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0370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docx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摘要:

高中新课改革前单一固化的规定性课程改变为多样选择的菜单式课程,使课程资源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特别强调模块教学,每门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课题组认为在必修模块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获得,并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教学建议,通过教学案例设计展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在选修模块中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及发展的多元化,也提出了教学建议,注重多种资源的融合,整合优化实物与非实物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

推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拓展交流渠道;最后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资源应用的尝试。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应用

“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与必要的实施条件,主要包括教材文本资源、媒体设施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师生人力资源与学习辅助资源。

“开发和应用”既是对现有资源的有机整合、丰富提质,又是对缺失资源或潜在资源全面的开发。

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旨在使课程资源质量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理念赋予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更加重要的意义

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的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四省实施高中新课程,2005年起逐渐推广。

高中课程的改革立足于整体,涉及各个方面,具体要求体现在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随着高中课改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行为。

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

①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处在继承与发展、高考与课改、教与学、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交汇点上,甚至可以说是处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省、市、区县教研和培训的交汇点上。

研究并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一石三鸟的教育教学效益。

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既是常规教学必须研究的重点,也是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开展开发与应用课程资源的研究课题,符合教学的实际,能够满足学校的需要,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2.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块,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高中课程设计分为两大模块:

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设置模块是本次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亮点。

模块是为了明确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还为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

为了实现这些日标,必须树立正确课程资源观,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

3.关注“校情”、“师情”、“学情”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保证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基本条件和关键因素。

将课题优势转化为教学效益,体现课题的实践价值:

立足有效教学,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将课程改革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通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9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采取座谈的方法征求吉安一中全面落实学生素质教育的框架的意见,对目前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师生课程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分科形成调研报告。

制定研究方案,组建吉安一中新课程实践研究队伍;组织部分研究人员赴课改区等地参观考察,组织部分研究人员参加国家、省、市级高中新课程培训。

课题成员的分工

组长:

张辉寅(校长)

副组长:

杜映岚(副校长)蒋梅英(校长助理)

康昭标(科研处主任)熊君(科研处副主任)

职责:

研究决策本课题的有关重大问题,全面领导,作好经费、设施、设备保障工作。

主研人员:

语文:

袁定珠、康昭标、熊君、吴传柱数学:

贺姓芳、刘志乐

英语:

杜映岚、刘精铨物理:

李金凤

化学:

张辉寅、张青伟、胡金华生物:

熊国庆

历史:

刘金秀地理:

戴黎辉

政治:

蒋梅英、傅芳信息技术:

朱安民

美术:

杨晟音乐:

刘咏枫

体育:

邓胜忠

职责:

负责具体的课题研究,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收集资料、撰写材料,完成本课题确立的目标和内容,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实证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0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根据调研情况,从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两个板块一一落实研究内容,逐步形成研究成果。

开展第二阶段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撰写并发表相关的论文、调研报告、整理典型案例,力争把课题做好、做大。

所谓做好,是指各子课题负责人能够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丰富案例,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参考。

所谓做大,是指我们准备把研究成果集萃成一套4—6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面的丛书,把我学校研究的成果推向全市,乃至全省。

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高中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①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法研究课程资源的含义、特征、分类,课程资源开发的含义、利用途径等问题,以及课程资源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是为整个究提供理论背景、为实践调研提供理论参照,以更好地分析实践,发现问题。

②目前学校新课程学科资源开发与应用课程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选取吉安一中新课程实施的班级及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实施调查研究,分析目前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资源在认识上的误区,所遇到的困难、探寻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研究学校、教师与学生对课程资源的看法与做法,归纳成熟的好的经验做法,提炼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研究,增强学校对新课程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利于驾驭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方向,使我校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得以稳步、健康的推进,在省、市课改中据有一席之地。

通过研究,促进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深化对新课程的认识,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③研究人员深入课堂,探索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并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开发与应用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获取鲜活的一手资料。

建立优秀课例(件)资源库,吉安一中与金太阳教育网合作的开发高中新课程网上资源平台,提供学生配套学习用书。

为学生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撑,大面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顺利对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3.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将实证阶段的研究所得,选择适当时机到省内外调研,深化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成果。

参加全省课题研讨会,出示并交流研究成果、展示案例,宣传筹划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4.研究的实施流程

为了有效建设素材资源库,课题组分层次组建开发团队(如下图):

第一层次是全体实施新课程教师,为素材资源库提供教学素材,同时他们又是素材资源库的使用者。

第二层次是成立教师读书研修班。

一方面通过研修培育新课程教育理念,浓厚我校科研氛围;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依托这一群体,整理加工素材,建设素材资源库——课题组主要开发团队(人数为21人)。

第三层次将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分成网络开发、试题命制、新课程攻关等三个小组(即课题组核心开发团队)。

网络开发小组主要负责资源库网络资源搜集分类以及技术维护;试题命制小组主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整理、开发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试题资源;新课程攻关小组主要负责素材的整合应用,整合出适应课堂教学素材资源并进行应用。

合理的分工,既促进了资源的优势共享,又促进了成员的专业成长。

5.课题研究的方法运用

课题写作过程中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组成员在中国知网采用模糊“课程资源的开发”查找,在查找了大量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加以分析,评述目前对课程资源问题研究的得失,并借此明确本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在学科课程研究中文献研究比较熟练,表现教师对文献查找已经具备一定的文献研究水平。

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的写作是建立在问卷所得的数据和素材上,各学科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吉安一中部分中学相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教师、学生对学科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感悟。

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访谈法:

利用回收的问卷为线索,选取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有心得体会的教师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访谈及追踪教学等方法获得较为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者系统而公开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交流,使新课程的专业理论同实践相互结合,在研究与探索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辅导资料,教学与编著齐飞,受益匪浅。

初步完成整套学科的同步辅导系列和高考系列产品的开发。

三、研究成果

①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以“一导、二让、三进、四变”为行动策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为教改目标。

“一导、二让、三进、四变”行动策略具体如下:

一导:

倡导教师为学生创设“发现——探究”的学习氛围;二让:

让学生主动探究新问题,让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三进:

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把方法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把创新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创造。

四变:

变教师强制管理为主为和谐民主管理为主,变教师灌输式讲授为主为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变“一刀切”教学为主为“分层教学”为主,变终结性评价为主为形成性评价为主。

在实施行动策略,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政治课:

应用动画、影像、图像、图形、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体素材,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语文课:

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以阅读和写作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认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开展四项活动:

每天一句名言,每周一篇作文,每周一篇随笔(剪评),每月一次测评。

开发学能资源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下图:

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自读感知,鼓励质疑→精读论辩,合作探究→拓展训练,大胆创新。

数学课: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三个发展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激发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活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励创新精神。

英语课:

加强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方式,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强化听说,让学生亲密接触英语。

早自修通过广播训练听力,课堂利用多媒体播放英语VCD,晚自修让他们自选资料,自主学习,强化听说能力。

物理课:

“五字诀”强化探究式实验引导探究。

“看”是看一些实验现象;“想”是看后让学生思考,总结实验现象的规律和原理;“说”是让学生自己总结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训练总结、表达的能力;“做”是按照学生自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设计一个实验,自己来实践,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练”是根据所学的原理知识规律,结合实际问题或练习题,来训练解题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

师生互动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或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不把结论、规律给与学生,让学生去用实验验证,而是先把真实的物质和现象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形成规律。

生物课:

“突出”三性“,加强互动。

教学活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的广泛性和教学进程的开放性,加强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历史课:

四个“注重”培养多种能力,采取即教学活动中注重过程性、注重个性化、注重激励性、注重多样性。

地理课:

多采用生动形象的图象、视频资料,逐步形成了融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于一体的现代学习方式。

体育课:

“乐学善练”,“四动三会”。

“四动”即想动、敢动、爱动、能动,“三会”即会练、会判、会赏。

信息技术:

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方案、动手制作课件,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实践。

②创造性开发教材资源:

分析、改进、整合三个环节

③扬长避短、合作共享:

协同开发教师教学资源

④善于发现、及时捕捉:

动态开发学生资源

⑤以“三节”活动为平台,检阅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潜能,全方位开发社团资源

科技节:

在科技节活动中,主要围绕“科学”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庐陵讲坛、科技小制作、学科征题大赛、小说创作、电脑绘画等。

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突出科技教育。

从学生的素养出发,强调文理交融、综合发展。

体育节:

为在深层次上不断更新素质教育理念,学校创新体育运动模式,把10月份定为校体育节,并引进阳光体育理念,把阳光体育成功地应用于校园体育节各项活动中,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艺术节: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我校办学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一次“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强化团队精神,渲染艺术氛围,展我青春风采,亮我多彩人生”主题活动,她全面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为我校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有效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以艺育德、以艺启智、以艺怡情,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她既为学生们提供了释放激情、放飞心情的平台,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也丰富了校园生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营造了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高艺术素质、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⑥“科研三动”新方法形成以研促教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格局

我们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实施“科研兴校”“名师强校”发展战略,科研领先,教有特色,做研究型教师。

坚持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创新,采取机制推动、课题带动、氛围促动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一个支点支撑:

以课堂教学研究和交流为支点。

学校评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工作中,把教师开设各类公开课和在研究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等作为重要的评聘条件和考核标准。

两种形式互动:

教学展示与校本培训互动。

作为一项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其中包括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研究课”、党员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优质课”和新教师的“汇报课”。

三条主线贯穿:

贯穿科研工作始终。

课题申报→开题→检查→结题评定;听课→议课→评课→听课;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总结→展示。

⑦梳理整合个人资源,完善教学资源系统

教师依教材的目录编排的顺序,以“教案、课件、练习、试卷”模式分类整合各种资源,吸纳异质与新机,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资源体系。

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等合作出版新课程新练习系列13本。

课题组系统整理我校省级、市级新课程优质课比赛或省、市学科带头人优质课展示的优秀课例。

课题组成功完成7个校本教材的开发:

校庆组:

《吉安一中校志》综合组:

《寻找那片芳草地》

语文组:

《火传薪继映庐陵》英语组:

《英美文学简史》

化学组:

《我们身边的化学》地理组:

《生活与地理》

生物组:

《校园植物与家居美化》《传统发酵与地方风味食品制法》

历史组:

《庐陵文化》

四、成果与推广

1.为下一届的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提供了四个着力点

面对新课程,教师最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他自己,要改变自己的认识——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专家等其他人,送给实验新课程的教师们一句“我思故我教”。

其一,改变认识。

包括对普通高中定位、性质、功能、目标的认识,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对课程本身的认识。

比如对课程,究竟是教材还是机会;对教材,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二度开发”如何做。

这都需要老师在实践中改变认识。

其二,解决知识难点。

对于新课程中新增的学科知识,自己以前从未学过,有的老师在抱怨或发牢骚,这都于事无补,倒不如面对现实主动补课。

大多数老师都是通过了正规院校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相信能很快补上所需要的新知识。

其三,解决技能难题。

在技能上,许多老师的主要问题是课程技能严重不足:

如何改造教学设计为课程设计,怎样撰写各个模块的《课程纲要》,怎样基于课程标准来设定叙写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开展合理地实施、设计评价方案这四大要素……这些技能在过去师范院校学习时都很少接触,现在必须依靠培训和自主学习来补习。

让自己越早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就越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其四,独立思考。

老师不是面对“流水线”上的物品,而是面对着活生生的一个个独立的人,所有的判断和决策都需要自己做出。

在新课程中,他是一个“设计者+施工者”的角色,所以,不要过分迷信专家、迷信教材,要自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具备哪些条件和素质,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自己能做到什么,怎么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上出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

2.聚焦课堂——做好课堂教学的底线

学校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上,通过观念提升、课案研究、典型引领、观课评课、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常抓不懈,日新月异,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和境界。

好课,就是达到课程标准的课,做好课堂教学的底线就是好老师。

课题组认为聚焦课堂包括四个维度:

一是学生学习,首先应关注学生想不想学、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二是教师教学,教师如何教,不是关注教师“如何表演”,重点关注教师如何基于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三是学科性质,追问这堂课是什么课,如何体现该学科的立场;四是课堂文化,由观课者陈述对一堂课的整体感觉,关注课堂行为背后的隐喻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传递还是思维,是关爱还是创新等等。

让课堂的分析真正促进学生学习,帮助教师发现自己,这样才能提升听课评课的专业化水平。

3.与出版社合作开发新课程

本课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积累了好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逐步在教学辅导书的开发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做出一定的成绩。

政治组与21世纪出版社合作开发选修教材的新课程新练习同步辅导书、地理组与21世纪出版社合作开发选修教材的新课程新练习同步辅导书、化学组与江西金太阳合作开发新课标选修6实验化学的《新课程规范导学案》、各学科组与江西金太阳合作开发2011年新课标总复习资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钟启泉、崔允淳.《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温淑香等.《挖掘生物课程资源,体现新课标理念》.中国生物课程网,200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