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614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ocx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科学实验教学如此重要。

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么没有实验,要么就是教师让自己的演示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一、实验教学低效性的具体表现

(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匮乏或具浅表性

学生的科学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活动的层次,把一个个实验当作体育课里的游戏,“图”个热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科学家”来研究问题。

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实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低下,缺少合作

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形式是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莫不做声,只顾自己做事,毫不理会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的,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觉得自己是“观众”;也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这份探究的权利留给自己,并没有合作的意识,这大大影响着实验的开展。

(三)实验活动操作不规范,处于无序自由状态

新课开始,学生往往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总不能坚持很久,他们总想自己操作,总认为实验很简单,无需老师讲得那么清楚,坚信自己能顺利完成实验。

随即带来的自由探究带来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发挥性、无序性,对科学的真理现象蛮不在乎,远离了教材的意图,陷入了“玩玩”的状态。

除上述三点外,实验教学低效性的表现还有很多方面,例如,在科学课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学习态度不稳定,总凭着一时的兴趣进行学习。

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能力的培养,好多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充分发挥,那么怎样在科学实验课中,变教师的主动为学生的主动,怎样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二、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经过教研组两年多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落实科学课常规规范学生课堂行为

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何树德老师在《新教师的成长提示》中对我们年轻科学教师说过这样的话:

初为人师,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如果能构建起人性化的学习常规,对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是十分关键的。

实施新课程以后,新的教学理念指引着教法和学法的变革。

教师必须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时时放在心上,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

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就势必要构建新的学科教学常规。

何树德老师将学习常规概括如下:

莈收集资料很重要,举手发言要做到,听清任务勤思考,观察物体需全面,

蒆实验现象记得清,研究主题讨论好,小组汇报集体议,组内活动音量低,

膂允许汇报声音响,全班听到要做到,同伴发言专心听,如有补充要发表。

只要常规落实到位,我们的科学实验就有了保证。

学习常规不是要学生记忆背诵条文,而是理解后的行为守则,学生的自觉行动。

笔者将何树德老师关于科学课的学习常规打印出来,把它们抄写在实验室黑板的左侧,让他们每次走进实验室从头到尾读一遍,让学生明白实验课不是体育课、也不是活动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约束,学生自然能初步遵守,慢慢地习惯这样的科学课堂学习。

在分组活动时,能控制音量,不会认为教室是个农贸市场;也不会把分组活动误解为自由活动,漫无边际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只是明明知道还要再不小心中继续违反,大多是想动手做个究竟,想弄个明白,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他们还是学生!

只要耐心教育,给他们树立合适的标杆,经常提醒督促,他们会慢慢开始遵守课堂学习常规的,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

(二)遵循实验设计原则设计有效实验

1、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朱智贤)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存在着差异。

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

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

如:

三上第一单元中“植物的叶”一课的实验设计,我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叶(枫叶——掌形叶;银杏叶——扇形叶;竹叶——披针形叶;雪松——针形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

大自然中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不同种树的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各不相同。

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

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

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如:

六上能量单元的《电磁铁》一课,有一个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

(1)发现问题:

各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各不相同。

(2)猜测:

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为什么?

(3)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并讨论研究方案。

(4)汇报研究方案,明确操作要点。

(5)学生按方案实践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上台演示汇报交流。

2、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备自己的特点:

1、实证意识:

讲求证据、实事求是;2、逻辑思维:

符合逻辑的思考;3、质疑精神:

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

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如,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发现问题:

各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各不相同。

(2)猜测:

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为什么?

(3)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并讨论研究方案。

(4)汇报研究方案,明确操作要点。

(5)学生按方案实践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学生上台演示汇报交流。

(7)小结。

课件出示: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交流总结的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和质疑精神。

这样的设计和操作是有效的。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等需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学校和周边环境去考量,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如设计六上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调查时间,然后再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

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最终明白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指导学生整个实验过程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小学科学高段实验相对于三、四年级来说较为复杂,所以对于实验和观测的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很多时候我们便会拟订很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定规则,以求实验顺利有效的进行,但这种顺利和有效完全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性。

如在实验操作前给学生制定这样的实验分工:

操作员:

负责固定杯子,用手指控制杯底的小孔。

发令员:

准确观察水平面与杯子刻度,及时发令。

计时员:

时刻关注时钟,根据发令员的发令及时记下起止时间。

记录员:

将计时员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并统计出所需时间记录在黑板上(为记录方便,“秒”用符号表示)。

这样的实验操作安排的确能指导学生有序快速的完成验证过程,但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动手并无动脑,他们根本不用去思考我怎样能更好的操作。

我们要怎么分工,谁做什么?

这很重要,探究式学习强调的是分工合作。

指导学生整个实验大致要经历:

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小结反思等过程。

实验过程中要扶放结合,教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

1、指导学生进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指出:

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内容作出书面计划。

制订计划就是“事先想”,“想好了再做”。

有了问题,我们就得思考一下具体做哪些工作呢?

如进一步明确问题、准备材料、明确方法步骤等。

为使探究活动更具目的性、计划性,我们把“事先想”的内容记录下来,想好了才能做。

如四上第一单元“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的实验设计,教科书中给了一个不完整的研究计划的范例,以指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可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是的,只有在准备好材料的前提下,我们走进课堂才有底气。

学生才会专注地听老师上课,以至于开始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开展研究,弄清真相。

课堂教学片断:

师:

教科书上的研究计划是一个范例,并不能概括所有的计划,我们来制订一份详细的计划好吗?

师:

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个。

(教师投影出示。

蚃研究计划

蝿一、研究的问题: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蚈二、研究的准备:

100毫升水的烧杯、1小袋食盐、1只小匙、

蒄1根筷子、1张记录纸、1台天平

螀三、人员分工:

材料员、操作员

蒁记录员、汇报员

蒇四、研究方法:

薄1、

膁2、

罿3、

膆五、实验结论:

蚄100毫升水在大约20摄氏度的水温下,大概能溶解()勺食盐,约()克。

实验记录单

蚀食盐(勺)

艿第1

蚄第2

羃第3

肈第4

羇第5

螄第6

莃第7

螀第8

螆第9

袄第10

蒀第11

芈第12

薅第13

羄第14

袁溶解的勺数请打√

羀 

薈 

肃 

节 

蒈 

莇 

膃 

蚃 

膀 

肆 

芃 

 

 

 

生:

莫不做声,静静地看计划。

师:

明白怎样写计划了吗?

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

经过一段时间商量,我们最终研究方法大致统一如下: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食盐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2勺,这样一直加到食盐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制订计划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还要有交流研讨的活动,这样能很好地填补了思维的“空白”,也为进一步修正计划做了必要的补充。

小组如何分工呢?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

一名材料员、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

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

方法如何?

在这个实验中,一勺盐是多少又是一个变量。

教师强调取一勺盐为一平勺,用尺子把高出勺子边缘的盐轻轻刮去,实验前教师要做好示范,这相当重要。

同时让学生明白,必须在溶解了第一勺以后再加入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并及时做好记录。

经过这样的系统操作,学生也明白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