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539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 三农 改革制度创新.docx

中考历史专题史之国共三农改革制度创新

二、国共关系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012·福建南安)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9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图10西安事变

(1)根据所学知识把图9和图10填入相应的表格中(4分)

事件

图片你(序号或名称)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发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根据材料,指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此次国共合作取得什么成果?

(2分)

材料三图11是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亲切握手,被称为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

(3)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分)国共两党能够“第三次握手”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2分)

24.

(1)图9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图10西安事变;

(2)历史意义: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成果: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3)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

基本前提:

一个

中国原则。

(2012·湖南邵阳)22.(16分)阅读下列材料。

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时期

时间

标志

战线

影响

原因

第一次

合作

北伐

战争

1924~

1927

1924.1国民党

“一大”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后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共同敌人: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帝反封)

第一次

分裂

土地

革命

1927~

1937

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

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带来可乘之机

蒋介石等叛变。

共产党建立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

第二次

合作

抗日

战争

1937~

1945

抗日统一战线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第二次

分裂

解放

战争

1946~

1949

1946.6撕毁“双十协定”

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

蒋介石实行独裁,发动内战

团结合作

(1)指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及第二次合作时期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4分)

(2)说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影响。

(4分)

争端再起

(3)列举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

(4分)

感悟历史

(4)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面向未来

(5)结合当前形势谈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该作何努力。

(2分)

22.

(1)黄埔军校;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2)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任意两例即可)(4)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有理即可)(5)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

(有理即可)

三、三农

一、选择题

◆(2012·陕西)15.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对两图反映的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A

图一1950年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图二农民领取土地承包合同

A.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施

B.图一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二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图一使少地农民奋分到了土地,图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D.都解放了农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2012·浙江杭州)8.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其中不正确的是()A

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12·广东)15.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

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2012·浙江绍兴)12.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在于()B

①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012·贵州都匀)38.请根据下列内容的提示,列举建国后我国农村发生的一些变化:

(4分)

(1)1950年,我国农村进行了。

(2)1956年在农村,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是因为的基本完成。

(3)1958年,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建立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

38.(4分)

(1)土地改革(1分);

(2)三大改造(1分)(或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3)人民公社(1分);(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2012·贵州安顺)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

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包字万岁!

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

(2分)

(2)分析材料二得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

(2分)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对比分析,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4分)

11.

(1)大跃进运动(1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两个运动顺序可颠倒)。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大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富裕起来(2分)。

(3)制定政策要从实际

出发,适合本国国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4分)。

(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2012·湖南怀化)39.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土地是农民孜孜以求的梦想。

历史上国共两党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曾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过怎样的解决办法?

(2分)

(2)仔细观察“建国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指出A、B、C、D中哪一阶段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使农民的土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2分)

(3)党和国家在B阶段采取的哪一举措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

(2分)

(4)C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到D阶段实行的哪一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2分)

39.

(1)平均地权;

(2)A阶段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3)三大改造;(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2·浙江金华丽水)24.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小明为此进行了一次专题探究。

(10分)

第一站:

走访张大爷。

张大爷回忆了上世纪50年代的经历,自土地改革分到土地起,他历经了从个体单干到合作生产,再到脱离实际的浮夸岁月,对妻子的酸甜苦辣感慨不已。

第二站:

参观成就展。

小明发现1978年到1990年之间我国粮食年总产量从30477万吨增加到44624万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83.4元提高到686.3元,变化巨大;还了解到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了九个“一号文件”,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请回答:

(1)第一站“合作生产”与“脱离实际的浮夸”各指当时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事件?

(2分)

(2)第二站数据变化表明农民生活实现了怎样的历史性跨越?

这源于哪一体制的实行?

(4分)

(3)探究结束,请结合“两站”见闻,帮助小明提两条有利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4分)

24.

(1)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

(2)从贫困到温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必须立足基本国情,依靠政策扶持,深化农村改革等。

◆(2012·青海)13.“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时时刻刻关心着农民,关注着农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党和政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有错必纠。

这样,才使得我国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

请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50年代初,我党在农业上执行的政策是什么?

有何历史意义?

(4分)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党在农业上又有着怎样的举措?

解决了什么实质问题?

(2分)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我党又在农业政策上犯了怎样的错误?

有何消极的影响?

(2分)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又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

此政策的出台,是源于什么地方的做法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

(2分)

13.

(1)土地改革;(1分)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1分);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1分)。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分)。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1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分)(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这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1分)(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安徽风阳)小岗村。

(1分)

◆(2012·甘肃白银)9.2012年甘肃省委积极组织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奔小康的目标。

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十分重视调整、发展农业,以改善民生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革命纲领》

材料二“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

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进行社会救济。

稳定社会秩序。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l0%的霸主和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一

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四(1978年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

农民高兴的说: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孙中山将料一阐发为“三民主义”,材料中属于“民生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调整农业的?

(2分)“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2分)“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分)

(3)为了改变材料三反映的土地不合理现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2分)

(4)材料四中“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的原因是什么?

(2分)

9.

(1)平均地权(2分)

(2)调整农业的措施:

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2分)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全国工业复兴法》(2分)影响:

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

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

(2分)(3)土地改革(2分)(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

四、改革、制度创新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012·湖南邵阳)2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两个后来成为世界争霸对手的苏联和美国都先后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他们为了抗衡危机、挽救国家现有的政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在苏联,列宁1921年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地推行新经济政策;当美国经历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后,刚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就迅速地施行新政,使美国得以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在不同程度上明显带有市场经济色彩,对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两个政策走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推行的过程中,他们都在各自国内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但当时的领导人以他们的远见卓识,力排众议地推行新政,都发挥了他们各自应有的历史作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宁的主要历史功绩(至少两点)。

(4分)

(2)判断下列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的打“×”。

(5分)

①这场经济危机首先从意大利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这次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③这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高涨。

④这次经济危机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更激烈和尖锐。

⑤这场经济危机是德、意、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3)依据材料,指出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4分)

(4)通过学习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等,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2分)

23.

(1)领导十月革命;实施新经济政策。

(2)①×;②√;③×;④×;⑤×。

(3)改革都带有市场经济色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国家经济全面复苏;改革中都遇到阻力;领导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4)改革要符合国情;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等。

(有理即可)

◆(2012·四川成都)27.(14分)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3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

面对“大萧条”,他坚定地认为,这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进行试验。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须第二册》

(1)材料一中,罗斯福“进行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2分)为此,他采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2分)他的试验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2分)

材料二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摘自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的总设计师是谁?

(2分)概括说明,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

(4分)

(3)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请自身实际,谈一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青年学生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2分)

27.(14分)

(1)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2分)中心措施:

实行“产业复兴法”(或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2分)成效:

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

(2分)

(2)邓小平。

(2分)探索:

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将其付诸实践;发表南方谈话,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每点2分,共4分。

任答两点即可)(3)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

(2分,言之成理即可)

◆(2012·甘肃兰州)28.(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里根签署了美国参众议院批准的修正税法……根据这一法案,降低了个人所得的最高税率,使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改变了30多年来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

材料二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其次,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0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以上均摘自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美英两国在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改革措施的相同点。

(9分)

(2)这两个国家的改革能够取得一定成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分)

(3)请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3分)

28.(20分)

(1)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税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政府公共开支。

(9分)

(2)政策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抓住问题实质;合理有效地运用政府职能解决经济问题。

(8分)(3)认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中应抓住问题实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分)

◆(2012·湖北黄冈)32.(7分)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

“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

(2分)

32.

(1)变化: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

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

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012·山东东营)29.(12分)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

“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2分)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

(2分)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2分)他开创的市场经济模式“新”在哪里?

(2分)

材料三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讲话

(3)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科学论断相对应,中共十四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分)

(4)从上述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2分)

29.

(1)新经济政策;(2分)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2分)

(2)罗斯福;(2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2分)(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4)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等。

(2分)(答出其中两一项,而言之有理即可。

◆(2012·山东菏泽)18.(10分)在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成功的改革调整:

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从右图可以看出,l921年后俄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1年前后其经济政策有何变化?

(2分)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的思路好在何处?

(2分)

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

企业尽成枯枝残叶。

(3)造成美国出现“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一局面的(2分)

材料四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4)如何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4分)

18.

(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2)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实施新政。

(4)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2012·贵州黔东南)23.改革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国家正是通过一次次的改革不断崛起。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史上为了摆脱困境,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什么改革?

(2分)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分别由何人带领本国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2分)

(3)我国改革开放始于何年?

谁被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计师”?

 (2分)

23.

(1)俄国:

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

明治维新;

(2)列宁;罗斯福;(3)1978年;邓小平。

◆(2012·山东德州)4.(9分)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