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4290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docx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

剪力图和弯矩图1(基础)

x轴,。

以表(a)

C(c)(b)

(1)

(2)(3)≤l(4)以剪力图是平行于x轴的直线。

AC段的剪力为正,故剪力图在x轴上方;BC段剪力为负,故剪力图在x轴之下,如图8-12(b)所示。

由式

(2)与式(4)可知,弯矩都是x的一次方程,所以弯矩图是两段斜直线。

根据式

(2)、(4)确定三点

x?

0,M(x)?

0Fab

lx?

a,

x?

l,M(x)?

0M(x)?

由这三点分别作出AC段与BC段的弯矩图,如图8-12(c)。

例8-4简支梁AB受集度为q的均布载荷作用,如图8-13(a)所示,作此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图8-13

(1)求支反力由载荷及支反力的对称性可知两个支反力相等,即

FA?

FB?

(2)列出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以梁左端A为坐标原点,选取坐标系如图所示。

距原点为x的任意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分别为ql2

ql?

qx20<x<l

(1)

xql1M(x)?

FAx?

qx?

x?

qx2

2220≤x≤l

(2)FQ(x)?

FA?

qx?

(3)作剪力图和弯矩图由式

(1)可知,剪力图是一条斜直线,确定其上两点后即可绘出此梁的剪力图(图8-13b)。

由式

(2)可知,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要多确定曲线上的几点,才能画出这条曲线。

例如

通过这几点作梁的弯矩图,如图8-13(c)所示。

由剪力图和弯矩图可以看出,在两个支座内侧的横截面上剪力为最大值:

FQmax?

ql2。

1Mmax?

ql2

8,而在此截面上剪力FQ?

0。

在梁跨度中点横截面上弯矩最大

例8-5图8-14所示简支梁,跨度为l,在C截面受一集中力偶m作用。

试列出梁的

FQ(x)M(x)AB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绘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图8-14

(1)求支反力由静力平衡方程?

MA(x)?

0,?

MB(x)?

0得

FA?

FB?

(2)列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由于集中力m作用在C处,全梁内力不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故以C为界,分两段列出内力方程

ml

m

l0<x≤a

(1)AC段

m

M(x)?

FAx?

x

l0≤x<a

(2)

FQ(x)?

FA?

m

la≤x<l(3)BC段

m

M(x)?

FAx?

m?

x?

m

la≤x≤l(4)

FQ(x)?

FA?

(3)画剪力图和弯矩图由式

(1)、(3)画出剪力图,见图8-14(b);由式

(2)(4)

画出弯矩图,见图8-14(c)。

二、弯矩、剪力与分布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

F(x)F(x)

在例8-4中,若将M(x)的表达式对x取导数,就得到剪力Q。

若再将Q的表达式对x取导数,则得到载荷集度q。

这里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

实际上,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微分关系。

现从一般情况出发加以论证。

图8-15

设图8-15(a)所示简支梁,受载荷作用,其中有载荷集度为q(x)的分布载荷。

q(x)是x的连续函数,规定向上为正,选取坐标系如图所示。

若用坐标为x和x?

dx的两个相邻横截面,从梁中取出长为dx的一段来研究,由于dx是微量,微段上的载荷集度q(x)可视为均布载荷,见图8-15(b)。

F(x)M(x),在坐标为x?

dx的横截面上的内力

设坐标为x的横截面上的内力为Q和

为FQ(x)?

dFQ(x)和M(x)?

dM(x)。

假设这些内力均为正值,且在dx微段内没有集中力和集中力偶。

微段梁在上述各力作用下处于平衡。

根据平衡条件?

Fy?

0,得

FQ(x)?

[FQ(x)?

dFQ(x)]?

q(x)dx?

0

dFQ(x)

由此导出dx?

q(x)(8-1)

M?

0设坐标为x?

dx截面与梁轴线交点为C,由?

C,得

略去二阶微量M(x)?

dM(x)?

M(x)?

FQ(x)dx?

q(x)dxdx?

02q(x)dxdx2,可得

dM(x)?

FQ(x)dx(8-2)

将式(8-2)对x求一阶导数,并利用式(8-1),得

d2M(x)?

q(x)2dx(8-3)

F(x)M(x)之间的微分关系。

公式(8-1)~(8-3)就是载荷集度q(x)、剪力Q和弯矩

它表示:

(1)横截面的剪力对x的一阶导数,等于梁在该截面的载荷集度,即剪力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相应横截面上的载荷集度。

(2)横截面的弯矩对x的一阶导数,等于该截面上的剪力,即弯矩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相应横截面上的剪力。

(3)横截面的弯矩对x的二阶导数,等于梁在该截面的载荷集度q(x)。

由此表明弯矩图

d2M(x)?

q(x)2q(x)q(x)dx的变化形式与载荷集度的正负值有关。

若方向向下(负值),即<

0,弯矩图为向上凸曲线;反之,q(x)方向向上(正值),则弯矩图为向下凸曲线。

根据微分关系,还可以看出剪力和弯矩有以下规律:

dFQ(x)?

q(x)?

0F(x)?

q(x)?

0dx

(1)梁的某一段内无载荷作用,即,由可知,Q常量。

dM(x)?

FQ(x)?

0FQ(x)?

0M(x)?

常量,x若,剪力图为沿轴的直线,并由dx可知,

弯矩图为平行于x轴的直线。

FQ(x)x若等于常数,剪力图为平行于轴的直线,弯矩图为向上或向下倾斜的直线。

F(x)

(2)梁的某一段内有均布载荷作用,即q(x)等于常数,则剪力Q是x的一次函数,

M(x)是x的二次函数。

剪力图为斜直线;若q(x)为正值,斜线向上倾斜;若q(x)负弯矩

d2M(x)?

q(x)2q(x)dx值,斜线向下倾斜。

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当为正值,即>0时,弯矩

d2M(x)?

q(x)2q(x)图为下凸曲线;当为负值,即dx<0时,弯矩图为上凸曲线。

(3)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发生突变,突变的绝对值等于该集中力的数值。

此处弯矩图由于切线斜率突变而发生转折。

(4)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不受影响,而弯矩图发生突变,突变的绝对值等于该集中力偶的数值。

(3)根据上表,由左至右逐段画出剪力图,如图8-16(b)所示;画出弯矩图,如图8-17(c)

F?

3kNMmax?

3kN?

m所示,可见Qmax,。

例8-7外伸梁及其所受载荷如图8-17(a)所示,试作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图8-17

解按照前述使用的方法作剪力图和弯矩图时,应分段列出剪力方程及弯矩方程,然后按方程作图。

现利用本节所得结论,可以不列方程而直接作图。

(1)求支反力由?

MA(F)?

0和?

MB(F)?

0可求得

FA?

7kN,FB?

5kN

(2)分段沿集中力作用线、均布载荷的始末端以及集中力偶所在位置进行分段。

现将AE梁分为AC、CD、DB、BE四段。

(3)作剪力图

AC段在支反力FA的右侧梁截面上,剪力为7kN。

截面A到截面C之间的载荷为均

F布载荷,即qAC?

常数。

剪力图为斜直线。

算出集中力F1左侧梁截面上剪力QC左

FQC左?

FA?

q?

AC?

(7?

4?

1)kN?

3kN

即可确定这条斜直线,见图8-17(b)。

CD段截面C处有一集中力F1,剪力图发生突变,变化的数值等于F1。

FQC右?

FQC左?

F1?

(3?

2)kN?

1kN

从C到D剪力图又为斜直线,知

FQD左?

FQD右?

FQC右?

q?

CD?

(1?

4?

1)kN?

?

3kN

DB段截面D与截面B之间梁上无载荷,剪力图为水平线。

BE段截面B与截面E之间剪力图也为水平线,算出截面B右侧截面上的2kN,即可画出这一水平线。

(4)作弯矩图

AC段截面A上弯矩为零。

从A到C梁上为均布载荷,且均布载荷向下,则弯矩图为上凸的抛物线。

算出截面C的弯矩为FQB右?

已知A点、C点弯矩以及抛物线为上凸,即可大致画出AC段的弯矩图。

CD段由受力特性可知,从C到D弯矩图为上凸的另一抛物线。

截面C的剪力突变,11MC?

FA?

AC?

q?

AC?

AC?

(7?

4?

?

1?

4?

4)kN?

m?

20kN?

m22

故弯矩图在C点斜率也突变。

在截面F上的剪力等于零,故F点为弯矩的极值点。

由CD段的剪力方程可计算出F至梁左端距离为5m,故可求出截面F上弯矩的极值为

11MF?

FA?

AF?

F1?

CF?

q?

AF?

AF?

(7?

5?

2?

1?

?

1?

5?

5)kN?

m?

20.5kN?

m22

M在集中力偶M0左侧截面上弯矩D左为

11MD左?

FA?

AD?

F1?

CD?

q?

AD?

AD?

(7?

8?

2?

4?

?

1?

8?

8)kN?

m?

16kN?

m22

CCFD左D已知、及等三个截面上的弯矩,即可连成到之间的抛物线。

DB段和BE段截面D上有一集中力偶,弯矩图突变,而且变化的数值等于M0?

10kN?

m。

所以在D右侧截面上MD右为

MD右?

MD左?

M0?

(16?

10)kN?

m?

6kN?

m

B截面上的弯矩MB为

MB?

?

F2?

BE?

?

2?

3kN?

m?

?

6kN?

m

M由于DB段的剪力图为水平直线,于是由D右和MB就确定了这条直线。

B到E之间弯

矩图也是斜直线,由于ME?

0,故可画出图示斜直线。

FQ?

7kNmax从所得的剪力图(图8-17b)和弯矩图(图8-17c)上,不难确定最大剪力,

Mmax?

20.5kN?

m最大弯矩。

F?

0Mmax要注意的是:

不但可能发生在Q的截面上,也有可能发生在集中力或集中

力偶作用处。

所以求弯矩的最大值

Mmax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几种可能性。

先假设M求为某一方向,(一般我是假设为逆时针,书上好像是把逆时针方向规定为正方向),然后对该分离体(或研究对象)列弯矩平衡方程(当然必须是在分离体弯矩平衡情况下):

M总=0。

即MA+MB+MC+M求=0。

(注意对于MA、MB、MC,如果是逆时针的取正值,顺时针取负值。

),此时如果球出的M求为正值,则它就是逆时针的,如果是负值,那它的方向与假设方向是相反的,是顺时针。

也可以把所有顺时针的弯矩全取正值放在等号左边相加,把所有逆时针的也取正值但放在等号右边相加(其实跟上面是一样的,也是得假设M求为某一方向)列平衡方程。

那还不简单,不同X对应不同的弯矩了,要看X等于多少了。

不知道你的是不是结构构件上的弯矩,结构力学上梁的弯矩正负判断原则是使梁的上表面受拉的弯矩为正,反之为负。

我不知道你的原题是什么样的,X表示的是什么。

如果X表示的是位置坐标,那么M求=AX2+BX+C表示的是构件上的弯矩分布函数,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弯矩,也就是说构件上弯矩有的地方正有的地方负,凡是求出是正值的就与假设方向或默认方向相同,反之相反。

如果X表示的是某个构件的长度,也是一样判方法。

还有一个可能是你所算的是一种动态情况,就是某个东西在动,导致弯矩是个变量,也是一样的。

总之一句话,要看X值的情况。

最好把原题放上来,这样更有针对性。

你的应该是结构力学方面的,结构力学上梁的弯矩正负判断原则是使梁的上表面受拉的弯矩为正,反之为负。

所以假设时应假设成如图方向。

弯矩图都是画在受拉一侧的,所以凡是出现正值的区域就把弯矩图画在上面,出现负值的就画在下面,过度地带就是为0的地方。

强调一下,假设没有什么对或错的,M求>0对应的X处弯矩跟假设的方向就是相同的,正的,M求<0对应的X范围处弯矩方向就是跟假设相反,无论假设方向怎么样求出的弯矩都是一样的。

一般规定梁的哪侧纤维受拉就画在哪侧的

一般规定下侧受拉为正弯矩。

建筑力学中弯矩剪力图方向

悬赏分:

30-解决时间:

2010-2-211:

27

我不知道画上边还是下边左边还是右边,希望举个简支梁的例子详细说明说的明了给加分

你把梁想象成柔性的,梁的变形和图像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