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201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 2.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期中后教案2

第七单元地名

三维目标:

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教学重点:

掌握更多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教法:

导读法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在我们学校和家庭的周围,有许多有趣别致的地方,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更迭的变化,有的对应着祖国的锦绣河山……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出示:

丁丁家乡的地图

观察丁丁家乡的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自由说一说)

1、小组讨论:

你发现丁丁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你了解这些地名的人文内涵吗?

2、小组交流。

如:

中山路、鲁迅公园这是人的名字。

香港路、哈尔滨路、北京路、上海路等,这些是城市的名字。

八达岭团岛、小鱼山等这些是地理的名称。

……

3、找来自己家乡的地图,看看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二、日积月累

1、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地名,现在我们将这些地名进行分类。

2、含有方位的词;表示颜色的词;含有和水有关的词;含有地方特产的名称;人名;姓式。

3、你在收集、介绍城市名字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样解决的呢?

4、接着课本中的地名往下读。

语文天地七

三维目标:

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3、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教法:

导读法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的学问可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

二、按照自己的兴趣,小组合作编排游戏,并定好游戏的规则。

可以按照以下的形式

1、猜城市名,编地名谜语。

金银铜铁倾盆大雨四季温暖风平浪静双喜临门飞流直下三千尺天无三日晴水边人家两个胖子睡一头戈壁滩

2、找一找诗里的地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泗水:

河名,在山东省。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

今在江苏扬州市城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

在安徽。

楚江:

在安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

今四川。

江陵:

今湖北。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至高无底捞月语重心暖花开金石为

官许愿难能可春白雪人才济征北战

五湖四诛笔伐一步登津有味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6、将地名串成相声或描述生活经历的文章。

三、学生进行游戏活动。

四、布置作业。

预习“开卷有益”。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趵突泉和作者

1、板书课题。

“趵突”是跳跃突起的意思。

2、投影(观察)。

使学生对趵突泉有个整体的初步的了解。

3、同学们看,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简介趵突泉。

二、自由朗读,思考

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三、学习课文

1、第1自然段。

(1)齐读本段。

(2)“名胜”一词在这里怎样理解?

(3)这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引起下文)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趵突泉的?

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

(趵突泉的溪水、大泉的样子、小泉的样子)

出示投影片,图文对照地进行描述。

(1)讲读第2自然段。

?

什么样的水叫活水?

‚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怎样的一溪活水?

“清浅”“鲜洁”是什么意思?

作者抓住泉水活、清浅、鲜洁这三个特点,写出趵突泉的水很美。

(2)讲读第3自然段。

?

指名朗读本段,这一段哪一句是中心句?

‚下面写什么?

先讲什么?

再讲什么?

ƒ读出写泉池的句子。

„读出写泉水的句子。

作者抓住泉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画出有关的词语。

…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感受和联想的?

请用——画出来。

(3)讲读第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

指名朗读本段。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这是一句什么句式?

ƒ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

„这几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小泉眼的美丽有趣?

3、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读音。

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四、金钥匙

1、学生读一读文中的话,说一说你的理解。

2、讨论交流怎样有效准确地查找资料。

五、自检

1、回忆自己是如何做摘录笔记的。

2、针对“自检”中的栏目,对照一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

3、说一说以后应该怎样做?

习作训练

习作要求:

我国不少地名富有情趣,请围绕地名写一写,任选一项。

1、把地名串联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

2、编地名谜语。

3、家乡有群的地名。

4、地名调查报告。

习作指导:

一、导入。

本单元是一个开放性单元,以地名为主题,同学们在课上学习和课下搜集中一定积累和了解了很多地名,请同学们根据地名写一篇文章。

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了解的地名及故事等。

三、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四、根据交流的结果,参考搜集的资料,学生习作成文。

教师巡视指导,协助学生作文。

例:

习作范文

陕西的西安

内容来源:

上网查资料 

 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的兵马俑文明中外,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古老城市。

西安市位于我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属于温热带,平均温度13.3℃,最冷月平均气温-0.9℃,最热月平均气温26.4℃,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据说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年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

现在的西安除了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物和文物,还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物,西安变得越来越美,使许多中外人士慕名而来,西安是一个魅力城市。

  报告人:

王俊杰

 2012年11月19日

第八单元规则

钓鱼的启示

三维目标

1、能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

能正确理解体会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心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我”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法:

导读法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面对这条大鲈鱼的诱惑作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

今天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

1、问题引路,揭示课题。

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

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

2、读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特别注意生字词,边读边用笔画出来,可多读几遍。

需要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相机引导理解。

2、指名逐段检查朗读情况,边检查边指导,对易错的字音相机领读,对难读的句子范读。

3、快速浏览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语句,月光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

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

(1)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次,“我”和父亲来到湖边时:

月亮渐渐地爬出来,银色的水面……

第二次,“我”哀求父亲留下鲈鱼时:

“我”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

(2)指导学生将这种美妙的情景读出来。

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配音展示读。

(3)引导学生划分层次。

(钓鱼——放鱼——启示)

4、作者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呢?

月光的描写在这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第一处对月光的描写表明在作者的记忆中,这件事情非常美好,连那一天的月色都是这样美,还表明作者和爸爸一起钓鱼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2、除了能从月光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有哪些描写也能体现出来?

品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我们跟随作者回到了三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与作者一起分享钓到鲈鱼时的快乐。

然而,作者和父亲没有得意多久,就遇到了难题,会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下研读“放鱼”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三十四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和父亲去钓鱼,作者钓到了一条少见的大鲈鱼,父子二人欣喜异常。

可是,父子二人没有得意多久,一道难题却出现在他们面前。

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它像一杯陈酿令作者三四十年间回味无穷?

这节课咱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那个夜晚。

二、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1、自由读课文4—12自然段。

了解父子二人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2、分角色读。

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面对难题,“父亲”和“我”的态度有何不同,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父亲:

态度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

(1)“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从哪个字中你体会出父亲态度的坚决和不容争辩?

父亲说这句话时语气会怎样?

你能试着添加一个提示语吗?

(2)“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你从爸爸的话语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一说)

“我”:

不理解——难过——哀求——依依不舍——沮丧

(3)“爸爸!

”詹姆斯大叫起来。

“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

”儿子大声抗议。

从儿子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觉得委屈,与父亲大声争辩着。

(5)“他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

你想象一下作者还想对父亲表达什么?

(6)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

”(尽管是那样的舍不得,我还是把鲈鱼放回了湖里。

假如是你,心里当时会是什么滋味?

(7)再次分角色朗读,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13—16自然段。

(1)为什么虽然三十四年前“我”不理解父亲的严格要求,但三十四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想起这件事就对父亲充满着崇敬之情?

(2)再次品味父亲的教诲。

(投影出示父亲告诫“我”的话)

“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

理解道德的“正确”与“错误”。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觉得很困难?

‚当年我放弃了那条大鲈鱼,却在人生路中收获了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ƒ齐读父亲告诫“我”的这段话。

4、理解“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

”指的是什么?

(引导体会)

?

这诱人的“鱼”还是海里的鱼吗?

(对自己有利却违背道德的事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还会遇到哪些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

金钱、名誉、地位等的诱惑)

ƒ面对这些诱惑,“我”抵制住了吗?

是什么力量让他战胜了诱惑?

战胜了自我?

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注意环境衬托手法的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月光如水的夜晚

钓鱼——放鱼——受益

“我”(惊喜)——(沮丧)——(骄傲)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教后反思:

 

谁说没有规则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喂、栏、横、搁、序、抢”等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语,体会对于违反规则的不良心态的准确描写。

3、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

4、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练习,续写诗歌。

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难点: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做遵守规则小学生的感情。

教法:

导读法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重点字词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北京动物园里,曾发生一件悲惨的事件。

一个名叫刘海洋的清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恶作剧地把硫酸当成饮料喂给了黑熊,一瞬间,可怜的黑熊倒在地上,一边翻滚着,一边发出悲惨的叫声。

等公园的管理人员赶到时,已经有五只黑熊被硫酸烧得面目全非,其中一只双目失明、危在旦夕……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悲剧?

2、是啊,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没有遵守规则的事?

规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生活有规则,学校生活有规则,家庭生活也有规则,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小诗《谁说没有规则》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歌,可以大声朗读,小声地读,也可以默读,遇到生字多读两遍,用喜欢的方式学会它。

2、出示生词:

投喂、界栏、横穿、搁下、顺序、抢座、满不在乎、明明白白。

(1)请小老师到前面领读。

(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

(2)让学生观察“明明白白”一词,说说它的构词方式。

(AABB)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让我们看一看这首诗具体通过那几个事例来写生活中人们的不文明现象。

(1)指名读第1小节。

①这一小节的开头是一个什么句式?

(设问)

a、设问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自问自答)

b、我们以前还学过哪几种形式的问句?

有什么特点?

c、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大屏幕出示)

我们是小学生,怎么能不遵守《小学生守则》呢?

你为什么没有提前告诉我原定的计划改变了?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

不是的。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②读了这小节谁来说说:

规则是什么?

有哪些违规的行为?

违规者是怎么想的?

(教师相机板书)

(3)“明明白白”“回头一笑”说明了什么?

(4)指导诵读:

注意读好“明明白白”“回头一笑”两个词语。

2、用学习第1小节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2、3、4小节。

四、作业

课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领悟诗意

1、四人小组选择喜欢的小节读一读,读后讨论:

(1)这节小诗写了什么规则?

(2)主人公为什么不遵守规则?

(3)要读好这小节该注意哪个词语?

用怎样的语气读?

2、小组发言人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教师相机抓住“回头一笑”“满不在乎”“不好意思”“瞪起眼睛”等关键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各小节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师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4、同桌结合插图说一说,假如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什么后果。

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该如何遵守规则?

二、拓展学习,发散思维

1、师:

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许多条规则,而且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们一定会遵守这些规则的。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规则,你们想一想,说一说,好吗?

(生说自己在生活中认识到的一些规则)

2、师: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续写。

(生续写)

3、全班交流自编的诗歌。

围绕“如何遵守规则”展开评论。

(把语文课生活化,把课本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4、师: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三、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同学们很棒,课后我们把这些诗歌搜集起来,在我们的园地办一个小小的诗歌展。

2、布置活动,课后延伸。

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如果大家为了贪图方便和一时痛快而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一片混乱,所以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了把遵守规则落实到实际中,我建议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开展“做守规则的小标兵”活动,人人充当监督员,争做遵守规则的好学生,学期结束评出班中“最守规则的小学生”。

四、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仿照课文续写一节。

板书设计:

谁说没有规则

(问句)谁说没有规则?

(设问)(答句)明明白白写着:

“”(规则)

(动作)(违反规则的现象)

(神态、语言)(违反规则的心理)

教学反思

 

语文天地八

三维目标:

1、学习日积月累、初显身手。

2、学习开卷有益,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练习习作。

重点:

进行字词、句子的积累。

难点:

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时计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继续指导学生做摘录笔记的方法。

1、观察词语的特点。

2、摘录的方法二:

可按不同的类型积累。

3、根据不同的类型积累词语

4、读一读。

二、初显身手。

1、小组合作玩游戏“传口令”。

2、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4、制定规则。

5、依照规则重新做游戏,继续修改规则中的不足。

6、感悟规则的好处。

三、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诺言》

1.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什么事诺言?

谁说的诺言?

说了什么诺言?

2、分角色读对话。

3、按照要求做摘录笔记。

4、交流笔记。

5、拓展练习。

6.实践作业:

编排课本剧。

二、习作

1.为你喜欢的游戏写规则和玩法说明。

2、考察我们的校园生活,你觉得那些地方需要建立规则?

和同学们讨论,制定规则。

3、学生交流,并进行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训练

习作要求:

国有国法,家有家法,有了规则,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的生活,选择以下一种情况写一写。

1、在规则面前,我……

2、为你喜欢的游戏写玩法说明和游戏规则。

习作过程:

一、导入习作主题

本单元的学习中围绕的主题是什么?

(规则),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写规则。

二、引领审题,打开思路

1、指名说说规则在生活中的作用,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规则,生活会变得怎么样?

国家会变成什么样?

在规则面前,你是怎么做的?

你见过哪些规则?

2、指导构思,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全班讨论。

三、完成习作

1、教师点评。

2、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3、学生开始习作。

4、修改习作。

5、誊抄习作。

例:

习作范文

文明交通——从你我做起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能熟背的交通歌,重视文明交通,做文明人,不仅方便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可是,在生活中,我总能看到或者听到许多不文明的交通现象。

你看,不远处有两位大哥哥要横穿过马路,怎么不走人行道啊?

如果有汽车驶过,多危险啊!

瞧,路口的红灯还有几秒钟才变成绿灯呢,就有行人迫不及待地走到马路中间了,真令人担心!

哎呀,小心!

身边疾驰过两辆小轿车,看起来在比赛谁的速度更快呢,这样的“斗气车”,我们还是躲远一点吧……听,爸爸又在发表“评论”了:

唉,昨晚上有一位司机醉酒驾车,造成三辆汽车连环相撞,以致于三人当场死亡,五人重伤……听着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我的心里十分难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消失在车轮之中,一阵阵欢声笑语就埋没在刺耳的喇叭声中,剩下的只是人们的痛惜。

我想,导致一幕幕惨剧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文明交通安全意识,若是人们再多些这种意识,那么类似的交通事故就可以避免。

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珍惜生命,文明交通,从你我做起!

你能做得到吗?

第九单元:

音乐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三维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法:

导读法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导入揭题质疑

1、师:

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

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

(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

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

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

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

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师: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

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有触动?

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

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

(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