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3单元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整单元导学案导学单.docx
《最新部编本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3单元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整单元导学案导学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本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3单元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整单元导学案导学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本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3单元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整单元导学案导学单
最新
部编本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优
秀
导
学
案
(全单元完整版)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
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
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
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
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知识链接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谪(zhé) 属 (zhǔ)霪雨(yín)霏霏(fēi ) 樯(qiáng)
楫(jí)冥(míng ) 谗(chán) 偕(xié)
(2)词语释义
浩浩汤汤:
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
边。
连月不开:
放晴。
去国怀乡:
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
谗:
诽谤性话语。
讥:
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
萧条冷落的景象。
波澜不惊: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
天色,湖光。
浮光跃金:
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
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
哪有穷尽。
把酒临风:
把:
持,执。
临风:
迎着清风。
(3)一词多义
①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②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③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④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⑤一 一碧万顷
(一)
长烟一空(全)
⑥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⑦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⑧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4)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
(5)词类活用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6)古今异义
①气象古义:
景象。
例:
气象万千。
今义: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古义:
没有。
例:
微斯人。
今义:
细小。
(5)特殊句式。
①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状语后置)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状语后置)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5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政通人和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1自然段):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
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答案示例:
①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研读分析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
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3、4两段写了什么内容?
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
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
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
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答案示例: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答案示例: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
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
设问后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5)“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
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答案示例: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答案示例: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采用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③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3.主题理解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二、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二、自主预习
3.背景资料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4.知识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潺潺(chán)僧(sēng)辄(zhé)晦明(huì)
霏(fēi)瞑(míng)伛偻(yǔ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
觥筹(gōng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岩穴(xuè)
朝暮(zhāomù)酣(hān)颓然(tuí)
(3)词语释义
环滁:
环绕着滁州城。
环:
环绕。
壑:
山谷。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云归:
烟云聚拢。
岩穴:
山谷。
暝:
昏暗。
晦:
阴暗。
发:
开放。
茂盛,繁茂。
这里指草木茂盛。
杂然:
交错的样子。
陈:
摆开。
(3)一词多义
①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④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每有会意(意旨)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⑥宴太守宴也(宴请)
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⑧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
⑩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4)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
(5)古今异义
①意古义:
情趣。
例:
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义:
意思或愿望。
②去古义:
离开。
例:
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今义:
到、往。
③射古义:
例:
射者中。
今义:
射箭。
(6)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
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菜蔬。
风霜高洁: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
(二)研读分析
(1)精读第1段并回答:
这段如何划分层次?
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
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这一层的写景方式: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
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3段写什么?
可分为哪几层?
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
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答案示例: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案示例:
主旨句:
醉能同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答案示例:
①为景而醉。
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示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
为何?
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2.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
①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②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
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二、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3、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5.背景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
”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4)词语释义
绝:
消失。
更定:
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
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
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惟:
只有。
长堤一痕:
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
等到。
舟子:
船夫。
喃喃:
低声嘟哝
相公: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
还。
痴似:
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
④大:
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
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