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0028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docx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16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时分秒》小结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加之还要学习和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学生在以前已学了有关时间的知识,而且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充分应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估计自己穿衣、刷牙、吃饭、整理书包等的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教学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课件和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时、分、秒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的关系。

用多媒体随机演示认识时间:

时、分、秒,感知一分有多长时间,一秒有多长时间,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内在关系。

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更丰富的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更充分的体验。

本单元的不足之处是:

1、学生对时间和时刻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混淆。

教材中把经过时间和时刻都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我觉得这样表示学生不容易区分这两个概念,应该把时刻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把经过时间用几小时几分来表示。

目的让学生区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理解出发时刻加上经过的时间段等于到达时刻。

2、学生在“计算经过时间”错误率比较高,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

学生在计算出发时刻加上经过的时间段等于到达时刻中计算不成问题,而且也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但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中,尤其是学生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

3、教学中得到的启发

(1)概念要区分清楚,并结合生活学以致用。

结合电视报、电视上的时间,生活中的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总之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熟练掌握。

(2)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计算经过时间中,画线段图计算的学生错误率明显降低,也可让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进行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第二单元: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

(二)小结

本单元主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估算。

学习笔算要理解算理,需要有一定的口算基础,我们已经有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口算基础,而且在第二册时,学生也已经学过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已经比较熟悉,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掌握了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可为进一步学习笔算做准备。

例如一位数除多位数,试商时从被除数里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学生如果熟悉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就能较快判断出余数大小,商是否合适。

本教材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难点是: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因为它是后面教学的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第三单元《测量》小结

测量是三年级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孩子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上完第一课我有如下感受。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三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课前复习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吸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

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的估计能力还是比较好的,估计的结果都比较接近。

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在这个环节由于有的学生急于测量,没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导致有的学生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致,我想如果这个地方先让同桌互相检查后再汇报效果就会更好些。

接下来设计的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

从学习中看,学生找到生活中是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东西比较多,有的学生说得都停不了,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我临时想到让学生把这个内容写到数学日记里。

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先测量学生铅笔盒中较短的一支铅笔的长度,从面引出对毫米这个单位的需要,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认为闪光点有两个,这两个闪光点都来自学生,一是当我让学生在米尺上找1分米时,有的学生说出了一大箩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我发现只要够10厘米长都是1分米。

”归纳得多好啊,把前面学生说的一大堆用一句话概括了;二是我让学生讨论米、分米、厘米三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有一个小组的成员讨论出当分米长到1岁时,厘米就要长到10岁,多好的比喻啊!

这样形象生动地记忆了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从这两个闪光点我无不佩服学生的思维,他们的脑里经常会出现许多很有创意的想法,我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小结

本单元是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

总体感受,效率很差。

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

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

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

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

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

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

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

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

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

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

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

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

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

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

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

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

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

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小结 

“倍的认识”是学生初次接触,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同时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注重方法渗透。

在本课中我多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边学边练,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慎重处理课尾。

课尾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下的时候,而此时我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倍”的擂台赛的形式,一下子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并引导学生快速列式计算,让学生掌握了方法,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计算能力。

 

总之,全课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意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与组织者,让学生在自由、快乐和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理解“倍”的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小结

这两周我们学习的都是乘法的笔算,反思这两周的教学我认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如学习例3和例4时,我让学生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的:

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

2、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4、怎样计算?

如果有问题可以请教家长。

课堂中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孩子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讲的头头是道,令人佩服。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

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

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

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印象剑桥花园别墅

一期市政景观工程

迷你高尔夫及果园

 

编制单位:

上海园林建筑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2005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