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0817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docx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陕西传统节日风俗

 

  篇一:

陕西春节习俗

  陕西农村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叫“过小年”。

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

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

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是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一般家庭,杀猪宰羊(以山区居多,中原现在比较少),磨面,做豆腐,购买蔬菜,购买瓜子糖果核桃,购买年货,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

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好多的包子,有肉包、菜包、糖包、油包,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

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

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蜡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

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

燃放爆竹,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过年期间,关中地区一般在初五后,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舞龙耍狮,热闹非凡。

陕北自然会敲起闻名世界的安塞腰鼓,唱起动人心魄的信天游,扭起轻轻洋溢的秧歌舞。

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待到子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

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

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

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

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

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

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

”“奶奶强健啦!

”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

”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初一到初十之间,关中一般是亲戚间相互拜年。

陕西拜年的习俗与别的地方有很多差异,主要是带的礼物不同,关中人在相互拜访的过程中会带上自家作的“大礼馍”,这种“大礼馍”选用的是上等的面粉,而且要手巧的人用面粉捏出漂亮的花。

如果是新媳妇回娘家,带的礼馍又不同,邻居的大婶大妈都跑过来尝,以此来判断男方家人的手巧和人品。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

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

即:

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

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正月十五,街道上到处是灯笼。

近年来,西安城墙的花灯展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弃恶从善,尊老爱幼,祝年景“风调雨顺”,社会“吉祥如意”,人民“福禄康寿”,到反映在此建都的十三个王朝的典型故事都有,构成一幅幅赏心悦目的民俗和历史画卷,观众不仅从花灯里可以读一回西安的王朝史记,而且可以感受到具有浓郁三秦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

  刚一入夜,小孩子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灯笼跑到街道上,比较谁的灯笼最漂亮,然后一群一群的跟着“送娃”老太太跑。

关中有个风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轻的媳妇穿着老太太的服装,到每一个当年结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个用面粉做好很小很小的小孩子的形状,然后说一些来年生贵子等等的话,并把面粉做的小孩正经的放在新娘的床上,此时青年人的父母就会把炒好的酒菜端上来,大家又说又笑得一阵狂吃。

然后转往下一家。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关中过年老习俗

  篇二:

陕西传统节日端阳节习俗

  陕西传统节日端阳节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

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

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

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陕西也不例外。

陕西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

陕西人过端午节一般从农历四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

主要活动是送五毒肚兜、五彩缕、香荷包、雄黄等,悬挂艾

  草,点雄黄酒,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

  五彩缕香包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

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

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

《风俗通》载: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五彩缕”顾名思义是由五种颜色的彩线合成的,据说在汉代时就有了这种习俗,当时是将白线染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然后拧成彩缕。

这大概是与中国的五行观念相联系的。

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央黄土),《续汉书》载:

“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连以桃印文饰门户。

故汉(汉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

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

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

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

当然比较

  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荷包又称“香囊”。

端午节期间,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制作香荷包的习俗。

在陕西,节前,各家各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彩色花布和绸布缝制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香草和中药材,如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在节日当天给孩子们佩戴香包,这种香包就叫“祛灾包”,有时是小孩的母亲自己做的,有时是小孩的祖母做的,有时是小孩的外祖母节前送来的。

香包的大小,形状没有规定,小则直径只有半厘米,陕西关中人称之为杏核,一般串在彩缕上。

大则直径有十多厘米,为红色,有彩色花边,一般挂在小孩的胸前,陕西人叫它钵盂。

还有小鸟、西瓜、柿子、辣椒等真是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荷包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又装有药材和香料,带上它具有防病避邪的功用。

最为有趣的是端午节这天,有些地区流行“抢荷包”的习俗,父母要叮嘱孩子将荷包藏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抢去。

抢荷包一方面是羡慕荷包制作的精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被抢者不能生气。

  五毒兜肚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

五毒是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

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

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

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

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

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

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

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

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

小孩长大了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书起来。

有的还会转赠会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

  会做。

  悬挂艾草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艾草借以避邪。

艾草,又名“艾蒿”,是菊科多年生植物。

《本草纲目》说:

“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

”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

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采之入药,可以防病治病。

艾草性温、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

晒干的艾草,是中国针灸术必不可少的药物。

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

《荆楚岁时记》载:

“端午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

”可见这一风俗形成不仅地域辽阔,时代也很久远。

按陕西关中人的说法,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

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蚊虫、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讲述五月端午节时,蛇精白娘子因为饮了雄黄酒就现出了蛇的原形。

  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哨子面等端午节的早晨,陕西人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中午要吃哨子面。

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粽子,又称“角黍”。

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周处《风土记》和《本草纲目?

谷部四》:

“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

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

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

但以地域而言,南方盛产稻米,糯米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食品,花样繁多。

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北方人也根据当地的物产,制作黏秫米粽子或油糕。

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

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

许多家庭还在自己制作粽子,欢度节日。

  陕西人在这一点上与别处稍有不同。

粽子一般是三角形状,用竹叶做外皮,里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样喜欢用糯米、绿豆、猪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红枣、花生米,吃起来特别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时候再加上蜂蜜特别香甜爽口,后一种不管什么时候在陕西的小吃摊上都能找到。

  篇三:

陕西风俗习惯

  【陕西风俗习惯】

  十大陕西风俗习惯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益、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等。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

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

肉要煮得又酥又烂。

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

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

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

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

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

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

  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

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

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

“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A生日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

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

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做寿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

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

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

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b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

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别物代替)等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

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

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

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

吃五豆的风俗至今在农村尚流行。

  c做百日

  做百日是西安关中地区习俗,分为新生儿百日和亡人百日。

新生儿百日是为时满百天的婴儿举行庆贺祝福的礼仪,也叫庆百日。

亡人百日是在逝者死亡满百天时举行的悼念仪式。

在此之前,蒙丧之家有七七四十九天的衰悼时间,每七日祭吊一次。

届时儿女都要在死者坟前和家里的神位、灵屋前进行烧香、焚纸、拾魂等仪式。

百日这天,死者的主要亲友和邻里都要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并将放在神位前的灵屋拿到坟前烧化。

蒙丧家这天要宴请宾客,以示谢忱。

做百日之后,死者家属即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D欢欢喜喜过腊八节

  中国人年年都要过“腊八节”,然而今年的“腊八”却有些特别——2009年1月3日,元旦假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腊八”不期而遇。

新年中多了几分旧俗的味道,令这个“节上加节”

  的假日格外增添了几分传统的喜庆。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

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e生子礼俗

  在人生礼仪中,生儿育女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件大事。

陕西农村妇女怀孕叫“有喜”,生子叫“添喜”;关中一带把产妇叫“月婆”,把婴儿叫“月子娃”;陕南把产妇叫“月母子”。

产妇坐月子都有约定俗成的礼仪。

  报喜:

产妇分娩后,父母首先要记住婴儿诞生的时辰,一两天之内,丈夫首先娘家报喜。

旧日报喜时生男生女还有区别,如在渭南地区,报喜时带一壶,上拴红绳为男,拴红绸为生女。

女婿临走时娘家用红布包几个圆形烙饼,象征“给婴儿带奶粮”。

  三朝礼:

婴儿出生第三天,娘家人去探望坐月子的女儿,关中一带多是带红糖、鸡蛋、点心等食品,表示对女儿的祝福和关心。

陕南汉中一带流行送“四喜礼”,包括婴儿的衣、袜、鞋、帽和一对鸡、2斤红糖、3对猪蹄、40个鸡蛋。

三朝礼始于唐代,所谓“三朝与儿落脐炙囱”,指婆婆接生婆要检视婴儿脐带剪痕,为婴儿洗澡换衣,所以陕南等地叫“洗三”。

华县一带娘家是第10天会同亲友看女儿,这时带的传统礼品是婴儿穿的衣服和100个讬讬馍。

陕南汉中一带,娘家在第7天要送“月月水”,即一斗米和一些鲜菜,当地民谚说“添喜进口。

增粮满斗”,“月母子吃了娘家粮,孩子不把舅舅忘”。

此外,还有做20天的习俗,亲朋好友纷纷探望产妇,带有给婴儿的衣料和给产妇的食品。

产妇一家必设酒宴招待。

撞干爹:

婴儿满月后要剃头、换衣,父母抱着婴儿出门去“撞喜”。

如遇到第一人是成年男子,就拜他为“干大”(关中称爹为“大”);碰到成年妇女,就拜为“干妈”;碰到老汉拜“干爷”;碰到老妇拜为“干婆”。

碰到的第一个人,不问生熟或穷富都拜认,并请到家里坐客。

3日后再备礼品,从此两家结为亲家,逢年过节礼尚往来。

拜干亲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祝愿和厚爱,民间相信“双爹双娘,福大命大,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礼仪更隆重,至亲好友纷纷登门祝贺、送礼。

渭南一带娘家要送虎形馍,希望婴儿健康成长;宝鸡一带娘家要送“曲连馍”,就是大小不一,中间空在圆开蒸馍,祝愿婴儿长大后生活美满。

舅家送的曲连馍特别大,扶着婴儿从中间通过,祝愿婴儿平安过难关,顺利面长。

过去,还兴送长命富贵和项圈。

办满月,主人要招待制有的来宾,除了烟、菜、酒等还有助兴活动,如唱戏、演皮影、看电影。

到了百日,行“百岁”礼。

  产房禁忌:

妇女分娩后,通常地产房门前挂一红布条,表示一月内忌讳生人入内。

特别是孕妇、寡妇、带孝的人,怕他们带来祥,使产妇断了奶水。

其次,忌讳带铜、铁金属器皿进入产房,忌讳把产房内的东西外借。

坐月子期间,产房忌阴、潮、冷、产妇忌吃生、冷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