迅速抬起

D缩手和疼痛都是由大脑控制的

2.俗话说十指连心,是因为()

A手指皮肤特别薄

B手指皮肤中有丰富的运动神经末梢

C手指皮肤毛细血管丰富

D手指皮肤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3.施行局部麻醉后,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将不会感到疼痛,但能感受到手术刀与身体的接触。

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你闭上眼,嗅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A.苹果味B.柠檬味

C.无味D.苹果与柠檬混合的味道

5.测试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的实验时,测试完一种味道后要______这是为了___________。

6.一块糖放在口中,一开始觉得不甜,后来慢慢地越来越甜,这说明_____________

7._________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所以盲人一般用这个部位来“阅读”盲文。

而_________部位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所以我们一般用这个部位来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

8.人在感冒的时候,____________的灵敏度会下降,此时味觉测试显示________(填“正常”或“不正常”),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建构:

1.声音是因物体的_______而产生的,正在发生的物体叫________。

固体、______和________都能发声。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即都是传声介质。

______中不能传声。

3.声音以_____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我们称之为______。

它不仅可以用来探测海的深度,还可以用医疗。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________,在液态物质中次之,在气态物质中最____。

空气的温度越_____,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在空气(15℃时)钟,声音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

基础巩固:

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_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m/s.

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长铁管一端敲一下,晓丽将耳朵贴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________传来的。

5.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不能传声.

6.(多选)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发出声音

B.声源一定在振动

C.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

D.振动快的物体能发声,振动慢的物体不能发声

7.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当你在旷野里大声唱歌时,不如在房间里大声唱歌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旷野里空气稀薄

B.在房间里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C.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蛇是一种可怕的动物,经常将头帖子地面上,对外界声音的刺激非常灵敏,但蛇没有耳朵,它利用_______方式来“倾听”敌人的声音。

9.闭上眼睛,用棉球把一只耳朵堵上,请一个同学在不同的方向跟你打招呼,你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清楚地分辨他的方向;再把堵着耳朵的棉球拿开,请这位同学仍然在不同的方向跟你打招呼,你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清楚地分辨他的方向。

典型例题:

【典例1】下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图甲:

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图乙:

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图丙:

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图丁:

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点拨】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图中每一实验所涉及的原理。

【典例2】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在岸边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B.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

C.人们听到雨滴打在树叶上的“嗒嗒”声

D.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点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液体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首先判断传声的介质是什么,再判断介质的状态。

注意液体发声和液体传声并不是一回事,不要混淆。

【典例3】有一长100米的空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响声B.两次响声

C.三次响声  D.四次响声

【点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稍慢,气体中最慢。

易错好题:

1.为了探究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小林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条桌的桌面上,让另一名同学用中性笔敲打桌面,他听到了清晰的声音,于是他得出结论“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

小华却认为小林听到的声音可能是由空气传播的,不能说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

请你用桌子、中性笔通过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写出主要实验步骤、现象并对实验进行简要分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

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在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

奇怪的是,在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

气温影响空气的疏密程度,气温高,空气疏,则声音传播时的速度就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

晴天的中午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那么试探究下列两种情景下声音的传播情况:

(1)烈日炎炎,穿越新疆罗布泊的沙漠或戈壁滩时,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很难听清楚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会向什么方向拐弯?

原因是什么?

(2)我国古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说的是:

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会向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其原因是什么?

提高练习:

1.人们可以通过倾听岩石层发生形变时的异常地声来预报地震。

这里利用的科学原理是()

A固体能够传播声音B固体比较坚硬,振动强烈

C固体传播声音比较完整D固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A: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

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人要区分回声和原声,两者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能小于0.1s。

如果原声和回声到达人耳间隔不到0.1s,回声就会同原声混在一起,从而加强原声。

人对着障碍物大喊一声,要听清自己的回声,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最小需(  )

A.340mB.170mC.34mD.17m

4.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已知两山相距1200m,当时气温为15℃)

5.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m/s)

第三节耳和听觉

知识建构:

1.耳是人的____器官,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外耳包括______、_______,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_

2.耳廓的功能是____声波,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鼓膜产生______,并带动鼓室内的_____振动。

听小骨在鼓室内将振动_____再传入耳蜗,引发耳蜗内液体振动,此时____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______神经传到_____,形成_______。

3.咽喉管连接____和______,使鼓膜内外的空气压力保持平衡。

4.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____中有感觉都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5.声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

6.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频率越小,音调越______

7.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____,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____,低于20赫叫______

8.声音音量的大小通常用_____做单位.响度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_____.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还跟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_______

9.音色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和发声的方法有关。

10.减弱噪音的方法:

在_____处减弱,在_____过程中减弱,在______处减弱。

基础巩固: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B、鼓膜

C、听小骨D、耳道

2、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A.鼓膜B.鼓室C.听小骨D.耳蜗

3、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5、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

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

6、人的听觉形成于()

A、耳蜗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D、脑部听觉中枢

7、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A、音调改变了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8、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

其原因是男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

A、较低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9.2007年5月17日,“中华情·和谐海西”大型文艺晚会在闽江公园盛装上演。

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B.音色

C音调D.三者皆有

10.以下减小噪音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噪声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要种草植树

C、带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

11、对声音有放大作用的部位是()

A、耳廓B、外耳道C、鼓膜D、听小骨

12、内有听觉感受器的是()

A、前庭B、半规管

C、耳蜗D、以上部位中都有

13.中耳包括()

A.鼓室、听小骨和耳蜗B.耳蜗和前庭、半规管

C.耳道、鼓膜、听小骨D.鼓膜、鼓室、听小骨

14、声波先到达外耳,外耳像漏斗一样接受声音,并把声音聚集起来,引向,使其产生振动。

鼓膜振动带动了的振动,随即传到。

耳蜗充满着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了听觉。

15.声音的高低叫做    ,它和        有关。

一般说来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年人    ,女人的音调比男人    。

人的发声的频率大约是       。

不同的动物所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    (相同或不同)。

接收声波频率的范围    (相同或不同)。

医生的“叩诊”和工人“听漏”都是通过比较声音的        来判断

16、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_______Hz到_________Hz,高于___________Hz的声音叫超声,低于___________Hz的声波叫次声。

17.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分贝.

18.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有三条:

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这是在控制;使装有噪声声源的厂房的门窗背向居民区,这是阻断;另外还可戴上耳塞,减弱传入人耳的噪声,这是在处减弱噪声.

典型例题:

【典例1】如图2.31所示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B.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耳的构造、各部分的功能及保健。

【典例2】下列关于人耳感知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耳感知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发声,声音通过听小骨传给大脑

B.蒙上一只耳朵,人不能听到声音

C.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放大后传入耳蜗,耳蜗内液体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将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给大脑,这样人就感知到了声音

D.人耳感知声音的实质是靠鼓膜振动发声,不需要人耳其他组织的传递和转化就能听到声音

【点拨】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听觉的形成过程: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典例3】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

以便今后用这些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

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点拨】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要素,其中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来决定;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由发声体本身的结构决定。

【典例4】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下列事例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点拨】解题关键是知道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易错好题:

1.某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大,可以听得更清楚;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先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

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

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___________的。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即使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

如果把8只同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