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410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docx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

五种呼吸道传染病及预防知识要点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潜伏期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

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

大流行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时,人群普遍易感而发生大流行。

一般每10—15年可发生一次世界性大流行,每2—3年可有一次小流行。

乙型流感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

丙型一般只引起散发。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黏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本病目前多为散发,但如传染源进入易感者居住集中的地区,则可致暴发流行。

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水痘

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既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

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较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流行性腮腺炎

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天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风疹

病人出疹前1周到疹后2周的上呼吸道分泌物都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预防要点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擤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4.避免与他人公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夏季传染病防治

同学们,炎热的夏季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由于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特别频繁,蚊蝇和细菌繁殖特别快,从而使我们身边患有肠道传染病的同学特别多。

那么,在这炎热的夏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呢,从哪些方面做好预防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吧。

夏季最容易发生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有:

霍乱、伤寒、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

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及易引起暴发流行。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和粪便传播。

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它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物,饮水或食具,通过苍蝇、蚊虫等为媒介污染食物或用具,经口感染。

急性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等症状。

在夏季如果食物或水源被严重污染,就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引起肠道传染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

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如吃了腐败变质的食品、食用了被苍蝇等害虫爬过的食品,喝了生水,吃了没有清洗干净的瓜果,饭前不洗手等都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那么,如果患有肠道传染病,它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针对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我们同学自身应做好哪些预防措施呢?

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

1、管好饮食:

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要彻底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禁止购买外面小摊点销售的食品,尤其是油炸食品等。

2、管好水源:

我们同学要做好宣传,告知家长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喝生水;不到被污染的河中玩耍,禁止同学们那些含有色素性质并且“三无”产品的饮料。

3、管好粪便:

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准乱倒。

4、消灭苍蝇:

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和控制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蟑螂、老鼠。

 

夏季中暑的防治

夏热中暑的现场救护

炎热夏季,中暑是一种常见疾病。

中暑先兆是:

头昏、无力、恶心口渴等,但体温正常或略升高,凡出现昏迷、昏倒、抽搐称重度中暑。

对这类病人的现场救护:

一、应及时离开现场,积极予以救护,迅速将病人移至空气新鲜荫凉通风处,以冰水或30%、40%酒精擦浴,直至皮肤发红,以促使热量散发。

二、在病人头部、腋下、腹股沟(胯下)处放置冰袋或冰块作冷敷,饮用0.3%含盐清凉馀料,同时选用清凉油、风油精涂抹人中穴,后脑窝处,内服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片、散也可)等清热解暑药物,民间常用"刮痧"疗法,部位是眉心、颈项、胸前中下部,该刮部涂点油或水,以5分值硬币,顺向力均匀刮20次,效佳。

三、还可选用药物降温,氯丙嗪25毫克,加入250或500毫升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

四、针刺入中穴或十宣穴,手法强刺激,委中穴点刺出血,也可用生姜或大蒜捣烂取汁滴鼻(少量)。

人丹10克研细放入肚脐,以纱布固定好。

五、经以上现场处理症状无明显好转时,迅速送医院抢救;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

 

中暑的防护

  1.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2.别等口渴了才喝水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

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

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另外,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

  3.保持充足睡眠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

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

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夏秋季节预防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传播与人体消化道密切相关,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夏秋季节因气温较高,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蚊蝇又多,食品变质快,是多种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同时,由于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多,容易在学校食堂、饭店引起暴发。

目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

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

一、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因为,他们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从体内排出后如不注意消毒处理或不注意个人卫生,就会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物等,健康人如不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及个人卫生,细菌和病毒就可经饮用水、食物和污染的手、苍蝇、蟑螂或者密切接确病人等途径经口腔进入体内(医学上称为粪口传播途径),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再经粪便排出病原体再传给别人。

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经水传播:

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或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以造成水源的污染,健康人如饮用了此水,可引发疾病的发生。

经水传播的常可引起霍乱、伤寒、菌痢、甲肝等爆发流行,而且感染的人数多面广,因此,在医学上霍乱、伤寒、菌痢被又称为三大水媒病。

②经食物传播:

食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冷藏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有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

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食品的容器、进餐用具、变质的食物等,以及意外的中毒或故意的投毒等。

③密切接触传播:

通过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数钱等都有造成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可能。

④昆虫传播:

苍蝇、蟑螂等都能起到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

因此,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肠道传染病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

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急性食物中毒等,由于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三、几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1、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

甲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肠道传染病。

经粪—口途径传播,以经水、经食物和日常生活密切接确传播为主,病情一般以轻型的较多,有隐性感染带菌者,平均潜伏期为30天。

感染后早期有明显的乏力、不思饮食、恶心、厌油腻、右上腹肝区不适及隐痛等症状,约一周后,有些病人出现小便呈茶色,巩膜及皮肤发黄(医学上称黄疸)。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但也有部分病人始终不会出现黄疸,因此,凡有肝炎早期症状者,特别是接确过甲肝病人又有以上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治疗,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并要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没有得过甲型的人,接种甲型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

2、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

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甲类。

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通过水源、食物污染、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

病人的吐泻物及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饮水后,易造成暴发流行。

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多数病人仅有轻度腹泻,少数严重者可有剧烈吐泻、脱水、肌肉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

3、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脓血便,腹泻视病情不同每天可达数次或数10次不等。

菌痢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消化道经水、食物传播。

全年均可发病,每年的夏秋季为菌痢发病高峰。

4、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因为食入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每年的夏秋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多见于学校的食堂、饭店等集中就餐场所。

其特点是病人症状相似,发病的时间比较集中,且有在一起就餐特别是同吃过一种食物的情况。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是:

①食品的采购不新鲜;②食品原料腐败变质,有大量的细菌生长繁殖;③食品没烧熟煮透;④食品保存和操作不当,生熟放在一起交叉污染;⑤生吃没经过处理的凉拌菜;⑥从业人员没有经健康检查,是病原携带者。

四、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认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理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消灭苍蝇)。

作为个人一定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主要措施有:

(1)搞好周边和家庭的卫生,不乱扔垃圾、乱倒污水,消灭苍蝇和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腐烂变质食物;食具要经常消毒;饮食服务行业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注意饮水卫生:

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

不要喝生水,要喝开水。

(4)讲究个人卫生:

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凭健康证上岗,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注意劳逸结合:

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

也可在当地接受相应疫苗的预防性接种,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发生自己有什么不适应该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EV70和CA24v)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

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

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怎样传播?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

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小时,最长可达6天。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持久性差,可重复感染发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粘液性。

体征:

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

出现症状怎么办?

1、应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2、病后7~10天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3、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75%酒精或84液)、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

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4、电话通知班主任,及时居家隔离。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怎样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需注意保持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揉擦眼晴。

各人的毛

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洗脸最好用流水。

2、病人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接触患者后用75%乙醇消毒双手。

3、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居家治疗休息。

4、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专家介绍如何预防流感、人禽流感、麻疹和流脑

最近国内外连续报道多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引起了市民的普遍关注,那么如何区别一般感冒和流感、禽流感,又如何预防这些呼吸道传染病呢?

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李燕婷教授,她提醒市民,受流感侵袭的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病死率极高。

决不能等闲视之,需了解知识,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咽痛,可有肠胃不适。

早期与急性发热伴有呼吸道疾病相似。

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主要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通俗地说,禽流感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呼吸系统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H5N1亚型具有高致病性,感染后家禽病死率很高。

一般情况下,因为存在严格的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很难感染人类,但随着病毒的变异以及接触的频繁,禽流感病毒偶尔能突破种属屏障感染人类,造成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部分人因自身免疫力低等原因而发病。

人感染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为7天以内。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多在39℃以上)、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可见眼结膜炎。

大多数患者病程短、恢复快、愈后良好且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不及时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直至死亡。

禽流感病毒对高温比较敏感,60-70℃2分钟到10分钟就可将其灭活。

一般情况下,普通市民接触不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因为市场上销售的禽类和禽类制品是经过兽医卫生部门的检验和检疫。

因为没有疫苗,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本病显得十分重要。

主要预防措施:

1、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加强营养,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

2、禽鸟中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病死禽鸟的接触,食用鸡肉等应彻底煮熟。

不擅自向私人购买活禽、死禽,或从外地引入鸟类,或没有个人防护用具接触不知原因的死禽、死鸟。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清洁口鼻后应及时洗手。

麻疹和流脑

冬春季节也是麻疹和流脑的好发季节,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于幼儿园、学校、工地、军队、医院等集体单位。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及全身斑丘疹。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疗麻疹,所以一旦感染了麻疹,主要是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麻疹单价或联合疫苗,在冬春季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流脑双球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烧、头痛、喷射状呕吐、脖子发硬。

流脑双球菌也可以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皮肤出现紫色的淤点或淤斑。

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儿童较容易感染流脑。

主要预防措施:

预防流脑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开窗通风;加强日常锻炼,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此外每天晚间要认真刷牙,刷牙后用温生理盐水漱口充分冲洗咽部效果更佳。

 

手足口病热点问答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

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

六.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

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

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八.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

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九.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

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

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十一.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

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

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

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

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

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