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343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docx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

戴晓萍2006-7-2612:

27:

00

四种教育研究方法简述

第一内容分析法

一、概述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分析,并加以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分析”,包括定质分析和定量分析。

可作趋势分析、意向分析、比较分析。

内容的定质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区别在于:

1.在选择样本上,定量分析是以频率分配的状况为基础;注重类目的统计。

定质分析虽然也做粗简的数量分析,但通常侧重于性质方面的分析。

2.在方法上,定量分析注重比较机械的系统的方法,可靠性较高;定质分析是一种叙述性的研究,方法有较大的伸缩性,但其有效性较高。

3.在内容上,定量分析比较注重于纯粹传播内容本身的分析;定质分析则是把传播内容当作分析的工具,其重点不一定在内容本身,也许在传播者的动机,或传播的效果上。

定量分析确定类目后,每一字句或段落就形成独立的单位,给予量化的意义;定质分析注重整个内容系统结构的分析,注重字里行间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的设计

(一)同一来源而不同时间的内容分析模式(A一X一T)

这种设计是比较同一资料来源,不同时间的内容资料是否有差异。

这种模式适用于趋势分析。

A代表同一资料来源,X代表相同的分析类目,T代表从不同时期中抽取的样本。

例如,若分析某著名教育家学术思想发展过程,可采用上述模式进行分析。

(二)同一来源而不同情景的内容分析模式(A—X—S)

这种设计模式是比较同一资料来源的不同情景的内容资料是否有差异。

这种模式适用于意向分析。

A代表同一资料来源,X代表相同分析类目,S代表对象在不同情景时所显示的资料内容。

例如,若分析总结某优秀教师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经验。

(三)同一资料来源,不同内容样本的内容分析模式(A一X一A1一A2)

这种设计模式是分析同一资料来源的不同内容样本的异同关系。

这种模式也适用于意向分析。

A代表同一对象同一资料来源,A1、A2代表两方面不同的内容分析样本,X代表分析类目。

(四)两个不同资料来源,相同分析类目的内容分析模式(A-B-X)

这种设计模式是对两个来源不同的内容样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这种模式适用于比较分析。

A、B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资料来源,A1、B1分别代表来自A、B两种不同来源的内容样本,X代表相同的分析类目。

例如,比较分析同一学科中,不同编者的两种教材,以便了解其异同,各自的特点。

(五)几个不同资料来源,相同分析类目的内容分析模式(A—B-C—D—X)

不同资料来源、相同分析类目的内容分析模式,除了上述的A—B—X模式外,还有另一种设计模式,即A—B—C—D—X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两个以上不同来源的内容样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各种不同来源内容样本之间的异同。

这种设计模式也适用于比较分析。

三、内容分析的过程

(一)抽样

第一步是资料来源的选择。

即确定内容抽样的范围。

研究者必须首先确定哪个范围的资料最能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是内容样本的选择。

具体可采用日期抽样的方法,或者单元抽样的方法。

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目的和资料的性质以及人力物力条件。

(二)类目和分析单元的确定

1.类目的确定

类目是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把资料进行分类的项目。

类目的形成可有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或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

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

确定类目时,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类目必须在进行内容分析判断之前预先制定。

不能一边分析,一边适应性地修改补充。

(2)分类要详尽全面。

应包括该研究课题所规定的内容的所有部分,要使每一个分析单元都能有归口处,不能出现有某些分析单元无处放置的现象。

(3)类目之间不能互相包涵或重叠。

每一类目的意义应有明确的限定范围,应使不同的研究人员在资料的哪些部分应属于哪些类目的问题上意见一致,避免出现对分析单元的判断既可放入这栏目,又可放入另一栏目的现象。

2.分析单元的确定

分析单元是指在判定分析时的判定最小单位。

它可以是时间间隔、文章段落。

句子或字数,也可以是电视节目的镜头、场景等。

确定了类目和分析单元之后,即可制定类目表格,以便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类目的表现的客观事实。

(三)评判记录

评判记录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类且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数量。

(四)信度计算

这里所说的信度,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

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内容分析的信度亦愈低。

因此,信度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

内容分析经过信度计算,才能令其精确性提高。

(五)定性分析或统计描述

(六)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个案研究法

一、概述

(一)个案法涵义

个案法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作样本,或者以一个群体为一个单位作样本(以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作样本)研究某种教育现象或某种教育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阅读教育研究文献时,可以见到个案研究、个案分析、个案工作、案例研究、个案史研究、追踪研究、临床案例研究、临床法、个案实验研究、个案观察、诊疗法、教育会诊等等概念。

这些概念的使用既反映了人们对个案法的不同理解,也反映了个案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情况。

(二)个案法的特点

1.适用于多层次的研究目的

个案法可以适用于多种层次的研究目的,它可以用来作基础理论研究,也可以用来作应用性和技术性问题研究,还可以用来作解决某个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

2.适用于多种领域的研究

个案法可以用于多种教育研究领域里的问题研究。

个案法可以用来作教育过程中的

心理学问题、生理学问题、社会学问题研究;可以用来作教育的历史学方面的问题研究;可以用来作学校行政管理、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研究;可以用来作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研究等等。

3.可以与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

个案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和采纳了许多其他研究方法和技术。

早期的个案法多是追踪性研究。

在其后来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医学临床研究方法、法律学的案例分析方法、精神病学的精神分析方法、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方法以及历史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等。

但个案法更多是与观察法、谈话法、访问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结合使用,由此而来的是,又发展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比如个案观察法、临床谈话技术、个案实验法等等。

4.可以用来研究普遍性意义的问题

5.可以用来解决特殊的教育问题。

情绪变态、越轨行为、学习障碍等。

二、程序

(一)传统的个案法程序

1.确定目的及其具体化

如目的是对儿童心身心发展特点作出说明,让人们正确地理解儿童行为意义,帮助儿童健康发展。

就需要明确观察哪方面的行为,要注意儿童做哪些事情等等。

2.选择方法

自然观察、操作预先设计的物品、语言交流、简单的实验、测量等。

这些方法可以自由组合使用,只要达到研究的目的就行。

3.记录和阐释研究资料

记流水帐薄似的记录、日记的方式和佚事记录、录音和录像来记录。

记录资料要与阐释资料结合起来,就是说在叙述或描述对象的某些行为或某种事件时,同时要把自己对此行为或事件的认识、感受及意义记录下来,以便为进一步综合分析研究资料作准备。

4.综合研究资料

综合研究资料的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事先已经有了理论框架,即有了假说体系,这种情况下,对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斟酌、筛选,把有用的、典型的资料纳入理论框架中,用来论证、说明自己的假说,从而把研究资料系统地联缀起来,实现了有机综合;另一种情形是事先没有形成理论框架,但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是清楚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从中提炼出具有一般性意义的认识,并对这些认识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加工,形成某种系统的理论认识。

5.撰写论文、报告和著作

传统的个案研究成果,大多有较好的可读性。

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的研究工作本身是精湛的,另一方面也常常是因为研究者的文字表达十分精彩。

因此,个案研究的论文、报告与著作的撰写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广博的知识修养。

我们在读了那些杰出的研究论文和著作时,如读裴斯泰洛齐、普莱尔、弗洛伊德、皮亚杰等人的著作,都会有这种感受。

(二)问题行为研究程序

1.界定问题行为

第一步,是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作出观察和判断。

问题行为的性质是指从属于道德品质问题、心理障碍问题还是学习习惯问题等等,明确了问题行为的性质便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是指其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等,明确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是进一步对是否值得研究和帮助作出判断,也给以后采取矫治措施提供依据。

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还包括对此问题研究的意义作出思考。

就是说,要对此问题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典型和借鉴意义作出分析和说明。

2.收集对象资料

从问题行为界定开始,对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工作就开始了。

研究对象资料包括五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日期、年级等。

(2)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情况:

包括与父母。

兄妹、邻里。

伙伴、老师关系情况等。

(3)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情况:

包括家庭经济与文化环境。

家庭与学校所处地域环境、学校风气、班级风气等。

(4)研究对象身心成长情况:

包括身体发育和体质情况和个性、态度、情绪、习惯等心理特点方面的情况。

(5)研究对象的问题行为情况:

包括问题行为本身的情况,如前面所讲的强度、频率。

持续时间。

数量等;还包括问题行为发生的背景情况,如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诱因、过程和结果等。

3.对问题行为作出分析

对问题行为作出分析,就是找出导致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对问题行为的分析包括问题行为的外部条件、内部因素和行为结果及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分析。

对问题行为的分析就是在前提事件、中间条件和后果事件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联系,从而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作出分析和判断。

4.矫治问题行为

在找出问题行为的原因和产生条件后,就要寻找能够矫正问题行为的措施,并对研究对象施加这种措施,以期到达矫治的目的。

措施是否合适、有效,只有实施之后才能知道,因此,这个过程应是研究过程的必要阶段。

从问题行为研究这种方法本身说,这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把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

但问题行为的矫治常常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并且时间也会很长,乃至要有反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地对矫治工作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三)个案实验设计

1.倒返实验设计(ABA设计)

倒返实验设计,也称ABA设计。

其设计思想是;把实验分成A1、B和A2三个阶段。

A1阶段对实验对象的问题行为作自然观测,以这些观测资料(转换为数据)为基准并绘出基准线;B阶段引入实验处理措施,观测实验对象的间题行为在实验条件下的变化,并绘出行为变化曲线;A2阶段停止实施实验措施,观测停止后实验对象的问题行为变化。

这样,从B与A1和A2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到实验的效果。

显然,这种ABA设计还可以演变为ABABA或ABCA等更为复杂的形式。

2.多基准线设计

多基准线设计是倒返设计的一种发展,它可以用来处理多被试、多自变量情况下的实验。

如三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矫正试验。

或同一对象的多种行为问题。

有三种方式。

(1)多被试多基准线设计

如果有多个有相同问题行为的被试被置于实验情境中,其办法是:

几个被试同时进入实验后,先作观测,但观测时间一个比一个长些,次数多些,并绘出基准线。

这样,基准线就一个比一个长。

每当一个被试观测结束后,即引进实验措施,因此实验措施的引进时间也不相同,有先有后。

当实验措施引进后,要分别作出观测,绘出被试行为变化曲线。

当每个被试行为达到显著改变后,可以停止实验措施的引进,但实验不马上结束,还要继续作一段观测,以看实验措施的后效。

(2)多行为多基准线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