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945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试题分解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C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3.(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答案】C

4.(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答案】A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解析】关键信息:

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错误于“产生的前提”;D项“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答案】C

3.(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答案】A

4.(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解析】第

(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

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8分)

原因:

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7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

【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

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

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

【答案】示例一:

信息: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3.(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解析】第

(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

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8分)

原因:

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7分)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

【答案】B

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8)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B.行政

C.监察D.司法

【解析】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选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

【答案】B

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

(1)从材料一“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和“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及材料二“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可知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政策由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从材料一“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可知开放之前的移民特点是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结合材料一、二总结移民的特点是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结合材料二清政府开放东北的原因可总结特点是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2)结合东北地理位置、人口来源及东北人口增加的影响等相关史实总结移民东北的作用

【答案】

(1)特点: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

(2)作用: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13分)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

(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典力学

【解析】

(1)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2)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

【答案】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6.(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7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

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图片反映了清朝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和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从图片可以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相关史实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例如中国的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尊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

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

示例:

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

示例: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