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551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

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2、阅读导航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念。

比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

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

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二、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生字正音。

丁肇中()嘹望()授予()

彷徨()儒家()埋没()

3.词语解释。

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

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

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

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第一、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第二、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

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问题研究

1.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

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2.作者说: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一、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思考一些问题。

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文说: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并把你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能写一点心得笔记,读写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

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

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

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关于这个练习,应该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举例论证的好处:

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

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

六、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讨论:

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

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叙议结合

★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补充资料】

相关事例: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是出了名的。

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端正等。

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他们做完了大人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类拔萃了。

●不磨刀等于没有刀

一个伐树的工人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可他发觉自己的伐树树木却越来越少。

他开始想,一定是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够长,所以他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伐树,但他每天伐树的树木反而有减无增。

他迷惑了。

一天,他把他的饿苦恼说给他的主管听,主管看了看他,再看了看他手中的斧头若有所悟地说:

“你是否每天用这斧头伐树呢?

”工人认真地说:

“当然了!

这是我从开始伐树以来,一直不离手的工具呢!

”主管关心地问他:

“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再使用它呢?

”工人回答说:

“我每天勤奋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磨利这把斧头?

”主管接着说:

“你可知道,这就是你伐树数目每天递减的原因。

你没有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又如何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呢?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