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2230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docx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以泉州为例兼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吴幼雄

【摘要】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9)001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文化生态;闽南

【作者】吴幼雄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第29卷第1期2011年1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QuanzhouNormalUniversity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一一一以泉州均回l敢说间商’文化生在·保护吴幼雄〈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362000)Vol.29No.1Jan.2011摘要:

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

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一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侥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攘,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关键询:

佛教;道教z伊斯兰教z基督教p印度教;摩尼教F文化生态;闽南中图分类号:

89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224(2011)01-0001-06收稿日期:

2010-09-11作者简介:

吴幼雄,男,福建泉州人,教授,主要从事宗教文化与地方史研究.每当人们谈论起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无不如数家珍,掐指点数宋元时代世界多种宗教一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明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多种宗教文化,长期在泉州和平共处、共荣的历史事实。

中世纪时,西亚和欧洲长期陆人宗教冲突和战争,而在东亚的泉州,世界各种宗教却可以和平相处,这似乎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因此,生活在21世纪的泉州人,往往还以此为荣耀呢。

可是,人们是否了解,是什么原因造就世界多种宗教文化在泉州历史上长期和平共存、共荣呢?

这可能很少人去探究此深层次的问题了。

这就是说,知其然者多,知其所以然者少。

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细心考察世界各门宗教和民间信仰在泉州的传播史实,就能发现它们共存、共荣的历史原因。

这便是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此非泉州人有什么奇特,亦非泉州人有什么与众不同。

说穿了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一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井蓄。

下面分几个问题论述。

一、佛教最早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多种宗教文化传入中国,以佛教为最早。

自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长期与中国儒家文化的接触、磨合,佛教接纳了中国儒家的敬天、祖先崇拜而逐渐汉化,为多数中国人所接受,亦为多数中国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和利用。

隋文帝自称:

“联位在人王,绍隆三宝......弘阐大乘”[l]。

并勃书给天台宗智额禅师:

“宜相劝励,以同联心”。

这就是说,他以“人王”身份复兴佛教,佛教必须树立皇权至上,“为国行道”。

接着隋文帝建立以儒学为核心,以道、佛为辅助,调和三教思想的统治政策。

他宣称“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E教有浅深,殊途共致”[2]。

又说:

“联服腐道化,念好清静,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庄得一之义”。

这是开中国三教合一之先河。

此外,佛教的“善恶报应”和“因果报应”学说:

可以说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如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佛教千佛洞,有唐朝善良的母女奴姆捐赠壁画,为的是祈求“拾贱从良”,改变自己奴姆的身份。

又如泉州唐朝大中八年(854)的佛教“尊胜陀罗尼经幢”,上刻二百多位捐款第29卷第1期2011年1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一一一以泉州均回l敢说间商’文化生在·保护No.1Jan.2011相处。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一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侥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攘,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每当人们谈论起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无不如数家珍,掐指点数宋元时代世界多种宗教一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明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等多种宗教文化,长期在泉州和平共处、共荣的历史事实。

中世纪时,西亚和欧洲长期陆人宗教冲突和战争,而在东亚的泉州,世界各种宗教却可以和平相处,这似乎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因此,生活在21世纪的泉州人,往往还以此为荣耀呢。

可是,人们是否了解,是什么原因造就世界多种宗教文化在泉州历史上长期和平共存、共荣呢?

这可能很少人去探究此深层次的问题了。

这就是说,知其然者多,知其所以然者少。

其实,我们只要静下心来,细心考察世界各门宗教和民间信仰在泉州的传播史实,就能发现它们共存、共荣的历史原因。

这便是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此非泉州人有什么奇特,亦非泉州人有什么与众不同。

说穿了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一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井蓄。

下面分几个问题论述。

世界多种宗教文化传入中国,以佛教为最早。

自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长期与中国儒家文化的接触、磨合,佛教接纳了中国儒家的敬天、祖先崇拜而逐渐汉化,为多数中国人所接受,亦为多数中国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和利用。

隋文帝自称:

“联位在人王,绍隆三宝......弘阐大乘”[l]。

并勃书给天台宗智额禅师:

“宜相劝励,以同联心”。

这就是说,他以“人王”身份复兴佛教,佛教必须树立皇权至上,“为国行道”。

接着隋文帝建立以儒学为核心,以道、佛为辅助,调和三教思想的统治政策。

他宣称“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E教有浅深,殊途共致”[2]。

又说:

“联服腐道化,念好清静,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庄得一之义”。

国人的心灵。

如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佛教千佛洞,有唐朝善良的母女奴姆捐赠壁画,为的是祈求“拾贱从良”,改变自己奴姆的身份。

又如泉州唐朝大中八年(854)的佛教“尊胜陀罗尼经幢”,上刻二百多位捐款2建造经幢善信的姓名和捐款的原因。

其中有多位是“为考生比,各舍锋一口”[明=•·侧·第三节“倒在泉州的传旷日0。

这表明唐朝泉州佛教已与儒家祖先崇拜相结合,而被普通的民众所接受。

正因为唐朝佛教已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佛教的几个主要宗派,也就形成于隋唐时期,佛教深深在中国札根。

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即景教〉,为求站稳脚眼,求得生存与发展,也主动把耶稣基督改称“佛”号,依托佛教名称来宣传基督教教义。

如唐朝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门,称基督教主教为“4曾”;称基督教堂为“寺”[咽敏流行中国制〈并胁。

又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发现的唐朝基督教《序听迷诗所经》,称耶稣基督为“佛”。

如“人急之时每称佛名”、“众生理佛不远”......等等。

二、宋代以降儒、道、释三教合流宋代兴起的理学,在批判佛教的同时,又吸收佛教那些有利封建统治的那部分教义,提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主张。

唐代,泉州永春乐山神因九日山佛教延福寺的名汽而居留,宋代九日山佛教延福寺因九日山通远王神海外交通祈风的灵异而显耀。

此所谓“神因佛而居”,佛“以佛戒信于神……神以佛戒惠于物”,是“佛与神交致其道,人与物两蒙其利”[明七』JII,丸日山,宋,李阳重修酬寺碑铭’的例子。

又如宋代泉州郡太守真西山,在清源山《祭大仙析雨祝文》云:

“夫以佛道之尊,仙道之大,固万灵之所听命”,“吾佛与仙之仁,于此而不亟救,则是置斯人于度外,而坐视其涂炭。

川呜呼!

事势迫矣,民望亟矣。

吾佛与仙真之救,不可不亟矣!

”倘若应请求而“沛大雨之弥漫,起禾稼之将枯,洗疮病而复完。

某将大书深刻于岩石之上,昭圣功之不刊。

”[幡四十九·“祭大仙析南祝豆”这样,就以儒家政权为主导,把佛、道、民意等四者紧密结合一起。

再如元代泉州清源纯阳洞释用平、释智泰撰《重建清源纯阳洞记》,对至元十八年0281)回回人蒲寿庚兄弟捐资修缮纯阳洞之举大加赞扬,并对纯阳洞仙、佛共处景象称“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并总结此佛、道合流系基于“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嗨六,山JII咀酬翩翩四。

这是宋元时代佛、道、回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合流的表现,是基于“万道归一”的儒家理念。

三、宋代佛教由三教合一转向依附儒家的基本观念为挽救民族危亡一一抗金的需要,应时代要求,佛教由救度众生,转向忠君爱国;从主张三教合一,转向依附儒家基本观念。

佛教应时提出“佛法即世法”、“佛法据王法以立”和儒、释应“共为表里”、“修身以儒,治心以释”[7]警十九之二十丸。

禅宗名僧宗果说:

“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并说:

“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阳也二十四。

总之,“唐以前,僧见君皆不称臣。

至唐,则称臣矣......诸师称天子则曰檀描,自称则曰贫道”[嗨十三。

至宋,僧人对皇帝,自称“臣僧”。

崇宁二年(1103)编《禅苑清规》进一步提出“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

寺院住持上香祝辞,首先祝当今皇帝“圣寿无穷”;其次愿地方官“常居禄位’气再次酬谢祖师“法乳之恩”。

以上表明,宋代佛教不但与儒家观念进一步融合,且与儒家政权结合一起。

因此,宋代佛教相对于其他外来宗教更占有优势地位。

四、宋代以降民间信仰与佛教的文化关系民间信仰神明的种类繁多,如圣人、贤人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自然崇拜。

这些民间信仰,大多早已有之。

在闽南,其表现特色如下:

(一)圣人、贤人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闽南的前朝圣人、贤人崇拜,往往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更深入社会底层,更深入老百姓心理的一种基本信仰。

如鲤城、晋江、安溪、惠安等地萧姓的萧太傅祖先崇拜与萧阿爷神明崇拜E晋江李姓的老子祖先崇拜与老子神明崇拜;南安林姓的比干祖先崇拜与神明崇拜;安溪吴姓的吴卒祖先崇拜与吴真人崇拜......如此等等。

(二)封建政权提倡祭祀前朝圣人(贤人,并主持祭祀仪式《礼记·礼运篇》云:

“圣人制礼,则陈列鬼神之功,以为教也。

”南宋宰相梁克杀一语道破封建统治者造神祭祀目的,是“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

”嘉定、船定年间,两知泉州的真德秀则云:

“朝延唯有功是报,顾何问于幽冥”。

这便是封建政权借老百姓建造经幢善信的姓名和捐款的原因。

其中有多位是“为考生比,各舍锋一口”[明=•·侧·第三节“倒在泉州的传旷日0。

这表明唐朝泉州佛教已与儒家祖先崇拜相结合,而被普通的民众所接受。

正因为唐朝佛教已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佛教的几个主要宗派,也就形成于隋唐时期,佛教深深在中国札根。

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即景教〉,为求站稳脚眼,求得生存与发展,也主动把耶稣基督改称“佛”号,依托佛教名称来宣传基督教教义。

如唐朝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门,称基督教主教为“4曾”;称基督教堂为“寺”[咽敏流行中国制〈并胁。

又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发现的唐朝基督教《序听迷诗所经》,称耶稣基督为“佛”。

如“人急之时每称佛名”、“众生理佛不远”......等等。

宋代兴起的理学,在批判佛教的同时,又吸收佛教那些有利封建统治的那部分教义,提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主张。

唐代,泉州永春乐山神因九日山佛教延福寺的名汽而居留,宋代九日山佛教延福寺因九日山通远王神海外交通祈风的灵异而显耀。

此所谓“神因佛而居”,佛“以佛戒信于神……神以佛戒惠于物”,是“佛与神交致其道,人与物两蒙其利”[明七』JII,丸日山,宋,李阳重修酬寺碑铭’的例子。

又如宋代泉州郡太守真西山,在清源山《祭大仙析雨祝文》云:

“夫以佛道之尊,仙道之大,固万灵之所听命”,“吾佛与仙之仁,于此而不亟救,则是置斯人于度外,而坐视其涂炭。

川呜呼!

事势迫矣,民望亟矣。

吾佛与仙真之救,不可不亟矣!

”倘若应请求而“沛大雨之弥漫,起禾稼之将枯,洗疮病而复完。

某将大书深刻于岩石之上,昭圣功之不刊。

”[幡四十九·“祭大仙析南祝豆”这样,就以儒家政权为主导,把佛、道、民意等四者紧密结合一起。

再如元代泉州清源纯阳洞释用平、释智泰撰《重建清源纯阳洞记》,对至元十八年0281)回回人蒲寿庚兄弟捐资修缮纯阳洞之举大加赞扬,并对纯阳洞仙、佛共处景象称“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并总结此佛、道合流系基于“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嗨六,山JII咀酬翩翩四。

这是宋元时代佛、道、回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合流的表现,是基于“万道归一”的儒家理念。

为挽救民族危亡一一抗金的需要,应时代要求,佛教由救度众生,转向忠君爱国;从主张三教合一,转向依附儒家基本观念。

佛教应时提出“佛法即世法”、“佛法据王法以立”和儒、释应“共为表里”、“修身以儒,治心以释”[7]警十九之二十丸。

禅宗名僧宗果说:

“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并说:

“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阳也二十四。

总之,“唐以前,僧见君皆不称臣。

至唐,则称臣矣......诸师称天子则曰檀描,自称则曰贫道”[嗨十三。

至宋,僧人对皇帝,自称“臣僧”。

崇宁二年(1103)编《禅苑清规》进一步提出“皇帝万岁,臣统千秋,天下太平”。

寺院住持上香祝辞,首先祝当今皇帝“圣寿无穷”;其次愿地方官“常居禄位’气再次酬谢祖师“法乳之恩”。

以上表明,宋代佛教不但与儒家观念进一步融合,且与儒家政权结合一起。

因此,宋代佛教相对于其他外来宗教更占有优势地位。

(一)圣人、贤人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闽南的前朝圣人、贤人崇拜,往往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更深入社会底层,更深入老百姓心理的一种基本信仰。

如鲤城、晋江、安溪、惠安等地萧姓的萧太傅祖先崇拜与萧阿爷神明崇拜E晋江李姓的老子祖先崇拜与老子神明崇拜;南安林姓的比干祖先崇拜与神明崇拜;安溪吴姓的吴卒祖先崇拜与吴真人崇拜......如此等等。

(二)封建政权提倡祭祀前朝圣人(贤人,并主持祭祀仪式《礼记·礼运篇》云:

“圣人制礼,则陈列鬼神之功,以为教也。

”南宋宰相梁克杀一语道破封建统治者造神祭祀目的,是“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

”嘉定、船定年间,两知泉州的真德秀则云:

“朝延唯有功是报,顾何问于幽冥”。

这便是封建政权借老百姓.'-第1期吴幼雄: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3信仰心理,实现其长治久安的目的。

各府、州、县官员,以”圣天子命官“的身份,牢牢控制宗教和民间信仰风俗祭祀仪式的主导权,并亲自撰写祭文、视文、疏文、青词,亲自主祭,在这些仪式中处处渗入儒家思想和典章制度。

通过祭祀仪式把政权、神权和民意高度统一在一起。

(三)圣人、贤人崇拜由文庙走向民间而成民间信仰神明宋代,府学设有名官、乡贤祠,每年春秋仲月,两次祭祀,是为儒家祀典。

设府学,目的在于“以培人才而固邦本”。

在府学设名宦、乡贤祠,树榜样以教育府学的士子。

后来,为扩大教育效果,把这些“精忠大节,光明卓绝,标准百世”的名宦、乡贤,“既祠于郡学,便为士者知所劝;又祠于通衙,使凡居是邦,与往来之人,皆有所瞻仰”[嗨48,.f.糊蝉倒丸。

因此,名宦、乡贤的祭祀从府学走进民间。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宦、乡贤的“像设故在,人不知其为谁?

”这样,名宦、乡贤祠逐渐变为“翁姐膜拜之室。

”[6]咎25,..太相公稠记.这便是名宦、乡贤祠转变为民间信仰神明祠宇的过程。

到后来,发展到名宦、乡贤尚在职、在世,老百姓则建生祠祀之,并尊称其为活“佛”。

如南宋泉州知州倪思、颜思鲁,明朝俞大献等都在生前被老百姓尊为活“佛”,并建生祠祀之。

对此,封建政权则加以引导,以“祀神道,设教事神”,当作“所以安民也”的基本国策,且对“其祀百神”的规仪,“具存祀典”。

这便是宋代以降名宣、乡贤转变为神明,以及闽南民间信仰神明转变为“佛”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社会原因。

(四)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闽南民间信仰的另一特色,是借“佛”立足和发展。

泉州天妃宫创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据传乃捂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以作宫[嗨1陆店守规.天后富。

南安丰州九日山,唐时佛教兴盛,引来通远王神分灵九日山延福寺。

宋代,九日山通远王祠因海外交通祈风之灵应,又为延福寺大大增胜,即所谓“仙因佛而居,佛因仙而益显”[嗨7,llJJ叫瓢山·四蜘帆。

又如关公信仰民俗中,被称为“诸经之宗”的《明圣真经》,也是假托此经“本系梦与玉泉寺僧,僧醒而传述.”又如现在闽南民间信仰的各种神明的生日,民间统称“佛生日”。

以上诸例,均证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传承和发展。

它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底层影响之深远。

五、民间信仰及其风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泉州民间信仰有各种各类的“佛生日”,因此也就有不同的祭祀形式,这些祭祀仪式掺杂了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祭仪〈如祭妈祖、关帝、吴真人、陈元光、玄武、城惶、王爷),形成一个庞杂的祭祀体系。

民间信仰的祭祀仪式,又往往与岁时节日(如除夕、元宵、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的祭祀和庆典仪式结合一起,甚至与祖先崇拜〈春祭和冬祭〉紧密地结合一起,使这个祭祀体系更为复杂、庞大。

为增加“佛生日”、岁时节日,祭祀祖先等仪式的气氛,就需要表演节目〈如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掌中戏、打城戏、南音演唱、南管和北管、火鼎公婆、拍胸舞、唆眼嗯、戏狮、舞龙等,以及一些民间信仰专有的车鼓阵、妆阁阵、宋江阵......等等。

还有手工技艺的花灯、管弦乐、武术、伎艺、工艺和民俗表演等。

所以,民间信仰及其风俗就成为以上所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保留、传承至今的载体,这应归功于民间信仰及其风俗。

所以,如何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六、元代泉州多元宗教与佛教的文化关系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亦黑迷失、史粥、高兴等受命同征爪哇,“无功而还,各杖而耻之,乃没其家资三分之一”。

为此,佛教徒亦黑迷失于延桔六年(1319)施中统“钞一百大寺看经资福’飞在《一百大寺看经记》碑文中,云:

“今上皇帝圣寿万安。

皇太后、皇后齐年,太子千秋,诸王文武官僚同增禄位。

风调两顺,国泰民安。

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0〕第五部分,泉州古侧,E62赫翩翩且一百大守着纪碑’。

这里佛教徒亦黑迷失视愿的主次排列依次是皇上、皇太后和皇后、太子、诸王文武官僚、国家、最后才是佛教。

元代,传人泉州的外来宗教为立足生存,都得借佛教的名份。

如元代泉州清净寺为招呼教徒做礼拜的“宣礼塔”,就称为“叫佛楼”[I以义峙。

元初大德十年(130的,泉州有一座基督教堂的主教称“住持”,教堂称“兴明寺”。

该教堂主教安东尼恩在逝去教徒的“赞颂诗”里称颂死者“非佛后身,亦佛弟.'-1期吴幼雄:

闽南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共处探源信仰心理,实现其长治久安的目的。

各府、州、县官员,以”圣天子命官“的身份,牢牢控制宗教和民间信仰风俗祭祀仪式的主导权,并亲自撰写祭文、视文、疏文、青词,亲自主祭,在这些仪式中处处渗入儒家思想和典章制度。

通过祭祀仪式把政权、神权和民意高度统一在一起。

(三)圣人、贤人崇拜由文庙走向民间而成民间信仰神明宋代,府学设有名官、乡贤祠,每年春秋仲月,两次祭祀,是为儒家祀典。

设府学,目的在于“以培人才而固邦本”。

在府学设名宦、乡贤祠,树榜样以教育府学的士子。

后来,为扩大教育效果,把这些“精忠大节,光明卓绝,标准百世”的名宦、乡贤,“既祠于郡学,便为士者知所劝;又祠于通衙,使凡居是邦,与往来之人,皆有所瞻仰”[嗨48,.f.糊蝉倒丸。

因此,名宦、乡贤的祭祀从府学走进民间。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宦、乡贤的“像设故在,人不知其为谁?

”这样,名宦、乡贤祠逐渐变为“翁姐膜拜之室。

”[6]咎25,..太相公稠记.这便是名宦、乡贤祠转变为民间信仰神明祠宇的过程。

到后来,发展到名宦、乡贤尚在职、在世,老百姓则建生祠祀之,并尊称其为活“佛”。

如南宋泉州知州倪思、颜思鲁,明朝俞大献等都在生前被老百姓尊为活“佛”,并建生祠祀之。

对此,封建政权则加以引导,以“祀神道,设教事神”,当作“所以安民也”的基本国策,且对“其祀百神”的规仪,“具存祀典”。

这便是宋代以降名宣、乡贤转变为神明,以及闽南民间信仰神明转变为“佛”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社会原因。

(四)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闽南民间信仰的另一特色,是借“佛”立足和发展。

泉州天妃宫创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据传乃捂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以作宫[嗨1陆店守规.天后富。

南安丰州九日山,唐时佛教兴盛,引来通远王神分灵九日山延福寺。

宋代,九日山通远王祠因海外交通祈风之灵应,又为延福寺大大增胜,即所谓“仙因佛而居,佛因仙而益显”[嗨7,llJJ叫瓢山·四蜘帆。

又如关公信仰民俗中,被称为“诸经之宗”的《明圣真经》,也是假托此经“本系梦与玉泉寺僧,僧醒而传述.”又如现在闽南民间信仰的各种神明的生日,民间统称“佛生日”。

以上诸例,均证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传承和发展。

它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底层影响之深远。

泉州民间信仰有各种各类的“佛生日”,因此也就有不同的祭祀形式,这些祭祀仪式掺杂了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祭仪〈如祭妈祖、关帝、吴真人、陈元光、玄武、城惶、王爷),形成一个庞杂的祭祀体系。

民间信仰的祭祀仪式,又往往与岁时节日(如除夕、元宵、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的祭祀和庆典仪式结合一起,甚至与祖先崇拜〈春祭和冬祭〉紧密地结合一起,使这个祭祀体系更为复杂、庞大。

为增加“佛生日”、岁时节日,祭祀祖先等仪式的气氛,就需要表演节目〈如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掌中戏、打城戏、南音演唱、南管和北管、火鼎公婆、拍胸舞、唆眼嗯、戏狮、舞龙等,以及一些民间信仰专有的车鼓阵、妆阁阵、宋江阵......等等。

还有手工技艺的花灯、管弦乐、武术、伎艺、工艺和民俗表演等。

所以,民间信仰及其风俗就成为以上所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保留、传承至今的载体,这应归功于民间信仰及其风俗。

所以,如何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亦黑迷失、史粥、高兴等受命同征爪哇,“无功而还,各杖而耻之,乃没其家资三分之一”。

为此,佛教徒亦黑迷失于延桔六年(1319)施中统“钞一百大寺看经资福’飞在《一百大寺看经记》碑文中,云:

“今上皇帝圣寿万安。

皇太后、皇后齐年,太子千秋,诸王文武官僚同增禄位。

风调两顺,国泰民安。

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0〕第五部分,泉州古侧,E62赫翩翩且一百大守着纪碑’。

这里佛教徒亦黑迷失视愿的主次排列依次是皇上、皇太后和皇后、太子、诸王文武官僚、国家、最后才是佛教。

元代,传人泉州的外来宗教为立足生存,都得借佛教的名份。

如元代泉州清净寺为招呼教徒做礼拜的“宣礼塔”,就称为“叫佛楼”[I以义峙。

元初大德十年(130的,泉州有一座基督教堂的主教称“住持”,教堂称“兴明寺”。

该教堂主教安东尼恩在逝去教徒的“赞颂诗”里称颂死者“非佛后身,亦佛弟4子”。

]第二部分呱州睛””岛1.418-420。

这里的“佛”字,都是耶稣基督的代称。

元代,泉州基督教教士称“大德”,如一方元代基督教徒的石基碑上刻:

“大德黄公”。

“大德”一词,为佛教“僧侣、和尚”之尊称。

这里的“大德”,可作“教士”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