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085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习作二共8课时教案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正字,正确读写生词。

2.了解小姑娘好起来的原因,体会小豌豆美好的心灵。

3.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根据不同目的提出不同方面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小姑娘好起来的原因,体会小豌豆美好的心灵。

 难点:

  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根据不同目的提出不同方面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2.生词卡片、教学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荚、豌、僵”等生字,会写“豌豆、僵硬”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课件出示豌豆荚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自由发言。

2.板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3.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荚、豌、僵”等生字,会写“豌豆、僵硬”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出示自学指导一:

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生词,并给不认识的生字注音。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豌”左右结构,区别形近字,宛、碗、婉、蜿等;

“恐”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可记作“巩”+“心”;

“僵”左右结构,笔画较多,书写时注意间架均匀;

“枪”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区别形近字,抢、沧等;

“曾”上下结构,注意“丷”下面不要写成“冒”,最下是“日”。

2.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课件展示,适量补充)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3)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4)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四、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成熟后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各奔前程。

其中一粒飞进一个裂缝中,如囚犯般生活,可是它却发芽开花,还给一个因为身体虚弱长期躺在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了愉悦和生机的故事。

2.课文分段,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

(1)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组长汇报。

(2)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四个部分,(1至6自然段)豆荚里的五粒豆的生活;(7至12自然段)五粒豆各奔东西;(13至21自然段)豌豆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生机;(22至24自然段)豌豆们各自的结局。

五、质疑拓展,教师小结。

(一)学习第一部分(1—6)豆荚里的五粒豆的生活。

1.齐读第1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解决。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豌豆在豆荚里生长的概况)(豌豆为什么会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豌豆的家庭地位是什么?

)(适量补充)

2.齐读第2—6自然段,请学生提出问题,再互动解决。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豌豆粒关于离开豆荚的讨论)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自由交流)这一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会豌豆会觉得自己会变得僵硬?

它是怎么感到外面世界发生了一些事情的?

为什么想知道谁会走得最远?

)(适量补充)

(二)学习第二部分(7—12)五粒豆各奔东西

1.齐读这部分,并思考:

五粒豆分别去了哪里?

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经历?

它们有什么想法?

(课件展示)

2.这一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自由讨论解答)(豌豆为什么可以当做玩具枪的子弹?

为什么想要飞进太阳?

为什么飞向太阳里就会相称?

为什么还要向前滚?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豌豆为什么会这么想?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思考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慢慢变好的原因。

教学过程

二、导入板题,出示目标

1.导入:

复习导入,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小豌豆是怎么给一个生病的女孩带来生机和愉快的?

2.板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出示自学指导:

齐读第13—21自然段,思考: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学习第三部分(13—21)豌豆与小姑娘

1.齐读第13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小姑娘的家庭穷苦、自身虚弱)这一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谁能够帮忙解释?

(适量补充)

2.齐读第14—16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几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春天的时候豌豆发芽了,小女孩发现了它)这一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小豌豆发芽了,小女孩就有了一个小花园了?

3.齐读第17—19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几段主要讲了什么?

(小女孩看着豌豆芽生长,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母亲不相信女孩说自己能好起来的话,为什么还要用小棍子支起植物?

小女孩为什么会因为豌豆芽产生愉快的想象?

4.齐读第20—21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几段主要讲了什么?

(豌豆开花了,孩子也好起来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母亲为什么“慢慢开始相信”小女孩能好起来?

“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是什么意思?

5.小姑娘为什么会好起来?

(对比小豌豆的生长阶段和小姑娘的状态: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觉得自己会好起来;小豌豆沿着绳子努力长→小姑娘愉快了很多,能自己爬起来坐在床上;小豌豆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小姑娘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小豌豆以它充满生机的活力,唤起了小姑娘对生命的渴望,从而使小姑娘逐渐恢复了健康。

6.“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是什么意思?

节日是快乐的,值得纪念的。

这一天豌豆开花了,小姑娘也好了起来,愉快得轻吻豌豆的嫩叶,对于豌豆或者小姑娘来说都是愉快而值得纪念的。

(二)学习第四部分(22—24)豌豆们各自的结局

1.齐读22—23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几段主要讲了什么?

(其余豌豆们的结局:

想飞去广大世界的豌豆和在地上打滚的豌豆都被鸽子吃掉了,想飞进太阳里的豌豆在水沟里泡得胀胀的并自鸣得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水沟里的豌豆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胖得够美了?

它为什么会胖得要爆裂开来了?

2.齐读24自然段,询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互动交流。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小女孩健康快乐地对着豌豆花微笑)

小姑娘对豌豆花微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会感谢豌豆花让自己看到嫩绿的颜色,感谢它让自己看到粉红色的花朵,感谢它给自己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梳理问题

我们按照顺序了解学习了这个故事,大家再默读一遍这个故事,梳理一下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互相交流,列出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当小豌豆开出粉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小豌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从小姑娘的感谢中获得了快乐。

一粒豌豆与一个病孩子建立了亲切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如此催人奋发,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

这体现的是安徒生对于心灵的细致关怀。

安徒生由花及人,描写了心灵对于自然的唱和与呼应。

课文小结: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的一篇童话,通过描写五粒豆子的经历,来赞叹生活,描写了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第五粒豆子的事情,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

飞向广大的世界→被鸽子吃掉

第二粒:

飞进太阳里去→在脏水中泡

五粒豌豆第三粒:

会被射的最远→被鸽子吃掉

第四粒:

会被射的最远→被鸽子吃掉

第五粒: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开花,给小女孩带来健康快乐

 

6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3.弄清三次实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抓住重点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拓宽视野。

难点

1.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初步感知什么是仿生学,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生学的基本知识。

二、导入板题,出示目标

1.导入:

教师课件出示蝙蝠、雷达的图片。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探究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2.板题:

6蝙蝠和雷达

3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检测学习:

出示自学指导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词。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课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

科学家们从_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__,使________能够_________。

2.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生字的读音。

会写的字:

雷子使学家七八子着苍明

会认的字:

示敏铃开碍物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疑难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点词语。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明白“漆黑”是一个状态词,并且是一个多义词,然后分别出示乌黑的头发和没有光亮的山洞的图片,使学生明白在前一张图中,“漆黑”是指颜色非常黑;在后一张图中,“漆黑”是指非常暗,没有光亮。

最后结合课文中的这句话,可知“漆黑”在这里应为第二个意思。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预设:

“敏锐”的意思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教师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出示其近义词“敏捷”和反义词“迟钝”,让学生通过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感知其含义,从而加深印象。

(3)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预设:

分别出示东西胡乱堆放的房间图和整整齐齐地摆放的房间图,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横七竖八”的含义。

(4)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预设:

超声波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适当介绍关于超声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来理解其意思。

超声波声波的一种,是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

它同声波一样,都是由物质振动而产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同时,它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其中以蝙蝠最为突出,它能利用微弱的超声波回声在黑暗中飞行并捕捉食物。

3.指导词语归类。

◆拟声:

隆隆啾啾咕咕叽叽呱呱

◆带数字的:

横七竖八五颜六色颠三倒四吆五喝六成千上万一五一十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默读中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人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这件事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B.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

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

(嘴和耳朵;三次实验)

C.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

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D.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行?

(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而定位)

预设: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

E.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

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________。

______能发出________,_________接收到,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_______,从而使飞机夜航更加安全。

(2)小组合作与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A.给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

B.梳理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

写科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了蝙蝠飞行的奥秘。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

写飞机靠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

五、达标训练,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我们知道,即使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也能安全、平稳地飞行,这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那么人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

雷达又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效地指挥飞机避开障碍物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探究一番。

小结: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从生字开始,掌握了字音、重点字的书写规则,了解了重点词语的含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还从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么多知识点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课下一定要多复习,下节课老师会检查的。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能结合老师的讲解总结出识字规律,真不简单;______课前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关于仿生学、超声波的知识,这样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_______针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

问题示例

A.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B.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眼睛吗?

C.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蝙蝠的飞行原理的?

D.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它是如何分辨障碍物的?

E.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这种关系的?

……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了解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2.概括分析科学家所做的几次实验,把握科学家从中得到的启示。

3.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4.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导入板题,出示目标

1.导入新课。

人们给飞机装上雷达,使之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这是受到蝙蝠的启发。

那么这一启发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究一下。

2.板题:

6蝙蝠和雷达

3.出示学习目标。

三、研读课文,重点突破

出示自学指导: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

引导学生回想常用的修辞手法,并明确这两句话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分析这两句话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进行。

对于读了句子后产生的疑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以鼓励。

方法拓展: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等。

设问是其中的一种,常用于表示强调。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关联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你能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再写一句话吗?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句中运用的关联词语,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写句子,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事理上要能说得通。

(3)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比较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引导学生反复读句子,发现两个句子在用词上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句子用了“反复”“终于”这两个词),然后体会运用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表现出科学家工作的艰辛)。

(4)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几句话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并画出示意图吗?

预设:

教师出示示意图,然后结合句子对示意图进行具体讲解。

图文结合,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示意图示例:

蝙蝠嘴→)))(超声波)

耳朵←(((←障碍物

4.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课文难点)

(1)为了揭示蝙蝠夜行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

每一次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明确: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三次实验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

蒙上眼睛飞、塞上耳朵飞、封住嘴巴飞。

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第一次一根绳子也没碰着,后两次到处乱撞。

得出的结论是:

蝙蝠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实验次数方法结果证明

第一次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一根也没碰着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2)给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蝙蝠夜行的启发,那么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样驾驶员就能从荧光屏上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通过荧光屏接收信息就像蝙蝠用耳朵接收信息。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开头写飞机夜航的情景,引出下文。

结尾写飞机装上雷达后飞行更安全了,照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4)拓展延伸:

生活中,仿生学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你知道哪些呢?

试举几例。

生活中,仿生学应用很广。

如人们根据蜻蜓的飞行行为研制出直升机;根据长颈鹿皮肤的原理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抗荷服”;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了冷光源,大大节约了能量;模仿蛋壳的结构设计了薄壳建筑,这类建筑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等等。

(5)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还有哪些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谈感想、说体会,力争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更大程度地发散思维。

4.教师简单总结,加强学生对仿生学造福人类的认识。

小结:

同学们,仿生学其实就是一门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学科,科学家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你们也从自然界的某些事物身上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就是仿生学的应用。

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让人与自然更和谐、

 

7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

1.学会质疑,在质疑中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学生收集材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自读课文,在读中提出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导入板题,出示教学目标

1.导入:

出示20世纪科技发展成就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

2.教师板书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出示自学指导一:

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知识。

路甬祥1942年生,浙江慈溪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其作品《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和发明

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了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生素。

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电视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电视迅速地、奇迹般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飞机莱特兄弟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并且试飞获得成功。

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相机纠正,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

呼世术度过百探秘日系物何改

会认的字:

得依入船学花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引导同桌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再结合交流情况讲解重点词语。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预设:

在理解这个词语前,教师可先出示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呼风唤雨”的意境,然后具体讲解词义。

(2)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

预设:

教师可能很难通过实物图片或相关的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那么可以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