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185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1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docx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后感

汇编

宿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目录

前言4

1、洋北中心小学蔡则宝5

2、洋北中心小学丁大伟6

3、洋北中心小学徐珊珊6

4、洋北中心小学鲍利7

5、树人宿迁分校陈冬8

6、树人宿迁分校杨文利9

7、树人宿迁分校张芳11

8、宿城区实验小学张雅娟12

9、宿城区实验小学李利剑12

10、宿城区实验小学肖猛13

11、宿城区实验小学曹敏利13

12、宿城区实验小学翟勤14

13、新区实验小学蔡志瑞14

14、新区实验小学周静15

15、龙河中心小学朱海兵16

16、龙河中心小学许特17

17、耿车中心小学徐磊18

18、陈集中心小学徐升20

19、陈集中心小学许红波20

20、陈集中心小学赵原婷21

21、陈集中心小学韩闯22

22、陈集中心小学刘芳23

23、项里中心小学张侠24

24、项里中心小学鲍艳玲25

25、项里中心小学姚海燕26

26、项里中心小学刘小改26

27、南蔡实验学校韩梅梅27

28、南蔡实验学校李嘉新28

29、南蔡实验学校李进波28

30、南蔡实验学校杨春艳29

31、埠子中心小学王慧30

32、埠子中心小学肖赛男32

33、埠子中心小学曹江嫚33

34、仓集中心小学李海洋33

35、河滨中心小学陈敏35

36、罗圩中心小学蔡宁35

37、罗圩中心小学陈毅37

38、罗圩中心小学俞立春37

39、屠园实验学校倪彩云39

40、屠园实验学校唐晓燕39

41、郑楼中心小学刘园园40

42、郑楼中心小学张婕41

43、中扬实验学校陈静42

44、中扬实验学校石亚军43

45、中扬实验学校蒋玉学44

46、宿师附小焦丽芳、朱苏芹、黄学芹47

前言

宿城区小学数学教师名师会课活动于9月28日在洋北中心小学举行,各校对此活动非常重视,都安排骨干教师准时参加。

根据通知要求,各校根据情况安排2至3人参加,现将各校老师参会情况通报如下:

区实小(5人):

曹敏利、张雅娟、瞿芹、肖猛、李利剑。

新区实小(3人):

张成龙、蔡志瑞、周静。

宿师附小(4人):

彭国庆、朱苏芹、焦利芳、黄学芹。

树人宿迁分校(3人):

杨文利、张芳、陈冬。

项里小学(8人):

张侠、鲍艳玲、倪德美、刘小改、陆金凤、姚海燕、袁莉;

南蔡实验(5人):

苗凯、杨春艳、韩梅梅、胡继莉、李嘉新。

屠园实验(3人):

唐晓燕、倪彩云、王洁。

陈集小学(5人):

韩闯、徐升、许红波、赵原婷、刘芳。

埠子小学(5人):

胡新猛、肖赛男、陆威、曹江嫚、王慧。

古城实小(2人):

沙饶、马琳。

河滨小学(2人):

陈敏、邵辉。

龙河小学(3人):

朱海兵、许特、陈亮。

郑楼小学(2人):

刘园园、张婕。

罗圩小学(3人):

俞立春、陈毅、蔡宁。

耿车小学(2人):

张辉、徐磊。

中扬实验(3人):

石亚军、陈静、蒋玉学。

仓集小学(1人):

李海洋。

洋北小学:

全体数学老师及教师干。

缺席学校:

支口实验学校。

根据会议要求,所有参加观摩的老师,每人都要撰写观后感,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观后感写得很有内容,对问题的看法有着独到之处,值得一学。

但也有部分老师是处于应付,现将所有观后感整理如下,供全区老师学习。

截至29日5时30分,有以下11人员没有按要求撰写,现将有关人员公布如下:

新区实小:

张成龙;项里小学:

倪德美、陆金凤、袁莉;南蔡实验:

苗凯;屠园实验:

王洁;埠子小学:

陆威;古城实小:

沙饶、马琳;河滨小学:

邵辉;龙河小学:

陈亮;

宿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洋北中心小学蔡则宝

9月28日,全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区5名数学名师,围绕构建高效课堂,探讨有效教学方法,各自献上了一堂精彩的课,教研室负责小数的蔡志军同志,对每节课作了语重心长的点评。

并对下一步数学教学工作作了重要部署。

本人有幸参与了这一活动,真可谓大开眼界。

受益非浅,感悟深长。

感悟之一:

山外有山。

洋北小学自实施教育教学量化十条以来,认真落实,对教研室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高度重视,精心准备,上学期,我校在获得了许多一二等奖,还有去市里参赛的,硕果颇丰,感觉我校教师整体水平还不错,有种沾沾自喜,通过这次学习,感觉自己是井底之蛙,孤陋寡闻。

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许多教学智慧,是我们的老师还不具备的。

比如附小彭国庆执教的《加法交换律》,看似枯燥,内容简单。

但是教者就是利用这简单的教材,让学生开动了脑筋,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让课堂変得生动活泼,不是单纯教教材的知识点,而是占有教材,跳出教材。

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上,还要常唠叨,常提醒,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谦虚谨慎,要加强学习,学采他山之石。

感悟之二:

教无止境。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由于教者自身素质不同,受教者年龄层次、受知水平不同,同一个内容,让一百个人来教,就有一百种教法,很难说谁对谁错,谁好谁不好,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树人学校陈冬执教的《认识线段》,我曾听过许多次:

有普通教师上的,有省内名师上的,有网上视频,但是这节课听了以后感觉和前几次又不一样,清晰自然,联系生活,动手动脑,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还要让老师们善于钻研,明白什么是因材施教,什么是常教常新。

课堂没有完美,只有追求。

感悟之三:

高效至上。

以时间为例,一堂课只有40分钟,如何利用好这40分钟,让这40分钟达到教学最大化,最优化。

这是每位教师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是每位管理者每天必须探索的问题。

一堂课有时要惜时如金,有时对时间也要大肆泼墨。

胡新猛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找一找,讨论交流,看似花费了不少时间,实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学习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将方法直接强行交给学生。

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得来的知识方法才能深刻,才能记得牢,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才会逐步掌握技能。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高效有来自一堂课,有时来自长时间的习惯培养。

、洋北中心小学丁大伟

对于本次会课活动,本人由于参加市组织的培训和考试,错过了一次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

但还是很荣幸的得到了一次磨练自己课堂教学的机会,更荣幸的是得到了教研室蔡主任的指点。

让我对于本人执教的《找规律》一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本人执教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不足:

1、规律认识不够深刻。

我让学生去对于盆花、灯笼、彩旗的规律进行观察,仅是让学生简单的说了说。

可以让学生去亲自动手去画一画,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到规律中的“组”和“重复”。

从而让学生在后面对于规律的探究上有更深刻的经验积累。

2、对于找规律的方法上引导不够到位。

对于画图和推理两种策略,学生掌握较好。

但是对于计算策略的教学时,学生以8盆为一组,以2×8=16盆,再得出16盆的颜色后,去逆推第15盆花的颜色。

这样的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对于课堂的生成的处理上显得经验浅薄,没能对这样的方法进行展开,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更科学、准确的计算方法,而是用一种“强硬”的方法,来介绍计算方法,将课堂引回预定的课堂情境中去。

从而在练习时学生还是采取其认为的最稳妥的画图的方法。

上述的问题暴露出本人在数学教学上的不足,本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着力去加强数学基本功的打磨上,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加强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让自己的数学教学更具实效。

、洋北中心小学徐珊珊

昨天,听了彭国庆老师的一节《加法的交换律》受益匪浅。

大多数数学老师在出去参加赛课、会课活动时多会选择那些较为独立的内容上,他们会觉得像《加法的交换律》这样的内容干巴巴的,无东西可讲,可拓展。

但彭国庆老师的这节课就教会我遇到这样的课该如何去引导,去拓展。

下面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彭老师上课的思路,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加法的交换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

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听课感受:

一:

放手让学生“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彭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随后,彭老师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从自然数到小数,最后到分数。

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给运算律起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

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来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字母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间接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二、“练习”要全员参与

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在教学完交换律后彭老师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新知。

第一题判断下列算式是否采用了加法的交换律,教者让学生采用手势的形式,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又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思维。

让学生判断65+78+35和65+35+78是否得数相等,使学生在不经意知识拓展了,接着让学生比较这样交换的好处,学生无形中知道根据运算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的意识,比会进行简便计算更重要。

、洋北中心小学鲍利

9月28日,在我校举行了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送课活动,由于课务原因,我只学习了一节课,就是附小彭国庆老师教学的《加法交换律》,让我受益匪浅,感觉没听其他老师的课,真是可惜了。

彭老师的课没什么花架子,但能够深挖教材,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也教学过本课,在我看来这节课很简单,让学生认识加法交换律就可以了,听了彭老师的课,才发现自己的认识真是很肤浅。

1、彭老师让学生经历了有效的探索过程。

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甚至深入到学生没学过的分数、小数),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2、彭老师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能正确引导,注重鼓励与表扬,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3、彭老师的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之前,用为什么加法计算可以用交换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来导入,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用多媒体出示一二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与加法交换律相关的内容,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4、彭老师备课充分,深挖教材,精心设计练习题,将简单的判断题、填空题设计的不平凡,拓宽到乘法交换律、数形结合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树人宿迁分校陈冬

9月28日,有幸参与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活动,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参与上课,内心还是非常忐忑,直到上课前还是很紧张的。

因为我知道这次参与会课的老师都是宿城区非常出色的老师,尤其是彭国庆、朱海兵两位非常实力而且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更是让我惴惴不安。

第一节课是洋北中小的丁大伟老师,由于我上课被安排在上午第二节,所以我根本没有心思认真的去丁老师的课,我一直在思考着自己课堂的环节以及会出现的状况。

所以遗憾的错过了丁老师的精彩。

胡新猛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感受到老师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地加强学生对策略方法的理解以及不断的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

先分类有序的列举,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龙河朱海兵老师的《因数和倍数》课前别具一格的开场就给我留下了大师级的印象,教师的从容和幽默让我感受朱老师基本功的扎实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方法的独特更让我自愧不如。

宿师附小的彭国庆主任的一节《加法交换律》更是让我们所有在场的老师折服,在我看来一节很简单很枯燥也很难出彩的一节课,在彭主任的教学中竟出现了那么多的亮度。

彭主任是一直听到前一节课下课,然后自己走上讲台,没有熟悉学生,也没有像我那样不安的听不了前一节课,我心想,名师应该是自信的,就要彭主任这样的状态。

彭主任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最大深度的挖掘习题中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点运用。

本是不起眼的一个小题目也能够做出大文章,成为最为出色的一个环节,比如:

7×31=31×7是不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这个小题目,我在教学中只是向学生介绍了一下,它是乘法运算不是加法,所以它没有运用加法交换律,这样一代而过,而彭主任利用学生间的不同见解,让学生进行双方代表辩论,不断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一下乘法交换律。

我执教的是二年级的《认识线段》,由于自己一直带中高年级,所以对于二年级的教学,自己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孩子的心里把握不是很到位。

对于这节课,我研读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知识。

我先从一根毛线来引起孩子的兴趣,同时也引出了线段的初步感知,学生通过拉紧毛线了解到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并从毛线中抽象出线段的表示形式,学生通过再次动手操作比较出线段的长短,了解到线段有长有短,这一部分的环节处理上,我出现了正如实小主任所说的缺点:

这里没有教学竖着的线段,斜着的线段,以至于到教学画法的那个知识点,有的孩子认为斜着画的不是线段。

我对于这部分的处理还是不到位的,在本校试上的时候,我让学生判断横着拉、竖着拉、斜着拉的毛线是不是线段,多了这个环节以后就不会出现斜着的线段,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判断了。

本节课中我另一个地方处理不够到位的是:

两点连线,由于我怕打印出的点在投影上看不出来,把点打的大一些,以致于一个孩子在两个点上连出了两条线段,我在这时有点闷了,仓促的处理了。

正如蔡主任所说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以及本身教学机智的缺乏,让本该出现亮点的地方丢失了,也成为本节课最大的缺憾,我对此也非常的遗憾。

本节课让我欣慰的是最后总结环节,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线段,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有一个孩子介绍的特别好:

我是线段,我很直,有两个端点,我的朋友有长有短。

上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磨练,确实我在这次的教学中有收获也有遗憾,这些活动也帮助了我的专业成长,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让自己能够更好的驾驭课堂。

、树人宿迁分校杨文利

9月28日,授学校的安排到洋北小学参加宿城区名师会课观摩,活动共开设五节公开课。

不愧是名师会课,所上的五节课都能充分体现最新的教学理念,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去探索。

课堂氛围轻松、民主,尽显名师风范,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点。

深刻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中的知识点。

在所听的五节课中可以看出五位老师把教材吃得很透、很准。

在“找规律”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规律”展开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法—计算;在“认识线段”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线段的特点展开教学;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什么是一一列举法,一一列举法的应用展开教学;在“因数倍数”教学中教师围绕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怎样准确,全面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展开教学。

在“加法交换律”教学中教师重点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加法交换律”形成的过程。

每一节课都实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能力、方法,应该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自主建构。

在所听的五节课中,教师都能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很好扮演引导者、合作者。

在“找规律”一课中,教师抛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学生就展开了活动,有的用小棒表示花,有的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有的通过数单、双数来确定。

当在用计算的方法一度陷入僵局的时候,教师仍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适时及引学生去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听了学生的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了简洁的计算方法。

教师始终从学生思维出发,跟着学生思路因势利导,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再如在“解决问题策略”教学中,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让学生自主动手去试一试,在试一试的基础上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小结出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课堂氛围轻松、民主。

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学生才能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做到“我是我”。

在所上的五节课中,教师都能蹲下身来看学生,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学生学习主动、积极。

四、练习设计尽显特色

一堂好课准确把握知识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但恰到好处、巧妙的练习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所上的五节课中练习设计都能做到具有针对性,层次性,而且具有巧妙性。

在找规律一课的最后,教师设计“选3种或2种图形要求第31个必须是O。

”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又在动手摆一摆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思维推向更深层次。

在“加法交换律”教学中习题的作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判断对错中31×7=7×31不仅提醒学生要看清符号,还引出乘法交换律的猜想;35+19+65=35+65+19不仅说明了在三个数中只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大小不变也是应用加法交换律,同时还体现了乘法交换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使计算简便。

总的来说几位老师的课扎实、充实、真实,值得大家学习,希望以后能多多组织此类活动,给更多的人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

、树人宿迁分校张芳

2012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宿城区名师会课”活动,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听了五节小学数学优质课,也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留给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首先是陈冬老师的《认识线段》,学具毛线发下去以后,孩子们很感兴趣。

于是老师说“今天我们就从这根毛线开始学习”直接进入新课,通过观察,比较一根毛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老师能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附小彭国庆老师执教的《加法交换律》看似很简单,可里面却充满大智慧。

彭老师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注重学生学的过程,真正的放手来让学生探索,这在我们平时概念教学中很难达到的。

在判定31×7=7×31时,教师引发学生思考,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

启发学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使学生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先进行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

一天的学习,让我对自己有了重新的思考,反思自己这几年来的碌碌无为,自己失去了钻研的激情,该如何弥补?

感谢这些上课的优秀教师,他们让我明白老师的舞台在讲台,老师要用自己的光和热来照亮我们的孩子。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认真备课、上课、反思总结,多向优秀教师学习。

争取也能成为这样的一位名师。

、宿城区实验小学张雅娟

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活动为全区小学数学教师呈现了五堂精彩的数学课,五位老师的共同特点是能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注重练习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彭国庆主任执教的《加法交换律》让人感觉到什么是真实、充实的课堂。

在探讨验证加法交换律的定律和公式时,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亲身感受,交流总结。

陈冬老师执教的《认识线段》一课,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不仅如此,教学中,陈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五位老师的教学轻松、真实,向我们展示了新课标下的数学思想的体现,为提高我区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样板。

、宿城区实验小学李利剑

9月28日,我参加了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观摩活动,收获颇丰。

五位教师的课堂都是紧紧围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其中,彭国庆主任的课尤其吸引我,听过之后我真的是忍不住的鼓起了掌,这是将知识已经升华了的课堂,将情感价值观在课堂上得到落实的一堂扎扎实实的课。

这次就重点讲讲彭国庆主任的《加法交换律》。

“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彭老师利用已有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学习过程,得出规律,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次听课后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用好教材,教好教材?

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

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

这都需要教师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

因此,我要深入挖掘整个小学数学教材间的联系点,将知识融会贯通,用最好、最严谨的课堂来呈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宿城区实验小学肖猛

观摩了宿城区小学数学名师会课,感触很多,真正体会到课堂的实在、真实与实用。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冬老师上的《认识线段》。

《认识线段》这节课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毛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

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白、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在课堂活动中,陈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

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

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然后通过找一些物体的边线、折纸、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等活动,进一步形成线段的表象,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