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471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京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一语文

2019.1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廖廓直截了当恣意曝背谈天

B.坍圮蓊蓊郁郁胡诌惟妙惟肖

C.耐烦莫名其妙帐款走头无路

D.甲胄转弯末角熨帖专心致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正误。

本题中,A项,“廖廓”的“廖”应为“寥”,“寥廓”,空旷深远,而“廖”一般是姓。

C项,“帐款”的“帐”应为“账”,“账款”指账目和现款,而“帐”指由布制成的遮拦物。

“走头无路”的“头”应为“投”,“走投无路”指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D项,“转弯末角”的“末”应为“抹”,“转弯抹角”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形容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故选B项。

2.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苏艾把琼珊的想法告诉老贝尔曼,说她多么担心,唯恐那个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联系,真会撒手而去。

老贝尔曼对这种白痴的想法大,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A.微弱虚弱不以为意

B.微弱虚弱不以为然

C.虚弱微弱不以为然

D.虚弱微弱不以为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微弱”指衰弱,小而弱;“虚弱”,(身体)不结实。

第一处,是形容琼珊身体的衰弱,应使用“虚弱”。

第二处是形容与世界的联系,应使用“虚弱”。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不重视;“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第三处,是说老贝尔曼不赞同琼珊这种“白痴的想法”,应使用“不以为然”。

故选C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

(1)语素分析:

“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

(2)语境分析:

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①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

②我独自微微地笑着

③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④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

⑤我欲落泪

A.①③⑤④②

B.①④②③⑤

C.③②④⑤①

D.③⑤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就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要分析所给的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根据前后的语境确定首句和尾句,一一进行排除即可。

这是一段抒情性的文字,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平的爱,横线前面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是直陈自己对北平那说不出的爱,接着作者将爱北平与爱母亲做了类比,同样是真爱,同样说不出口,正是因为爱的深沉而炽热,①“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引出类比的对象,应放在首句,这就排除CD两项;④②是说为母亲的开心而“笑”,③⑤是说为母亲的健康而“落泪”,再从与后文的照应来看,后面说“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由此可知,前面应先说“微笑”,再说“落泪”,这就排除A项,故选B项。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是古代干支纪年方法,“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河东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文集,《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幼安。

D.鲁迅,中国现代作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肖洛霍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本题中,D项,“肖洛霍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错误,《战争与和平》不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而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

故选D项。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甲]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黎,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

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

周人之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

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

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

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

嗟夫!

秦人举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黎百姓

D.秦人举累世之资全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惑而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之兴数百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其皆出于此乎

7.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答案】5.D6.C

7.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8.

(1)戍边的士卒大呼而起(号召起义),函谷关被攻占;楚人放了一把火(焚烧秦的宫殿),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2)然而商朝的诸侯国还有不肯臣服的,商纣王的军队还不至于不去攻打就自行崩溃。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秦人举累世之资”中“举”如解释为“全部”,在语法上讲不通,从“举”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应担当谓语,故应为动词,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秦人拿出世代积累的资本”,句中的“举”应解释为“拿”“拿出”。

故选D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中“而”是连词,表修饰;“惑而不从师”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却。

B项,“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中“所以”,用来的……的方法;“故今具道所以”中“所以”,理由,原因。

C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而竭其力以争邻国之利”中“其”,代词;“其皆出于此乎”中“其”是语气副词,大概。

故选C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这段话是说“用于一朝而不加珍惜,他们的先王的恩泽全用在了夺取天下的事情上,却还想要用它来治理国家,也够糊涂了呀”,圈出句子中的代词和虚词,如“其”“先王”“泽”“天下”“国”,然后依据语气词“亦”断开一处,“竭”意思是“用尽”,指的是“泽”,“其”和“先王”都是“泽”的定语,故应在“惜”和“其”之间断开,“于”引出动词“竭”的对象,即“取天下”这件事,故应在“天下”后断开。

考生按照这种方式由易到难进行断句。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函谷举”,被动句,函谷关被攻占,“举”,动词本身含有被动,被攻占;“炬”,名词做动词,放一把火;“可怜”,古今异义,可惜;“焦土”,名词做动词,化为焦土。

第二句中,“然”,然而;“犹”,还;“服”,臣服;“自解”,自行崩溃;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

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

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

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

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苏辙《秦论》没有参考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9.“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汝”是谁?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10.请简要赏析画线句的妙处。

【答案】9.“汝”是“四面浮云”。

运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密而有情致,同时也回答了首句的疑问。

10.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僧欢快的举止和情态;侧面表达词人对风吹云散、青山依旧的快慰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思,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汝’是谁?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然后回归诗歌,找到设题的句子,结合前后内容把握“汝”所指的对象,再结合具体的技巧分析效果。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意思是“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

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作怪”,上句设问,下句作答,本是青山被浮云所遮盖,而此处却说是浮云把山给“推”去,且用“汝”这一第二人称代词来指代四面的浮云,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回答了第一句的问题,而且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生动地表现出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赏析画线句的妙处”,然后理解划线句的意思,看划线句写的是谁,使用什么技巧,突出其什么特点。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这两句是说“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很高兴地看到青山依旧在这里”,这两句是写“老僧”的表现,以“拍手”“笑”“夸”“喜”等来写出老僧刺客看到浮云散去青山仍在的喜悦欢快心情,这是使用细节描写,写的虽是老僧,其实要表达的是词人自己的心情。

词人本应直接抒发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但他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

“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

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

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

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

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

答题步骤:

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3)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

(黄庭坚《登快阁》)

(7)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8)斜阳草树,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1)功在不舍

(2).

(2)久在樊笼里(3).(3)术业有专攻(4).(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5)卷起千堆雪(6).(6)澄江一道月分明(7).(7)铁马秋风大散关(8).(8)寻常巷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樊笼”“术业”“澄”“巷陌”等。

五、现代文阅读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獾鼻

【前苏联】巴乌斯托夫斯基

①湖边水面上黄叶漂积,一大片一大片的,多得无法垂钓。

钓线落在叶子上,沉不下去。

②我们只好上了老朽的独木舟,划到湖中心去。

那儿的睡莲已经凋谢,蔚蓝色的湖水看去像焦油一样,黑亮黑亮的。

到了夜间,我们四周的树丛中,星星低垂,摇曳不定。

③我们在歇脚的地方生了一堆篝火。

这篝火是成天烧着的,而且通宵不灭,为的是赶狼——远处湖岸上,有狼在轻轻哀嚎。

篝火的烟味和人的欢叫,使它们不得安宁。

④我们相信,火光能吓走野兽,但是有一天晚上,篝火旁边的草地里,竟有一只什么野兽怒冲冲地发出嗤鼻声。

它不露身子,焦躁地在我们周围跑来跑去,碰得高草簌簌地响,鼻子里还嗤嗤作声,气恨恨的,只是连耳朵也不肯露出草丛。

⑤平锅上正煎着土豆,一股浓香弥漫开来,那野兽显然是冲着这香味来的。

⑥有一个小孩子同我们做伴。

他只有九岁,但是对于夜宿林中,秋天劲烈的晓寒,倒满不在乎。

他的眼睛比我们大人尖得多,一发现什么就告诉我们。

⑦他是个善于虚构的人,但我们大人都极喜爱他的种种虚构。

我们绝不能,而且也不愿意捅穿,说他是一派胡言。

他每天都能想出些新花样:

一会儿说他听见了鱼儿喁喁私语,一会儿又说看见了蚂蚁拿松树皮和蜘蛛网做成摆渡船。

我们都假装相信他的话。

⑧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显得很不平常:

无论是那一轮姗姗来迟、悬挂在黑油油湖面上的清辉朗朗的月亮,还是那一团团高浮空中、宛若粉红色雪山的云彩,甚至那已经习以为常、像海涛声似的参天松树的喧嚣。

⑨孩子最先听见了野兽的嗤鼻声,就“嘘、嘘”地警告我们不要作声。

我们都静了下来,连大气也不敢出,手已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拿双筒猎枪——谁能知道那是一只什么野兽啊!

⑩半个钟头以后,野兽从草丛中伸出湿漉漉黑黢黢的鼻子,模样像猪嘴。

那鼻子把空气闻了老半天,馋得不住颤动。

接着尖形的嘴脸从草丛中露了出来,那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好不锐利。

最后斑纹的毛皮也现了出来。

⑪那是一只小獾。

它蜷起一只爪子,凝神把我们望了望。

然后厌恶地嗤一下鼻子,朝土豆跨前一步。

土豆正在煎,咝咝发响,滚油四溅。

我正要大喝一声,不让獾子烫伤,然而我晚了,那獾子已纵身一跳,到了平锅跟前,把鼻子伸了进去……

⑫一股毛皮烧焦的气味传了过来。

獾子尖叫一声,嚎天动地逃回草丛去。

它边跑边叫,声音响彻整片树林,一路上碰折好多灌木,因为又气又痛,嘴里还不时吐着唾沫。

⑬湖里和树林里一片慌乱。

青蛙吓得不合时宜地叫起来,鸟儿也骚动起来,还有一条足有一普特重的狗鱼在紧靠湖岸的水里大吼一声,有如开炮。

⑭次日早晨,孩子叫醒我,说他刚刚看见獾子在医治烫伤了的鼻子。

我不相信。

⑮我坐在篝火边,似醒未醒地听着百鸟清晨的鸣声。

远处白尾柔鹬一阵阵啁啾,野鸭嘎嘎呼叫,仙鹤在长满苔藓的干沼泽上长唳,鱼儿泼剌泼剌地击水,斑鸠咕咕个没完。

我不想走动。

孩子拉起我的一只手。

他感到委屈。

他要向我证实他没有撒谎。

他叫我去看看獾子如何治伤。

⑯我勉强同意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密林中穿行,只见帚石南丛之间,有一个腐朽的松树桩。

树桩散发出蘑菇和碘的气味。

在树桩跟前,那獾子背朝我们站着。

它在树桩中心抠出个窟窿,把烫伤的鼻子埋进那儿潮湿冰凉的烂木屑中。

⑰它一动不动地站着,好让倒霉的鼻子凉快一些。

另有一只更小的獾子在周围跑来跑去,嗤鼻作声。

它焦急起来,拿鼻子拱拱我们那獾子的肚皮。

我们的獾子向它吼了两声,还拿毛茸茸的后爪踢它。

⑱后来,我们的獾子坐下,哭了起来。

它抬起圆圆的泪眼看我们,一阵阵呻吟,一边用粗糙的舌头舔受伤的鼻子。

它仿佛恳求我们救它,然而我们一筹莫展,爱莫能助。

⑲一年以后,我又在这个湖的岸上,遇到鼻子留伤疤的獾子。

它坐在湖边,举起一只爪子,尽力想捉住振翅飞翔、发出薄铁皮一样声音的蜻蜓。

我朝它挥挥手,但它气恨恨地对我嗤了一下鼻子,藏到越橘丛中去了。

⑳从此我再没有见到它了。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对“黄叶”“睡莲”等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

B.第8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环境,渲染了野兽来临前的紧张气氛。

C.第13段用比拟、比喻等手法,描写了动物群的慌乱,呼应了上文獾的嚎叫。

D.第15段铺陈描写了众多禽鸟的鸣声,展现了林间清晨美妙欢腾的自然景象。

13.作者把这只鼻子受伤的獾子多次称作“我们的獾子”,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1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孩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2.B13.因獾鼻受伤感到内疚,对痛苦疗伤的獾子的怜爱,因爱莫能助感到遗憾。

14.

(1)人物上,孩子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微妙景象,与大人的“不相信”“不想走动”形成对比。

(2)情节上,孩子最先听到嗤鼻声,又发现獾子在治伤,从而引出了下文相应情节,如“拉起我的一只手”、“叫我去看看”等。

(3)主旨上,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启发人们认识自然,亲近自然。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和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B项,“渲染了野兽来临前的紧张气氛”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八段所写的景物并不能渲染“紧张”的气氛,如“清辉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