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成果4水泥土质量控制.docx
《QC成果4水泥土质量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成果4水泥土质量控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QC成果4水泥土质量控制
4%水泥土路床处理质量控制
中建七局郑新快速通道四标筑龙QC小组
一、课题介绍
本课题取材于郑新快速通道改建工程四标,起点里程位于K8+000绕城高速南约50m处,终点里程位于K15+375海寨南侧,华阳故城北侧,沿线经过6个行政村,全长7.375km。
标段全线80%以上路段为老路扩建,老路为郑州市向南重要出口,交通量非常大,现场保通施工难度大,拆迁协调难度大。
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全标段快车道采用4%水泥土路床处理(40cm厚,分2层铺筑),单幅快车道路床处理宽度为17.5m,共计铺筑40cm厚水泥土路床处理258125㎡。
路床验收是本工程三阶段验收的第一阶段,而4%水泥土路床处理是制约路床验收的重要环节,严重影响工程总体进度。
二、小组概况
表1QC 小 组 概 况表
小组名称
中建七局筑龙QC小组
课题类型
现场型
成立时间
2011.4.20
活动时间
2011.4.20-2011.08.20
注册号
注册时间
课题名称
4%水泥土路床处理质量控制
小组人数
8人
组员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职称和工种
组内分工
贾晓锋
男
36
项目经理
总体协调调配
王及逢
男
32
总工程师
组长
刘超
男
25
工程部副经理
副组长
迟令军
男
25
实验工程师
实验负责
黄光林
男
27
专业工程师
现场技术指导
张光明
男
25
施工员
技术申报
孙浩
男
24
质检员
组员
侯玉荣
女
25
资料员
资料员
制表:
张光明审核:
王及逢2011年4月20日
三、选题理由
四、现状调查
通过对前一阶段施工的工程质量进行调查,共实测了300个点,对4%水泥土路床处理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数理统计,合格率仅为89%,具体情况见表2、3:
表24%水泥土路床处理质量问题调查表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点数
不合格点数
合格点数
合格率(%)
1
压实度
120
43
77
64.2
2
弯沉
100
2
98
98.0
3
高程
100
12
88
88.0
4
平整度
50
5
45
90.0
5
宽度
50
0
50
100.0
6
中线偏位
50
3
47
94.0
7
横坡
50
3
47
94.0
合计
620
66
554
89.4
调查人:
孙浩张光明制表人:
侯玉荣制表时间:
2011.04.20
表34%水泥土路床处理质量问题数理统计表
序号
不良项目名称
频数
累计频数
频率(%)
累计频率(%)
1
压实度不合格
43
43
63.2
63.2
2
高程不合格
12
55
17.6
80.8
3
平整度不合格
5
60
7.4
88.2
4
中线偏位大
3
63
4.4
92.6
5
横坡不合格
3
66
4.4
97.0
6
弯沉值超标
2
68
3.0
100.0
合计
68
68
100
100.0
制表人:
侯玉荣审核:
王及逢制表时间:
2011.04.20
根据数理统计表绘制4%水泥土路床处理质量问题排列图:
图1制图人:
张光明审核:
王及逢制图时间:
2011.04.20
从排列图中可以看出,“压实度不合格”是影响4%水泥土路床处理施工质量的关键控制点。
五、小组活动目标
六、原因分析
对于4%水泥土路床处理压实度不合格,小组成员运用鱼刺图进行原因分析:
图2:
影响“4%水泥土压实度不合格”的鱼刺图制图人:
张光明制图时间:
2011.04.15
结论:
共找到13条末端因素,●为末端因素。
QC小组成员深入现场对鱼刺图中的13条未端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了要因确认计划表:
表4要因确认计划表
序号
末端因素
确认方法
负责人
完成时间
1
工人责任心不强
现场验证
刘超
2011.04.25
2
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
调查分析
王及逢
2011.04.25
3
机械配置不全
现场验证
刘超
2011.04.21
4
压路机碾压不到位
现场调查
张光明
2011.04.25
5
拌和机拌合不到位
现场调查
孙浩
2011.04.25
6
土场土质变化大
现场调查
迟令军
2011.04.23
7
砂性土不易压实
调查分析
迟令军
2011.04.25
8
施工顺序不当
调查分析
黄光林
2011.04.25
9
水泥摊铺不均匀
现场调查
张光明
2011.04.25
10
现场土质控制不当
现场调查
迟令军
2011.04.25
11
现场阻工,碾压不及时
现场调查
黄光林
2011.04.25
12
标准砂标定不准确
调查分析
迟令军
2011.04.21
13
含水量检测不准确
调查分析
迟令军
2011.04.25
制表:
张光明审核:
王及逢制表时间:
2011.04.20
七、要因确认
小组针对以上13条末端因素,运用要因验证表逐一进行要因确认。
末端因素一:
工人责任心不强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现场验证
确认人
刘超
验证情况
现场抽查10名工人,对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并考核,都能通过考核,现场观察施工过程,工艺衔接较好。
结论
非要因
末端因素二:
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人
王及逢
验证情况
对各作业面技术人员进行交底并考核,对施工工艺掌握较好,现场施工过程控制良好,施工资料记录准确。
结论
非要因
末端因素三:
机械配置不全
验证时间
2011.04.21
验证方法
现场验证
确认人
刘超
验证情况
已按施工方案配备机械,及时到位。
结论
非要因
机械名称
稳定土拌和机
平地机
推土机
压路机
洒水车
结果
2台
2台
2
4
3
末端因素四:
压路机碾压不到位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现场调查
确认人
张光明
验证情况
现场碾压按施工规范和施工方案技术交底进行碾压,碾压遍数和碾压方法速度都满足要求。
结论
非要因
末端因素五:
拌和机拌合不均匀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现场调查
确认人
孙浩
验证情况
现场拌合,专人时时跟踪检查拌合深度,达到技术要求。
结论
非要因
末端因素六:
土场土质变化大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现场调查
确认人
迟令军
验证情况
现场土质与击实标准标准实验所用土质不一样。
结论
要因
末端因素七:
砂性土不易压实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人
迟令军
验证情况
砂性土压实对含水率要求高,失水快,含水率不易控制,不易压实。
结论
要因
末端因素八:
施工顺序不当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人
黄光林
验证情况
施工顺序按施工方案进行。
结论
非要因
末端因素九:
水泥摊铺不均匀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现场调查
确认人
张光明
验证情况
现场水泥摊铺,采用人工方式,每平米用量确定,刮平板刮平,比较均匀。
结论
非要因
末端因素十:
现场土质控制不当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现场调查
确认人
迟令军
验证情况
同一施工段落纵向和横向都存在土质不一样的情况,土质变化大,部分有杂质。
结论
要因
末端因素十一:
现场阻工,碾压不及时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现场调查
确认人
黄光林
验证情况
存在部分段落施工时出现阻工,碾压不及时,后经处理,达到技术要求。
结论
非要因
末端因素十二:
标准砂标定不准确
验证时间
2011.04.21
验证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人
迟令军
验证情况
已按规范要求进行标定和复核,准确无误。
结论
非要因
末端因素十三:
含水量检测不准确
验证时间
2011.04.25
验证方法
调查分析
确认人
迟令军
验证情况
含水率检测规范无误。
结论
非要因
通过要因验证表分析,确定了以下3个要因:
①土场土质变化大;②现场土质控制不当;③砂性土不易压实。
八、制定对策
对要因确认表中得出的3个要因,运用5W1H原则进行对策制定:
表5对策表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执行
时间
责任人
1
土场土质变化大
同一段落采用同一土场同一位置土质相同的土。
保证现场用土与击实标准用土土质相同。
加强土场管理,每一段落上土之前,专人去土场取土处复核土质,土质相同,与击实标准所用土土质相同方可运土进场。
取土场
2011.04.25-
2011.08.20
迟令军
2
现场土质控制不当
同一段落纵向和横向保证土质相同,清除杂质。
保证同一段落土质相同
①加强现场管理,每一车进场时有专人负责检查土质,土质不同的严禁在同一施工段落使用。
②土中的杂质,主要是树根,必须人工清除。
施工
现场
2011.04.25-
2011.08.20
黄光林
3
砂性土不易压实
控制含水率和碾压过程
保证土含水率合适,碾压过程规范。
①土方进场整平后,检测含水率,根据所测含水率,补水或晾晒,保证含水率超过最佳含水率2%-3%。
②拌合完成后,按规范和技术方案进行碾压,有专人负责施工指导。
施工
现场
2011.04.25-
2011.08.20
迟令军
刘超
制表:
张光明审核:
王及逢制表时间:
2011.04.25
九、对策实施
实施一:
同一段落采用同一土场同一位置土质相同的土。
1、前期确定土场,土场位置采用就近原则,减小运距。
土场土质宜相同,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同一土场土质由于深度不同而土质存在差异,但土场在同一深度土质基本能保证同一批次的土的土质相同。
2、根据同一区域内土质相同的土的数量,确定使用这一土质的土的施工段落长度,根据施工顺序和土质分布确定施工段落,并进行编号,保证每一段落的击实标准实验用土和现场实际施工段落用土相同,击实标准规范有效,能指导现场施工。
实施效果:
根据土场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区域,做出不同的击实标准,根据现场土质情况,进行标准实验复核,尽可能的使现场和土场的击实标准相同或接近,使标准试验能指导现场施工。
实施二:
同一段落纵向和横向保证土质相同,清除杂质。
1、加强现场管理,对土场挖掘机和运土车辆进行编号,每次上土前沟通好,这个编号的挖机对应这几辆运土车,上这一施工段落,并及时检查每一车土的土质,如土质与本段所报击实用土不同,则不可在本段施工中使用,将土卸在相应的段落,保证同一施工段落纵横向土质相同。
2、对于土中的树根等杂质,进行人工清除,保证水泥土用土干净无杂质。
实施效果:
同一施工段土质使用同一区域内的土,保证了土质相同,无杂质。
实施三:
控制含水率和碾压过程
1、水泥土上土整平完成后,检测含水率,根据最佳含水率调整施工含水率,若含水率低于最佳含水率提高2%,则进行洒水焖料,洒水量根据土方量进行计算,不能过湿或不够,如含水率过高则进行翻晒处理,由于气温升高,每两小时检查含水率一次,及时调整,保证拌合时含水率比最佳含水率高2%-3%。
含水率合适时及时进行拌合,拌和结束后,及时检验含水量,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率高1%-2%。
若混合料含水量不足,应用洒水车补水,洒水应均匀,防止局部水分过多的现象,洒水后及时湿拌。
湿拌均匀后应色泽一致,没有灰条、灰团和花面,且水分合适均匀。
相邻段落多段同时施工,调整含水率时可以流水施工。
2、拌合完成后,立即进行碾压,严格控制碾压过程。
整平完成后,先用振动压路机由路边沿起向路中心碾压,静压1遍,弱振1遍,强振3遍后检测其压实度(具体碾压搭配应通过试验段进行确定)。
若压实度不符合要求,应继续碾压直至压实度符合要求。
压实度满足要求后,静压1遍,清除轮迹,达到表面平整、光洁、边沿顺直。
碾压过程由专人负责,控制碾压速度和遍数。
图3含水率适当时,按灰剂量均匀摊铺水泥图4拌和机拌合检测拌合厚度
图5拌合完成,推土机稳压图6压路机碾压
实施效果:
经过过程严格控制,压实度检测均能达到设计要求。
图7灌砂法检测压实度
十、效果检查
2011年4月20日-2011年8月20日对施工完的4%水泥土路床处理进行验收,
2011年5月16日、2011年6月13日及2011年7月28日质监站进行三阶段路床验收,
压实度合格率100%,其他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和业主要求,达到验收一次通过。
表64%水泥土验收检测情况表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点数
不合格点数
合格点数
合格率(%)
1
压实度
138
0
138
100.0
2
弯沉
346
0
346
100.0
3
高程
150
9
141
94.0
4
平整度
90
6
84
93.3
5
宽度
150
0
150
100.0
6
中线偏位
75
2
73
97.3
7
横坡
75
3
72
96.0
合计
1024
20
1004
98.0
统计:
孙浩制表:
张光明审核:
王及逢制表时间:
2011.08.20
对制定的对策效果实施检查,产生了下列效益:
技术效益
通过本次QC活动,有效解决在复杂土质地区和砂性土地区4%水泥土压实度一次合格率低的问题,压实度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表7QC小组活动前后4%水泥土压实度一次合格率对比表
阶段
项目
活动前
活动后
4%水泥土压实度一次合格率(%)
65.2
100
制表:
孙浩审核:
王及逢制表时间:
2011.08.20
社会效益
4%水泥土路床处理顺利施工,保证了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并赢得了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一致好评,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彰显企业技术优势,为进一步拓宽我公司在郑州地区的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一、巩固措施及标准化
1、为巩固小组成果,经小组讨论,决定有计划、有组织的召开小组质量分析会,组织小组成员到其他优良工程参观学习。
2、使4%水泥土路床处理施工工艺更加完善,进行了技术总结,修订了施工方案,在接下来其它类似条件下的项目推广,使其技术更加完善。
依据活动中的有效措施编制了《4%水泥土路床处理作业指导书》(编号JTZXSB-ZYZD-002)3、巩固期效果:
在同工程条件下的郑新快速通道五标、六标使用该方法及工艺,施工效果非常明显,大大的提高了4%水泥土压实度合格率,并均能一次性通过郑州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第一阶段路床验收;此外在本公司类似条件的郑民高速路基工程中也得到了推广和运用,提高了水泥土压实度合格率,达到了预期的施工效果。
表8使用对策方法前后4%水泥土压实度一次合格率对比表
阶段
项目
使用前
使用后
4%水泥土压实度一次合格率(%)
郑新五标
69.3
100
郑新六标
65.4
100
郑民二标
72.8
100
制表:
孙浩审核:
王及逢制表时间:
2011.08.25
4、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将活动前后的状态进行了对比和自我评价,并做出雷达图。
十二、遗留问题及今后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