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229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docx

现代文学史下册笔记

现代文学史(下册)

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1、中国当代文学大体历经了:

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期

(1976~?

)三个历史时期。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1)意义:

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只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确定了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3、建国初的三次大的文艺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编导:

孙瑜)的讨论。

影响:

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

(2)对《红楼梦研究》(俞平伯)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影响:

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

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胡风思想:

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影响:

①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②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4、“双百”方针的提出

(1)时间: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内涵:

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②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科学的发展。

③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目的:

)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5、文艺政策的调整(记:

“三个会议”)

(1)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即“新桥会议”)

(2)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这种阐述了如何正确评价与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3)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着重研讨文艺创作如何反应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

邵荃麟提出“重视写好中间人物”后被诬蔑为“黑八论”之一的“中间人物论”。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6、

(1)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如果说《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的总纲领,那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则是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的子纲领。

(2)“黑八论”:

“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

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

(3)内容:

①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是《纪要》的核心。

②其次,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

③再次,污蔑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艺队伍“黑”。

7、“文革”期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改革的成果,并将它们连同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吹捧它们是向封、资、修文艺顽强进攻的突出代表,是文化革命有破有立的伟大创举。

8、在批判“黑八论”以后,为了给“阴谋文艺”提供理论根据,江青一伙又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一整套创作理论。

(1)“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知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影响:

否定了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2)“三突出”原则:

后经姚文元定夺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所谓“主题先行论”的主题,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9、“文革”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

但是,在压迫、专制下,还有两类文学值得我们关注:

(1)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

作品:

长篇小说有姚雪垠再现明末农民起义的的《李自成》(第二部)【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李心田反映30年代红军后代生活的《闪闪的红星》;话剧《万水千山》;电影方面有张天民编剧的歌颂石油工人的《创业》、谢铁骊编导的反映海防前线女民兵生活的《海霞》等。

(4)

(2)地下文学。

作品: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郭小川写于1957年而只能埋在地下的《秋歌》、《团泊洼的秋天》,舒婷写于该时期的《船》、《赠》、《春夜》,芒克写于1972年、1973年的《城市》和《太阳落下了》,以及1976年“四五”天安门运动中涌现的“天安门诗歌”等。

10、当代文学的教训:

(1)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们生活、文艺上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2)始终坚持“双百”方针,提倡思想解放,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

第二十四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了解作品)

1、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主要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1)在历史题材方面,1)、反映解放战争:

①长篇小说代表作: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②短篇小说代表作: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

孙犁的《风云初记》和《山地回忆》,梁斌的《红旗谱》,王愿坚的《党费》。

3)、农业合作化:

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4)、用长篇形式反映农业合作化代表性的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柳青的《创业史》。

5)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在一定程度上抒写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由家庭走上社会,从奴隶到主人的宿愿,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在现实题材中,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高樱的《达吉和她的父亲》。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

柳青1947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第二部《铜墙铁壁》,第三部《创业史》(第一部)【竖起了他文学道路的里程碑】

1、《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2、梁生宝人物形象:

㈠是新中国第一代新型农民的代表,是一个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农民的儿子;

㈡其性格核心有两点,首先,“他是党的儿子”,使他能够站更高,看得更远,较多地摆脱农民落后的一面,其次,“他是农民的儿子”,使他继承农民的传统美德:

勤劳、务实、善良。

(+具体体现)。

㈢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他从农民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显示了党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此形象,从更广阔深刻的社会背景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共同富裕的大趋势。

3、【重点】梁三老汉的人物形象:

性格具有双重性,既有农民的善良、勤劳,又有自私落后的一面,是作者塑造的典型性很高的老一辈农民的艺术形象。

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

勤劳、善良、忠厚,又存在农民意识中落后的一面:

狭隘、保守、自私,这便是其性格的双重性。

作品写到他的三起三落时就体现了他的坚定、勤劳、善良,但他作为一个小生产者,是摆脱不了狭隘落后的一面,他反驳梁生宝常是以实际反抽象,总相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总把以怀疑质询的态度。

作品主要围绕着两条道路的斗争来写他性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他对梁生宝和互助组的态度上(抽象),开始反对→不管→跟随,所以他的性格也经历了一个由落后自私到关心集体,热爱新生事物的转变过程。

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

揭示了老一辈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的艰难里程,从而从侧面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4、艺术特色:

①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里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创业史》显著艺术特色。

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也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

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梁斌第一部《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又名《抗日图》、《战寇图》)

1、《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2、【重点】朱老忠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朱老忠是《红旗谱》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总之,他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农民豪侠的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他所走过的道路,既是旧时代农民自发反抗斗争的终结,又是新时代农民自觉革命的开始。

典型意义在于:

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莾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3、严志和的形象:

是另一种性格的形象,与朱老忠的性格相照,小说主要刻画了他内向、软弱、善良的特征。

沉重的生活磨难,时时激起他内心反抗的火花,加之革命斗争的锻炼,也使他的性格逐渐坚强起来。

但他总难彻底摆脱困袭的历史重负,经常表现出逆来顺受、安分守己的心理,他具有反抗意识,却又忍辱负重,小生产者的保守性与狭隘性使他患得患失,在斗争中表现得软弱、动摇,走过了一条曲折的现实道路。

他根植于现实,体现了我们民族性格中超稳定性的一面。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思想。

4、《红旗谱》的艺术特色(民族风格):

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①结构,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②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性格,通过静态叙述和人物心理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

③在语言方面,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④此外,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

杨沫著有《青春之歌》、《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等长篇。

1、《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2、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作品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是走出家庭,与封建家庭决裂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以求得个人解放;第二次是走出余家,与小家庭决裂,争取民族解放,摆脱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是走向劳苦大众,与“旧我”决裂,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寻求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

她的道路典型地概括了我国二十世纪30年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历程,形象地说明了青年人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与社会解放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前途。

3、《青春之歌》的艺术特点:

一是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了大量的社会内容。

二是,浓郁的抒情笔调,是《青春之歌》的又一艺术特点。

无论是描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是笔墨含情,使情景交融。

第三节李准茹志鹃

1、李准创作的《不能走那条路》(人物宋老定)【成名作】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率先在文艺创作中正面提出了土改后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形象化地宣传了“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理念。

2、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人物孙喜旺)为作者赢得广泛声誉。

3、李准小说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老一辈落后一点的农民和农村新人。

4、茹志鹃作品:

《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

新时期作品:

《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路》、《她从那条路上来》风格:

茅盾赞:

清新俊逸。

5、艺术风格:

(1)总的来说,茹志鹃前期的风格是委婉。

含蓄、柔和、细腻的,茅盾将其概括为“清新俊逸”。

具体体现在:

常常选取生活中的小题材;来进行创作,结构较单纯,语言简洁淡雅,人物多为成长中的新人。

(2)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她的风格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在清新俊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严峻深沉的色彩,评论界谓之“从微笑到沉思”。

6、《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贯穿全程的主线,透过“我”的目光,来描写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显得紧凑自然,条理清晰。

(2)出色的写人艺术。

①用戏剧化的手法,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运用细节刻画人物,例如“洞破了”。

(3)浓郁的抒情色彩,①首先,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就像两首诗,清纯、秀雅、柔和,具有人情美和性格美的特征。

②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物的动作神态,都写得饶有情趣,诗意盎然。

③作者饱含诗情画意的描述,也增加了作品的抒情性。

 

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双百”方针以后的作品:

一类是大胆干预生活,揭示我们工作中的“阴暗面”,塑造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

作品: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类是勇于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的小说,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

 

第二十八章1976~1989文学思潮【看书了解】P71~82

第三节【特别强调:

认真看】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

第一节概述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1977~1980年间,出现在我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它的基本主题是揭露“文革”极左时代给人们的身心造成的伤痕,名称来源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

2、伤痕文学的第一部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影响较大的作品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王蒙的《《最宝贵的》、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反思文学:

以茹志鹃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发端,适应社会反思大潮而出现的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的延伸与深化,是对历史行程的返顾、思考和自省,它的整体成就要比“伤痕文学”大。

4、反思文学的代表作有:

鲁延周的《天云山传奇》,刘真的《黑旗》,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路遥的《人生》、叶文灵的《心香》、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知青文学】、王蒙的《布礼》、《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在反思文学最后的延宕阶段,出现了两部喜剧性的总结“文革”的作品:

王蒙的《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张宇的《活鬼》。

5、知青文学作品:

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梁晓声的《雪城》、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张承志的《骑手为什么要歌唱母亲》、《黑骏马》【一等奖】《北方的河》。

 

6、改革文学:

十一届十中全会后,“改革文学”以蒋子龙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先声,顺应改革大潮而产生,旨在在反映我国各条战线上的改革进程及人民命运的文学。

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辛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7、改革文学作品:

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蒋子龙的《燕赵悲歌》、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古船》、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8、改革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的最早“回到当下”的创作,

体现在:

一、高晓声、贾平凹等作家对农村改革的阻力作出了发人深省的描绘。

作品:

高晓声的《陈焕生上城》,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

二、“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程作出了多方位的思考。

有王润滋的《卖蟹》、张炜的《秋天的愤怒》、《古船》。

三是柯云路的《新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9、纪实文学:

作品代表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的《北京人》系列。

10、

11、寻根小说: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文学史上称为“寻根”小说。

12、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有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文化意蕴。

13、寻根小说态度大致有三类:

一是持肯定态度:

阿城的《棋王》、邓友梅的《烟壶》、《那五》、郑万隆的《异乡异闻》。

二是持否定态度:

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大刘庄》。

三是持辨证态度:

冯骥才的《神鞭》、李抗育的《最后一个渔老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小说。

13、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与寻根小说同时崛起的一股小说创作潮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刘索拉、徐星、莫言、马原、扎西达娃、洪峰、残雪、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北村等作家,广泛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或描绘现代人的孤独感与荒诞意识,或揭示人的非理性的生存本质,或演绎个人的、家族的传奇故事,或挖掘人的原始的生命强力,并对小说的文体形式与叙述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从而酿成了一股引人注目、声势浩大的小说创作新潮流。

人们一般把这种小说创作称为先锋小说。

14、新写实小说:

是对现实主义和先锋派的继承与反叛,首先它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和故事性,但是它反对概括、反对典型化,它主张还原生活本象,写原生态,它反对现实主义对生活的热处理原则,提倡“零度介入”,又保留了现实主义从坚持真实性出发的原则,再次,它摒弃了先锋派的贵概念化、贵族化和对现实的冷漠态度,吸取了它的先锋态度,如看取生活的态度、叙述的策略等。

作家作品: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

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方方的《风景》

14、【背熟】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新时期小说及其创作小说有什么影响?

答:

一、从整个文化思潮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最广、最深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1)80年代中期,郁达夫、沈从文、张爱玲小说就是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2)尼采张扬个人自我价值、“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反偶像精神和科林伍德、苏珊·朗格的表现主义美学,在当时引起了“尼采热”和“表现派热”。

(3)意识流包括无意识理论,成为文学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基础,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普罗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引起中国文学界的热切关注。

(4)80年代末,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译本问世,引起了围绕着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热”,“存在先于时间”、“自由选择”等理念,深入中国文学创作界。

二、中国作家也纷纷从纷至沓来的西方现代思潮中吸取养分,将他们从中学习到的各种写作技巧及受到的启发运用到了他们的创作中。

80年代知名的作家作品中,基本上都带有摹仿与学习的痕迹。

如70年代末王蒙对西方现代派“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借鉴运用;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作家对“拉美爆炸后”文学观念、创作方法,乃至形式技巧的借鉴运用;余华的作品,受启发于卡夫卡、川端康成和罗布—格里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等等。

第二节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

王蒙作品:

成名作《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短篇《最宝贵的》、《春之声》【火车上见闻】,中篇《蝴蝶》。

第一部长篇《青春万岁》。

《杂色》【用寓言化方式写】,《恋爱的季节》和《失恋的季节》

《春之声》(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艺术特色:

1、运用意识流手法,以主人公的意识流动为线索,安排结构,就形成了心理结构或放射状结构。

2、运用内心独白、象征暗示、幻觉联想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视觉形象模糊。

3、语言俏皮幽默,富有跳跃性,主观色彩强。

刘心武作品:

《班主任》,长篇《钟鼓楼》,《立体交叉桥》。

《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

【开创和倡导出“纪实小说”这一新的文学形式。

《钟鼓楼》荣获第二节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中的最高成就。

结构:

橘瓣剥离式结构。

陆文夫作品:

短篇《小巷深处》【通过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大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

,《小贩世家》、《特别法庭》,《美食家》【是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小说创作特色:

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见大,反映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

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陆文夫戏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再次,陆文夫的小说,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

高晓声作品:

《解约》【处女作】,《“漏斗户”主》、《李顺大造屋》、《陈焕生上城》、《陈焕生转业》、《陈焕生包产》、《陈焕生出国》等所组成的“陈焕生系列”小说。

1、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之初,高晓声的乡土题材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

2、《李顺大造屋》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柳青的《创业史》的重新改写。

3、【记住】写作特色:

1、主要是现实主义的,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了人物的人物精神世界和心理历程,而且,它又和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紧密结合。

2、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有时也采用类似于“意识流”的时空跳跃与切入。

3、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是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4、高晓声的小说语言富于幽默感,这主要通过大词小用等方法来实现的。

第三节蒋子龙张洁谌容

蒋子龙作品:

短篇《几点局长的一天》、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因其塑造了在极“左”时代敢于冲破阻力致力于工作的老干部霍大道形象而初具影响。

《开拓者》,《阴差阳错》和《收审记》【是工业改革题材小说】

1、蒋子龙的名字与工业改革题材小说密不可分。

2、从美学风格上来讲,蒋子龙所体现的主要是阳刚之美。

张洁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进入文坛的开篇之作】、《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