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566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docx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

黑龙江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三)理综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1.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有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组成蝎毒“染色剂”的化学元素有C、H、O、N等

B.这种染色剂的合成、加工和分泌需要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患者可以通过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

D.氯代毒素能够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可能与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蝎毒“染色剂”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说明这种染色剂属于分泌蛋白,因此组成蝎毒“染色剂”的化学元素有C、H、O、N等,这种染色剂的合成、加工和分泌需要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A、B正确;蝎毒“染色剂”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而失去作用,因此患者不能通过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C错误;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说明氯代毒素能被癌细胞特异性地识别,可能与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以题意信息为切入点,从中抽提出关键的信息:

蝎毒“染色剂”是一种分泌蛋白、能被癌细胞识别,据此围绕“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2.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洋葱根尖时,经常换水可防止烂根

B.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并保持细胞活性

C.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所用的时间比解离长

D.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此区细胞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

培养洋葱根尖时,若不经常换水,根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积累对根系生长不利,根部细胞大量死亡,导致烂根,故A项正确;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解离液中的盐酸和酒精会杀死细胞,故B项错误;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漂洗时间约10分钟,解离时间为3—5分钟,故漂洗所用的时间比解离长,故C项正确;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都是死细胞,观察不到细胞正在分裂现象,故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了“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对该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知识的回顾,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3.下列对实验操作或实验试剂使用的目的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DNA分离开来

B.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和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彼此分离开来

C.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滴加0.3g/mL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开来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盐酸具有使染色体中的蛋白质与DNA分离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详解】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A错误;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和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彼此分离开来,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滴加0.3g/mL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开来,C错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D正确。

【点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4.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某种生物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D.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某种生物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生物进化,B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物种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可见,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但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如下的知识网络。

5.5.下列有关稳态与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B.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C.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调节机制、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因此组织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就达到稳态,A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错误。

【点睛】熟记内环境稳态的实质的内涵、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等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6.某原始森林中有一种绿色植物(4n=48)(每朵花都有雌蕊和雄蕊,花色由A和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各种基因型的比例相同),还有一种专食该植物的昆虫,这种昆虫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即不会出现暴发状态。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原始森林的营养结构应比较复杂,该森林也应有该昆虫的天敌

B.该原始森林中该绿色植物种群的A基因频率与a基因频率相等

C.该绿色植物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内有12个四分体

D.该绿色植物可作为盆栽植物摆放在室内,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因频率的计算、减数分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该原始森林的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应比较复杂,该森林也应有该昆虫的天敌,A正确;依题意可知,该绿色植物种群中,与花色有关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相同,即AA=Aa=aa=1/3,所以该原始森林中的A基因频率与a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该绿色植物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为4n=48,即含有24对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绿色植物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内有24个四分体,C错误;该绿色植物可作为盆栽植物摆放在室内,供人观赏,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正确。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B、C选项的判断。

分析B选项,应从题意“与花色有关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相同”这一信息中抽提出隐含的信息,即AA=Aa=aa=1/3,再依据“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即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C选项的关键在于明确“4n=48的含义”与“四分体和染色体组的内涵”,一个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的四条染色单体,“4n=48”表示该绿色植物体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计48条染色体,因染色体组是由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所以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24对同源染色体。

二、非选择题

7.7.下图中的A图表示温度对植物吸收钾离子和铵根离子的影响;B图表示氧分压对大麦根吸收钾离子和铵根离子的影响。

请据图分析回答:

(1)A图表明,温度超过了35℃时,随着温度的增高,根吸收两种离子的量都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从而导致呼吸作用下降,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从而使离子的吸收量下降。

(2)B图表明,当氧分压增高时,根吸收离子的量________,同时,细胞中的糖浓度________,此时糖的主要作用是作为____________,为离子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3)植物吸收钾离子和铵根离子与温度、氧分压有关,从本质上看,是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植物的________密切相关。

(4)即便是温度和氧分压等条件相同时,根细胞对钾离子和铵根离子的吸收量还是不同,这种吸收量上的差异与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答案】

(1).下降

(2).高温抑制了酶的活性(3).增加(4).下降(5).呼吸作用的底物被分解(6).呼吸作用(7).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解析】

试题分析:

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

解:

(1)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过程,它不仅需要载体,而且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如温度、氧气浓度等)都会影响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

(2)因为离子的运输主要是主动运输,由B图可知,当氧分压增高时,根吸收离子的量增加,同时,细胞中的糖浓度下降,此时糖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被分解,为离子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3)植物吸收钾离子和铵根离子与温度、氧分压有关,表明为主动运输过程,从本质上看,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提供能量.

(4)主动运输除了需要能量,还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故答案为:

(1)下降高温抑制了酶的活性

(2)增加下降呼吸作用的底物被分解

(3)呼吸作用

(4)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考点:

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8.矮牵牛的花瓣中存在着三种色素:

红色色素、黄色色素和蓝色色素;花瓣的颜色除了红色、黄色和蓝色外,还有:

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紫色、蓝色与黄色混合呈现绿色、缺乏上述三种色素时呈现白色;各种色素与其基因的关系如下图,控制相关酶合成的基因均为显性,当B存在时黄色素会全部转化为红色素,当E基因存在时白色物3只能转化白色物4,但E基因不存在时白色物3也会在D基因控制下转化为黄色素。

请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仅考虑途径一(G、g)和途径二(A、a;B、b),纯种紫色矮牵牛(甲)与另一种纯种蓝色矮牵牛(乙)杂交,F1的表现型为,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

3绿色:

4蓝色。

则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甲、乙(按字母顺序书写);F2紫色矮牵牛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2)如果仅考虑途径一(G、g)和途径三(B、b;D、d;E、e),两纯合亲本(BBDDeeGG×BBddeegg)杂交,F1的花色为,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3)如果三条途径均考虑,两株纯合亲本杂交,F1自交(已知:

F1不含d基因),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13紫色:

3蓝色。

推测F1的基因型为(按字母顺序书写),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为或。

【答案】

(1)紫色AABBGGaabbGG1/9

(2)紫色紫色:

红色:

蓝色:

白色=9:

3:

3:

1

(3)AaBBDDEeGG紫色×紫色紫色×蓝色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及图解分析可知,纯种紫色矮牵牛(甲)的基因型是AABBGG,另一种纯种蓝色矮牵牛(乙)的基因型是aabbGG,甲乙杂交得到的F1基因型是AaBbGG,表现型为紫色;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A_B_GG):

3绿色(A_bbGG):

4蓝色(3aaB_和1aabbGG),是9:

3:

3:

1的变形,说明A、a和B、b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紫色矮牵牛(A_B_GG)占F2的9/16,能稳定遗传的紫色矮牵牛(AABBGG)占F2的1/16,所以F2紫色矮牵牛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9。

(2)两纯合亲本(BBDDeeGG×BBddeegg)杂交,F1的基因型是BBDdeeGg,根据题意和图解可知F1的表现型是紫色;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16紫色(BBD_eeG_):

3/16红色(BBD_eegg):

3/16蓝色(BBddeeG_):

1/16白色(BBddeegg)=9:

3:

3:

1。

(3)根据F213紫:

3蓝,说明所有F2个体均无黄色素、均有蓝色素,故F1必含有BB、GG;题中已知F1不含有d基因,因而F1基因型只能是AaBBDDEeGG;由F1的基因型是AaBBDDEeGG,可推知两纯合亲本的表现型分别是紫色(AABBDDEEGG)×紫色(aaBBDDeeGG)或紫色(AABBDDeeGG)×蓝色(aaBBDDEEGG)。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9.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它们既非营养物质,也非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而且也不是酶,它们主要是用来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

下表表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情况。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信号分子种类

分泌细胞或器官

信号分子的传递途径

靶细胞

靶细胞反应

抗利尿激素

血液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TSH

垂体

血液

甲状腺细胞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

兴奋或受抑制

(1)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器官①是___________,该激素所引起的靶细胞反应②是___________。

(2)在寒冷环境中TSH分泌增加时,靶细胞反应③是___________。

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垂体的直接调控,在___________的情况下,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又会反过来影响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

(3)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___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如果神经递质使另一神经元兴奋,则该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

【答案】

(1).下丘脑

(2).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3).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4).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5).(负)反馈调节(6).突触间隙的组织液(7).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和表中信息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1)抗利尿激素是由器官①所示的下丘脑分泌的,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即该激素所引起的靶细胞反应②是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2)在寒冷环境中,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增加时,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即靶细胞反应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当某一神经元兴奋时,该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是:

由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点睛】识记和理解“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10.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含___________条食物链,若鼠大量死亡,而鹰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调查该生态系统中兔的种群密度通常使用___________法,如果兔被标记后被鹰捕食的机会增大,则估算值偏___________(填“高”或“低”)。

(3)昆虫和鸟相互制约,维持其数量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

鼠可根据蛇的气味躲避敌害,蛇可根据鼠的气味捕获食物,说明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若昆虫摄入10kg草籽,大约有2.4kg通过粪便排出体外,3kg通过呼吸作用消耗,1.1kg流向鸟,则能量从昆虫传递到鸟的效率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2).鼠大量死亡,其生态位置可由兔和昆虫占据,鹰可捕食兔和蛇(3).标志重捕(4).高(5).负反馈调节(6).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7).14.47%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以及稳定性等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1)分析图示可知: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

①草→兔→鹰,②草→鼠→鹰,③草→鼠→蛇→鹰,④草→昆虫→鸟→蛇→鹰。

若鼠大量死亡,其生态位置可由兔和昆虫占据,鹰可通过增加捕食兔和蛇而生存,所以鹰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

(2)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

如果兔被标记后被鹰捕食的机会增大,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时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因此估算值偏高。

(3)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由此可知:

昆虫和鸟相互制约,维持其数量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鼠可根据蛇的气味躲避敌害,蛇可根据鼠的气味捕获食物,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依题意可知:

昆虫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0kg—2.4kg=7.6kg,鸟的同化量=1.1kg,因此能量从昆虫传递到鸟的效率约=鸟的同化量÷昆虫的同化量×100%=1.1÷7.6×100%≈14.47%。

【点睛】疑难辨析:

①食物链数量的辨别方法: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1.1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实验流程图以及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配方。

请回答有关问题: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蛋白胨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g

2.1g

0.2g

1.0g

10.0g

1.0g

15.0g

预分离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配方

(1)图中方框内应该填写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此步骤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其发酵时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适宜的发酵温度范围是___________。

(2)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该同学能否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想进一步对初步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并计数,可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通常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指示剂。

【答案】

(1).醋酸发酵(或果醋发酵)

(2).醋酸菌(3).需要(4).30~35℃(5).不能(6).培养基中的氮源还有蛋白胨(尿素不是唯一氮源),不能选择出只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7).稀释涂布平板法(8).酚红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和图表分析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果酒与果醋的制作、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1)题图显示:

通过图中方框内的实验步骤后,得到了果醋,因此图中方框内应该填写的实验步骤是醋酸发酵(或果醋发酵)。

在果醋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

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发酵时需要氧气。

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所以在果醋的制作过程中,需将培养温度控制在30~35℃范围内。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而该培养基配方中的氮源,除了尿素外,还有蛋白胨,即尿素不是唯一氮源,所以该同学不能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3)对初步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纯化并计数,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该菌株进行接种。

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pH升高,酚红指示剂将变红,因此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即可初步鉴定所培养的细菌是否可以分解尿素。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果酒与果醋的制作原理和流程、微生物的纯化培养的接种方法、寻找目的菌的思路、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12.12.矮牵牛花色丰富,易于栽培,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花卉之一。

科研人员尝试通过增加更多控制色素形成的基因(CHS基因)使红花矮牵牛花瓣颜色加深。

(1)科研人员首先从红花矮牵牛的___________细胞中提取mRNA,经反转录获得CHS基因。

然后将CHS基因与___________结合,通过___________转化法,将其导人植物叶片中。

将筛选出的成功导人CHS基因的叶片利用___________技术培育获得转基因的矮牵牛植株。

(2)与预期结果相反,许多转基因植株的花色为白色。

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从白花转基因植株和____植株的细胞中分别提取总RNA,然后以__________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发现转基因植株中CHS基因的RNA量减少。

由此推测,生物体外源CHS基因的转人并未增加CHS基因的表达,甚至连细胞的_______基因表达也受到抑制,从而使花色为白色。

(3)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可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酶未能识别基因首端的___________部位,从而不能进行转录。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某种原因细胞内转录出了部分与mRNA序列互补的反义RNA,反义RNA与mRNA形成了___________,从而降低了游离mRNA的含量。

(4)科研人员发现自然界中存在一种CHS基因表达受抑制的矮牵牛品种。

它的表现型与上述转基因植物相似,研究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