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1.docx
《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1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
(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都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
B.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C.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
“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D.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
就算我没有同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
苏轼、陆游、辛弃疾。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平时对课文的文学常识进行积累。
A.错误。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故答案为:
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 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D. 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答案】B
【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
“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故答案为:
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赠序,即临别赠言。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话剧,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
C.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每一幕都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没有密切联系”,正确的说法是每一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前一幕情节成为下一幕内容的铺垫,下一幕也会提及或解决前一幕中未解决的矛盾冲突。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5.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擅以花言志:
东晋陶渊明喜菊,“采菊东篱下”表达的是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北宋周敦颐爱莲,“花之君子”表达的是对自己高洁品质的期许。
B. 《屈原》《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变色龙》的体裁分别是戏剧、散文、诗歌、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郭沫若、茅盾、艾青、莫泊桑。
C.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
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D.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有误,《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6.我国古代用干支和皇帝的年号纪年,下列选项所用的纪年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一项是( )
A. 庆历四年春(《岳阳楼记》)
B.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
C. 崇祯五年十二月(《湖心亭看雪》)
D. 己亥之二月也(《满井游记》)
【答案】D
【解析】【分析】ABC中的“庆历”“元丰”“崇祯”都属于用皇帝的年号纪年,D“己亥”属于用干支纪年。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B.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C.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里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光,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并非对对方亲属的敬称。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考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对选项的内容要逐项审读,运用知识去辨析理解。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有误,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B
【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是精彩的传记作品。
B.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用设喻阐述道理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C.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传统对联张贴时,上下联分居右左,上联末尾字用平声,下联末尾字用仄声。
D. 谦称多为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尊称多为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大兄、子、贤弟、先生”等。
【答案】C
【解析】【分析】C.错误,对联尾字为“仄起平落。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小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1)《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农历_______月。
( )
A.四
B.五
C.六
D.七
(2)《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 )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3)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名潜,字( )
A.彦和
B.子建
C.元亮
D.德施
【答案】
(1)A
(2)B
(3)C
【解析】【分析】
(1)孟夏:
初夏,指农历四月。
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
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已表示,所指的月份是阴历。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3)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故答案为:
(1)A
(2)B
(3)C
【点评】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入大荒流”“长河落日圆”中的江、河指的是长江和黄河。
B. 范进进学回来,中了举人,接下去要参加的是会试。
C. 《战国策》《史记》《左传》分别是中国传统史书体裁中的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史书。
D. 莫泊桑是法国作家,与美国欧·亨利、俄国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B.有误,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故答案为:
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我们学过他的《背影》。
C. 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按照传统的习惯,贴挂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D. “角声满天秋色里”“折戟沉沙铁未销”中的“角”“载”都是古代的军中用品。
【答案】C
【解析】【分析】“贴挂时,上联在左,下联在右”错。
贴对联时,传统习惯一般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皇汉武”中“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唐宗宋祖”中“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B.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龄的别称。
如“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答案】C
【解析】【分析】C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
“子”为尊称。
还要注意“足下”这个词,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15.下列有关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B.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C. 我国古时候,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D.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答案】D
【解析】【分析】D.《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6.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
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
________
下联:
紫气丹光拥玉台
(2) 端午节
上联:
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________
(3)上联:
________
下联:
万家萧管乐中秋
(4)重阳节
上联:
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①
(2)④
(3)③
(4)②
【解析】【分析】
(1)对联要求:
字数相等,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银花火树”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
(2)写对联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角粽投江”是为了凭吊屈原,指的是端午节。
(3)对联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照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本题是中秋节相关内容的对联。
“几处”对“万家”,“笙歌”对“箫管”,“几处笙歌”对“万家箫管”。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对联上下句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民间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
⑴①;⑵④;⑶③;⑷②。
【点评】
(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元宵节放烟花焰火的习俗和“开元夜”,确定上联是“银花火树开元夜 ”。
(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龙舟”、“角粽”、“投江祭诗魂”“屈原”等词语,确定下联“角粽投江祭诗魂”。
(3)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确定上联是“几处笙歌留朗月”。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可以确定下联为“避恶遍插茱萸枝”。
17.近期,学校正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观点论述】汉字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传承唯一超过五千年的文字,汉字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学校拟设立书法课程,对此众说纷纭。
你怎么看?
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字数在80字以内。
(2)下图描画了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夜游的故事。
用自己的文字将这个故事简要叙写出来。
字数在70字以内。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下面的对联旨在颂扬中华文化,根据上联续写出下联。
上联:
笔墨纸砚书写中华文化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书法课程的设立有益于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练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力、毅力等心理素质;还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因此,我们应多练书法,陶冶情操。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面对着庭院中的光影,心生感慨:
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3)梅兰竹菊勾画君子风骨
【解析】【分析】⑴汉字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
练习书法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⑵《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
⑶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
“笔墨纸砚”对“、梅兰竹菊”,“书写中华文化”对“勾画君子风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故答案为:
⑴书法课程的设立有益于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练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力、毅力等心理素质;还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因此,我们应多练书法,陶冶情操。
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面对着庭院中的光影,心生感慨:
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⑶梅兰竹菊勾画君子风骨
【点评】⑴本题考查探究和见解表述。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是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18.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舍生取义的英雄数不胜数:
秋瑾、谭嗣同、夏浣淳等。
2017年北海市边防支队银海区边防大队的骆春伟,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和家园安全,他舍生取义,壮烈牺牲。
5月,骆春伟当选为“中国好人”。
(1)【观点阐述】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但是在今天,如果要舍生取义,就会被人认为“不理智,不正确”。
那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
请写出你的看法、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事迹简介】请你结合下图,需要介绍突出人物的英雄事迹,60字以内。
(3)【撰写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
骆春伟正气参天地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在今天,舍生取义还是有意义的。
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所以,我们依然需要舍生取义的精神。
(2)南宋末年,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
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拒绝降元.最终从容就义。
(3)夏浣淳丹心照古今
【解析】【分析】⑴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当今社会仍然要提倡舍生取义,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⑵《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此诗回顾平生,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⑶补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骆春伟”对“夏浣淳”,“正气参天地”对“丹心照古今”。
故答案为:
⑴在今天,舍生取义还是有意义的。
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所以,我们依然需要舍生取义的精神。
⑵南宋末年,文天祥毅然肩负起抗元重任。
由于势单力薄,被元军俘获。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拒绝降元.最终从容就义。
⑶夏浣淳丹心照古今
【点评】⑴本题考查探究和见解表述。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⑵本题考查图画解读和对名人事迹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