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131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山东省淄博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民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提并论,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2、“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A.精耕细作B.封闭保守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

3、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C.精耕细作的特点D.注重因地制宜

4、某《竹枝词》云:

“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

5、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

“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6、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

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

7、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

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B.这一时期的冶炼燃料焦炭廉价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铁制工具应用广泛

8、中国古代留下了很多“治水.”的神话传说和文献,这主要是因为治水()

A.与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体现对“龙”的崇拜

C.可以显示“王”的作用D.给文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冶铁技术的进步C.农业耕作的需求D.井田制走向崩溃

10、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11、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

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12、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

“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

”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3、下图为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图中各项税收变化情况不能说明(  )

A.小农经济衰落致使农业税锐减B.工商税逐渐成为国家税收的支柱

C.明代税赋支付以白银为主D.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14、有学者这样描述:

“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

”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15、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6、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

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

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

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17、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经营开始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佃户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关系

1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9、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20、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21、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

在评价他时,有人认为他是个殖民者,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侵略和屠杀。

有人说他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用“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对哥伦布评价不同主要是由于评价者()

A.国籍不同B.阶级出身不同C.史观、立场不同D.受教育程度不同

22、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

“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3、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已经确立D.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24、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人口变化做了统计(单位:

百万人)他制作了如下这张表格,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56

857

A.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黑奴贸易对非洲人口发展的影响D.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

25、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

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B.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D.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26、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2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8、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

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传播基督教思想B.贩卖黑奴C.拓展殖民地市场D.输出机器

29、19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洋纱大量进口,解决了中国乡村手工织布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促成洋纱土布的生产。

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的顽强性B.洋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

C.传统手工业的振兴D.近代纺织业的兴起

30、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31、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飘流到南美洲东部。

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

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32、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由此可以得出(  )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B.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3、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

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34、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35、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36、“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7、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B.抵制了外资经济的入侵

C.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D.促使近代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

38、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39、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

40、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二、非选择题部分:

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请在答题纸相应的空白处认真书写答案,因字迹不清、逻辑混乱等出现错判、漏判而不得分或少得分者,请自觉保留意见。

4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达到了很高水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

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

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

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

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史料信息指出东汉促进农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6分)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6分)

 

42、步入近代,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步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

(8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式工业”兴起的时代背景。

(4分)

 

材料三1887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

……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30材料三中的“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2分)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

1-5:

ABCBC6-10:

ADABC11-15:

DCADD16-20:

DBBDA

21-25:

CCDCD26-30:

CBCAC31-35:

BABDB36-40:

BDDCB

41:

(1)答案:

兴修水利(2分);推广农耕技术(2分);减免受灾地区的租税。

(2分)

(2)答案: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2分);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2分);国家政策的推动;(2分)农书的推介。

(2分)

(3)答案:

新气象:

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2分);形成城镇网络(2分)。

原因:

江南经济的发展(1分);水陆交通便利。

(1分)

42、

(1)状况:

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2分);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2分);洋人控制关税(2分);西方占主导地位。

(2分)

变化: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

(2)背景:

工业革命的扩展(2分);清政府内外交困。

(2分)

(3)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分)

原因: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等。

(2分)(或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也可,够两条即可得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