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0191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 3.docx

实验二萌发麦苗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预习报告3

实验二萌发麦苗中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及水溶性蛋白的Folin-酚法测定

杨明轩1102040128(同组成员:

黄文君)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1.1研究背景

生命活动依赖于一系列有序的生理生化反应,而这些生化反应的高效有序进行离不开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酶。

在20世纪上半叶,酶的发现成为生物化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之一。

对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细胞新陈代谢的奥秘,而且有许多实际应用价值。

酶学理论和酶制品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作物育种、药物设计、食品加工、工业发酵、纺织印染等领域。

因而,对酶的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对于酶活力的测定便是对酶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在农业生产领域,小麦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其淀粉的许多特性优于玉米淀粉。

而小麦中又含有许多酶,这些酶在小麦发芽时酶活力都有很大改变,与种子的萌发情况息息相关。

在小麦萌发过程中,小麦种子中含有的a-型和b-型两种淀粉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a-淀粉酶能够水解种子中的a-1,4,-葡萄糖苷键,是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成的,它可使淀粉糊的粘度迅速下降,起“液化”的作用。

b-淀粉酶是一种外切酶,作用于淀粉时,能够从淀粉分子非还原性末端切开a-1,4-糖苷键,水解时沿着淀粉链每次水解掉两个葡萄糖单位,生成麦芽糖。

基于两种酶现有的作用位点和机制,我们认为它们处于协同作用的相互关系,本实验以期设计实验测定a和b两型淀粉酶以及总酶的酶活性,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同时判断用该方法得出b—淀粉酶活性是否合理,以为今后测定酶活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此背景,本实验计划探究测定小麦萌发幼苗淀粉酶酶活的方法。

同时,本实验还设计了通过Folin-酚法对萌发麦苗种子水溶性总蛋白进行测定。

小麦中提取出来的蛋白、小麦蛋白和胶原蛋白为面粉中的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成,对食品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1.2研究目的

本实验通过采用小麦萌发幼苗为原料,设计实验测定淀粉酶的酶活力。

通过以淀粉酶为对象,在对酶活实验的具体设计细节的讨论和分析上,明确同种生物不同种的酶活测定方法上的不同,学习测定酶活力的常规测定方法。

同时在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中,对folin_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技术已经掌握的基础上,本次实验通过对萌发麦苗种子水溶性总蛋白的测定,意在完成对a-淀粉酶和(a-+b-)总酶比活的计算

二、实验原理

2.1酶活力测定

我们将酶催化某一反应的能力用酶活力来表示,这是酶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根据酶活力测定的三个基本原则—测定值为反应初速度;底物量远超过酶量;在最适宜条件下测定—对萌发小麦种子进行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具体为在最适宜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测定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产物麦芽糖的产生速率,来表示淀粉酶的催化能力。

根据酶活测定基本原则可知,测酶活力要测定酶促反应速度,酶反应速度越大,酶活力越高。

因为产物的量、酶的失活等都会影响酶促反应后期的速度,而每个时期酶的作用机制是一样的,所以使底物量大于酶量,使酶促反应一直处于零级阶段,则酶促反应速度只与酶量有关。

测定初速度,即可准确得出酶的催化活力。

然而实际上酶促反应初速度非常难以获得,但鉴于最初数分钟反应时间内底物浓度一般小于5%,此时产物生成量几乎与时间成正比,可认为是酶促反应初速度。

因此本实验中以5min为反应时间测定该时间范围内淀粉酶催化生成还原糖的量。

从酶活表示标准上来说,酶促反应速度可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在实际酶活力测定中一般测定产物的增加量。

在本实验中,用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小麦萌发幼苗中麦芽糖生成的量来表示酶活力,规定酶活力单位为:

每分钟每克鲜重麦种所催化生成的麦芽糖毫克数(毫克麦芽糖·克-1鲜重·分钟-1)。

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同时存在于萌发小麦幼苗中。

β-淀粉酶不耐热,在75℃下易钝化,而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发生钝化。

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在测定时钝化其中之一,就可测出另一个的活力。

本实验加热骤冷钝化β-淀粉酶的前提下测出α-淀粉酶的活力,再用非钝化条件下测定的酶总活力得出β-淀粉酶的酶活力。

本实验测酶活以产物的生成量表示,利用淀粉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可以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生成在520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的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该物质的颜色深浅与水解产物的还原性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基于此规律,用已知浓度的麦芽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充分反应后制作标准曲线,用比色法确定小麦幼苗材料生成的麦芽糖的量,以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小麦萌发幼苗中麦芽糖生成的量来表示酶活力。

该物质的颜色深浅与水解产物的还原性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基于此规律,用已知浓度的麦芽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充分反应后制作标准曲线,用比色法确定小麦幼苗材料生成的麦芽糖的量,以单位时间单位重量小麦萌发幼苗中麦芽糖生成的量来表示酶活力。

2.2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而对于Folin-酚法测定萌发麦苗水溶性总蛋白含量实验,通过实验一可知Folin-酚法是一种灵敏度极高,可快速简便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其已广泛应用与水溶性蛋白质的测定。

该方法根据蛋白质含羟基的氨基酸侧链基团与Folin-酚试剂形成蓝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含羟基氨基酸含量成正比,而含羟基氨基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故可在650nm波长下测量消光值,用于蛋白质含量测定。

2.3比色法

比色法是物质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简单地说,这种方法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是一种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比色法以朗伯-比尔定律为基础即:

A=εbc,

(A为吸光度,c为待测物质浓度)

依据溶液的光吸收值与其浓度成正比,来确定溶液浓度。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快速,并对样品基本没有消耗。

比色分析对显色反应的基本要求是:

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

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和控制好适宜的反应条件,是比色分析的关键。

三、仪器与试剂

3.1实验设备:

电热恒温水浴锅(天津市中环实验电炉有限公司)

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TDL-40B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722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总厂)

架盘药物天平(常熟市双杰仪器总厂)

移液器(大龙)

3.1实验器皿:

离心管、研钵、容量瓶(50mL×1,100mL×1)、具塞试管及大白管若干

3.3实验试剂:

(1)1%淀粉溶液:

称取1g可溶性淀粉,加入80ml蒸馏水,在电磁炉上加热溶解,待冷却后定容至100ml。

放在40度水浴锅中待用。

(2)pH5.6的柠檬缓冲液:

A液—称取柠檬酸20.01g,溶解后定容至1L;

B液—称取柠檬酸29.41g,溶解后定容至1L;

取A液5.5ml、B液14.5ml混匀,即为pH=5.5的柠檬酸缓冲液

(3)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

称取3,5-二硝基水杨酸1.00g,溶于20ml1M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50ml蒸馏水,再加入30g酒石酸钾钠,待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盖紧瓶塞以防二氧化碳进入。

(4)麦芽糖标准液(1mg/ml):

称取0.100g麦芽糖,溶于少量蒸馏水中,移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至100ml。

(5)0.4MNaOH

(6)250ug/ml标准牛血清蛋白溶液、试剂甲、试剂乙

(7)蒸馏水

3.4实验材料:

2g小麦种子(芽长1cm以上)

四、实验步骤

4.1萌发麦苗淀粉酶活力测定

4.1.1酶液的制备:

称取2g萌发小麦种子,加石英砂、蒸馏水研磨成匀浆,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约40ml,室温浸提15-20min,定容到刻度混匀,将浊液倒入离心管内,3500rad/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备用。

4.1.2α-淀粉酶活性、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总活性测定:

4.1.2.1α-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总酶制备:

分别取4只具塞试管(2只对照,2只测定),一共8只,按下表加入试剂,进行相关操作。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α-及β-淀粉酶活性测定

对照管

测定管

对照管

测定管

1

2

3

4

5

6

7

8

各酶提取液1ml

各管加1ml稀释后酶液(5ml稀释至100ml)

70℃恒温水浴15min,取出立即冰浴冷却

各加1mlpH=5.6柠檬酸缓冲液

40℃(±0.5℃)恒温水浴保温15min

各加4ml0.4MNaOH

各加4ml0.4MNaOH

各加40℃预热的淀粉液2ml

40℃准确保温5min

各加4ml0.4MNaOH,摇匀

各加4ml0.4MNaOH,摇匀

取各管中溶液1ml,分别放入15ml具塞刻度试管

4.1.2.2标准曲线的制作及α-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总酶测定:

取7个15ml具塞刻度试管编号为9-15,并取4.1.2.1已制备好的α-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总酶样液(编号为1-8)同时同步按下表加入相应试剂,进行相关操作。

管号

1

2

3

4

5

6

7

8-15

麦芽糖标准液

0.0

0.1

0.3

0.5

0.7

0.9

1.0

蒸馏水(ml)

1.0

0.9

0.7

0.5

0.3

0.1

0.0

加入1ml3,5-二硝基水杨酸,混匀

沸水浴5min,冷却,稀释至15ml,混匀

分光光度计OD520下比色,记录消光值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

4.2小麦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4.2.1样品制备:

取4.1.1制备的蛋白提取液即为本实验蛋白样液。

4.2.2样品液浓度粗测:

取7组具塞试管,分别依照如下列表对样品蛋白液进行稀释并测定其OD650

管号

1

2

3

4

5

6

7

稀释倍数

空白组

1

2

4

5

10

20

样品液(ml)

0

1

0.5

0.25

0.2

0.1

0.05

蒸馏水(ml)

1

0

0.5

0.75

0.8

0.9

0.95

试剂甲

各5ml,混匀,室温10mim

试剂乙

各0.5ml,立即混匀,室温30mim,2h之内稳定

根据OD值确定样液合适的稀释倍数(大致应为0.2-0.8之间)

4.2.3标准溶液浓度的确定及测定

将1mg/mlBSA原液1ml稀释成250μg/ml,取6组具塞试管依次按照下表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BSA标准蛋白使用液。

同时根据4.2.2中确定的样品稀释浓度,配制3管最佳稀释浓度的样液,同时向标准蛋白使用液及样液中加入试剂甲各5ml后混匀,室温10mim,再加入试剂乙各0.5ml,立即混匀,室温30mim,于722分光光度计测量OD650。

绘制标准曲线。

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250μg/mlBSA原液(ml)

0

0.2

0.4

0.6

0.8

1.0

样品稀释液各1ml

蒸馏水(ml)

1.0

0.8

0.6

0.4

0.2

0

试剂甲

各5ml,混匀,室温10mim

试剂乙

各0.5ml,立即混匀,室温30mim,2h之内稳定

五、数据记录

5.1萌发麦苗淀粉酶活力测定

5.1.1麦芽糖标准曲线数据

管号

1

2

3

4

5

6

7

OD520

0.000

0.031

0.170

0.307

0.438

0.572

0.650

表1麦芽糖标准曲线数据表

5.1.2α-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总酶数据

管号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α-及β-淀粉酶活性测定

对照管

测定管

对照管

测定管

8

9

10

11

12

13

14

15

OD520

0.396

0.406

0.592

0.584

0.163

0.157

0.299

0.300

表2酶活测定数据表

5.2小麦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5.2.1样液稀释浓度预实验

管号

1

2

3

4

5

6

7

稀释倍数

空白组

1

2

4

5

10

20

OD650

0.000

1.411

0.806

0.465

0.395

0.210

0.119

表3样液稀释平行测定数据表(预实验)

如上表数据,本次实验所用样液为第4管即将原蛋白母液稀释4倍后的样液使用液。

5.2.1BSA标准曲线及最佳样液使用液数据

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OD650

0.000

0.122

0.289

0.380

0.472

0.569

0.455

0.462

0.463

表4BSA标准液数据表

六、结果计算

6.1对萌发麦苗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由标准曲线可见,显著性R²=0.9953,线性拟合程度较好,麦芽糖溶液吸光值与其浓度基本呈正比例关系。

类别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α-及β-淀粉酶活性测定

对照管

测定管

对照管

测定管

8

9

10

11

12

13

14

15

OD520

0.396

0.406

0.592

0.584

0.163

0.157

0.299

0.300

平均值

0.401

0.588

0.160

0.2995

麦芽糖浓度(mg/ml)

0.6329

0.9280

0.2525

0.4727

样品稀释体积——50*8

样品稀释总体积——50*20*8

由上式带入数据计算得:

项目

α-淀粉酶

α-淀粉酶及β-淀粉酶

活性

11.8056

176.1364

6.2小麦水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由上图可知,Folin-酚法测定BSA标准工作曲线R2=0.9834,相关系数较好,即OD值与BSA标准使用液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关系。

稀释4倍后的待测液

1

2

3

OD650

0.455

0.462

0.463

平均值

0.460

蛋白浓度(ug/ml)

191.6667

由公式带入数据计算可得:

七、结论及分析

7.1由6.1关于萌发麦苗淀粉酶活力的测定中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活性比较,通过数据可知,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在萌发麦苗中对植株生长及淀粉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等二糖分子供植株进一步分解供能。

7.2由通过对α-淀粉酶活性与α-及β-淀粉酶总活性的测定数据比较,可知两者配合后的活力较单一α-淀粉酶活性增强大约15倍。

并且通过实验计算公式,似乎证明了β-淀粉酶在植株体内具有极高酶活力(根据已有数据及公式计算,可得β-淀粉酶较α-淀粉酶活性“高”14倍)。

然而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认为在植株体内α-与β-淀粉酶两者属于协同机制作用,即两者需要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淀粉链才可以最大效率的发挥酶活力。

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链内部的α-1,4糖苷键,降解直链淀粉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降解支链淀粉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和α-极限糊精。

β-淀粉酶是一种外切葡糖苷酶,从淀粉的非还原端切开α-1,4糖苷键,逐个除去二糖单位,象直链淀粉那样没有分支的底物能完全分解得到麦芽糖和少量的葡萄糖。

作用于支链淀粉或葡聚糖的时候,切断至α-1,6-键的前面反应就停止了,因此生成分子量比较大的极限糊精。

从作用机理看,同等时间内β-淀粉酶作用产生的还原糖含量应该比α-淀粉酶作用产生的还原糖含量低。

其次,α-淀粉酶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含量由少变多,β—淀粉酶在休眠种子中存在,若其酶活与β-淀粉酶相去甚远,则如何启动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供给幼苗养分的萌发过程?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之间应是协同作用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加和。

但是在一些文献里,在要求精度不高的前提下,我们也见到了有直接用通过测定α-及α、β总淀粉酶活性,再通过两者相减得β-淀粉酶活性的应用,初步分析认为此做法只是在粗测过程中且确实是在萌发中β淀粉酶作用要高于α淀粉酶的前提(如玉米种子萌发)。

7.3在酶活测定中对照管的吸光值不为零,这是因为淀粉酶母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来自于种子自身代谢已经产生的麦芽糖,这是没有办法排除的,因而我们在设计计算酶活时要用实验组的麦芽糖浓度值减去对照组的麦芽糖浓度值,通过差减法得出在5min中内淀粉酶分解麦芽糖的量,从而得出相关淀粉酶活性。

7.4由6.2的数据结果可看出,小麦萌发幼苗全株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是非常少的,而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淀粉酶即是蛋白质,可见淀粉酶在萌发麦苗中的含量就更少了。

7.5本实验中关于Folin-酚法测定水溶性蛋白过程中,鉴于通过预实验数据,选择对样液母液稀释4倍管进行测定,但是在测定过程中发现本次实验中BSA标准使用液测定的工作曲线相对于实验一测定曲线普遍偏低,导致所选样液使用液OD值偏向于曲线上端,对于实验结果精确性有一定的影响。

初步分析原因为:

每次实验均有因系统及环境不同导致的系统误差,这点在比色法测定蛋白含量实验中尤为突出,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样液使用液浓度是在正式测定前需要确定的核心工作。

7.6通过对未知样液的蛋白浓度测定,加深了对于比色法的应用理解,对今后测量其他物质如盐离子等物质测定建立了基础的测定原则—平行性,深刻的理解对于比色法及酶活实验中平行性对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的重要性。

八、思考题

1、完成这次小小的蛋白含量测定实验从设计到实施完成的自我经验总结。

本次自主实验前,根据实验一中因为测定的样液OD值并没有很好的落在所绘制的标准工作曲线内,总结原因为对样液的蛋白的浓度没有能够做出一个初步的断定。

因此鉴于本次实验前期对样液蛋白浓度也没有一个大体的判定,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测算样液蛋白浓度的预实验,但是因为对一组平行实验的理解并不到位,所以忽略了系统误差在比色法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导致虽然做了相关的预实验确定大致的稀释倍数,但是因为本次实验中标准工作曲线也测定偏小,因此将根据实验一经验对照选定的稀释样液使用液依旧处于标准工作曲线的2/3部位,对于测定结果造成一定误差。

对此改进措施为:

对于未知的物质应用比色法测量时,应通过通过预实验确定2-3组样液适宜浓度,为了保证实验整体的平行性,虽然后续操作较为麻烦但是本着精准原则还是需要设立多组样液浓度。

另外对于标准工作曲线测定,不能利用以往实验数据,除非实验结果中R值非常接近1(即精确度达到四个9)。

2、从酶活测定的相关实验结果判断本次实验设计的酶活测定样品稀释倍数是否合理?

为什么?

合理。

因为首先老师在预习实验报告中已经说明了对于酶活样品浓度做过预实验,同时根据后期数据处理,其OD值能够很好的落在标准工作曲线内中间区域,能够很好地保证测定的数据精确性。

3、众多测定淀粉酶活力的实验设计中一般均是采取钝化-淀粉酶的活力而测-淀粉酶和测总酶活力的策略,为何不采取钝化-淀粉酶活力去测-淀粉酶活力呢?

这种设计思路说明什麽?

首先,b-淀粉酶较a-淀粉酶不耐高温,可以通过简单的加热恒温钝化b-淀粉酶从而测定a-淀粉酶酶活。

该方法对实验操作要求较低。

热钝化b-淀粉酶是体系外加热然后骤冷保证b-淀粉酶在后续最适温度和最适pH环境下不会复性,继续a-淀粉酶的测定;而不耐酸的a-淀粉酶的钝化必须在体系内进行,后续测定b-淀粉酶又必须调节pH至5.6,对于a-淀粉酶可能会使其复性,从而干扰结果。

说明在实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理论上的可行性必须通过实际中的可操作性来实现。

4、-淀粉酶活性测定时70℃水浴为何要严格保温15分钟?

保温后为什么要立即于冰浴中骤冷?

而经如此处理,为什么在随后的40℃温浴和酶促反应中就能保证-淀粉酶不会再参与催化反应。

70℃水浴严格保温15分钟是为了让β—淀粉酶彻底失活,由β—淀粉酶的酶学性质可知,β-淀粉酶不耐热,在75℃下易钝化,因而70℃水浴即为了让其钝化,而高温时间太短无法保证β—淀粉酶完全失活,而15min加热对α—淀粉酶影响不大,α-淀粉酶仍有活性。

为防止其变性条件消失后复性,保温后立即入冰浴中骤冷,使其被破坏的β-淀粉酶的空间构象结构停留在这一阶段,避免发生在有可能的适宜条件下再重新恢复其有效空间构象从而恢复活性。

因此,经此处理后在随后的40℃温浴和酶促反应中就能保证b-淀粉酶不会再参与催化反应。

5、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一般都是生理温度)和最适保存温度(一般0℃以下)为什么不一样?

而这两个状态都是需要维护酶的空间结构。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温度敏感是酶的一个重要特性,提高温度可以提高酶促反应速度,但另一方面,酶的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酶的反应机制是底物与活性中心的结合,要维持酶的活性中心稳定和正常的空间构象,需要适宜的温和的条件。

因而超过一定温度后,会加速酶蛋白的变性速度,反应速度会下降。

因而,酶有一个最适的反应温度,在这个最适温度下,酶活力最高,酶促反应速率最大。

但要保存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存良好的酶活。

酶的稳定性与温度也有关系,最适温度下酶分子比较活跃,且溶液中的酶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很难长期保存而不丧失其活性,高温下更不稳定,酶的空间结构会遭到破坏。

而低温条件不破坏酶的结构,且低温使分子运动减弱,酶和底物结合率降低,酶活性降低,达到保存的要求,在提高温度后,酶又能恢复其活性。

因而最适保存温度通常不是最适反应温度,而是能使酶活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保留酶活的温度。

6、为什么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的反应要先沸水浴然后再稀释测定?

沸水预热的目的是:

提高反应速率,且使反应均匀加热。

因为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的反应在常温下进行的不彻底,要在高温下才能使反应尽量充分。

同时,少量反应体系的使用,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稀释测定的目的是:

使吸光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因为,仪器灵敏度在吸光值处一定范围内时才能更准确测定,这样处理是为了可以减小实验的系统误差。

7、在设计酶活测定的实验时,要求酶促反应初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小量变化不敏感,具体要求为:

在底物浓度有10%的变化幅度范围内,而所测初速度的变化幅度小于1%。

则【S】/KM应该大于多少才能保证这一点?

(设定为米氏酶)

根据米氏方程:

联立解方程组得:

8、转氨酶在细胞内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细胞内有众多的转氨酶,但相关研究及医学临床应用中却几乎都是只检测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力,而极少测定其它转氨酶活力,你推测可能的原因会是什么?

为什么?

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

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组织和微生物的心肌、脑、肝、肾等动物组织。

转氨酶在细胞内参与氨基酸的分解和合成和某些氨基酸之间的互变。

氨基酸转氨后生成的酮酸或醛酸可经氧化分解而供能,也可转变成糖类或脂肪酸。

相反,酮酸或醛酸也可经转氨酶的作用而生成非必需氨基酸。

肝细胞是转氨酶的主要生存地,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

因此,其生理意义一是参与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和能量代谢途径,同时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是否异常。

相关研究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