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1496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docx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

: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时间:

xx-03-0311:

52:

00

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军店镇双柏安置小区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是房县在“十二五”期间为有效解决特殊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贫困问题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五年来,__、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以“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决心,让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户住上了安置房,连上了__,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一、项目概况

(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

位于回龙乡黑獐沟村与军店镇月明村交汇处,与308省道相邻,该小区于xx年正式开工,xx年底房屋及配套建设工程基本竣工。

小区建设用地210亩,生产用地450亩,建成安置房296套,单套面积198平方米,可安置搬迁群众300户,1000人,小区配套建设有“五务合一”群众服务中心,“五统一”标准化卫生室,建生活超市一处,文化活动广场5000多平方米,实施“水、电、路、气(沼气)、房、环境”六到家工程,达到贫困户每户有一套安置搬迁房,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一份责任地,一个致富产业,一次就业培训,一套后扶政策,一份社会保障的“七个一”目标。

二、前期工作情况

(一)摸清现状,建立档案,制定工作方案。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有土安置、生活便利”的原则,组织专班进村入户,宣传易地搬迁政策,了解群众扶贫搬迁意愿,调查摸清底数,分户建档,确定扶贫对象及方式,制定工作方案,细化“五个一批”政策。

(二)认真筹划,精心勘测,确定搬迁地点。

按照“五统三靠近”原则即: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靠近集镇、靠近交通要道,靠近产业园区进行选址筹划,通过勘测、论证,确定搬迁地点。

三、项目建设情况

(一)建设标准。

小区建设围绕“四个统一”即:

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样式施工、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招标价格的标准进行施工,房屋按照“经济、美观、适用、够用”的原则进行建设。

(二)资金及资金投向。

1、财政专项资金投入。

两个建设小区在省委、__大力支持下,省、市、县并积极争取,得到了财政部、国家__的大力支持,xx年至xx年专项资金到位9000万元,其中:

xx至xx年,____每年戴帽下达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合计3000万元;xx至xx年,____又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回龙搬迁专项资金,合计6000万元。

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搬迁小区土地征用、场地平整和房屋建设。

二个小区共征用建设用地300亩,平整场地190亩,建设房屋411套。

2、部门项目资金配套。

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统筹、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部门共建”的思路,充分发挥发改、交通、能源、水务、文体等部门的职能,积极包装争取项目,捆绑项目资金25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搬迁小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医疗教育、群众活动广场、供排水、供电、路灯、道路硬化、广播电视、文体、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

其中:

双柏小区投入1000万元;黑獐小区投入1500万元。

3、群众自筹。

易地扶贫搬迁的前提是尊重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

我们在大力宣传扶贫搬迁政策的同时,给搬迁群众算好帐,一是严格按照《回龙乡整乡推进补助标准》算好原居住地资产补偿帐,对搬迁群众进行补偿,做到安置方案和补偿办法公告公示,保障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搬迁小区房屋价格按照房屋主体造价成本给群众进行结算,房屋成本与群众居住地资产补偿之间的差价由群众自筹。

建小区房屋建设方面,严格控制成本,其中

双柏小区建房时间是xx年,价格为798元/平方米;黑獐小区建房时间是xx年,价格为978元/平方米,都只相当于当地市场建房价格二分之一左右。

二个小区群众共自筹资金3500万元,其中:

双柏小区1000万元;黑獐小区2500万元。

主要用于弥补建房主体资金的不足。

四、搬迁安置及迁出地资源处置情况。

为了巩固搬迁成果,我们采取有土安置、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殊政策扶持等方式,全方位解决搬迁群众生活困难,保证搬迁户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安居乐业。

(一)实行有土安置。

按照“改善条件、农民增收、增强服务、提高质量”的思路,对搬迁群众实行有土安置。

接迁地从两个方面积极为搬迁群众流转生产用地,一是在接迁地实行“有偿、自愿、协商”的办法,对原有耕地进行流转,二是利用土地政策,改造荒山、荒地,对升级改造后的荒山、二荒地进行流转,流转土地资金由财政专项资金保障。

二个搬迁小区共流转土地930亩,荒山206亩,按人平0.5亩耕地、户平0.2亩菜园标准分配给搬迁安置户,满足搬迁户基本生活。

(二)基础设施全到位。

立足于乡村本来面貌,依山就势对搬迁安置点山、水、林、田、路、房、电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家住楼房、户有产业、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目标。

修建机耕路12公里、灌溉渠、排洪渠4.8公里,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快户院路建设,100%农户通户院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嵌入式太阳能300套;建设集中供水工程2处,安全饮水率达100%;配套建设猪栏236个、卫生厕所536个、沼气池126个,建设垃圾池4个,添置环保垃圾箱3个,建设污水处理站两座,配套排污管网,小区绿化率在35%以上,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四)特殊政策扶持。

搬迁群众从大山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城镇居住地,土地、山林资源相对减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成本增加。

针对这一情况,县委、县

政府采用“四个不变、一个救助”的特殊扶持政策,解决搬迁群众实际困难,坚定搬迁群众生活信心。

四个不变:

一是公益林补偿不变,积极向上争取公益林指标,对搬迁户符合政策的原林地,优先列入公益林,由原山林权利人享受政策补助。

二在山林权属不变,搬迁户原居住地的山林,继续按照山林权利人原有权属、面积不变,今后凡国家对山林的有关惠农政策,列入后原权利农户继续享受;三是在退耕还林补偿不变,涉及搬迁农户的原退耕还林林地,没有发生改变的,继续由原退耕农户享受政策补助不变;四是耕地权属不变,对搬迁农户原有的耕地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下达后,对符合政策的耕地优先纳入退耕还林。

一个救助就是过渡期困难救助,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回龙乡实施整乡推进__工作专题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巩固搬迁成果,落实搬迁落户过渡期困难救助,对搬迁群众每人每月发放过渡期困难救助资金50元,连续发放五年,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今年是发放的第一年,已发放过渡期困难救助资金291户1030人61800元

(五)融入当地生活。

结合村“两委”换届,鼓励搬迁群众代表依法参加竞选,确保1-2名搬迁对象进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将低保等救助政策尽量向搬迁群众倾斜,做到“应保尽保”;村主要干部定期到搬迁群众家中进行定期走访,了解民情、收集民意,对他们提出的诉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成立村民理事会,在搬迁群众中推选组成环境卫生、红白喜事、道德模范评选、“双十星”争创理事会,引导搬迁群众准守村规民约,提升精神面貌。

五、搬迁群众后续发展情况

解决增收问题,是保证搬迁户能致富的头等大事。

县委、县政府坚持短抓劳务产业,长抓致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拓宽就业门路。

一是对走南闯北输出一批。

对有意愿出远门打工的,组织有序劳务输出服务。

每年春节来临前,县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派人深入到搬迁小区,宣传珠三角、长三角的相关企业有用工信息,组织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实现有组织地定点劳务输出。

同时利用县内、乡内、村内人脉关系,亲帮亲、邻帮邻,带领小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稳定就业。

据统计,搬迁以来,小区共有350人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打工,年打工收入一般在3—5万元,成为搬迁户增收的主要。

双柏搬迁小区刘建军在朋友的帮助下,xx年在浙江建筑工地做水电工后,第二年把弟弟也带了出去,在附近的工厂里务工,如今弟兄俩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二是就近务工引导一批。

对不愿远离家乡的引导他们就近务工,迁入地乡镇和村居及时向搬迁户提供本地用工信息,鼓励他们就近务工,日均收入在

60—200元之间。

在县城和集镇从事建筑的有60多人,在农业产业基地务工的有40多人,在超市做工的有20多人。

双柏小区紧邻军店镇,附近有兴办的2000多亩的苗木基地和神农本草公司兴办的3000多亩的药材基地,集镇共有3家超市,仅吸纳双柏小区60多人务工。

(二)发展致富产业。

发展致富产业。

按照“群众搬迁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的原则,因户制宜,帮助农民选准好致富产业,扶持发展以板栗、樱桃为主的摇钱树和以山羊、土鸡、土猪为主的生财畜。

一是送“五子”发展致富产业。

每年县、乡、村三级采取送种子、苗子、鸡仔、羊仔、猪仔扶持搬迁户发展致富产业。

近几年来,县、乡部门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扶持搬迁户建核桃、冬枣基地300亩,新发展紫薯40亩、山东樱桃50亩,饲养山羊510只、土鸡3580只、土猪850头。

基本上做到家家栽有摇钱树、户户养有生财畜。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

黑獐沟小区所在的乡党委、政府,将靠近小区的县种畜场低价租赁过来,采取“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组建合作社,引导15户搬迁户发展山羊、土鸡、土猪。

搬迁户李德云,租赁厂房3栋18间,邀请搬迁户10户入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饲养蛋鸡2万只,常年聘用5个农民在厂里务工,带动了15户搬迁户脱贫致富。

搬迁户曾承祥,租赁厂房3栋41间,邀请15户搬迁户入股,成立了湖羊专业合作社,养殖湖羊1200多只,常年聘用了6个农民在厂里务工,年纯收入在80万元以上,带动了21户搬迁户脱贫致富。

搬迁户秦帮国租赁厂房2栋30间,邀请10户搬迁户入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养殖黑毛香猪近1000头,常年聘用5个搬迁户工人,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带动了15户搬迁户脱贫致富。

三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对有经商头脑的,驾驶技术、烹饪技术的引导开商店、跑运输、开办农家乐。

共有3户农户在小区内开了3家日常用品商店,有4户从事代购运输和跑出租车,开农家乐2家。

双柏小区移民杨成英,年近80岁,全家5口人,把自家的客厅改成一个小商店,主要经营烟、酒、盐、针头线脑等日常用品,年赚3000元左右。

(三)加强技能培训。

坚持扶贫搬迁与农民素质同步提升,不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在扶贫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扶智。

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乡职教中心、农广校及农民夜校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普及果树栽培、养猪技术等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让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致富本领。

二是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借助县内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雨露计划培训,近几年,全乡搬迁户中有106名青壮年劳力享受到党的雨露,有45名中职生转移就业到大中城市,有61人通过短训学到一技之长,跑运输,开吊车,开饭店,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小区搬迁户陈从权,从山里搬出来后,学会了驾驶技术,开始借钱买了部农用车跑运输,近两年来,看到野蜜蜂市场前景好,又养了

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政协xx年工作计划,州政协秘书处、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州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xx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年以来我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扶贫新举措,其内涵就是把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群众搬迁到一个适宜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地方,促进__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结合,实现的目标是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自xx年以来,我州7个县先后被列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试点县,成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重点地区。

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在州发改委专门成立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各县也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组织、协调和管理这项工作。

xx——xx年全州共安排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4项,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其中临夏县13个、广河县7个、和政县8个、积石山县6个、东乡县7个、永靖县10个、康乐县3个。

批准总投资2320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655万元,整合资金2879万元,县自筹1840万元,群众自筹6831万元。

截止目前,全州已建成安置点29个,占计划的53.7%,其中:

临夏县建成9个,占计划的69%;和政县建成6个,

占计划的75%;积石山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50%;广河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42.8%;永靖县建成5个,占计划的50%;康乐县建成1个,占计划的33%;东乡县建成2个,占计划的28.6%。

14个安置点正在建设,占计划的26%;11个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占计划的20.3%,其中xx年下达安置点13个,占全部计划的24%,由于省上计划下达迟,县上正在准备开工建设。

共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专项资金9178万元,占计划的78.8%,其中:

临夏县到位1566万元,占计划的100%;康乐县到位320万元,占计划的44.2%;广河县到位1101万元,占计划的59.6%;积石山县到位1251万元,占计划的84.6%;永靖县到位2375万元,占计划的88.7%;东乡县到位1408万元,占计划的86.4%;和政县到位1158万元,占计划的66.7%。

州财政局已将xx——xx年省财政下达我州的工程资金11655万元全部拨付各县财政局。

全州目前采取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模式有三种:

①群众参与自建模式:

如临夏县韩集镇沙楞沟、永靖县盐锅峡焦家安置区建设中,发改局与乡镇、村、户分别签订责任书,采取统一规划、设计,限定最低和最高标准,由搬迁户自主建设,主体工程由发改局分阶段验收,资金由发改局在验收后拨付乡镇,由乡镇按进度分期给搬迁户拨付补助资金,形成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建设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减轻了县上的压力,项目实施顺利。

这种模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②县上和农户联建模式:

如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永靖县部分安置点建设中,采取乡镇包料(水泥、砖、木材)、施工企业出技工、搬迁农户自备砂石料并出小工的模式,使搬迁群众既通过参与工程

建设弥补了自筹资金,也有效调动了积极性。

③县上统一建设模式:

如积石山县、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等在建设xx——xx年安置点时,由发改局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由施工企业按统一标准进行建设。

从xx年我州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五年多的实践证明,它对贫困地区居住在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明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一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易地搬迁后,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户均宅基地达到了0.3亩——0.4亩,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畅通。

二是拓宽和增强了群众增收渠道及脱贫致富的能力。

易地搬迁后,一部分群众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

如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离县城仅2公里,搬迁群众通过在企业打工、搞商品经营等增加了收入。

和政县马家堡镇中庄村安置点临近集镇,不仅为搬迁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从事商业、运输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随着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热情,为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__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基础。

三是人居环境有了变化。

各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坚持边总结、边完善,使项目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切合群众居住实际。

目前在建和准备开工建设的项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连户集中建设,尽量节约土地外,将居住与养殖分

离隔开,改变了以往人居与畜禽养殖、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

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出区域地质灾害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州各县财政普遍困难、人多地少、山区多、贫困面大,7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条件各不相同,要完全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建设进展缓慢,入住率低。

xx——xx年,我州7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

截止xx年4月底,仅建成安置点29个,搬迁群众1741户8482人,分别仅占计划的53.7%、47.7%、46.6%。

康乐县xx年胭脂镇西坡村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xx年全州的13个安置点仅建成9个;xx年的13个安置点中还有2个未开工建设,xx年的12个安置点仅开工建设8个,直接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

截止目前,全州建成项目入住率仅为47.7%。

2、配套资金落实不理想,项目建设不完整。

xx——xx年省上给我州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计划中县配套184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879万元。

由于各县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仅到位420万元,占计划的22.8%,整合资金755.7万元,占计划的26.24%,两项资金缺口达3543.3万元。

各县将国家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用于住房建设,

县配套和整合资金通过给水利、电力、交通等业务部门下达任务的形式落实。

致使建成的部分安置点尚未实现通水、通电和道路硬化,个别没有按实施方案修建暖棚、圈舍、学校、卫生所等配套设施,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完整性,使项目建设周期延长,竣工验收滞后。

3、群众自筹比例高,负担较重。

xx——xx年,全州共下达群众自筹资金计划68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4%,户均达1.2万元。

截至目前,群众自筹资金1652万元,占计划的24.2%。

根据各安置点的具体情况,群众自筹资金也不尽相同,如广河县庄禾集镇大庄安置点每户群众自筹2000元,为全州最低。

和政县新营乡大庄村群众自筹建房资金8000元,无法兑换土地的群众还要自筹宅基地购置费3000元,自筹资金累计达11000元。

加之部分安置点建设标准提高,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持续涨价,群众自筹比例加大,贫困户大多拿不出自筹资金,使真正的扶贫搬迁对象搬不出,存在扶贫搬迁名不符实的情况。

4、土地制约相当严重,集中安置困难很大。

省上要求集中易地安置点必须达到50户以上,而我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

大多数县乡(镇)没有预留公共土地,集中安置用地只能通过土地置换或购买来实现,由于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山梁或沟壑地带,土地贫瘠,要与川塬地带的良田进行置换难以实现,给集中搬迁造成很大难度,尤其是跨乡、村置换非常困难。

除积石山县将国有土地进行无偿划拨用于宅基地建设外,其它各县受土地制约相当严重。

如康乐县x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胭脂镇西坡村边家窑安置点因宅基地无法解决至今尚未开工建设。

由于无法解决土地置换问题,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只能依靠原有

___县___年第___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调查表

乡(镇)行政村自然村户籍编码年月日

备注:

1、本表一式两份,县__、农户各保管一份。

2、搬迁愿意为:

A、县城,B、重点镇,C、中心村,D、主村,E、投亲,F、其它。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