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976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

《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iang人口完整提纲.docx

liang人口完整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公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数=出生率-死亡率

2.自然增长的人口数量:

v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有关;

v自然增长的人口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折线图”,读图完成:

(1)

对该地区人口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时期人口基数最大B.②时期人口基数最大

C.③时期人口基数最大D.③、⑤两时期,人口总数一定相同

3.世界人口总趋势:

不断增长

4.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上的差异性

(1).农业革命前:

a)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b)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低,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的能力低,死亡率高

(2).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期间:

a)特点:

数量增多,增长加快。

b)原因:

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3)工业革命后:

a)特点:

数量增多,增长更快.

b)原因: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

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4).目前,世界人口总数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注: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对比100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点(在图1.2中找到图1.3的时段):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

100年以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进而使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5,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1)世界各洲的人口总数量、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和比较。

人口总数量:

从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增长数量:

从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

从高到低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人口过亿国家:

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差异

1今后人口发展趋势:

a)发达国家如俄罗斯、德国、日本的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今后人口数量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b).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自然增长率水平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今后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c).目前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②.人口数量增长的影响

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太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空间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个人及社会赡养负担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面临的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

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方面的社会开支扩大,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资源需求增大,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增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③.人口政策:

a)发展中国家实行人口控制政策----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发达国家推行鼓励生育,适当接纳移民的政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构成: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类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注:

人口增长模式的区分与确定

v一般,人口出生率原始型和传统型的都在3.0%以上,现代型的在1.5%以下;

v传统型的相对于原始型的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

v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着现代型和传统型两种增长模式,所以关键是能够准确地确

定现代型和传统型。

自然增长率高于1%为传统型,低于1%为现代型。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a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b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c.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4、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1)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等

(2)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

①.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其原因主要有:

(1)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

2)城化水平低。

(3)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不同

③.我国:

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号的转变。

(古巴\韩国\新加坡)

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5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第一种,扩张型:

•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第二种,静止型:

•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

•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

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收缩型:

•底部收缩,上部变宽。

•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

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分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

其变化主要是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不断转变而转变。

②异常变化:

ⅰ)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

二是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

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ⅱ)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

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ⅲ)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

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①处1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变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

b.重大灾害导致死亡率上升;

c.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处20~2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增加,其变化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处男女人口比例明显失调,

其原因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工厂建设导致对女性职工需求增加。

6、四维坐标------人口增长动态统计图

7.人口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

方法:

找底边、看原点、平原轴、总和100%

8人口“三率”柱状图

9.人口老龄化和年轻化

1过渡类型多属年轻型,现代型多属老年型。

因此发达国家多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多出现人口年轻化现象。

2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含义:

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

3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4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特点:

a老年人口基数大;

b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c高龄化趋势明显;

d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e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5对策: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0.人口性别比:

通常是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每出生100个女孩,就会同时出生118个男孩,而且这个比例还是经过治理已经下降的数字。

a.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

①农村经济社会条件差,养老等制度不健全

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女社会性别不平等

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

b.影响:

①造成将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及社会经济结构。

②影响社会的养老保障压力也会增大

c.措施:

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在农村,降低对养儿防老的需求。

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提高女孩的地位,改善女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

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10分)

11.人口红利: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劳动年龄人口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

“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

而要有效地化解将来的“债务”,我们必须做好这样两件事:

一是必须长时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必须尽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2.分析我国全面放开二孩的主要原因

1单独两孩实践遇冷,生育率低到危险;2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不足;

3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长会放缓;4青壮年赡养老人负担压力大;

5缓解人口男女比例失衡6家庭“失独”成社会之痛;

7生育率的提高会对婴幼儿相关领域的企业经营产生影响,并带来相关投资机会。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概念和分类

1、人口的迁移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

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常为1年)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空间移动)

例如:

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人口流动:

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如:

季节工,外出购物,出差,旅游,外出打工等)

2、分类

①按照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按迁移方向划分:

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城市到城市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Ω15~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19世纪前→拉美→二战后→

←19世纪前←欧洲←二战后←

→19世纪前→北美→二战后→

Ω中国国内人口迁移

11949--1986从东部沿海省区向东北和西北以及海南,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280年代下半期主要由中部、西部迁往东部沿海的省区和城市,以及工矿区。

80年代下半期我国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但是,这一时期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3中国新时期“民工潮”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⑤、民工荒的原因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2.劳动力工资上涨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内地劳动力可就近就业.

措施:

1.通过政策手段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实际工资,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

2.加快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率。

3.通过深化教育和加大培训力度,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4.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思考1:

“留守小孩”、“留守家庭”是由于农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低,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使得大量民工和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和经商而引起的。

思考2:

我国许多地方“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

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

“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等问题出现。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①气候:

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1.气候因素:

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

西部和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适合养老.

2.生态环境:

东北地区为传统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

西部和南部为新兴工业区,环境污染轻,环境质量好.

3.经济因素:

东北地区占地趋于饱和,住房租金高;

西部和南部土地面积广,住房租金较低.

②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2.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文化教育的发展:

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④.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对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③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5、迁入地的吸引力:

其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小结: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经济因素最为重要

★A地(推力因素)

中间因素

B地(拉力因素)

三.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四.思考:

1.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1).闯关东:

是指明朝以后,尤其清末到民国中期迫于生计,河北、山东等华北地区一带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

思考:

A.明清时期山东“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山东人口稠密,土地不足,劳动力剩余,无以持续生计

而东北地广人稀,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

B.改革开放以来出现雁南飞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地处沿海,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回迁

(2).走西口:

时间: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

原因: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加上战乱

方向:

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广义的还包括迁往新疆和甘肃等地。

(3).下南洋(东南亚):

时间:

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

原因:

a.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加上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b.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

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问题1:

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有组织、有计划

原因: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虽然在20世纪50—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如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以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

问题2:

(1).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迁移方向?

80年代前,人口迁移总流向是:

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流向东北和西北以及西南、海南等

说明:

1964年--1965年,国家从战略角度考虑,把沿海和内地密集的工业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转移,开始了大规模地“三线”建设。

迁移人员主要包括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及家属。

(2)当时人口这样迁移的原因何在?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由经济较好的地区迁往经济较差地区,是以开发边疆,支援边疆建设为目的。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

问题1:

对比20世纪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方向有什么变化特点?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从内地省区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区、从农村迁往城市

问题2:

人口迁移特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大量增加,

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原因: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

还有学习.培训.分配工作

说明: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的一些知识分子、高技术人才向东迁移,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东南飞现象的原因

2..三峡移民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规模的移民,至2009年竣工,计划搬迁人口将达到133万人。

1.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环境承载力---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表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思考:

1.环境人口容量的“木桶原理”

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2.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

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二.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原因

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

同一个地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同一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

相对确定性:

某一地区某个时期的环境人口容量可以估算出来。

(具体时期,制约因素保持相对稳定)根据我国最短缺的土地资源估算,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

2、原因:

因为资源总数不确定,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是在比较短的一段时期内,经济水平、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在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不同国家和地区估计的方法.依据.标准等不同—具有一定主观性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三种观点: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用途是不断演变的:

种类的演变——越来越多用途的演变——越来越广

非可再生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枯竭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数量有限

三、人口合理容量

1、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实质: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人,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

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100亿左右,地球人口合理容量:

60左右亿

(但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容量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政策:

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4、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意义

5、如果人口数量超过了人口合理容量会怎么样?

如果人口数量没有超过人口合理容量,那么人口和物资协调发展,如果一旦超过,要么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要么自然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这就是人口容量表现出来的第三个特点:

临界性。

例: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的人口规模属于(   )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

(2)图中反映了(   )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提高

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5、世界不同的地区所出现的问题

6、保持措施

①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秩序。

②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案例

(一):

三峡水库的建设,2000万公顷土地被淹,需要移民百万,这又说明了什么?

三峡库区由陆域变成水域,土地面积缩少(土地资源减少),三峡库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案例

(二):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其中西线调水来解决西北缺水,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淡水资源增加了,增大了环境人口容量

案例(三):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地区是?

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地区是?

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

气候资源的差异

2.如果依据唐朝的生产力水平能否养活这样多的人口?

案例(四):

以色列是世界上罕见的土地贫瘠、水源奇缺的国家。

以色列国土面积27800平方公里,而且仅有20%的土地可以耕种,其中一半必须灌溉。

以色列一半的地方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

----把以色列农业称为神话并不为过。

这样一组数字足以反映以色列农业的效率:

以色列农村人口只占总人口的9%。

一个农业人员可以养活90人,农业出口占据全国出口总值的9%。

按照以色列的农业水准,地球可以养活3倍于现在的人口。

----科学技术水平高: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现更多的资源

3.右图是人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