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0961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docx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第九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第二十一章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全面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及国省道、长江及内河航运、过江通道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国省道与高速公路紧密衔接,县乡公路等级得到提高,城市进出口通行能力大幅度提高。

公路与水路交通实现“无缝”衔接和配套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

铁路:

一是加快建设铜九铁路池州段,2008年全线建成通车,形成联络东西新的铁路大动脉。

二是规划建设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沿江城际客运铁路,与沪宁城际客运铁路相连,形成连结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客运通道。

三是规划建设池州—景德镇铁路,北接安庆,经石台、祁门到江西景德镇,作为省“十一五”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商丘—亳州—阜阳—六安—安庆—景德镇铁路的一部分,将合九铁路、铜九铁路和皖赣铁路连结起来,构成一条新的南北通道,加强了与东南沿海的联系,形成北煤南运通道和战略物资运输通道。

四是建设铁路专用线,在江口港区、香口港区等规划建设铁路专用线工程,以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规划建设九华发电公司、池州海螺等企业铁路专用线。

高速公路: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实现高速公路通三县一区,基本形成区域高速公路网络。

一是建设完成沿江高速公路(池州段82公里),形成与苏南和上海联系的快捷通道;二是建设完成铜汤高速公路(池州段54公里),与徽杭高速公路相连,形成“两山一湖”旅游区东通道,打通长三角地区旅游客源通道;三是开工建设大渡口至景德镇高速公路(池州段80公里),形成联系浙闽等东南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通道;四是规划建设东至到九江高速公路池州段(40公里),五是规划建设池州—石台—祁门高速公路(80公里),北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接黄山—景德镇高速公路,形成“两山一湖”旅游区西通道,从而构筑皖南高速旅游圈,促推皖南旅游经济整体再上新台阶。

六是规划建设香隅—东至高速公路(20公里),北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南接大渡口—景德镇高速公路。

七是实施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使得贵池、青阳、东至与高速公路直接相连,石台、九华山在半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

国省道路网干线:

继续完善公路网络布局,重点解决过境交通“通而不畅”的问题,优先实施省际公路形象工程,继续实施路面改善工程。

计划完成的项目有:

G318线池州绕城公路新建工程、青阳绕城公路新建工程、木镇至青阳改建工程、牛头山至北闸改建工程、贵池至殷汇路面改善工程,G206线大渡口至楼阁路面改善工程、尧渡赤头桥工程,S103线蛤蟆岭至木镇改建工程、东堡至琉璃岭改建工程,S321线青通河大桥至江口改建工程,S221吴田至红石改建工程,S325线秋浦河大桥、S219线桥庵至凤凰松段路面改善工程,S327尧渡至牛矶路面改善工程,S229线江口轮渡所北岸码头。

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将新增一、二级路20公里,改造一、二级公路206公里。

农村公路:

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县乡公路的技术等级、抗灾能力和通达深度,重点发展旅游路、资源路、扶贫路。

计划新建县、乡两级公路500多公里,新改建通村油路1600公里,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疏港道路:

积极改善港口的集疏运条件,做到水陆交通无缝衔接。

2010年前,在现有公路网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或完善香口港区、东流港区、吉阳港区、大渡口港区、牛头山港区、钱江口港区、乌沙港区、池州港老港区、江口港区、梅龙港区后方疏港公路。

站场建设:

随着主城区的扩建,城市功能设施的完善,原有的站场所处位置不适宜性越来越明显,道路运输管理场所设置和布局也明显不合理,“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新池州中心站、东门车站等公路运输枢纽项目,完善县乡两级车站配套设施,使之达到一、二级车站标准,同步建设货场集散点物流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

计划“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亿元。

港口和航道: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优势,加快沿江和内河港口建设,加大干线航道整治力度,提高航道技术等级,改善通航条件。

一是重点规划建设江口港区、牛头山港区、香口港区、东流港区、梅龙港区等沿江港区和内河童埠港区,保留并适当改造池州港老港区,通过江口港区二期工程、电厂二期码头工程、海螺三期码头工程、林纸一体化专用码头工程以及东流、香口等专用和综合码头的建设,促进几大港区的规模化,形成以江口港区为主,牛头山、香口、东流港区和梅龙港区共同发展的新型港口群,从而力争使池州港成为以大宗散货出口为主、集装箱运输不断发展、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吨、集装箱超过8万TEU的区域性重要港口。

二是治理长江东流航道、贵池南港航道、安庆河段鹅毛洲右汊航道,改善东流右汊航道条件,保证东流港区、池州港老港区、牛头山港区的正常运营。

开展秋浦河、九华河、青通河、尧渡河、白洋河等内河航道整治,提高通航等级,并建设相应的小型港区,尤其是旅游港区,以形成干支相通的水路运输网,带动腹地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民航机场:

启动建设九华山旅游机场,改善省内机场布局,与黄山机场共同形成“两山一湖”旅游区南北两端空中通道。

九华山机场初期定性为地方旅游支线机场,本期设计目标年旅客吞吐量按30万人次左右考虑,飞行区等级为3C,可开辟至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武汉、厦门、西安等旅游城市和重点城市的航线。

终端规划用地指标按4D级标准控制,以起降B、C类飞机为主,同时考虑国内、外邻近地区D类旅游专、包机的安全起降。

过江通道建设: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路网布局和我市发展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在我市158公里长江岸线上将规划建设三条过江通道。

一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贯通济宁—涡阳—桐城—池州—祁门高速公路,沟通长江两岸路网,兼顾城市发展;二是池州长江铁路大桥,连通合九和铜九铁路,贯通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和安庆至景德镇铁路;三是望东长江公路大桥,贯通济南—广州国家高速公路。

第二十二章基本建成数字池州的基本框架

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构筑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进一步规范网络营运商,让宽带网络延伸到乡镇。

大力发展宽带接入商,全面实现电信、电视、计算机的三网互联互通。

二、完善市电子政务网,拓宽其覆盖面,扩展其服务功能。

并以市电子政务网为主干,带动政府部门的自身局域网和纵向网建设;积极开发政务信息资源,初步实现“电子政务”。

三、建设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

在社会事业、重点领域和试点社区基本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网上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初具规模。

扶持一批以网站为依托的网上中介市场,发展人才与就业、技术引进、贸易咨询、房地产中介等信息服务业。

四、发展信息产业。

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扶持池州市微电子工业园建设和发展,开发数字化设备和产品,发展通信电缆、电子基础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生产,逐步推进各类软件的开发。

开发数字化设备和产品,发展通信电缆、电子基础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生产,逐步推进各类软件的开发。

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电子商务普遍开展,企业信息水平普遍提高。

五、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和基本完成本市急需的业务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大幅度提高政务公开和政府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服务公众、面向城乡的信息资源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初步建立一支信息化应用人才队伍,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公务人员达到总数的80%以上。

大、中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接受过计算机技术培训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0%。

上网用户普及率达到30%。

七、强化信息化保障措施。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财税体系,深化企业、商务、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信息化,推进县区、乡镇、农村、社区信息化。

紧紧围绕应用、支撑、基础设施三大体系,逐步构建“数字池州”的基本框架,建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做到公用信息传输网络互联互通,形成统一、高速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第二十三章强化防洪保安体系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目标,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防洪安全为中心,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重点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步伐,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为池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和支撑。

一、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

抓紧实施东至七里湖、贵池联丰圩等内河万亩圩口堤防加固项目;抓紧实施东至县城、青阳县城的防洪工程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完成贵池区秋浦、江口、大农、双丰、东至县阜康、张溪、新胜、青阳县童埠排涝站的建设任务;加大泵站技术改造力度,对于运行20年以上的排涝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排涝能力;完成东山、大板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大投入,完成小型水库险病库的除险加固,确保水库安全发挥效益。

巩固提高长江干支堤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能力,实现县城以及内河万亩以上圩口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防洪沿江圩区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主城区排涝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目标。

通过除险加固的中小型水库,达到设计防洪能力。

二、加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

围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民力所能及的山塘、渠道、水土保持等小型水利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多方筹资”的方针,抓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让农民喝上卫生水、安全水、自来水;积极开展水利血防工作,按照水利血防规划,配合血防部门,开展水利环改工作,遏制血吸虫回升势头,减少钉螺滋生面积。

三、强化水资源开发、节约和保护。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力度,保护林草植被;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开展水库灌区、提水灌区的渠道、建筑物配套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排灌标准,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灌溉保证率,增加旱涝保收面积,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提倡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山区水能资源,发展小水电;开展河道、重点水库的水质监测工作,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水环境信息。

四、建立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水环境保护、水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调度,建立城乡居民供水安全、农业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体系,促进水与社会的和谐。

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城市河流的水量、水质、河床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加强城市河流环境整治、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倍受市民关注。

加快实施主城区清溪河环境整治,推进东至、青阳、石台县城河道环境整治工作,为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

加快城市供水单位改革步伐,实现投资的多元化,支持扩大规模,提高供水能力。

加快主城区管网设施改造步伐,逐步向开发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南区延伸供水管网,提高供水率,改善市区供水状况。

第二十四章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和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以人才机制、人才环境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这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五个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适当、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人才队伍,逐步实现人才总量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目标。

到2010年,在党政干部中,县级干部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20%以上,科级干部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0%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高、中级人才达到2500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比提高到1:

3.5:

6.8;高级技工及其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2%以上;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项以上实用技术人员达到55%以上。

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大力推进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所有党政干部培训一遍,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不少于3个月;每年选派50名县处级党政干部到长三角地区培训学习、挂职锻炼;每两年选派30名左右的年轻县处级干部到国内外高校和培训机构脱产培训3—6个月,每年选派20名左右市直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选调10名左右基层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挂职学习。

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任用熟悉经济管理、财政金融、外经外贸、法律、城市管理和信息科技知识的干部,尤其要注重选拔任用既懂党务工作又懂经济工作的复合型党政正职领导人才。

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建设。

健全和完善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机制。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稳定和用好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探索增量利润分成和技术入股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多渠道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收入和生活待遇。

大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抓好能源、矿产、交通、建材、化工、冶金、机械仪表、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商贸、旅游、文化等重点工程和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善于经营企业的优秀企业家。

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化评价进程,完善资质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推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进程。

三、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业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载体建设,注重发挥市内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重大项目对人才的聚集和培养作用。

鼓励和引导企业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创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种方式招揽人才,为我所用。

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每年重点推荐资助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优秀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深造,对紧缺的岗位,实行政府雇员制,高薪聘请。

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网络,聘请一批专家学者担任经济顾问、城建顾问、投资顾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加强与池州籍在国内外工作的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的联系,建立池州籍专家学者人才库、智力库,组织他们为池州的发展牵线搭桥,献计献策。

四、以提高劳动者技能为目标,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推行技师评聘制度改革,取消比例限额、年龄规定、身份和企业所有制性质等各类限制,让生产一线技术工人可直接参与技师考核,每两年开展一次技能竞赛和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技术的浓厚氛围。

依托现有就业训练中心、技工学校和高职院校和企业,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对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给予经费补贴,建立政府购买培训的机制。

培养和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万名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万名农民工岗位培训任务。

实施“农村外出务工人才回流计划”,鼓励、扶持和吸引学有所成者回乡创业发展。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重点培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高级人才、农村专业协会及农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第二十五章建立科技支撑体系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我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一、加强农业科技开发。

实施农作物高产高效工程,加强重点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种子基地、种子加工企业建设,提高种子加工工艺水平,实现良种选育、繁制、加工、销售、服务产业化;加大先进技术应用和组装配套,完善农作物优质高效节本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实施生态安全食品科技工程,重点开展粮油、淀粉、蔬菜、中药材、畜禽、水产品、食用菌、竹木等大宗农产品和山区名特资源产品的加工技术、以及食品安全储运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研究制定一批符合池州实际、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程,开展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培育转基因新品种;推进主要大宗农作物、中药材、名贵花卉脱毒扩繁技术产业化,引进与推广牲畜超数排卵、胚胎分割与移植等繁育技术,建立区域产业化基地;加强农用工业技术研究开发,优先开发各类先进实用的农用机具、高效节水农业设备和新型化肥、农药、可降解农膜等农用新材料;加强摇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在资源勘测、农业环境监测、农作物产量预报、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开发应用。

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现代化。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支柱产业链条延伸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研攻关,破解技术瓶颈制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企业增效。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重点在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深度加工和应用、微电子产业等高技术领域,促成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进产学研联合。

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学术交流、人才培训、建立中试基地、投资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三、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进一步巩固科普基地建设和科普网络建设,建成池州科技馆;建立池州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普活动中心,充分利用大型科普类设施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和科学普及活动。

开辟科技产业观光带,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普活动。

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专兼职科普人员达1000人以上,做到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技术的良好氛围,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养。

四、加大科技投入。

广泛开辟科技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科技投入总量,合理调整投资结构,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科技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和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金融部门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企业要足额提取科研开展经费,提高科研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十六章推进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建设

一、继续推进农村改革。

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条主线,抓住免除农业税的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探索和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将农村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政策引导、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加快形成服务优先、依法行政、上下协调、廉洁高效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

继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对土地承包流转的监督管理,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机制;深化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化、竞争型的粮食、棉花流通主体;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推进林业分类管理体制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消除一切阻碍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体制性因素和歧视性规定,让农民享受国民待遇。

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全面完成国有工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农林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基本完成改革遗留问题善后处理工作。

鼓励和引导改制企业实施股权重组和增资扩股,主动靠大靠强,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迅速发展壮大。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争取上市;拓展投资领域,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拓展。

加快培育各种要素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到2010年,基本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三、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完善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真正落实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自主权。

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政、税收等密切配合,完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投资监管体系。

四、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整合并规范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银企有效合作。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范围和规模,研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有效措施,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行为。

五、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深化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体制。

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

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社会、个人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新机制,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产业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运行和监督体制,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收费服务和药品购销秩序。

六、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推进土地等资源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土地使用权市场;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管理制度;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创新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七、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重心要转到规则制定、规划编制、市场监管以及统筹协调上来,减少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强化外部监督体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高效、公正透明、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