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288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再别康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再别康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再别康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再别康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docx

《再别康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docx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上传:

郭春根更新时间:

2011-10-210:

44:

42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陈美玲

  课前播放歌曲欣赏《再别康桥》

  师:

(伴乐)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沿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在大洋彼岸康河的柔波里,去追寻千古诗人徐志摩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出示幻灯:

题目、作者)

  师: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

告别的对象是康桥。

  生2:

是一首送别诗。

  生3:

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第一次离别康桥,可见作者对康桥的感情很深厚。

  师:

康桥在哪?

  生4:

文章注释①上写道: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师:

你预习得很认真,为什么一个异域之城会让诗人如此的魂牵梦萦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

写作背景)(学生齐读)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

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师:

原来,康桥给诗人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他眷恋不已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名家是如何演绎这份眷恋之情的?

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出示幻灯:

配乐朗读)

  (学生听配乐朗读)

  师:

好的诗总是能感染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听完后,说说这首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生5: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首尾呼应,很容易背诵。

  生6:

我觉得康桥的景色很美丽,我有一股前往一见的冲动。

(生笑)

  生7:

读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很像王维所写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生8:

我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作者那一股淡淡的忧愁和依依不舍之情。

  师:

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出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呢?

  生9:

语速要慢一点。

  生10:

要读得深沉一点才能表现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师:

好,那我们就带着感情舒缓深沉地一起齐读这首诗歌。

  (生齐读)

  师:

看来大家已经提前进入这场告别了,不过刚刚读的时候有几个字音不够准确,例如:

满载(zài)青荇(xìng)似的(shì)漫溯(sù)

  师:

诗人踏着余辉再次来到熟悉的康桥,他是来向谁告别的?

  生11:

向康桥的人和事。

  师:

那诗中有没有直接写出他是来向谁或是什么事情告别的?

  生齐:

没有。

  生12:

诗歌是通过康桥的景物来表达对康桥的人和事的回忆眷恋之情的。

  师:

那么是哪些物呢?

  生13: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

  生14:

还有榆阴下的一潭、夏虫。

  师:

(幻灯:

板书景物,桥的图形)在诗歌里我们把这些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叫做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表达眷恋之情的呢?

我们先看范例引路,诗歌的第二节。

(出示幻灯)

  师:

请你来朗读一下第二小节,其它同学思考右边的三个问题。

(生15读)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你的理解。

  (3)怎样处理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15读)

  生16:

作者选取了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艳影表达了作者对康桥喜爱和无比眷恋之情。

  生17:

作者把在夕阳映照下镀上一层金色的柳树比喻为美丽羞涩的新娘,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柳树秀美婀娜的美好姿态,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柳树的喜爱与赞美。

  师:

不错,能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同学们再想想:

作者把柳树喻为新娘,还有没有别的特殊意义。

  生18:

诗人一定是想起了他与他钟情的中国姑娘在河畔上散步时的甜蜜场景了,这也是作者眷恋康桥的原因之一吧。

  (师生齐笑)

  师:

你想象力很丰富。

谁再来分析?

  生19:

诗中说“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想这里的“荡漾”也表明康桥的人和事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表达出了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师:

这位同学能从动词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节里,还有哪些词也很特别的?

  生20:

“金柳”的“金”和“艳影”的“艳”两个词语描绘出了色彩鲜艳的画面,也能衬托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师:

那我们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作者的那种愉悦和眷恋之情呢?

  生21:

“金柳”、“新娘”、“艳影”、“荡漾”这几个能表表达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要重读。

  生22:

“那”后要停顿一下,“夕阳中的新娘”要读出那种喜爱之表,语调高一点。

“在我的心头荡漾”要读出那一片深情,所以读得深沉一点,特别是“荡漾”那个词。

  师:

那你带着你的理解朗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22读,学生鼓掌)

  师:

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齐读)

  师:

我们刚刚通过诗人笔下美丽的金柳体会到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大家从范例中能总结出哪些赏析诗歌的方法?

  生23:

要抓住意象。

  生24:

从修辞、词语来分析情感。

  师:

具体分析诗句表达情感的过程我们叫品意境。

  生25:

还要读出情感。

  师:

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动情读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选取你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小组合作讨论,师行间指导)

  (全班班交流讨论结果)

  师:

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生26:

我喜欢第三节,作者抓住青荇、水草来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无比眷恋。

诗人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里的“甘心”表明也心甘情愿地做一条康河里的水草,那样就能与康桥形影不离,与康河“水乳交融”了。

  生27:

我想补充一下第二小节,诗人说“青荇”是绿油油地,说明在康河里生活得很幸福,暗示着诗人在这里的回忆也很美好。

“招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表示对诗人这个老朋友的招手欢迎,所以才说“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

能抓住修辞、意象、词语来品析诗歌,那你们这个小组有声音来传达你们所理解到的情感,其它同学作点评。

  (小组读)

  生28:

我觉得语速稍快了点,最后一句里的“甘心”要读得深情一点。

  师:

那你带着大家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28:

我们选的是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好像是不忍打扰康桥的一切,表明作者很爱惜带给他美好回忆的康桥,又与结尾的“悄悄的”形成呼应,可我还没有想到为什么要用“悄悄的”来结束?

  师:

这位同学不仅善思,还善问,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29:

“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强化了心中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情感。

  生30:

作者是不想破坏在康桥的美好回忆,所以用“悄悄”来作渲染。

  师:

是呀,诗人用“悄悄”地更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升华了情感。

下面请男同学读第一节,女同学读第二节,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读)

  生31:

我喜欢第四节,诗人把余辉照射下的清澈的潭水疑为天上的虹,五彩斑斓,很富有诗意,这么美的地方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师:

诗人不仅说潭水是天上的虹,还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

  生32:

说明这里有作者美丽的梦,像背景里提到的爱情梦,诗人梦等。

  师:

彩虹除了美,还有什么特点?

  生33:

稍纵即逝,表明这些梦虽美,但容易破碎,难以实现。

所以才会显得更珍贵,告别起来才更难。

  师:

你的理解很有创见,那你试着朗读一下这一小节。

  (生读)

  (生鼓掌)

  师: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是对你最大的肯定,第五六节谁来说说?

  生34:

我选第五节,诗人想到这里有着自己这么多的梦,就不由自主地撑起竹篙前去寻找自己的梦,因为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里忘记了回家了,一直到到深夜。

  师:

诗人忘情到一种什么程度?

  生35:

在星辉斑斓的深夜里纵声歌唱。

  师:

诗人唱了吗?

  生齐:

没有。

  生36:

第六节里写了“但我不能放歌”。

  师:

为什么?

  生37:

不想破坏不想打破这宁静,想一直生活在这些美好的梦里,就连平日里叫个不停的“夏虫”也仿佛理解我的想法。

  生38:

这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

无声是真爱的最大境界了,怎么舍得离开呢?

这两节在朗读上要怎么处理?

  生39:

第五节要读得高昂一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特别是“放歌”,第六节想着要离别产生的伤感情绪,因而要读得低沉一点。

  师:

你试着朗读一下。

  (生读)

  师:

一二组的同学读第五小节,三四组的同学读第六小节,读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师:

合作就是力量,在刚刚精彩发言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我们刚刚运用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动情读的方法体会到作者的无比眷恋之情,诗人的这种情感在面对回忆和离别的现实时情绪有什么变化吗?

(幻灯10)

  生40:

面对回忆是喜悦、快乐的;面对离别是伤感、惆怅。

  (出示板书:

愁——乐——愁)

  师:

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同桌合作互读互评或愉快或伤感地朗读诗歌,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生互读互评)

  师:

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大家一起来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生配乐朗读)

  师:

好的诗,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读上,还要能背出来灵活运用,请同学们自由背诵你所喜欢的一节或几节。

  (生自由背诵)

  师:

诗人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走了,带走的是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与忧愁,假设你是志摩的好友,或者就是志摩告别的康桥,你会用什么样的“话语”来恰当的安慰?

可以用学过的诗句,也可以自己写一两句优美的话。

  生4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

志摩,豁达点!

  生42:

相见时难别亦难,西边不亮东边亮。

  生43:

志摩: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师:

生活并没有欺骗你!

  生44: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伤。

  师:

好,你还知道用徐志摩自己的《沙扬娜拉》来安慰,来,你带着大家一起读一下这几句诗。

  (生跟读)

  生45: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师:

人贵相知。

  多善解人意啊!

有再天之灵的徐志摩一定会感到宽慰的!

  师:

(伴乐)同学们,假如今天课上,徐志摩在你心中投下了长长的身影,那就去读徐志摩的诗吧!

假如今天的这节课,让你离现代诗更近了一步,那就去读现代诗吧!

让我们的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诗歌变得更加美丽!

谢谢大家!

(出示幻灯:

推荐阅读)

一节正本还原的课

——陈美玲《再别康桥》课堂教学点评

郭春根

今天,我们听了陈美玲老师的《再别康桥》,我们共同感受到这堂课的优美和徐志摩的康桥情节。

我们听这节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这是于我们学校语文组集体备课智慧的结晶,更得益于这节课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

正本和还原。

  先说“正本”。

  这是一节诗歌欣赏课,教学中还了诗歌之本、作者之本、学生之本、教师之本。

  1、诗歌之本。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首别离诗。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这首诗都显现出一种再别康桥的淡淡的哀愁和惆怅,体现出了对昔日生活的爱恋之情。

陈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点组织教学,教出了诗歌的原汁原味。

  2、作者之本。

课堂中,陈老师比较巧妙地将写作背景引入课堂,为学生了解这首诗作好了一个铺垫。

作者徐志摩重回康桥,自然而然,昔日的人、事、景、物一定会萦绕心头,诗中所选择的景物,如金柳、夕阳、水草、云彩等,只不过是其中的极其有限的一部分。

那么,陈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我们感受到徐志摩的性格,触摸到徐志摩的心路历程。

  3、学生之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

这节课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整堂课,洋溢着学生自读诗歌、自我品析诗情的陶醉,学生发言时,语言灵动精妙,思维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

  4、教师之本。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尤如记者采访,记者主要负责牵扯出话题,打开采访对象的话盒子。

这堂课,陈老师语言声情并茂,吸引力强,亲和力强。

这是其一。

其二,教师点拔到位,比如,如何欣赏诗歌,这个题目很大,学生一时半会反应不过来。

陈老师能够将其缩小,先来一个范例引路,师生共同探究欣赏诗歌的关键点,所以后面的讨论能够出成果。

  刚才说了“正本”,现在说说“还原”,还原即还原于自然。

  自然之一:

教学流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平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来到一个新地方,首先感觉到的是这个地方的整体氛围,比如环境是否舒适,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然后,才会感受到具体的细节。

同样,读一篇课文,读一首诗也是如此。

陈老师上的这节课,就是由整体感知到细处品味,然后走出细处,诵读全诗,这样的诵读是高层建筑的读。

  自然之二:

教学方法摇曳,符合学生好奇心理。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现了两个相反的教学方式,一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欣赏诗歌,体会美感,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对语文老师来说,可能一读这首诗就能体会得到,可是学生却不会如此。

于是陈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意将其复杂化:

自读、听读、配乐朗读、视频、范例引路赏析、自读探讨赏析、汇报赏析成果等,从而表现出了教学方法的摇曳多姿。

《再别康桥》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比较复杂的,借助意象的表达也是多样的。

但陈老师设计出的一个板书就将其简单化了,学生对诗的内容、思想感情就一目了然了。

  自然之三:

拓展延伸有效,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课的结尾处,面对惆怅、依恋康桥的徐志摩,你想说些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又一次共鸣。

老师顺手推舟,推荐课外阅  读徐志摩的其他作品,这也非常切合新课程理念,扩大课外阅读量。

  总之,这节课显现出了正本清源、还其自然的特点,这堂课是新颖精致的。

我想,这堂课如果参加全省比赛,也极有可能获得一等奖。

  以上说词,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赐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