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0107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docx

《广东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docx

广东省

广东省

  位于中国大陆南部。

简称粤。

北依南岭,与江西、湖南两省相连;南濒热带海洋,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东界福建省;西同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

全省陆地处于北纬20°19′~25°31′,东经109°45′~117°20′,北回归线横贯境内。

海岸线曲折,大陆海岸线长3368.1公里。

沿海有651个岛屿,岛屿岸线长1649.5公里(均未计香港、澳门)。

全省陆地部分东西长,南北窄,面积17.8159万平方公里。

沿海200米以内的大陆架,东起台湾浅滩南部,西至北部湾东部,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1990年人口6282.9236万(缺东沙群岛人口数)。

辖18地级市、1县级市、73县、3自治县及东沙群岛。

省会广州市。

  自然条件

  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四季常花,动植物资源丰富。

境内海面辽阔,山丘广布,土地类型复杂,多红壤和赤红壤。

  地质与地貌:

广东主要属华南褶皱系,仅东部潮汕平原属东南沿海褶皱系。

早古生代全省为海水所淹。

泥盆纪初受加里东运动影响,粤西云开大山隆起成陆。

经华力西运动,形成粤北乐昌、曲江一带砂砾岩山地和连江一带石灰岩山地。

燕山运动时广东省全部上升,并产生多次强烈断裂及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形成如粤北弧形山,粤东凤凰山、罗浮山,粤西云雾山等山地。

在隆起山地之间或边缘又产生了许多拗陷或断陷盆地。

经燕山运动,现代地貌轮廓基本奠定。

喜马拉雅运动在本省主要表现为断裂隆起和拗陷,产生强烈的侵蚀剥蚀和堆积作用以及间歇性喷发的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分布玄武岩台地和火山丘。

第四纪初期,琼州海峡断裂沉陷,海南岛与大陆分离。

省境多地震和温泉。

  广东地势北高南低、横亘省境北部的南岭是珠江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与湖南接壤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省最高峰。

大庾岭隘和骑田岭隘是由赣、湘入粤的古道。

省境500米以上的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4%,平原占23.66%,台地占16.62%。

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有粤东有九连山、罗浮山、莲花山及其东延的阴那山等,粤西有云开大山、云雾山,岭谷相间,排列成行。

上述山地对南北气流有屏障作用,对暴雨中心的形成和南北景观差异影响很大。

这些山地之间分布有粤北的南雄、韶关,粤东的河源、龙川、兴宁、梅县、五华、粤西的罗定等许多大小不等的红岩盆地。

在山地中,500米以下的坡麓地带以赤红土壤或红壤为主;500米以上地形起伏大,坡度变化明显,多为红壤和山地黄壤,土层厚薄差异悬殊。

广东现存的天然植被大多分布于山地地区。

丘陵分布于山前地带,形态常与山地一致。

由花岗岩侵入砂页岩构成的丘陵,高350~500米,坡度较陡,风化壳仅2~4米。

由花岗岩构成的丘陵,海拔高200~400米,风化壳可达10~30米。

如五华、兴宁、罗定、德庆一带丘陵地,外貌浑圆,坡度和缓,在植被破坏之处,冲沟和崩岗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台地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陆丰及惠来西部一带,海拔在百米以下。

大多由近代熔岩、浅海堆积和侵蚀而成,地表起伏较和缓,但干旱缺水。

  广东省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江河下游和入海处,面积一般较小。

珠江三角洲为全省最大平原,面积达1.09万平方公里。

由西、北、东三江夹带的泥沙在湾内不断堆积,逐渐形成三角洲平原。

以珠江口至狮子洋为界,可将珠江三角洲分为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两部分。

前者面积较广,北部多海拔20~25米或45~55米的台地;南部除台地外,还有山地、丘陵。

后者面积较小,为典型的三角洲平原。

珠江三角洲渠道众多,水系纷繁,水网稠密,灌溉便利,土质肥沃,但地下水位较高,近海农田受咸水威胁较大。

潮汕平原主要由韩江冲积而成,面积仅0.47万多平方公里,土壤肥力较高,是全国高产农业区。

  省境石灰岩分布地区,因雨水淋溶刻蚀,构成奇峰异洞,如肇庆七星岩、梅岭下梳妆台、韶关芙蓉山、英德碧落洞等。

红色砾岩分布地区,岩性坚硬,各层岩性不一,崩坍后形成断崖峭立,山势雄伟。

尤以仁化丹霞山和乐昌坪石金鸡岭较为典型。

  气候:

广东深受季风和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北、南分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光、热、水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

省境年太阳总辐射量达422~563千焦耳/平方厘米,日照时数长达1700~2200小时,但南北相差几近一倍。

年均温除粤西北的连山外,均在19℃以上。

温度的纬向分布较明显,大致北低南高。

雷州半岛南端年均温高达23℃以上。

年内月均最高气温出现于7月,多数地区为28℃,较长江中游谷地为低。

1月为最冷月,北部连山1月均温为8.6℃,南部雷州半岛为20.8℃。

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潮影响,多数地区出现霜冻。

粤北山区年年有霜,霜冻期长达60天。

沿西江—清远—紫金一线以南地区则霜日不多。

冬季常骤然降温,并偶有奇寒。

除粤西北连山外,10℃以上活动积温都在6000℃以上。

全省大部分地区可满足双季稻加冬种的要求。

  广东是中国降水丰沛的地区之一。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但分布不均,地区间和逐年间差异很大。

南岭南侧,云浮山、莲花山东南坡等迎风面的山坡地带,年降水量都超过2200毫米。

相反,在背风面的谷地和内陆盆地,如罗定、兴梅盆地,年降水量仅1400毫米。

降水季节变化明显,4~9月为雨季,其中4~6月以锋面雨为主,多暴雨;7~9月以台风雨为主。

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0~80%,冬季降水少,常发生季节性干旱。

  广东是中国受台风侵袭最频省份。

影响省境的台风年均约10次。

但登陆的台风年均仅4~5次。

以7~9月居多,最早出现于5月3日,最迟在12月2日。

登陆地区多为阳江至徐闻一带及惠东至台山的珠江口附近。

  全省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早春的低温阴雨,夏秋的台风、暴雨,秋冬的寒潮、寒露风,局部地区的冬春干旱。

  水文:

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343条,总长2.5万多公里。

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鉴江、漠阳江等,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终年不冻,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

珠江是中国南方大河,广东最大水系,径流量仅次于长江,按长度为全国第5大河。

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均汇于珠江三角洲,形成网状水系。

整个水系在省内的集水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51.1%。

主要水道34条,入海口门有8个。

韩江为本省第二大河,干流全长410公里。

全省地表径流总量为195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年均产水量95万立方米,仅次于台湾而居全国第2位。

而水资源总量则在全国各省中居第2位。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82.3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639万千瓦,年可发电240亿度。

全省水电站装机容量265万千瓦,其中小水电装机容量约占60%,居全国首位。

  广东濒临的南海是位于热带季风区封闭性较大的海盆,表层水温高,蒸发盛,含盐度较大。

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边海潮汐现象极为复杂,雷州半岛两岸潮差较大,达4~6米,珠江口外次之。

  动植物与土壤:

省境植物逾5000种,建群种和优势种多为热带科属。

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古老植物有30余种,如水松、苏铁、树蕨等,被称为广东的“活化石”。

树木种类繁多,主要有松、杉、樟、桉等。

水果品种有270多种。

北部南岭地区植物种类总数超过中国中部和北部植物种类的总和,有“绿色宝库”之称。

珠江口沿海的滩涂生长有成片的红树林。

  广东是中国动物最繁盛的省份之一。

野生陆生动物有700种,其中哺乳类百余种,鸟类500多种,两栖类80多种。

尤多热带动物,珍稀动物则有苏门羚、华南虎等。

  南海约有鱼类860多种。

其中有属于中国四大鱼类的黄鱼、带鱼、鲷鱼和墨鱼。

并有大量金枪鱼、马鲛鱼、红鱼、石斑鱼、斑节对虾、梅花参、海龟、玳瑁、海贝和海藻等。

全省淡水面积27.3万多公顷,主要淡水鱼类有鲩、鳙、鲢、鲮、鲤等。

西江是中国天然鱼苗主要产区之一。

  广东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自北而南可分为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磷质石灰土4带。

粤北红壤较多,适于种植茶叶、油桐、油茶等亚热带作物。

雷州半岛以砖红壤较普遍,适于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作物。

赤红壤分布于省境中部,介于红壤与砖红壤之间,有明显过渡性质。

东沙群岛由珊瑚、鸟粪等物质构成磷质碱性土,肥力高。

河流沿岸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多为冲积土,适于种植水稻、蔗、麻、桑、水果等。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省境所辖分属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的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琼雷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南海诸岛热带雨林区。

  中亚热带长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绿阔叶林区省境梅县、五华至英德一线以北属该区的南岭山地亚区。

以山地为主,间有众多的山间盆地,垂直差异明显,多喀斯特地形和丹霞地形。

因地势高,位置偏北,年有重霜,平地偶有微雪,山地冰雪稍重,是广东最冷地区,甘薯不能越冬。

气候湿润,春雨较多,秋冬少雨。

台风影响不显著。

林木较多,杉、樟、油茶、茶等生长良好。

  南亚热带岭南丘陵常绿阔叶林区上区以南至北纬21°31′~22°附近,地势由北向南降低,北部以盆地和山间谷地为主,南部以丘陵平原为主。

该区包括3个亚区,即粤东、闽东南沿海山丘台地平原亚区、珠江三角洲丘陵平原亚区和粤西桂东南山地谷地亚区。

其中珠江三角洲是华南亦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气候夏长,少酷热;冬无雪,作物全年可生长。

但冬季寒潮南侵时偶有奇寒。

雨水充沛,多夏雨、暴雨。

台风活动频繁,为害较重。

江河两岸常有洪涝威胁。

  琼雷热带雨林、季雨林区上区以南的沿海和雷州半岛。

地势较低,以台地、丘陵为主。

高温多雨,热量丰富,橡胶、椰子、胡椒等热带作物终年可生长。

受海洋影响大,热量和水分季节分配较明显,地区差异较大。

年雨量充足,但季节分配不均。

降雨以热雷雨为主,台风雨次之,秋雨较多。

冬春有明显的干季。

多台风侵袭。

暴雨多,常风大,蒸发强。

河流短小。

土壤淋溶作用强烈。

滨海泥质海岸有红树林。

包括粤西桂南沿海台地平原和雷州半岛台地2亚区。

  东沙群岛热带雨林区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

海拔6~12米,由珊瑚礁构成。

土层浅薄,上有鸟粪层,有机质丰富。

热量高,雨水多,但风大,年均风速6.5米/秒,尤以冬天更大。

植被短小,以灌丛为主,少乔木,但可栽培椰子。

  发展简史

  广东是中国文化发源较早地区之一。

早在二三十万年以前,就有“马坝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古人)在韶关曲江一带繁衍和生息。

  春秋战国时,广东为百越地。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等。

广东大部分属南海郡,粤西肇庆一带属桂林郡,粤北连江一带则属长沙郡,雷州半岛以南属象郡。

秦将数十万汉人迁移到岭南三郡。

  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在广州自立为南越武帝,后汉高祖封之为南越王。

西汉广东人口已超过25万人,普遍使用铁器,造船工场初具规模,陶器制作发展迅速,漆器可与长沙媲美,海上对外贸易亦已开始。

广州已成全国较大都市之一,南方犀角,象牙、翡翠、珠玑、葛布等均汇集于此北运。

  自三国分立到南北朝结束的300多年,北方战乱纷繁,人口大量徙入广东。

西亚和南亚一带的阿拉伯商人也乘船东来,以广州为据点,开展东西方海上贸易。

  唐代建置岭南道、广东属之。

唐开凿大庾岭道,使广东与北方联系加强。

矿冶、纺织、陶瓷、造船等手工业大发展,商贾发达,人口猛增。

天宝元年(742)人口达93万人。

国外商人来粤贸易盛况空前。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人口又大量移入广东。

唐末,因避战乱,相继有人漂流到南洋各地谋生。

此后,出国华侨遂被称之为“唐人”。

  宋初,岭南道改为广南道,后又改道为路,继而又分为东、西两路。

广东一名由此简化而成。

宋代奖励农业,兴修水利。

北宋时广东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达16宗,南宋时则有24宗。

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筑堤围垦,著名的有高要的长利围、赤项围、金安围,高鹤的泰和围,南海的罗格围、桑园围,博罗的苏礼龙围,东莞的福隆围,韩江的三利溪等。

至此,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粮食大增,广州始成一大米市,广南东、西两路大米云集于此,再经海路远销至闽、浙。

北宋末年,北方受辽金侵迫,人口再次大规模南迁,至南宋时更加显著,故广东客户甚多。

现居住粤东一带的客家,其祖辈多为宋代从北方移入者。

  元代由于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的进一步开发及雷州半岛的屯垦,广东经济重心遂由历来的粤北韶、连二州逐渐移向沿海。

珠江三角洲蔗糖业已甚发展,蚕桑广布,人口密度开始超过粤北山区。

  明代珠江三角洲筑堤围垦颇有成就。

佛山是全国闻名的制铁中心。

潮汕平原吸引大批闽人前来开垦,潮州府人口随之大增。

甘薯在明代由国外传入广东,耐旱高产,因而很快普遍种植。

16世纪后,欧洲商人东来者渐多,率先者为葡萄牙,继有西班牙、荷兰和英、法等国。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以租借名义强占澳门。

  清乾隆年间,广东经济全面发展,广州、惠州、潮州等地为制糖中心,所产蔗糖远销内地各省并输出南洋各国。

佛山、汕头、琼州等地形成纺织业中心。

全省人口随之大增,至道光十九年(1839)人口达到2286万,跃居为中国人口最多省份。

康熙年间已有暹罗国米运入粤。

到嘉庆、道光年间,省内粮食日缺,需靠洋米解决粮食不足。

  1840年广东为鸦片战争的策源地。

1842年香港被英国侵占。

以后广州、汕头、江门、惠州、拱北等城市被辟为对外开放商埠。

广九(广州—九龙)、广三(广州—三水)、粤汉(广州—汉口)、新宁(台山县斗山—新会县北街)、潮汕(潮安—汕头)铁路先后修筑,广东经济剧趋半殖民地化。

制茶、制糖、纺织、铁器等手工业陷于萎缩和衰落。

蚕桑、甘蔗、麻、花生等经济作物和柑橘等水果面积渐趋扩大。

但因洋米、洋纱进口量大,严重影响本省稻米种植和手工业发展,民不聊生,出国谋生者日众。

从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为人口向国外迁移的极盛时期。

出国谋生的华侨年达数万至数十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资本工业曾一度勃起,缫丝业、织布业、针织业、橡胶等发展较快。

但1931年后,人造丝和日本丝充斥国际市场,广东蚕丝业日渐凋零。

抗战期间全省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人文概况

  广东为中国对外经济的南大门,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地区,又是全国重要蚕桑、海洋渔业生产区之一。

省内有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

广东省经济作物(甘蔗、主要热带作物、水果)

  人口与民族广东人口总计6282.9236万缺东沙群岛人口数),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3人,较全国人口密度大3倍。

汕头地区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899.7人,其中澄海县达1706.84人。

而粤北山区的连山县平均每平方公里仅79人。

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6.77%。

  全省除汉族外,尚有黎、瑶、苗、壮、回、满、畲等52个少数民族。

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9.41%左右,少数民族人口约占0.59%。

其中,瑶族多分布于连南、连山和乳源山区;壮族则集中于连山、怀集等县,风俗习惯已与汉族相似;畲族分布于粤东的凤凰、莲花、罗浮等山区。

回族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和肇庆市;满族主要在广州市。

  广东为全国华侨最多省份,旅外华侨约1400多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侨居174个国家和地区,以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美国、加拿大居多。

在港澳同胞达500多万人。

全省侨乡集中于:

①珠江三角洲的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中山、东莞、宝安等县。

②潮汕平原。

③粤东北的梅县、大埔、蕉岭、丰顺等县。

  经济概况:

广东是商品性农业发展较早,轻工业基础较好,商业较繁荣,但向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农业上大力建设以珠江三角洲为主的粮食、水果和甘蔗生产基地,开发雷州半岛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工业建立了家用电器、日用机械、纺织、食品、钢铁、机械、电力、化工、建材、电子等多种部门。

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迅猛发展。

1979年以来,深圳、珠海、汕头设立了经济特区,广州、湛江和珠江三角洲被列为开放城市或地区,全省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递增水平。

  农业广东农业生产发展条件较优越,开发利用潜力大。

蔗糖、花生、黄红麻、水果、茶叶、蚕茧、生猪、水产等产量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

近年来大力发展山区造林种果和沿海的海水养殖等开发性农业,热带、亚热带作物的开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多样性和商品性的特征更加明显。

  ①耕作业中,粮食、经济作物和热带作物生产并重。

在全省252.8万多公顷耕地中,水田和旱田约占3/4。

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一年二熟,南部可三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左右,是全国首要的双季稻种植区。

水稻种植遍及全省,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是主要高产稳产区。

前者总产量最大,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后者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名列中国前茅。

漠阳江、鉴江及各河流沿岸平原和谷地亦为水稻重要产区。

耕作多实行水稻连作和双季稻加冬薯的一年三熟制。

粤北山区少数地方山高水冷日照短,主种单季稻。

全省复种指数为200.1%。

小麦种植很小,旱作有甘薯、玉米等。

从1952年起广东改变了过去长期缺粮的状态。

1976年后,由于调整种植面积,加上地少人多,每年又须调进部分粮食。

  ②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蚕桑、黄红麻、水果以及橡胶等热作最重要。

甘蔗是广东最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植蔗面积约29.1万公顷,是中国最大商品化甘蔗产区,面积及蔗糖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

甘蔗生产基地有3个:

一是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中山、番禺、新会、斗门、东莞、南海等县市;二是潮汕平原;三是雷州半岛。

  广东也是全国重要蚕桑产区之一,养蚕业历史悠久。

珠江三角洲曾是蚕桑集中产地,数百年前已创造了种桑、养蚕、养鱼三者密切结合(塘泥肥桑,以桑养蚕,蚕沙喂鱼),循环利用的“桑基鱼塘”人工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很高。

顺德县曾是三角洲蚕桑生产最集中的县,但近几年面积锐减。

全省蚕桑基地已渐向粤西和粤北的丘陵地带转移。

  花生是广东主要油料作物,产量约占中国1/10,仅次于山东、河南,居全国第3位。

全省花生分布较广,以电白、博罗、海康、廉江、遂溪、高州、陆丰、潮州为主要商品产区。

  广东曾是全国主要黄、红麻产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年产量已退居全国第4位。

本省黄红麻可与水稻、冬作轮种,一年三熟。

化州、吴川、东莞、潮州、揭西、揭阳为集中产区。

  广东是中国以橡胶生产为主的热带作物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出产橡胶、剑麻、香茅和胡椒等。

粤西鉴江谷地和粤东莲花山以南地区橡胶种植较集中。

全省橡胶种植面积8.5万公顷,年产干胶3.58万吨。

剑麻种植面积0.7万公顷,香茅面积0.5万公顷,集中分布于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等县。

胡椒主要分布在高州、化州、电白、廉江等地。

  全省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达400多种,经济栽培水果有40多种,四季不绝,素有“水果王国”之称。

柑橘、香蕉、菠萝、荔枝为四大名果,有“岭南佳果”之誉。

潮州蜜柑、新会及罗岗甜橙、新会大红柑、增城挂绿荔枝、东莞和高州香蕉等,驰名中外。

柑橘产量约占全国1/4,出口量约占全国一半。

香蕉和大蕉产量占全国3/4以上。

菠萝为广东水果罐头最主要原料,产量占全国3/5,一半以上分布在潮汕地区的花岗岩台地。

雷州半岛玄武岩红土台地为第二主产区。

荔枝为中国特产水果,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全省种植面积5.9万余公顷,总产量9.6万吨左右,居中国第1位。

  ③广东现有林地824.4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2.1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8.9%。

其中,用材林约占林地面积的90.5%,经济林只占8.2%(竹林占3.6%),防护林面积更小。

树种以马尾松和杉为主,阔叶林少。

林地主要分布于怀集—英德—和平一线以北山区。

平原林木极少。

经济林主要是竹,其次为油茶、油桐、板栗、紫胶。

重要山林特产有松香、香菇、药材、笋干,松香产量占中国2/5。

  ④畜牧业以养猪和饲养鸡、鸭、鹅等家禽为主。

禽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6,居全国首位。

全省可供放牧的草山、草坡达80多万公顷,利于养牛业发展。

耕牛总数约535万头,其中3/5为水牛。

菜牛比重小。

  ⑤广东渔业生产基础好,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并重。

1990年水产品总产量207.6万吨,已超过山东、浙江,居全国第1位。

其中海水捕捞占3/5左右,淡水养殖占1/3以上。

汕尾、甲子、澳头、香洲、广海、闸坡、水东为重要渔港。

淡水养殖面积25万公顷。

珠江三角洲为全国著名淡水渔业基地。

  农业区全省农业地带性差异明显,大致可分为4区:

①北部农业区。

多山,受冷空气影响较大,霜冻稍重,偶有降雪,交通不便,双季稻季节较紧,深山区只能种单造;松、杉、毛竹等林木和油茶生长良好。

粮食和畜牧业基础薄弱。

②中部农业区。

为亚热带与热带之间过渡地带。

平原面积广,农业基础好,内外交通方便,甘薯可越冬生长。

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为省内最重要粮食、经济作物、水果和水产生产基地。

③南部农业区,雷州半岛一带气温高,雨水多,但雨水季节分配不均,冬春缺水。

台风季节长,强度大。

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但耕作粗放,生产水平较低。

④热带海洋渔业区,包括南海和东沙群岛。

岛屿陆地面积较小,渔场广阔,水产资源丰富。

  工业广东原是中国沿海工业较落后的省份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

轻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规模小,设备落后。

重工业中的钢铁、石油、化肥等均是空白。

50年代以来,已建成以轻工业为主,食品、纺织、造纸、机械、家用电器、石油、化工、电力、森林工业等轻、重工业部门较协调的全国重要工业产地。

目前在珠江三角洲正在建设高技术产业带。

  ①轻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1990年产值仅次于江苏,居全国第2位。

主要有制糖、造纸、制盐、罐头、自行车、钟表、服装和制茶等部门。

以甘蔗制糖业为本省最重要轻工业部门,年产糖184.5万吨,占中国产量1/2。

糖厂主要分布在江门、东莞、顺德、中山、番禺、南海、惠阳等地和阳江及雷州半岛。

除生产蔗糖外,还以蔗渣为原料生产纸、酒精、人造纤维、糖醛、塑料溶剂、蔗蜡等大量产品。

水果食品罐头为广东罐头工业特色,产量在全国占绝对优势。

广州、汕头、湛江、惠阳、珠海为主要罐头生产基地。

  纺织、造纸和制盐也为广东重要轻工业部门。

丝、棉纺织工业集中在广州、佛山、汕头等市。

麻纺织工业集中于广州,有设备先进的大型麻袋厂和苎麻纺织厂。

全省年产麻袋约占全国总产7.8%。

缫丝和丝织在广东纺织业中占重要地位,年产丝2361万吨。

顺德、佛山为丝织工业中心,所产香云纱、黑胶绸等畅销国内外。

新会、佛山、广州是化纤生产基地。

造纸业发展快,广州造纸厂为全国设备最好、规模最大的新闻纸厂。

海丰、陆丰、海康、徐闻等地盐场的原盐产量29.9万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充分发挥其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工业及跻身于世界市场的制鞋业,总产值和出口量名列全国前茅。

  ②广东原有重工业基础较差。

1958年后建成了一批大中型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电力、机械等企业。

199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8.9%。

机械工业以造船、制糖机械、汽车制造、矿山机械和农业机械为主。

广州、湛江为广东省造船工业中心,广州造船厂可生产万吨轮和中型内河轮船,是中国南方最大造船中心。

广州又是全国轻工机械设备制造中心,制糖机械生产居全国首位。

同时也是全国重要动力机械制造中心。

韶关、佛山、江门主要生产重型机械、机床、电器设备。

此外,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等日用机械生产也有较快发展。

  广东矿产资源较丰,在已发现的116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有85种,以有色金属居多。

独居石、金红石、磷钇矿、钽铌矿、锆英石、钛铁矿的矿藏量和开采量均居全国之首。

铅、锌、铜、钨、锡、铋、钼等有色金属和铁、锰、硫等矿藏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云浮硫铁矿是中国硫铁矿中储量最大、含硫量最高的大型矿山。

茂名有大量油页岩。

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举世瞩目。

含油气的3个近海盆地总面积约28.5万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末,广东已探明1个大型金矿床,2个中型金矿床,以及100多个金矿点。

除清远县新洲金矿外,其余均分布在粤西地质断裂带边沿。

1990年黄金产量逾万两。

广东已为华南地区新兴的黄金生产基地。

  广东矿产品种齐全,在铁、锰矿开采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小型钢铁企业,其中以广州、韶关钢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