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124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docx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

宣威市羊场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组:

李祥祝

2015年12月25日

《小圣施威降大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梳理二圣斗法过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赏析文章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汲取人物形象的精神养分。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三个方面仔细研读文章,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探究中深入把握这篇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性格特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细心品味课文中描述的打斗经过,体会其紧张中透着诙谐,语言妙趣横生的特点,初步学习欣赏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与《西游记》有关的故事情节的名称,引出新课。

(二)知识预览

1.作品介绍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

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2.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3.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来源于鲁迅的提法,该类小说在明清时期较为兴盛。

虽有《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优秀作品,但在避讳“怪、力、乱、神”的中国古代,该流派小说的作者或者湮灭,或者不知真名,其作品也往往被禁止。

这类小说语言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假托海外某地,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流传。

不少文人或依历史事件,或依托流行的神怪故事,写了大量著作。

明代章回体小说《西游记》是古代白话神魔小说的经典。

【教学设计意图:

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1.由于有的同学未读过西游记,由老师介绍本课故事发生的背景。

缘起孙悟空强取了东海龙王的镇海之宝——如意金箍棒,又在冥府的生死簿上勾去了自己的名字,被上告到玉皇大帝那里。

玉帝派太白金星,到花果山“招安”,将孙悟空骗到天庭当弼马温。

孙悟空后知上当,大怒,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

这一举动惹恼了玉帝,遂派托塔天王等人下界捉拿。

众人先后与孙悟空交手,均告失败。

玉帝听从太白金星的劝说,再次招安,让孙悟空管理蟠桃园,而恰逢蟠桃盛会之时,孙悟空再次受辱,一怒之下,大闹天庭。

后来悟空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于是重回花果山。

玉帝派众神下界捉拿,都拿孙悟空没办法。

于是观音菩萨推荐二郎神前去。

本课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的。

2.学生听读课文(可以播放视频文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章内容),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设计意图:

介绍故事背景,听课文范读,扫除文字障碍,帮助学生更快进入课文学习。

3.请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并试着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过程。

第一阶段:

孙悟空变禽鸟、游鱼、蛇等,二郎神相应地变作其克星来对付;

第二阶段:

孙悟空变成土地庙,被二郎神识破,悟空使了隐身法,逃跑了。

第三阶段:

孙悟空去了灌江口,变做二郎神,二郎神赶回来,二人又缠斗起来。

【教学设计意图:

初步理清文章中二圣的打斗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四)理解研读

阅读文章,分组讨论。

提示学生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马上找到了制服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

万物相生相克,恐怕无论孙悟空怎样变,二郎神也能马上变作一个对付他的克星。

2.文中作者的叙述语和二郎神等人的话语中,对悟空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其中含有什么不同的意味?

作者称呼悟空为“大圣”,语带褒义;或称“猴王”,是对悟空本来身份的真实反映,

没什么感情倾向。

二郎神等人对悟空的称呼有“泼猴、猴精、猢狲、畜生、(那)猴儿、猴王、(什么)齐天大圣”,其中,“泼猴、猴精、猢狲、畜生、(那)猴儿、(什么)齐天大圣”等含贬义,或用于当面称呼悟空,或用于二郎神与他的兄弟之间对答时,突出表现了瞧不起、敌视悟空的态度。

“猴王”为中性语(原著中别人有称悟空为“猴妖”的),这是二郎神向李天王发问时对悟空的称呼,表明二郎神颇注意自身形象和身份,在和天上大神沟通时,注意言语的规范、有礼。

3.阅读文章,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人物特点。

从文中的一些描述,可以看出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

如写孙悟空在和二郎神斗“法天象地”时,见到猴兵猴将们被杀被捉,“自觉心慌”,表现了孙悟空顾念同类、有情有义的特点。

又如二人赌变化时,变做什么,孙悟空没有什么特别的顾虑,比如他变做花鸨,而花鸨在旧时被认为是低贱的鸟类;二郎神却自重身份,不愿与花鸨斗,于是现了真身。

这个情节表现了孙悟空无所顾忌,没什么成见的性格特点,而二郎神则矜持,不肯纡尊降贵。

【教学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抓住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品味鉴赏

(学生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归纳)

1.紧张而有趣的情节。

文中写二人赌各种变化,笔法灵活,同中有异,富有想象力。

三次变化,都由孙悟空开始;变做的事物不同,二郎神的应对方法也不同。

一连串的变化在你追我赶中进行,令人目不暇接。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语言活泼诙谐:

如孙悟空变做二郎神,跑到二郎神的庙里,居然坐在中间一本正经地查看“香火”,二郎神赶回来,撞个正着,孙悟空被迫现形,却还有心调笑:

“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好像他真有意接替二郎神的位置似的。

【教学设计意图: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注意培养学生在习作中的迁移运用。

(六)课堂小结

我们对识妖降魔的孙悟空赞叹不已。

假如你也有孙悟空的本领,你现在最想为谁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

同学们都想像孙悟空一样勇敢无畏、一心为大家。

我相信,经过努力,你们一定能够成为生活中的美猴王。

《皇帝的新装》

任务分析

学习这篇童话,最终应让学生明白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了解丰富的想像和极度的夸张所刻画出的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因此,教学本文应理清文章的线索,抓住荒诞可笑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2能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4能大胆地发挥想像,续写童话。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

而学生又是阅读对话活动关注的中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去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根据《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起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

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

如果说探究主题拷问人性侧重于语文“人文性”的话,那么立足文本咂摸语言则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了,语文课不论是分析人物形象,还是挖掘主题,绝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这堂课的主体部分即第二板块以皇帝为例,研究人性的弱点时则采取了这种阅读模式。

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文语言为依据,研读皇帝,剖析性格就是很好的证明。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做架空分析。

教学重点:

1、以“新装”为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2、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蠢、虚伪。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蠢、虚伪。

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四环节循环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优美的故事让人醉心,诗意的童话更是装点了我们幸福的童年,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你读过童话故事吗?

你还记得他们吗?

出示幻灯1

同学说,教师点击鼠标,引导学生说出童话题材,教师补充童话的文体知识,儿童文学的一种,多以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多用拟人的方法。

今天我们追随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一起认识一位想穿新装的皇帝,一起来看《皇帝的新装》出示幻灯2(板书课题)

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让我们一起先来明确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3,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好,目标明确以后,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逐条完成,那么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早晨的预习过程中做的怎么样,看着屏幕上的问题,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出示幻灯4、5、6,分别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字词,注释1的内容。

字词齐读一遍,注释回答后齐读一遍。

大家的预习老师很满意,相信你对文本的预习也是很不错的,那么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样三个问题:

出示幻灯7,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有一句话可作为骗子的“制胜法宝”,请在文中找出并用第一人称为骗子做口头广告。

3、这是一个围绕“骗”的故事,如果用骗子设骗这样的短语概括情节,请你用类似短语概括文中其他人物的活动。

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问题1?

生1,2

那么第二个问题谁来解决一下呢?

生3说,教师并指出要求:

指出文中原句,引导分析朗读的技巧,注意布料的特性。

出示幻灯8,

生4表演,骗子的口头广告,教师引导,街头巷尾种种吆喝,注意抓住布料和衣服的特性。

生5继续表演,同学点评。

第三个问题,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情节

很好,大家对课文的了解很到位,那么老师想知道你们对文中的人物又有多少认识呢?

下边,让我们细读课文,思考屏幕中的两个问题,出示幻灯9,

1、皇帝是受骗最典型的人物,请在“这是一个——————的皇帝”句中写上一个词,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验朗读。

2、一个不算高明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以“如果他们———————,就不会被骗”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看法。

生1、2、3、4、5解决回答问题1,教师借助屏幕文字出示幻灯10-14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朗读,并借此分析皇帝的性格特征。

生5、6、7解决问题2,

师小结:

在骗子精心设计的一场骗局之中,这群人物可谓洋相百出,丑态毕露,上至万乘之主,下至庶民百姓,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丢尽脸面,让今天的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这场骗局有一个孩子揭穿说明了什么?

背景链接。

出示幻灯15,16,17

不愿正视自己错误的人,必将把自己推到尴尬的境地,甚至是走投无路的境地,老师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像文中的小孩一样,站在无私无畏的立场,说出正直真实的话语,老师真心地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都可以做一个诚实天真的人。

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不诚实现象的发生呢?

出示幻灯18,19

教师根据两个故事再次提醒孩子们做诚实之人,做正直之人!

比收获,写续篇。

出示幻灯20

想象的空间无限大,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在续写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思想,向作者的那种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构思要想象夸张的效果。

《女娲造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与想象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合作探讨、对比阅读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女娲这一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古时期有很多神话故事,像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想象大胆奇特,故事中神的形象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神话《女娲造人》。

(可以出示相关神话故事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2.女娲简介

《风俗通》里记载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3.文章体裁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

(1)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2)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

(3)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4.正音解词,扫除阅读障碍。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字词学习内容)

女娲():

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

清澈透明。

灵敏:

反应快。

绵延:

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

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

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极其高明的本领。

【教学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体裁知识,扫清文字障碍,巩固基础知识,准备阅读文章。

(三)整体感知

让学生仔细品读《风俗通》里关于女娲的记载,然后请一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看看课文里丰富了哪些内容。

《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作者在上述短文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在课文中丰富了以下内容:

(1)造人动机的产生

(2)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4)女娲的情绪和心理

(5)作者的评述

【教学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抓住要点复述课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把课文与《风俗通》里关于女娲的记载进行对比阅读,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并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运用。

(四)理解研读

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每组找一个同学作为代表发言。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3.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4.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后,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结果: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结合ppt相关内容讲解分析女娲的心理、神态、动作描写)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女娲造人的原因:

孤独寂寞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有哪些过程?

通过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表现。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

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⑫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⑬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3.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⑮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⑱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女娲主宰男女婚配,延续人类。

4.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后,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具有神奇的力量,但同时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能感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

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

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

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教学设计意图:

深入研读神话故事,可以让学生体会其魅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科学事实与科学道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神话和现实的差距,加深理解神话的特点。

(五)品味鉴赏

1.人物形象

你能概括出女娲的形象吗?

她是神通广大的“神”,她有着神奇的创造力,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像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女娲的形象

2.写作手法

想象奇特大胆,又合情合理。

作者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富有人性化的演绎,尤其是想象女娲造出小人后的欢欣鼓舞的场面与对女娲人性化的描写更是生动形象,打动人心。

【教学设计意图:

分析文章的人物特点和写作手法,注意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迁移运用。

(六)拓展延伸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

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

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

……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来了。

1.从选段中找出三个反义词。

2.用简洁的话叙述天和地是怎样形成的。

3.找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动词,这些动词表现了盘古什么特点?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练习,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和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象训练。

(七)课堂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

今天,我们面对广阔的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

154—162页。

这是一篇美丽的神话,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盲孩子和他影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童话的特

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在

诵读中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文章内容,学会关爱他人,培养高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欣赏文章美。

◆难点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优美语言,培养阅读领悟能力。

◆教学突破

1.让学生摘抄文中优美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让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布置预习。

2.准备录音机,磁带。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生词。

2.熟习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进入新课,整体感知。

2.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2.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总结,练习。

3.总结,练习。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约分钟)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约分

钟)

三、小结课文,布置作业(约分钟)

板书设计

(略)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这种意境如何感悟?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面的加粗字注音。

哞哞()潺潺()嬉戏()孪生()蔷薇()

踉跄()咩咩()萤火虫()

2.结合句中语境,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盲孩子仰起头来望着夜空,他什么也看不见,茫然的摇摇头。

(2)他情不自禁的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

(3)羊儿咩咩的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

果,走过小木

桥去听潺潺的水流声。

3.本文注重遣词造句,具有诗一般的语言,其中大量运用了叠词,如“轻轻”、“潺潺”、“阵阵”、“飘飘忽忽”、

“踉踉跄跄”等等,找出文中类似的词语,思考:

文中大量运用叠词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4.一般作者写童话,往往追求情节的变化,但是本文在叙述故事的方式上,不是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侧重于盲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气氛的烘托,注重情调的渲染。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

答案与提示:

◆个性练习设计

1.判断下列句子所有的修辞手法。

(1)萤火虫?

就像很烫的小火星吗?

()

(2)他注视着他那一片漆黑的世界,就像深不见底的黑洞。

()

(3)虽然那光模模糊糊,小得像小米粒儿。

()

2.阅读短文,回答问

题。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地叫,羊儿()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的流水声。

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

他很快乐。

有一天,他问影子:

“请告诉我,你从哪里来?

影子回答:

“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

“那么说,只要有亮光就有你了,是吗?

”盲孩子觉得又新奇,又兴奋。

“是的。

光明是我的母亲。

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

”影子说这话的时候,觉得无比幸福。

盲孩子很受感动。

他觉得影子的话带给他友情,带给他温

暖。

快乐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1)给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