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333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docx

《地理教育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地理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地理教育的起源和分类

(一)、地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地理教育现象,这时的地理教育是零散、朦胧的,常常与神话、甚至与迷信相伴而生。

奴隶社会——地理书籍涌现、地理知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但独立形态的地理教育还没有形成,往往与商业、航海等融为一体。

封建社会——产生了学校地理教育。

单独设科的地理教育,西方始于17世纪,我国一直到1904年才开始(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

(二)、地理教育的分类

——从获取地理知识渠道的来源出发,可以把地理教育分为两大类:

即学校地理教育和社会地理教育。

学校地理教育地理课堂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是当前的主渠道

地理课外教育(地理课外教学、地理课外活动)。

社会地理教育社会教育机构的地理教育——具有教育功能的,例如:

科技馆、少年宫等

社会机关团体的地理教育——有全国性、国际性的节日,进行宣传活动

大众媒体和网络的地理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理教育——例如:

旅游

家庭的地理教育——家人、同事、朋友之间

二、地理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

——地理教学法是随着学校地理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发展的。

刚开始时,人们只是摸索、积累自己的经验或零碎的学习他人经验。

师范教育出现以后,产生了“教授法”课程(1925年改为教学法),师范院校地理系均开设地理教学法,

并作为必修的主干课程。

三、地理教育学的产生——或是“地理教学论”

产生的背景:

(1)地理教学法本身的局限性,无法适应现代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我国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20世纪80年代

建立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筹建,90年代初期诞生地理教育学,正式取代了地理教学法课程。

地理教育学建立时间很短,但发展空间很大。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教学法的关系:

地理教学法是地理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理教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地理教育学是地理教学法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升华。

—→怎样教?

为什么这样教?

学生如何学?

第二节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研究对象

从地理教学方法和技巧→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育系统

地理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人的系统——教师和学生;

物的系统——教材和设施等课程资源

二、研究任务详见教材P3—6

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理论研究:

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提供理论的支撑

实务研究:

怎样教?

——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课堂教学

还需考虑到国家、地区发展整体的目标和规划+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教育研究)

教导研究和学习研究——如何教+如何学——研究教学对象:

学生

内容研究和形式研究内容研究:

知识点,课堂重难点的梳理等

形式研究:

常规(三板),多媒体,网络(远程教育、网页…)……

上课形式多样化≠课堂效果

常规研究和改革研究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发展改革变化

现状研究和发展研究

三、研究内容

地理教育学概论(研究对象、任务、方法等)

第一章

地理教育目的论(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

地理教育内容结构论(包括德育结构、智育结构和美育结构)

第三章重点

地理教育方法论(包括地理教学的原则、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第四章重点

地理教学测评论(包括对教的测评和对学的测评双方)

地理教师论——教师素质(基本素养)

地理学习心理论

第三节地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

一、学科属性P7

社会性——研究对象是人——教师和学生等

边缘性——教育科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学科教育学

概括性——地理教育学课程群——理论+实际

二、学科地位

高等师范地理科学(教师教育类)专业主干课程

普通教育学科的互补课程

应用性的理论课程

三、发展基础

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重,且相互结合。

(一)理论基础P11

地理科学——地理专业知识

教育科学——原理与方法,还应考虑到国家、地方的教育大背景

社会科学——学科属性(社会性)、研究对象是人

行为科学——“身势学”(国外)、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观察法”(自然状态)

信息科学

(二)实践基础P13

学校地理实践——最重要的部分,主要表现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改革,应用

学校教育实践

社会教育实践

高师教育实践——例如:

教育实习,检验高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反之,也为高校提高素材,发现问题,得以改正。

四、研究方法P17—19

理论演绎方法(从一般到个别)理论→应用

同时应该注意:

要正确掌握作为指导思想或依据理论的一般原理及原则;

要联系实际——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

经验概括法(从个别到一般)

不能是做简单的经验总结(流水账),必须要有提升过程,寻找理论的支撑,以便有理论的高度;

课题宜小不宜大——切记研究选题过大而笼统,需要课后反思。

实验实证法

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变化(时间问题,尽量要长);

控制变量(可变因子);例如:

对比班的选择,需要前测

当检测结果与预先设想不同时,应该要尊重真实数据,同时反思。

制定实验实证的实施方案;

重视实验实证的科学性、实效性。

第二章地理教学过程(教材第三章)

第一节地理教学过程概述

一、地理教学过程的内涵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互动统一的过程

——实际上,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不断循环往复的。

地理教学过程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提高相统一的过程

——内化和外化详见教材P64图“地理教学过程中素质的构成”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阶段性和师生心理活动有序性相统一的过程

——详见教材P64引入课题→教学→总结或练习(低年级的练习一般是在课堂中完成的。

师生心理活动有序性:

学生:

学生上课的集中状态是有高有低的→重难点的讲解要放在学生上课集中程度最好的时候→适当给学生梳理知识、放松的时间→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要有节奏感);

老师:

老师上课的心情或状态也会影响学生、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

老师上课板着脸,课堂死气沉沉的。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外延自学P68

要求老师有校本课堂开发的能力→选修课、研究性课题等

从协调人地关系出发开展人口和环境课程教学;

用全球性重大问题和综合分析方法推动教学过程综合;

以广泛性、实践性和乡土性介入选修课程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活动;

针对地理信息传媒多样性,合理利用地理信息传递教学过程;

利用地理学科的社会功能方便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地理学科的职业教育功能开展职业教育活动。

第二~四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节地理知识教学

——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地理知识就不可能培养地理能力,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地理知识的构成

(一)、按认知层次构成的地理知识

感性知识——包括地名、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和地理演变

理性知识——包括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二)、按学科要素(部门)构成的地理知识

自然地理知识——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地貌环境和土壤环境知识等

人文地理知识——包括资源、灾害、人口、经济、聚落、文化、旅游、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等

按学科分支构成的地理知识

系统地理知识——部门地理、综合地理

地理技术知识——地图、地理实践、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地理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四)、按认知心理构成的地理知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五)、按课程标准(大纲)要求构成的地理知识

大纲对地理知识的要求——初中(知道、记住、理解、应用)

高中(了解、理解)

课程标准对地理知识的要求——描述、说出、说明、指出、找出、识别等

二、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教学

(一)地理感性知识教学

1、地名——双重属性实体名称+空间范围

1)、必须依附于地图;

2)、正音正形;——遇到不懂时要查字典,不要自己想当然,不能写同音字

3)、了解语源,利用语意;——有利于学生对地名的了解、掌握

4)、利用谐音、口诀等帮助记忆;

5)、地名的惯用结构不能变动。

例如:

中国五大自治区

2、地理景观

1)、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观察地理景观的步骤和方法;——“地理表象”

2)、地理景观表象要深化——能识别、判断景观,描述景观;“图→文”

3)、多使用简化的素描图、示意图等直观媒体来突出景观的特征。

3、地理分布——主要内容、重中之重

1)、养成阅读地图获取地理分布知识的习惯

2)、使用略图概括地理分布特征,强化记忆

3)、根据地理事物平面形状确定其分布

地理分布形态:

P78

点状:

首都、省会等→空间分布关系、密度等;

线状:

河流、山脉、铁路等→总体走向、转折点(拐弯处)等;

面状:

……→四至点、走向等。

4、地理演变

1)、利用多媒体、图象、模型等直观手段展示地理演变的全过程——例如:

台风、大陆漂移等

2)、掌握地理演变的文字描述方法

5、地理数据——要区别对待

1)、记住少量的绝对数据

——国土面积、人口总数、“世界之最”、地理常数(气温递减率等)、地球半径、

临界数据(如中国的等降水量线800mm…)……

2)、重视相对数据

——百分比、分数、排位等→说明问题,得出结论例如:

数据→“日本是多山岛国”;

3)、注意数据的及时更新

——特别是人文地理数据的更新;

——当由教材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与现实情况不符合时,要及时更新数据;

4)、对零星分散的数据要加以归纳整理,用图表等直观方式加以表现

(二)地理理性知识教学

1、地理特征——介于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之间过渡性

1)、从地理感性材料中概括提炼出地理特征

——分析→推导→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死记硬背)

2)、掌握分析地理特征的角度、层次,形成特征知识结构P85图

3)、抓主要特征——特别是区域地理

4)、经常运用比较法——突出其特征

2、地理概念

1)、从已知概念到新概念的学习;例如:

“概念群”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

2)、注意概念的关键词;

——让学生对概念的深化与理解,可做记号;

3)、分清概念的层次要求;

——是让学生掌握?

还是理解?

4)、易混淆的概念要认真比较

——可列表→区分→关系如何?

例如:

气旋与反气旋;

5)、多举变式

3、地理规律——演绎、推理+特例求同存异

1)、从分布、演变等感性材料中概括出规律;

2)、从图上指明分布规律;

——例如: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规律“大杂居,小聚居”……

3)、抓住演变规律的周期性;

——例如:

我国雨带的推移

4)、注意地理规律的演绎使用。

——规律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存在特殊情况的。

4、地理成因

1)、多用示意图,多用启发式——探究教学

2)、抓主要原因——要具体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例如:

不同地区的气候成因

3)、初中由果到因,高中由因到果

初中由果到因:

要考虑到学生的心智特点,例如:

新疆的瓜果为何这么香甜?

步步引入;

高中由因到果:

一般是“多因多果”,高中生的发散思维,说理。

三、区域地理知识和分区地理教学

(一)区域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P88

1、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结构:

见教材图3-27

2、突出区域地理的整体特征:

例如:

西北地区——干旱;美国农业——专业化

3、贯彻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

分析区域——发现存在的问题——克服——可持续发展(扬长避短)

例如:

资源丰富——鲁尔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

(二)分区地理教学【教材中没有】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

1、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

2、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

3、对区域地理分区部分的评价,基于对学习区域地理必备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基本地理技能的掌握上,而不是基于是否掌握了某个具体区域。

→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

1、从统一分区教学向多元化分区教学的转变

区域选择的多元化转变——学习区域数量不同、学习的具体区域也有所不同

2、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变

1)、以具体分区为区域教学的基点:

是指教学的目光主要放在某一个具体分区的相关知识上,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这个具体区域的某些知识。

《地理课程标准》把分区地理教学要求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

→两种基点教学的本质不同,主要是通过不同评价内容和方法呈现出来的。

对区域地理教学评价的变化:

A需要从评价学生具体区域知识的掌握扩展到评价学生区域地理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迁移上

B在后者的评价方式中,具体区域知识就成为学生用来说明某个地理原理、规律或关系的实例。

比较两道测试题目: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__(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于__气候,__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

2、用图表等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气候特征

第一道题目是以具体区域知识点为基点的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第二道题目是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为基点的教学中新的评价方法。

能否实现区域地理教学中基点转变,(老师上课时没有讲解)

取决于以下因素:

1、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意义

2、教师能否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东西

3、对区域地理教学的评价能否真正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4、教师是否有比较充足的教学资源

3、新课程理念将带来“充分”学习

1)、新课程标准规定世界地理必学的区域数量为11个(即1-5-5),比《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26个减少了15个。

每个区域学习所用时间可以增加,使学习有可能相对“充分”。

2)、“充分”学习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有不同的含义(至少有三层)

第一层含义是:

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区域,至少从表面意义上看,对某个区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时间。

“充分”学习的意义并不只是单纯的增加某个区域知识的数量,而是希望通过“充分”学习,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比较深入地认识一个区域,初步树立地理区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以形成某个区域特征的概念。

——扩展知识并不是无限制的,仍要以《课标》为准,不能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二层含义是:

可以展开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机会通过不同方式获取该区域知识,而不仅仅是听教师讲授。

如:

新课程教学理念影响下出现的

区域地理学习方式:

(1)、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2)、学生做“小先生”(北方好还是南方好?

);

(3)、学生编写“教材”——学生为自己编写分区地理教科书;如:

北京某中学中国和斯洛伐克的对比

(4)、调查研究(日本)如:

调查学生实际生活,例如:

家电、产品、商店等

展开教学过程→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

第三层含义是:

——学生有时间或充分练习,或解决疑难问题,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先易后难,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暴露出来。

疑难问题:

学生向教师提问题多了,教师会使用比以前更多的时间解答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和区域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学生的问题不仅很个性化,而且很多会超出教师准备的范围。

这就促使人们去进一步研究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建立区域地理学习资源和相应学习方式,使区域地理教学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又不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4、创造性使用分区地理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有效融合。

(1)创造性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应用要调整、有针对性、有效性

——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如:

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①教师对教辅、教具的自主研制和开发。

例如,厦门一中

对于教辅不能过分的依赖,教师要事先做题、精选题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等,提高有效性。

②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终极表现就是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2)创造性使用教材易产生的误区

1)形式化,为了更换而更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2)联系生活实际,却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等于对教材中学生生疏的内容的放弃。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促使学生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创造性使用教材更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识未知。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地展开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和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

(3)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能够较好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

2)要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3)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为出发点。

4)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而做表面文章。

5)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以达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6)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四、部门地理知识教学P84—88“知识结构”

(一)地形知识教学

①突出基础地位

②全面、辩证地讨论地形特征

③注意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气候知识教学

①突出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②体现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③气候成因教学要突出主导因素及其作用

(三)河流知识教学

①与地形、气候知识教学相联系(水系—地形,水文——气候)

②对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资源地理知识教学

①是自然与人文知识的纽带,是人文知识的基础。

②资源特征教学要全面,资源成因教学要有针对性。

③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五)产业地理知识教学

①体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②全面分析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条件

③产业评价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六)人地关系知识教学

①体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②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人地关系

③贯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共同持续发展思想

五、地理知识结构教学【老师上课没讲】

知识结构被认为最高层次的知识

要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迁移地理知识,必须掌握知识结构。

地理知识教育以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地理知识迁移的实现为最终目标

地理知识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和多角度性的特点

多层次性

中学地理课程知识结构→地理科目知识结构→章节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

根据课标和教材,并通过教学将上述知识结构转换成部门(要素)知识结构,才能将知识掌握落到实处。

多角度性

分属性知识结构、部门(要素)知识结构、区域知识结构等。

在地理知识教学中,以部门知识结构为主。

(一)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

养成知识结构意识

遵循地理课标要求构建知识结构

注意地理知识结构中的关联

(二)地理知识结构的应用过程

经常灵活使用地理知识结构(不能死记硬背,在应用中不断加以巩固和完善;注意灵活性。

迁移地理知识结构

第三节地理能力培养P90

地理学科有比较丰富而全面的能力因素

能力培养是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地理教育改革十分重视能力培养

一、地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内容

包括一般能力和学科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

学科能力——包括空间能力、图象能力等

地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内容(见教材91页图3-29)

二、地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意义P91—92

①提高学习效率,学会独立学习。

②促进个体健康发展,陶冶情操。

③有利于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迁移

三、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

地理智能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地理智能的发展,主要依据刺激→思考→反应过程。

地理智能主要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空间能力等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最基础的能力,为思维活动提供素材。

观察活动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由于时间、经费等问题,直接观察较少,主要以间接观察为主。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

→让学生有目的地、有要求地去观察

拟定观察计划(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

)遇到相似的题目或图时,要避免入主为先。

养成观察的自觉性

2、多种观察相结合,逐步提高观察的质量和速度

实地、实物、多媒体画面与课堂图象相结合,景观图、示意图、地图观察相补充。

观察从简单到复杂,速度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观察的要求。

3、学会做观察的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用文字、图画(素描)、摄像、拍照等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记录要规范、客观、真实。

观察资料整理要及时

4、与其它智力活动相结合

观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其它智力活动的参与,才可能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加深对观察成果的认识。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P94

——想象能力是地理能力系统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想象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

①再造想象:

是凭借图像或文字描述,通过形象思维,在头脑里形成未观察过和亲历过的地理事象的表象。

②创造想象:

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凭借头脑中积累的大量的地理表象,通过逻辑思维,创造出全新的地理表象。

1、养成地理想象意识

树立榜样,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例如: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发现

给学生提供地理想象的机会,留给想象的余地和空间。

调动多端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区别对待和处理。

2、利用直观手段进行再造想象

利用示意图、多媒体、教具演示等。

使用形象的语言例如:

李白长江三峡“朝发白帝彩云间……”

借助肢体的语言(如手势等)

3、积累表象,设计氛围,激发创造想象

提供大量的地理表象——通过借助各种手段

设计氛围——图表、文字等

(三)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保持学习成果的能力

——记忆是地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中介,是运用地理学习成果的基础。

——地理学科记忆的任务比较繁重,记忆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或理解记忆)

1、明确记忆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