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0116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新课标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时

2

课题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第1.2课时

课型

 

⑴知识方面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学习水平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教具实验准备

多媒体,

教学

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课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展示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

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小组交流〖提示〗1.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展示与精讲孟德尔的初步介绍

设疑:

在140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

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

讲述:

结合学生的汇报,主要对孟德尔做以下简介。

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设疑:

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

结合挂图、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

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讲述:

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比思考边讲解。

纯种高茎豌豆×纯种矮茎豌豆

(♀或♂)(♂或♀)

F1:

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787:

277

3:

1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

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课件展示他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

1左右。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

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

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P:

DD×dd1.遗传因子是独立存在的.互不融合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F1配子:

Dd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

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F1:

DdDd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F2配子:

DdDd

F2:

DDDdDddd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D:

Dd:

dd

1:

2:

1

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第2课时

实验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设疑:

孟德尔在不知道遗传因子是什么的情况下,用抽象的遗传因子来分析杂交实验结果。

提出了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假说,是超越自己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

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

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

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

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

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准备实验材料用具。

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做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

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思考:

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更接近?

如果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实验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结果,他还能正确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设疑:

孟德尔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但是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孟德尔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

讲述:

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

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杂交子一代隐性纯合子

高茎矮茎

测交Dd×dd

配子Ddd

测交后代Dddd

高茎矮茎

1:

1

遗传图解2 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图解

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

设疑:

引导学生分析:

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

四、分离定律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巩固与总结

1.选材: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

2.过程:

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正交

P(亲本)高茎DDX矮茎dd互交反交

F1(子一代)高茎Dd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高茎DD:

高茎Dd:

矮茎dd

1:

2:

1分离比为3:

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测交(F1)DdXddF1是否产生两种

高1:

1矮比例为1:

1的配子

教学后记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时

2

课题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第3.4课时

课型

 

⑴知识方面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⑶能力方面

1、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分析图解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学习水平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具实验准备

多媒体

教学

方法

归纳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及讲授法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课〖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

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

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展示教学目标

提出问题阅读P9~P10第三段,思考时提出的问题。

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展示与精讲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影响其他相对性状?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讲述〗教师以挂图和学生的回答讲述: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一)实验现象

1、杂交P:

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

(种子)(种子)

(植株)(植株)

F1:

(受精卵)

黄色、圆粒

(种子、100%)

2、F1自交:

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即:

黄、圆X黄、圆)

同植株卵子精子

F2:

种子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31510810232

(≈9:

3:

3:

1)

(二)数据分析

1、分析每对性状的F2:

①粒色:

黄/绿=315+101/108+32≈3:

1

②粒形:

圆/皱=315+108/101+32≈3:

1

2、结论:

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

2)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杂交:

纯黄、圆X绿、皱

P基因型(YYRR)(yyrr)

配子:

YRyr

F1:

YyRr(黄色圆粒——种子)

2、F1自交植株

F1配子:

♀YRyRYryr(每对遗传因

♂1/41/41/41/4子彼此分离,

YR不同对的遗传

yR因子可以自由

Yr组合)

Yr

F2:

YR(1/4)

yR(1/4)

Yr(1/4)

yr(1/4)

YR(1/4

YYRR

YyRR

YYRr

YyRr

yR1/4

YyRR

yyRR

YyRr

yyRr

Yr1/4

YYRr

YyRr

YYrr

Yyrr

yr1/4

YyRr

yyRr

Yyrr

yyrr

F2基因型则有:

至少有一Y一R黄圆(前显后显)(9/16):

Y_R_:

YYRR(1/16)YyRR(2/16)

YYRr(2/16)YyRr(4/16)

二yy有R:

yyR(前隐后显)绿圆_:

(3/16)

yyRR(1/16)yyRr(2/16)

有Y两rr:

Y_rr(前显后隐)黄皱:

(3/16)

YYrr(1/16)Yyrr(2/16)

两yy两rr:

yyrr(前隐后隐)绿皱:

(1/16)

yyrr(1/16)

〖提示〗从数学角度看,(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

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

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

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

(第2课时)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1、亲本:

(F1种子)黄圆X绿皱

设计:

(YyRr)(yyrr)

植株

配子YRyRYryryr

(1/4)(1/4)(1/4)(1/4)100%

YyRryyRrYyrryyrr

1/41/41/41/4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

1111

测交后代实际:

31272626(F1作母本)

24222526(F1作父本)

结论:

测交有4种(1:

1:

1:

1)的后代,说明F1产生4种(1:

1:

1:

1)的配子,细胞二对遗传因子进行自由组合。

三、自由组合定律〖板书〗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成功的原因:

〖提示〗1.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

(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豌豆严格自花受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获得杂合子;(3)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如果孟德尔只是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遗传规律,因为如果研究n对相对性状,将会有2n个性状组合,这是很难统计的,也很难从数学统计中发现问

题,揭示生物的遗传规律。

这也是前人在遗传杂交实验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孟德尔恰恰借鉴了前人的遗传研究经验,改变实验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很难。

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

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4.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不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可参考教科书对“假说—演绎法”的解释。

5.

(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

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学习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

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

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3)勤于实践。

进行了8年的研究,统计分析。

(4)敢于向传统挑战。

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思想。

总结:

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中闭花传粉的自然纯种豌豆;

①人工传粉杂交后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结果可靠

②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矮;圆粒-皱粒;)

2、研究方法恰当——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后多对相对-,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

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高度(高茎、矮茎)

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的基因组成。

如DD、Dd——高茎dd————矮茎

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d)

〖提示〗性状表现=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

七、分离规律实验现象与遗传题解题

1、高X矮——高亲本杂交(AAXaa);

2、F1高XF1矮——高3:

矮1亲本杂合子自交(AaXAa);

3、F1高X矮——高1:

矮1亲本测交(AaXaa)

巩固与总结小结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3:

1

杂合子X杂合子

1:

1

杂合子X隐性纯合子

1:

0

纯合子X纯合子;纯合子X显性杂合子

1

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

……

2

4

……

4

16

……

3

9

……

2

4

……

3:

1

9:

3:

3:

1

……

2n

2n

4n

3n

2n

(3+1)n

教学后记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时

3

课题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5,6,7课时

课型

 

⑴知识方面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⑶能力方面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学习水平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3)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教具实验准备

多媒体挂图、模型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课〖章引言〗大家请认真看P15的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引言。

展示教学目标

提出问题〖问〗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问〗首先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答:

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问〗:

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

(答:

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

〖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

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答:

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而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

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展示与精讲

一、减数分裂

〖问〗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

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强调:

(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2)特点:

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

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讲述:

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

在曲细精管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

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

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

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

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2个染单体组成(板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间期复制完成后,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期,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

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

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强调: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DNA)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

人呢?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

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

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

〖提示〗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