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730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滨州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和《关于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立足滨州实际,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工作重点,是指导今后五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滨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

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廉政是保证”的工作方针和“夯实基础、埋头苦干、调整提升、巩固完善”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科学实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计划顺利实施,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和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1.52亿元,年均增长1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100元,超过6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3.99亿元,年均增长26.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166亿元,年均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1.16亿元,年均增长19.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产比例由2005年的13.66:

59.48:

26.86调整为10.02:

54.61:

35.3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650家,实现增加值919.8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9家。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8.73亿元,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发展,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28%。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人口70万,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化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快速启动。

荣获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财税金融、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改革迈出新步伐。

全面取消农业税。

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达到10家,邹平经济开发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

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实现进出口总值50.92亿美元;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1.9亿美元;上市企业达到11家,募集资金累计133亿元。

基础设施继续加强。

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家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城市框架初步搭成。

滨德高速主体基本完工,疏港公路建成通车,滨港铁路一期工程正式运营,德龙烟铁路、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

蓄水能力达到8.6亿立方米。

新增城市道路445.3公里。

  生态建设成效突出。

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关停96.9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均分别削减4.62%和8.19%。

空气质量Ⅱ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300天。

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争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面实施“粮丰林茂,北国江南”规划,大力开展“林水会战”,林木覆盖率达到20.3%。

  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4元,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3.5%。

就业扶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建立完善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

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均达到85%。

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109.5万平方米,农房建设、危房改造完成10.8万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生资助机制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5%。

群众文化四级网络基本形成,50%的乡镇文化站达到国家标准。

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文化产业开始起步。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成功承办全运会两项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国防动员、残疾人、老龄和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但是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交通设施相对滞后。

滨州港万吨级泊位和深水航道建设刚刚起步,铁路建设层次低、运量小,公路路网密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初级产品比重较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偏少;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6个百分点。

三是科技人才相对不足。

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全省的2.9%;高素质企业家、高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科研平台和载体建设相对滞后,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不足。

四是民生问题欠账较多。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较慢,农村住房、社区建设等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第二节 发展环境分析与预测

  “十二五”时期,是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追赶超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力充足,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发展机遇。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机制活力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从区域环境看,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环渤海地区日益融合,滨州位于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济南都市圈、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交汇处,凭借地缘优势有条件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节点型城市和重大战略的实施载体,有利于滨州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

  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也面临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国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从周边环境来看,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滨海新区、曹妃甸、渤海新区、潍坊滨海新城发展迅猛;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竞争异常激烈。

黄骅、东营、潍坊等港口腹地条件相似,疏港通道基本建成,对滨州港发展构成挑战。

工业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地方财力薄弱,自身积累慢、市场融资能力差、信贷资金规模小,资金瓶颈仍是重要的约束条件,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任务十分艰巨。

  趋势预测。

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滨州积蓄了加快发展、追赶超越的坚实基础和后发优势,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是追赶超越黄金期。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两大机遇,有利于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期。

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和高效生态经济的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服务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首要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调整孕育着重大突破。

三是综合交通枢纽形成期。

“十二五”期间,随着三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滨州万吨级大港的建成投运,国家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四是比较优势显现期。

随着新一轮经济周期资源约束的进一步加剧,滨州的土地、水、岸线、油气等资源优势将逐渐显现,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的热土。

五是城乡统筹加速期。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统筹发展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第二章 “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思路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改善民生是根本,调整转型是主线,招商引资是重点,创新实干是关键,和谐稳定是基础,清正廉洁是保证”工作方针,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改善社会民生事业,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现代滨州。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一是坚持追赶超越,促进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提升发展质量与扩张经济总量并重,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追赶超越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

二是坚持工业兴市,促进跨越发展。

继续把大力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施质量兴市,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位次逐步前移。

三是坚持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竞争新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五是坚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六是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机遇、趋势和条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相衔接,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相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民经济跨越发展。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达到3000亿元,人均达到7.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960亿元;物价涨幅每年控制在3-4%之间。

  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

52:

42;城镇化水平达到5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7%左右;经济外向依存度达到18%。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岁。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林木覆盖率达到28.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万元取水量20.09立方米;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消减1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消减1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再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公共体系趋于完善。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50元/月以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800元/年以上。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下;每万人拥有病床数50张;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不高于0.11。

  到2015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在黄河三角洲乃至全省的战略地位显著增强。

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先导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环渤海西南岸物流中心、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

到2020年,人均主要指标达到黄河三角洲地区规划平均水平,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上游,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0亿元,人均GDP达到14万元,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五节 总体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着眼于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充分考虑区域分工和联系,突出区域特色,形成“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

  打造一个中心名城。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层次,突出辐射带动,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名城。

  构建两条城市轴线。

依托国道省道、铁路干线、黄河大桥,构建以博(兴)滨(城)沾(化)北海经济开发区为东线、邹(平)惠(民)阳(信)无(棣)为西线的两条贯穿黄河两岸的城市发展轴线,积极促进南北县(区)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化三项基础工程。

按照打基础、强支撑、利长远的思路,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调整、科技人才支撑”。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海港、空港建设,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立体交通网络。

在产业升级调整上,坚持“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加快构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在科技人才支撑上,深入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整合高校资源,挖掘职教潜力,搭建科研平台,引进培育人才。

突出四大发展亮点。

按照高点定位、重点突破、多点支撑的原则,集中培育以邹平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高端制造业示范区,以滨州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拓展区,以滨州高新区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实验区,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临港高效生态产业聚集区等四大发展亮点。

  建设五十个特色园区。

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明确定位,科学布局,重点建设25个工业园区,15个服务业园区,10个生态农业园区,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相互关联、配套发展的格局。

  做强六大支柱产业。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全力做大做强纺织家纺、石油及盐化工、粮油果蔬、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建设六个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六节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坚持高效、生态、绿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发展精致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构建七大体系。

立足区域特点,确定功能定位,科学布局空间,合理调整结构,构建七大农业产业体系。

  专栏1:

七大农业产业体系

  优质粮棉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耐碱、耐寒、节水、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重点发展优质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和可纺性强的抗虫杂交棉、彩色棉等优质高效品种。

落实“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

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基地。

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5万吨,优质麦面积比例达到95%以上,优质玉米面积达到90%以上,抗虫杂交棉面积达到30%以上。

  优质蔬菜产业体系:

推广大棚、温室、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鼓励发展全自动数控生态大棚,积极发展精细名优蔬菜、绿色有机蔬菜。

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

到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0%以上,总产量260万吨以上。

  生态畜牧产业体系:

实施优质牧草生产与草地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和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工程,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调整优化畜禽结构,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集约化发展肉牛、奶牛、肉羊、生猪、肉禽等畜牧业,建成一批特色生态畜牧养殖基地。

到2015年,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培植80个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

  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文蛤、对虾、海参等特色养殖,积极拓展远洋捕捞。

重点发展贝类增殖护养及其水产品深加工,建成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继续推行生态、立体养殖模式,重点发展工厂化养殖,建成全省重要的苗种生产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打造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

到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5万吨。

  绿色果品产业体系:

稳定冬枣、鸭梨、金丝小枣、红富士苹果、蜜桃、水杏的种植面积,搞好高产开发、品质改良、冷链运输、储藏保鲜,争创名优品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果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到2015年,果品产量达到120万吨。

  苗木花卉产业体系:

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引进、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重点扶持一批花卉企业,积极发展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成鲁北最大的鲜花集散地、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名贵花木繁育基地。

到2015年,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种业产业体系:

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畜禽水产原良种场、畜禽改良站、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场和区域性检测中心。

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推进“七化”建设。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生态化、规模化、机械化,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专栏2:

农业“七化”建设

  产业化:

壮大一批关联度大、技术装备高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购销大户领办、创办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家。

  标准化:

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实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检测。

到2015年,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达到260万亩。

  科技化:

建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研究集成增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

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市场化:

依托现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批骨干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展示与配送中心。

建立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健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一站式服务等新型农产品营销网络,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

到2015年,大型农产品专业化市场达到40家。

  生态化:

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积极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和集养殖、种植、沼气、太阳能于一体的“四位一体”现代农业循环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逐步建成现代循环农业新体系。

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户用沼气池达到10万户。

  规模化:

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加快土地流转,寻找有效的土地流转形式,把土地集中流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能手手中,形成种植区域优势和规模效应。

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完善配套服务,形成基地、市场、销售一体化发展。

  机械化:

大力发展大型、复式、先进农业机械,加快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和订单作业,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种植。

促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

到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1%。

  强化两大支撑。

一是基础设施支撑。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完善沟渠路涵桥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到2015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比例达到80%。

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开发治理荒碱地。

搞好马颊河、沾化两个中心渔港和海防、岔尖、埕口三个一级渔港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健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管运营机制,到2015年,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达到100%。

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二是政策支撑。

增加“三农”投入,落实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

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完善财政投入农业的长效机制,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七节 突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四大产业基地,培育六大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建设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建立四大产业基地。

依托优势传统产业,强化关联度,突出集约化,延长产业链,培育大品牌,加快改造和升级换代步伐,打造四个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

  专栏3:

四大产业基地

  家纺服装基地:

改造提升纺纱织造、印染,加快发展家纺、服装、装饰品、产业用纺织品等。

开发时尚、健康、个性化高档家纺服装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建立产业链条完善的特色纺织产业链,建设全国纺织家纺之都。

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高档家纺等产品,加快推进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培育魏桥纺织、亚光毛巾、愉悦家纺、基德纺织、渤海实业等大型企业集团。

到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家纺服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利税140亿元。

  新型生态化工基地:

推进与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合作。

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生态化建设为方向,加快技术装备的升级改造,延伸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生态化工基地。

重点培育滨化集团、滨州海洋化工、京博集团、东瑞化工、三岳化工、鲁北集团、滨阳燃化等大型企业集团。

到2015年,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利税140亿元。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快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引进,推广应用精密成型、快速原型成型、激光加工等新技术,积极扩大船舶、数控机床、电动汽车、汽车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油田机械、石材加工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等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形成集群化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快套尔河船舶制造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推进盟威集团、海得曲轴、华兴机械、三星机械、力丰机械、龙马重工、长星集团、齐星集团、开泰集团、安凯动力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到201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100亿元。

  绿色食品深加工基地:

以粮油、肉食、水产、果蔬加工等为重点,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食品保鲜等高新技术和工艺,发展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