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818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宁夏银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知识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干中,材料部分的关键信息是“分户析产制”,而且用括号注释的其主要的分配物“(尤其是土地)”,另外,王室并没有如民间一样,说明王室仍延续着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问题指向是“这一制度”,阅读选项不难发现题目要求是选择这一制度在当时造成的影响。

A项,“宗法制的传统”并不完全等于“宗法制”,“颠覆”表述绝对化;B项,春秋战国时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在中国古代史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主题无直接和因果联系,与主题无关;D项,民间将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自然导致土地拥有者比率大幅上升,另外私有制步入确立阶段,这就给土地流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故D正确。

【答案】B

25.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

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察举制度存在弊端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地方分裂势力坐大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

题干专攻经学的人“在朝廷身居显位”,且“变成门阀士族”,而他们之间的人伦关系是“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透露出用人选人时任人唯亲、垄断权利的主题信息;问题指向是推断原因或影响。

A项,时代不符,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已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项,结合所学知识,汉代人才选拔中确有察举制,该制度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因此可能导致题干反应的问题;C项,“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表明了数量不算多,具垄断性;D项,与主题不符。

故B正确。

【答案】A

26.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材料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原文大意是: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是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

题干中B选项儒家经典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故符合题意。

A中的民本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故排除A。

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

【答案】C

2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图8):

图8

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知识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试题解析】图表信息:

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说明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说明我国的自然经济更进一步解体。

BC在图表中无法体现,D表述错误。

【答案】B

28.黄埔军校兴办之初,将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让学员彻底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明确革命军人的责任。

因此军校可能是

A.用严格的校规军纪管理学生B.开设社会主义理论课程

C.派教员训练农讲所学员D.加强兵器操练提升身体素质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

题干主题是黄埔军校建校初重视政治教育;问题指向是黄埔军校可能采取什么措施来落实这一态度。

B项,符合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史实,符合“政治教育”。

A项,是学校管理措施,与题干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农讲所是由共产党创办,由共产党员肖楚女、彭湃、周恩来、恽代英、阮啸仙等教学,教员并非由黄埔军校派遣。

D项,是个人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而非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故B正确。

【答案】D

29.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

“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

”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A.50年代初期B.60年代初期C.70年代初期D.80年代末期

【知识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判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969年初,由于美国实力下降,尼克松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于是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形成了“美要利用中苏矛盾,苏要利用中美矛盾,我应有意识地利用美苏矛盾”的外交新思路,以缓和中美关系,牵制苏联。

故选C。

其余选项与时代特征不符。

【答案】B

30.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

“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

”这一规定

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C.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判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主题是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对非集体经济即家庭私有经济限制有所松动;问题指向是解读这一规定的作用。

A项,“鼓励”与材料中“应该允许和鼓励”的政策态度不相符,也与时代不符;B项,与之后的史实不符,与时代不符;C项,与材料中的“保证”和“应该允许和鼓励”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相吻合;D项,与时代不符。

故C正确。

【答案】C

31.古希腊有人设想:

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

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图9:

洞穴之喻示意图

A.关注人的世界B.理性高于感觉C.认识源于感觉D.美德即是知识

【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像。

设想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

洞穴中的世界对应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对应理智世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

此材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故选B。

其余选项与题意不符。

均排除。

【答案】A

32.1810年,国王乔治三世亲自签署公告:

“对于那些危害公共秩序、他人生命和财产的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如果有人勇于检举可以获得最高500英镑的奖励。

”这说明此时的英国

A.逐步地从人治走向法治B.面临社会转型导致的问题

C.君主权利凌驾于议会之上D.殖民扩张带来社会隐患

【知识点】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题干主题是1810年的英国社会治安形势严峻,象征国家的国王都出面进行精神和物质上鼓励检举犯罪。

问题指向是原因。

A项,与时代,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就开始逐步地从人治走向法治,也与材料主题不符;B项,符合工业革命后,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尤其是工业资产阶级发展迅速,财富不断增加,而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不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引发犯罪率上升,这是英国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C项,与时代不符,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与材料主题无关。

故B正确。

【答案】C

33.以下是苏俄(联)《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部分摘录

图10

据此判断,该委托书出台的历史背景是

A.十月革命展开B.新经济政策实施

C.农业集体化D.赫鲁晓夫改革

【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十月革命后发布的《土地法令》中附有《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其中包含“永远废除土地私有制”,一切土地,不论是国家的、地主的或农民的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禁止使用雇佣劳动”等内容。

反映了革命后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故选A。

其余选项反映的土地政策与时代特征不符,均可排除。

【答案】A

34.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这表明法国

A.宣称要与美苏决裂B.主张欧洲独立自主

C.企图称霸欧洲大陆D.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根据材料“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可知法国要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实现独立自主,故B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苏联,故A错误;结合“建设我们的欧洲”可知C错误;欧盟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D错误。

【答案】D

35.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局限性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所独特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与本能。

因此他呼吁:

“你要成为你自己!

”和“重估一切价值”。

与尼采的这种思想相吻合的作品是

图11

A.《父亲》B.《收获的十月》

C.《薄雾上的徘徊者》D.《长胡子的蒙娜丽莎》

【知识点】文学的主要成就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材料中尼采的观点强调个性与认知,具有反理性色彩,属于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幅作品中,AB属于现实主义作品,C属于浪漫主义作品,D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D正确。

【答案】D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

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

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

……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

……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

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

“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

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

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

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

“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

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6分)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9分)

【知识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转型主题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鸦片战争前,根据材料一“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可得出上书言事,“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可得出纳赀捐官,“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得出参加科举;第二小问鸦片战争后,根据材料一“维新派办报纸、书局”可得出借助大众传媒,“组织社团”得出组建政治团体,“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得出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

_

(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这仍然是……有限参与……逐步确立普选权”得出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从代议制、普选权的确立等得出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3)第一小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的“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和材料二“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可得出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西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第二小问因素,可从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不同:

鸦片战争前:

上书言事;纳赀捐官;参加科举。

(4分,任意两个要点即可)

鸦片战争后:

借助大众传媒;组建政治团体;选举民意代表,组建民意机关。

(6分)

(2)趋势:

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到近代的代议制;由有限参与到普选权的确立,政治参与范围逐渐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规范化。

(6分)

(3)共同:

建立和完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扩大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4分)

因素:

民主政治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

(5分,任意两个要点4分,三个要点5分。

若学生从城市化、公民教育等方面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知识点】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材料从三个时期进行了阐述。

第一,古代伏尔泰赞赏中国文化。

积极方面: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特色;局限性:

中国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

伏尔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

第二,近代丑化中国。

只看到了近代中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政治经济的落后,没有看到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华侵略的需要。

第三,现代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

由于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实力增强,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际威望越来越高;但某些国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遏制中国,或渲染中国威胁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答案】

①古代:

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文化,但有失偏颇,美化的成分很大。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并有鲜明的特色,如科举制度、世俗政治、重视教化等。

但实行君主专制,皇权凌驾法律,是人治而非法治;儒家宣扬纲常伦理的等级秩序和重理轻欲的人性禁锢,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宗教迷信。

伏尔泰美化中国制度文化,其目的在于借中国文化来宣传其改造法国社会的启蒙思想。

②近代: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是片面的,有故意丑化之嫌。

近代中国,统治者固然愚昧腐朽,政治经济落后,但中国人民是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也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

太平天国、义和团、五四运动、抗日战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都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进程。

西方人丑化中国,是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也是美化其对华侵略的需要。

③当代:

看到了中国的崛起,但冷战思维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对被中国赶超的现实,某些西方国家为遏制中国,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挑唆周边国家与中国对立,或宣扬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企图制造中国内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时,进士科每榜录取人数很少,自唐高宗武德五年后近300年间,平均每榜不到26人。

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尚不严密,考试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得到赏识,以先声夺人。

同时,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代科举录取名额没有地区分配。

殿试开始于唐朝武则天,但没有成为制度。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

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

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

宋代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

考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

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

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

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

——据《中华文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与唐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6分)

【知识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

(1)信息一,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为每榜多达数百人。

信息二,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

另外,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称之为“省试”,从此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

信息三,试之前,考官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称之为“锁院”。

此外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惟才是择”。

信息四,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

(2)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真才实学人材;提高了行政官员的文化素质;依据“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两宋310年的135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的”得出扩大宋朝统治基础,巩固宋朝统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答案】

(1)变化:

科举录取名额扩大;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完善了考试环节和规则,防止作弊;确立了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的制度。

(2)作用:

相对公平、公正地选拔真才实学人材;提高了行政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宋朝统治基础,巩固宋朝统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材料是康有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

材料一(1898年)“人不能有常而无变,……《春秋》发明改制,《易》取其变易,天人之道备矣。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材料二(1902年)(中国)“与美迥异不同”,革命必至“内乱相残”,“令外人得利”。

(1912年8月)“今既合五族而大一统,存帝号而行共和……今际破坏,虽吾党所不预,而他时建设,岂吾党所能辞?

”“讲乎外势而先弭内乱,以国为重而民从之,……保中国已有之粹,而增其未备。

(1913年6月)“名为共和,实则共乱”,“仅令千数百之暴民得民权平等自由,是排除一人之专制而增设千数百人之专制”,“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缪也。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康有为的思想及其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思想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9分)

【知识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人不能有常而无变,……《春秋》发明改制,《易》取其变易,天人之道备矣。

”得出主张变法,改革政治制度;依据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得出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借鉴西方政治思想。

(2)第一小问,由“与美迥异不同”,革命必至“内乱相残”,“令外人得利”。

(1912年8月)“今既合五族而大一统,存帝号而行共和归纳出由反对发动革命转变为接受辛亥革命项目成果,共同建设民国;由“名为共和,实则共乱”,“仅令千数百之暴民得民权平等自由,是排除一人之专制而增设千数百人之专制”归纳出再转变到否定民国共和成果;由“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缪也。

”归纳出对自己追求君主立宪的道路表示怀疑。

第二小问,第一个变化的原因由“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得出;第二个变化的原因由“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对北洋军阀黑暗政治失望”得出;第三个变化的原因由“自身的政治失败”得出。

【答案】

(1)思想:

主张变法,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

特点:

托古改制,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借鉴西方政治思想。

(2)变化:

由反对发动革命转变为接受辛亥革命项目成果,共同建设民国;再转变到否定民国共和成果;进而又对自己追求君主立宪的道路表示怀疑。

原因:

民国建立,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对北洋军阀黑暗政治失望;自身的政治失败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时间

事件

1903年

美国莱特兄弟制作的世界第一架有动力、可操纵、重于空气的载人飞行器试飞成功

1911年

飞机在意土战争中首次露面

1914年

飞机在一战爆发时还只是用于空中观察和枪械对射的工具

1918年

飞机成为能用于空中侦察、临空轰炸和追逐格斗的有效武器系统,产量也剧增,从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航空工业

1939—1945年

飞机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飞机的性能几乎达到了使用活塞式发动机所能达到的极限

20世纪40—50年代

喷气技术的推广应用

20世纪的后50年

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发展了四代,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攻击机、预警机、无人侦察机和武装直升机等。

同时,飞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也都大显身手,出现了客机、农林飞机、紧急救护飞机、海洋巡逻飞机,乃至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用的轻型飞机

——根据李业惠《飞机发展历程》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飞机的发展历程。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