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0275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上复习提纲

第一章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节

1、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2、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滥用科学发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1.2

1、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使用滴管时要注意:

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滴管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4、常识:

20滴水的体积约为1ml。

5、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经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内容和范围。

6、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用正确的方法处理。

若被烧伤或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若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7、学校实验室的仪器中,用来加热的是_酒精灯__,取用少量固体药品的是_药匙_,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胶头滴管_,用作少量物体反应的容器的是_试管_,常用来搅拌的是__玻璃棒_。

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的是_量筒_,用于配制溶液、反应容器的是_烧杯__。

用于测量物体温度的是_温度计_。

8、酒精灯的火焰由外到内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通常用外焰进行加热。

不能(能或不能)用另一盏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不能(能或不能)用嘴巴吹灭酒精灯。

能(能或不能)用灯帽盖上熄灭酒精灯。

不能(能或不能)用鼻子直接闻化学药品。

用试剂瓶倒试剂时,瓶塞要倒放,倒试剂时,标签要向手心。

第二节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要测量物体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其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

3、长度单位的换算:

1千米=105厘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纳米=10-9米。

学生用尺测得科学课本长18.30(填18.3、18.30、或18)厘米

4、测量长度的工具常用刻度尺。

使用前必须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面垂直。

5、一个正确的读数必须有测量值、估计值和单位共同组成,缺一不可。

6、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

用一根质软、易弯曲、没弹性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组合法(卡尺法):

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

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4)以轮代展—--替代以法。

如:

1.用刻度尺测出自行车车轮的周长L。

2.推着自行车从学校到家里,数出车轮转过的圈数n。

3.算出学校到家的距离:

S=nL

7、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为L,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

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L,除以20。

第三节

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2、测量液体体积时,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3、使用时,首先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前,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

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4、使用量筒读数时: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5、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

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

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6、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我们一般用排水法测体积。

7、排水法测不规则的小物体的体积(小石块的体积):

1)测出一定的水的体积为V1。

2)把待测物放出水中,然后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为V2。

3)把两者相减的差即为待测物体积V=V2-V1。

8、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而又放不进量筒的物体(譬如皇冠)的体积呢?

(溢水法)

第四节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刻度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4、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等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读作“零下4.7摄氏度”

4、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

5、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C,使用前必须先甩一甩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常用温度计

体温计

最小刻度(分度值)

一般为1°C

0.1°C

刻度范围

一般为0~100°C

35~42°C

结构

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玻璃管内径粗细均匀

(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

(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

读数时

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

第五节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六个环节)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第一节

1.放大镜的构造: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功能:

具有放大观察物体的功能。

观察到的是被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2.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有冬眠和夏眠的生活习性,它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对农林作物有害。

蜗牛有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组成,蜗牛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没有听觉。

3、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区别是:

有无生命。

生物体的基本特征是

.有应激性

.能生长

.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

.一般由细胞构成(除病毒)

.能生殖和发育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获取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需要摄取食物;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

第二节

1、罗伯特。

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

2、细胞学说基本内容是: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4、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植物

细胞

细胞壁

由纤维素组成,保护、支持细胞

细胞膜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

叶绿体

光合作用场所,内含叶绿素

液泡

内有细胞液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所共有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结构:

(1)

(2)(3)

(4)(5)(6)

5、显微镜的构造:

(1)

(2)(3)(4)

(5)(6)(7)(8)、(9)

(10)(11)(12)(13)(14)

6、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等过程。

(1)安放:

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左前方。

(2)对光:

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反光镜(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

把观察物体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通光孔;

(4)调焦:

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倒像。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注意:

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物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装片往左下方移动。

8、使用高倍物镜的方法:

(1)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

(2)转动物镜转换器,让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3)调节光线强弱;(4)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像清晰。

(注意:

此过程不能动粗准焦螺旋)

9、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

用纱布把载玻片擦干净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③用镊子撕下一小片洋葱内表皮④把洋葱内表皮浸入清水中展平⑤盖上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另一边以45o再慢慢盖上)防止气泡产生⑥在盖玻片一侧滴红墨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

10、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注意: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避免上皮细胞吸水胀破)染色:

滴加亚甲基蓝溶液

11、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应该重新制作装片,把洋葱表皮展平;有黑色圆圈,可能是因为装片中有气泡,应该重新制作装片,避免产生气泡。

第三节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1)细胞分裂: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后它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

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数目增加,使得个体数目增加;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数目增加但个体数目不变。

(2)细胞生长:

刚分裂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它们能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

不断长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细胞体积增大。

(3)细胞分化:

细胞分裂成子细胞后,有的子细胞长大后继续分裂,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

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即形成不同的组织。

3、许多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的细胞群形成同一种组织。

4、植物组织

组织名称

功能

分布

保护组织

保护作用

根、茎、叶的表皮

营养组织

制造、储存营养物质

叶肉

机械组织

支撑、保护

分生组织

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茎等的顶端

输导组织

输送水份、无机盐及营养物质

叶脉(导管、筛管)

A保护组织B输导组织C营养组织D机械组织E分生组织

5、动物组织

动物组织

结构特点

分布

功能

上皮组织

由排列密集的上皮细胞构成

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

保护、分泌、吸收

结缔组织

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形态多样,分布广

血液、软骨、肌腱等

运输、支持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构成分三种: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

收缩、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构成

在脑、脊髓、神经中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神经组织D肌肉组织

6、皮肤由外到内分为三层: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表皮由上皮组织构成;血液由结缔组织构成;神经末梢、触觉小体由神经组织构成;立毛肌由肌肉组织构成。

皮下组织主要有脂肪组成,能缓冲撞击,并储藏能量。

7、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

(1)营养器官:

根、茎、叶

(2)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8、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9、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10、系统是功能相近的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如所有的消化器官的总称为消化系统,人体有八大系统,分别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这八大系统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而协同工作的。

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使得人体形成一个整体,并能及时对环境作出反应。

11、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四节

1、科学分类的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

2、林耐的生物学分类等级(从高到低):

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是分类的最高等级,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小、最基本单位。

分类等级越高:

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种类越多。

常用的检索表是二岐分类检索表。

3、根据有无脊椎骨,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1)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

动物分类

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原生动物

单细胞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

腔肠动物

摄食和排泄不分口,身体辐射对称

水母、海蛰、海葵、珊瑚、水螅

扁形动物

摄食和排泄不分口,身体背腹扁平

涡虫、血吸虫

线形动物

长而薄的体型,身体线形,不分节

蛔虫、钩虫、蛲虫

环节动物

长而薄的体型,身体有许多体节

蚯蚓、蚂蝗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大多数有贝壳

蜗牛、螺、蚌、乌贼

节肢动物

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

蚱蜢、虾、蜘蛛、蜈蚣、蝴蝶、蝗虫

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

海星、海参、海胆

(3)整个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是哺乳动物,最低等的是原生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

(4)幼体发育首先摆脱水的环境,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爬行动物

(5)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家族。

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体内没有骨骼,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酪。

第五节

植物根据有无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有: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无种子植物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它们的区别如下:

 

被子植物:

苹果、橘子等自然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裸子植物:

松、杉、柏、银杏、铁树等;蕨类植物:

蕨、胎生狗脊等;苔藓植物:

地钱、葫芦藓等;藻类植物:

紫菜、海带、水绵等。

第六节

1、单细胞生物:

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如衣藻和草履虫等。

2、单细胞植物:

衣藻、蓝藻等。

原因是细胞内有叶绿体,靠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单细胞动物:

草履虫、变形虫。

无叶绿体,靠口沟摄取现成的养料。

3、在多种多样的多细胞生物中,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为苔藓植物,最高等的植物为被子植物,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为海绵动物,种类最多的动物为昆虫。

4、大多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

丧失了栖息地造成的。

5、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惜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称为自然保护区。

6、地球上,生物物种多样性复杂程度较高的区域都位于温暖地带,如热带雨林

7、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对比

衣藻

洋葱表皮细胞

相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

眼点(感光)、鞭毛(运动)伸缩泡(排泄)有叶绿体

无眼点、鞭毛、伸缩泡

没有叶绿体

衣藻与草履虫的对比

衣藻

草履虫

相同点

都是单细胞生物(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

有细胞壁,属于植物

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属于动物

靠口沟摄取食物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

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

(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5.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纬线和纬度:

(1)纬线:

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

(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30°

30°—60°

60°—90°

(3)北纬、南纬各有90°。

2.经线和经度

(1)经线:

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

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3)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3.东西半球的划分

(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西半球(向西走):

20°W—160°W,180°—160°E

东半球(向东走):

20°W—0°,20°E—160°E

(3)160°—180°永远属于西半球;0°—20°永远属于东半球。

(4)注意:

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二.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1.比例尺:

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

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

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2.方向:

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

指向标指示(北方)。

(4)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

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常用的8个方向:

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3.图例和标记

图上常用的图例有:

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

岩石种类

形成原因

特征

常见类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明显矿物晶体颗粒、气

孔或柱状结构

玄武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沉积岩

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

固化而成

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

化石。

石灰岩、砂岩

页岩、砾岩

变质岩

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

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

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片状的结构

大理岩、板岩

片麻岩

2.岩石的应用:

建筑材料(大理石、花岗岩),工艺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科院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壳变动:

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褶皱:

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

断层:

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

2.火山: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

气体(SO2)、熔岩流、火山灰

(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

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3.地震:

(1)地震成因是:

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3)分布:

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4)防震自救的措施:

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五节泥石流

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原因: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

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

坏力巨大。

4.危害:

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

流,毁坏房屋建筑。

5.防御措施:

(1)应急措施: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

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2)防御措施:

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

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

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3.板快构造学说:

(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

1.地形的类型

丘陵——地面起伏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

平原——地面宽大,起伏较小,海拔明显较低,相对高度小(200米以下)

山地——地面起伏明显,海拔高度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

高原——顶面较大,起伏小,海拔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

盆地——周围山脉,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

把海拔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