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520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docx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学龄期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父母的焦虑

在这个时代,我们都背负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特别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在见识了竞争的惨烈后,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命给孩子报班。

同事小张六岁的女儿,上个月从幼儿园毕业了。

小张就趁着署期,给女儿报了一个英语兴趣班,又报了一个作文培训班。

她女儿却非常抵触,每天送她去培训班,都是各种拖延、磨蹭。

小张开始还很有耐心哄女儿,最后都是直接用吼。

虽然将女儿吼去了兴趣班,但,老师反映,女儿在培训班不听老师讲课,也不写作业。

抽查她的学习效果,也是一塌糊涂。

小张非常忧心,女儿已到了学龄期,却这么不爱学习,到时学习成绩差可怎么办?

学龄期指的是,符合普及义务教育入学年龄阶段的儿童。

按我们中国的划分法,学龄期是6~12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历了幼升小,步入学习的正轨阶段。

父母也开始头疼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

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呢?

科学家近年的调查显示:

80%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

由此可见,孩子不爱学习是普遍的现象。

但,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原因1: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蒂认为:

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

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是缺少一个学习的环境。

比如,有的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感觉到安全,自然也无心学习。

有的父母本身也不爱学习,回到家就开始刷手机或看电视。

或叫上一帮人在家里打牌,这种环境下,孩子也很难爱上学习。

还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下降或不爱学习,都会进行打骂吼。

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更加抵触。

原因2:

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实验,把狗关在一个四面封闭的笼子里,当蜂音器一响,就对狗施加电击,遭受电击的狗,刚开始会反抗,但当它感觉反抗徒劳时,开始沮丧。

反复实验多次后,实验者将笼子的门打开,再让蜂音器响起来。

结果狗一听见响声,还没等电击开始,就自己倒在地上,发出痛苦的呻吟。

这次狗本来可以逃出去的,但它却绝望地倒在地上,不做任何努力。

这种现象被塞利格曼称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遭遇重复性失败或惩罚,出现的不作为,任人摆布的现象。

孩子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比如老师讲的题目当时感觉自己听懂了,课后却不会做了。

如果这种现象经常发生,没有得到纠正。

孩子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不愿意再学习。

原因3:

缺乏反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们都有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我们愿意工作,是因为我们能够从工作中得到金钱和领导同事的肯定,创造社会价值。

这个反馈能够让我们维持正常的生活,感受到自我价值,满足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所以,我们愿意做重复的事情。

孩子不愿意学习,可能是缺少了反馈。

不论表现再好,都得不到肯定,父母永远有更高的要求,孩子就很难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意义。

自然无法产生学习的热情。

原因4:

不喜欢学校或老师

《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小时候非常调皮,也不爱学习,被学校退学。

在新学校上学的第1天,他遇到了小林校长,小林校长非常尊重黑柳彻子,听她说了4个小时的话,还经常夸她,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

黑柳彻子因为喜欢小林校长,喜欢上去学校,从而喜欢上学习。

有些孩子不喜欢学习,可能是因为,在学校里遇到了问题。

对老师或同学有偏见,不喜欢同学或老师,才会对学习产生抗拒。

原因5:

缺少学习动机

根据心理学的看法,人们的行为,是由动机驱使产生的,而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打个比方,你觉得口渴,想喝水,走进一家商店,买了一瓶水。

在这个过程中,口渴是需要,引起的动机是想喝水,产生的行为是,走进商店买水。

孩子因为年纪小,不了解学习目的。

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有好的发展。

但孩子并不理解什么叫好的发展,这不是他现在的需求,他会认为是父母让他学习,他是在帮父母学习。

因为这个行为,不是由孩子的需要和动机产生的,在孩子看来他是被迫的,所以才会出现不爱学习的情况。

原因6:

父母的期望过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定的目标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能考到班级前三名。

实际上孩子成绩只是中等。

对他来说这个目标难度太大,孩子也会因为压力太大,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虽然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利用三个心理学知识,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

一、篮球架效应:

帮孩子制定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

篮球架的高度设计非常合理,让人“跳一跳,就够得着”,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打篮球。

试想一下,如果篮球架有10层楼那么高,肯定没有人愿意去投。

因为能投中的几率几乎是0。

如果篮球架非常低,不用跳起来,直接就投进去了,百发百中。

也不会有这么多成年人喜欢打篮球了。

因为太容易做到,没有挑战性。

“跳一跳,够得着”被称为篮球架效应。

父母帮孩子制定目标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篮球架效应,把大目标拆分成,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小目标。

比如:

希望孩子一年能记住600个单词。

细分到每天两个单词。

对于孩子来说就相当容易。

当孩子能记住两个单词的时候,再往上增加到三个。

让孩子每天都充满挑战性,跳一跳才够得着。

如果目标太高,孩子用力跳了很多次也够不着,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不愿意再学习。

二、利用感官协同效应,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格斯塔做过一个实验,把智商相近的10名学生分成两组,放入两个环境不同的房间,背诵《圣经》。

第一个房间,只有5把椅子和5本《圣经》,第二个房间多了宗教故事画集和曲调优美的宗教音乐。

结果第二个房间的孩子,比第一个屋子里的孩子背得更好。

格斯塔认为:

人们在收集信息时,参与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丰富,所学的知识也就越扎实。

这种现象被称为“感官协同效应”。

科学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

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如果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就能记住65%。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学习时,把五官都调动起来,做到四到。

即:

眼睛要看到,耳朵要听到,手要做到,嘴巴要读到。

在课堂上,让孩子的耳朵要听到老师在讲什么,眼睛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的资料和笔记,手要在书上圈出相应的重点内容,做好相应的笔记。

在复习的时候,要大声地读出来。

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避免在课堂上走神。

三、椰壳效应:

找到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

有一个孩子因为挑食,每天吃得特别少。

她妈妈特别担心,有一次出门,看到一只精美的椰壳碗,就买回来送给孩子。

孩子收到碗后,非常开心,当天的饭量就大大增加了。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椰壳效应。

食物不变,只是改变吃饭的工具,却大大提高了孩子吃饭的兴趣。

父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利用椰壳效应,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利用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比较好奇和爱玩,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点,培养孩子的兴趣。

《妈妈教的数学》的作者孙路弘,小时候,有一次帮忙收电费。

发现收到的钱和实际预算相差3毛6,他妈妈就说:

你肯定把位置写错了。

孙路弘一看,真是自己写错了,于是非常奇怪地问妈妈:

你怎么知道我写错了?

妈妈说:

因为差3毛6,是9的倍数,肯定是位置写错了,不是加错了。

这句话勾起了孙路弘对数学的强烈兴趣,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变成数字的形式,比如清点饺子,走楼梯数台阶。

这些小事情让他不再恐惧数学公式,并爱上了数学。

还有一位妈妈,在家中用开小卖部的方法,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

这些方法都很值得借鉴。

比如:

想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可以通过跟孩子扮演书中角色的形式,让孩子对书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愿意主动阅读。

再比如:

孩子不喜欢上学,对老师有偏见,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喜欢老师的地方,比如老师会讲故事,老师唱歌好听,老师钢琴弹得好,老师开始重视孩子,在活动中会让孩子照顾其他小朋友等。

通过引导,让孩子喜欢上老师,不再抵触学习。

利用环境。

有研究表明:

干净整洁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忆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作为孩子的学习房,房间里面的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喜好。

让孩子愿意在房间里面呆着,并且安心学习。

另外,父母在家中,不要发生争吵,争吵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是没法专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因此,父母要注意给孩子制造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心理研究发现:

6岁是孩子的习惯形成期。

孩子上三四年级是他们的习惯定型期。

对于学龄期的孩子,父母要好好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引导他爱上学习,并帮他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未来会非常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