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982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docx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2014石家庄质检)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  )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解析:

B 三纲五常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故A项错误;刘邦尊崇孔子主要是因为“礼”符合成为帝王的他对巩固统治秩序的要求,故B项正确;“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故C项错误;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陆王心学的结果,故D项错误。

2.(2014保定一模)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

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

D.“仁”的思想、郡县制

解析:

B 焚书坑儒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并不是打击旧贵族的措施,故A项错误;“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打击了旧贵族的权益,故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旧贵族的权益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并没有否定旧贵族的权益,故D项错误。

3.(2014永州二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上述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消极无为B.仁政治国C.严刑酷法D.经世致用

解析:

B 材料大意是说现在天下的国君都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老百姓必将归附他。

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

消极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严刑酷法是法家的思想,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出现的学术思潮,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2014甘肃诊断)荀子说: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  )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解析:

B 题干大意是说治国需要有法,但更需要君子。

君子是法的本原,也是国家得以治理的根本保证。

强调为君之道在于任用君子,尚贤使能,做出好的表率。

据此判断B项正确。

A、C、D三项均是对材料的曲解。

5.(2014苏州调研)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

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解析:

B 材料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指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清净无为天下正”属于道家思想,“明主治吏不治民”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属于儒家思想,“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知其雄,守其雌”属于道家思想,“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反者道之动”属于道家思想,“治强生于法”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6.(2015泸州月考)有人说: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一思想(  )

①体现了儒家学派与时俱进的精神 ②顺应春秋战国大变革的潮流 ③可以看成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④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B 材料大意是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

这体现了法家变法革新的主张,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潮流,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可以看成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故①错误,②③④正确。

7.(2014无锡模拟)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解析:

A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追求精神上的一种绝对自由,故A项符合题意。

8.《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

解析:

A 《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刑名法术之学同道家学说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主张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学说在民间最为流行,而统治者却极为推崇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

9.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

“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这种现象始于(  )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解析:

B 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以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他把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等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新儒学思想成为汉武帝的治国思想。

10.(2015太原月考)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

A.儒学功利化B.儒学思辨化

C.儒学理论化D.儒学宗教化

解析:

A 士人是指知识分子,联系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士人政府”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A项正确;儒学思辨化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出现的现象,故B项错误;儒学理论化在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故D项错误。

11.《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

“《春秋》曰:

‘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

……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这反映了董仲舒(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解析:

D 据题干“……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可以看出董仲舒把正月和上天联系起来,体现其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说明其利用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12.(2014温州测试)“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因用一种字体书写,又称“一体石”。

如图为石经的部分残石及拓文。

下列围绕石经的说法,有误的是(  )

A.残石上文字的字体应该是隶书

B.反映了东汉学术思想的繁荣

C.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

D.是研究汉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

解析:

B 隶书庄重,结构扁平,汉代较为流行,通过观察图片可判断残石上文字为隶书,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石经可以作为研究汉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但其不可能体现东汉学术思想的繁荣,故C、D两项正确,B项错误。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

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

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观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1)问,抓住荀子思想杂取百家的特点及其生活时代进行回答。

(2)问,首先明确材料二中,董仲舒是在推崇荀子,朱熹是在否定荀子。

其原因是西汉初年吸取秦亡教训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在南宋,先秦儒学复兴,朱熹推崇孟子,提倡人性本善。

第(3)问,据材料信息“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结合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等实际需要,分析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答案:

(1)主要观点:

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

主要背景: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不同境遇:

西汉推崇;南宋冷落。

主要原因:

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

南宋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3)在社会分化和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

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实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健全法制建设和改善政府管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

(要求:

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型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观点一:

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①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②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③“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

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③“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

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

可以参考上面两个观点,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