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938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docx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

第九章中小学生心理诊断与治疗

内容提要:

本章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手段的介绍。

主要论述了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概念、特点、目的、任务和过程;进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必要性;还详细介绍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箱庭疗法、模仿学习法、系统脱敏法、宣泄疗法等,操作性非常强。

 

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诊断

一、什么是心理诊断

㈠心理诊断的涵义

心理诊断是从医学上借用来的术语。

所谓心理诊断,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偏差或障碍进行描述、分类、鉴别和评估的过程。

心理诊断是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和精神医学发展交叉的产物,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心理诊断学。

㈡心理诊断的特点

心理诊断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医学诊断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当一个人患有某种疾病时,医生可以通过诊断根据疾病分类的明确规定,确定病人患的是哪一种病,并对症下药,进行治疗。

心理诊断则不同,一般来讲,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⒈诊断结果的多维性

临床医学中的诊断结果一般只有一个维度,即诊断结果一般给人以正常或不正常、有病或没病的明确答复。

但心理诊断的结果则不同,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概括起来心理诊断的结果有三种维度:

⑴正常或不正常维度。

这种维度与临床医学中诊断结果相似,即明确表示来访者是否正常,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

比如,某男生偷看女生洗澡被发现后,老师和同学怀疑他是性心理变态。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医生对他的心理诊断结果,就应当明确地表明,该学生是否是性心理变态。

这种正常或不正常的维度可以帮助该学生的老师和同学,对其行为性质加以认定。

如果是性心理变态就不能按流氓行为处理,而应给予心理治疗。

反之,则应给予法律处理。

⑵分类与分型维度。

此维度的心理诊断结果,无所谓正常与不正常,而是将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或个别心理特征诊断为某一类。

比如,对来访者的性格进行诊断,可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其诊断结果有四种类型,即内向型、外向型、稳定型、不稳定型。

这些性格类型的诊断没有明确的正常与异常之分,也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而是各有其特点。

⑶评价与描述维度。

此种纬度的心理诊断结果,无所谓正常与不正常,而是将人的心理状况的总体或者部分进行评价或描述。

比如,用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来测量来访者的个性偏好,可测出来访者的15种个性偏好。

即成就需要、顺从需要、秩序需要、省察需要、求助需要、亲和需要、谦卑需要、慈善需要、变异需要、坚持需要、性爱需要、攻击需要。

其测试后的诊断结果,就是对被试的上述15种个性偏好的程度进行描述,并评价其在人群中的百分位置。

⒉诊断标准的多重性

心理诊断的标准不是单一的,除了类似于临床医学中的经验诊断标准外,还有心理测验标准、社会常态标准和社会适应标准。

标准不同得到的诊断结果可能不同。

⒊诊断的个体差异

在临床医学诊断中,不论患者在遗传和心理方面有多大差异,胃病总归是胃病,不能诊断成其他病。

而心理诊断则不同,同样是学习效果差,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心理原因,既可能是学习兴趣不高,又可能智力低下,还可能是学习技能差等其他心理原因。

⒋诊断的双极性

心理诊断,不但指出来访者的缺陷和障碍,同时还指出他的良好品质。

比如维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测试某人的智商,其结果既指出他的总体智商为88(中等偏下)、操作智商为80(中等偏下),还要指出他的言语智商为96(正常),同时还要指出他的背数量表成绩比较好(超过正常水平)。

(三)心理诊断的过程

心理诊断是一个系列过程,包括确定目的、收集资料、观察现象、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六个环节。

1.确定目的

确定诊断目的,这是进行心理诊断的第一步工作。

只有明确了诊断目的,才能据此指定诊断的方案,选择恰当的诊断方法,实施各项具体的诊断程序或步骤。

一般来说,确定诊断的目的时,必须明确这样一些问题:

如心理诊断的对象是个人还是团体;心理诊断结果是用来缺陷鉴别还是人才选拔、分班教学还是个别辅导、学习指导或是咨询治疗。

2.收集资料

诊断目的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依据诊断目的去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

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一般需要收集以下资料:

(1)学生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家庭住址、所在学校、年级、班级等。

(2)学生心理发展情况。

包括智力发展的情况,性格、气质的特点等。

(3)学生家庭情况。

包括家教方式、家庭气氛、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个性特征、健康状况等。

(4)学生的在校表现。

包括学习情况、遵守纪律的情况、人际关系情况以及参加集体活动的表现等。

(5)学生的成长经历。

包括从出生到现在的全部过程,即怀孕与出生时的情况、幼儿时期的表现以及入学、转学的情况等。

(6)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和健康状况。

3.观察现象

收集资料侧重对来仿者以往历史和宏观影响因素的了解,观察现象则是对来仿者的当前状态所进行的直接干预。

诊断过程的观察应把握:

第一,注意从面部表情、神色气态、反应速度和言语表达等方面了解来仿者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

其次,注意在特定情景下诊断对象的反常表现或独特行为。

4.查询原因

查询原因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交谈、询问方式对诊断中的疑团、难点、成因等进行查询。

在诊断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和直觉观察所获得的诊断印象总会存在一些模糊的、不全面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可能是矛盾、不合逻辑的。

对于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诊断者的详细查询甚至追问,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有可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或原委。

因此,查询工作的关键在于从疑点、矛盾之处查找问题的症结和线索,根据已知现象和结果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查询工作对于理清诊断头绪,把握关键、抓住要害,形成最初的理性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5.实施测量

诊断中心理测量是以诊断者形成的最初理性判断为根据,对来仿者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描述和科学鉴定。

虽然目前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客观性、准确性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它毕竟是迄今为止在测量人的心理特性与行为方面最好的工具,因而各种标准化的测验在诊断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各种心理测量,可使诊断者最初的理性判断得到丰富、充实的验证或修正。

6.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是运用先前获得的诊断信息,在已有理性判断和测量鉴别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加工,并且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或理论模式得出诊断报告或评价意见的过程。

它是在量化描述的基础上的分析与综合,是对量化结果的理论阐述和逻辑推论。

因而,综合评估在心理诊断中具有统摄全局、概括总结、预测指导的功能。

做好综合评估,关键在于:

(1)要树立整体观念、系统思想和发展意识。

(2)善于根据各种已知线索、纵横联系和逻辑关系,确定问题的性质、特点、成因或趋向。

(3)在宣布诊断结果时,要留有余地,以防那些绝对化的言语或推论给受诊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或损失。

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原则

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实际,广泛吸收相关学科诊断思想与方法中的合理成分,以此构成自己的方法学体系与实施原则。

概括起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过程中,诊断者要树立系统观、整体观,对诊断对象的疑难问题、心理偏常或特定要求进行全面检查和系统分析,以便根据诊断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判断。

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偏常行为进行诊断时,必须结合其身心特征和外界影响因素作全面分析。

比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诊断时,应当了解其身体发育和智能发展的水平情况如何;有无躯体疾病或神经系统失调现象;学习动机有无缺陷;学习方法与习惯是否恰当;学习中遇到过哪些挫折或严重的心理冲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怎样等等。

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为学习困难的咨询与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二)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问题,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求诊问题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的症结,防止僵化的诊断模式和倾向对诊断工作的干扰。

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有时表现出来的某些心理问题或征兆并不构成心理障碍,而属于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波动或暂时性的轻微失调。

假如诊断人员机械套用某种诊断标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标签式的归类,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诊断工作的声誉。

比如针对学生的品行障碍进行诊断时,应考虑到其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如家庭教育、同伴交往、社区环境以及学生的个性弱点和品德心理结构发展失调都将对其品行障碍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并且存在一个发生、发展和逐步恶化的过程。

因此,在对学生的品行障碍进行诊断时,不能静止的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智的运行轨迹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这样才能得出可靠的诊断结论。

在对学生进行预测性诊断或评价时,同样应高度重视动态性原则。

(三)异同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掌握诊断对象的一般心理反应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异同性原则在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例如学生的焦虑反应,一般来说,焦虑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有植物神经系统的明显变化,如心慌、气促、头晕、恶心等;但有些高焦虑的学生其生理反应不明显,这同个体的生理差异有一定关系。

再如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诊断是不能简单地硬套几项共同的操作指标的,还要看到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

有些个性弱点较多的女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中并无明显偏移,但在实际生活中如遇到很小的挫折,便萌生想死的念头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这种情况并非罕见。

由此可见,遵循异同性原则,正确处理诊断中的个别差异,对于实施有效的咨询与治疗有重要作用。

(四)指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诊断人员做出鉴别意见后,要对诊断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诊断信息,更好地促进心理发展和问题解决。

在进行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时,一方面要借助测量工具给诊断对象提供量化描述和解释,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诊断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

例如一个学生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上取得中等水平的测试成绩(总分),其中言语分测验成绩较好,操作分测验成绩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诊断人员应与教师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说明这个学生智力结构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此学生的今后的智力训练提出要求或指导建议。

这种结合诊断进行指导的做法,对教育实践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五)综合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取得最佳的诊断结果,有效地提高诊断质量。

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是一种多层次、多水平的诊断,这就要求博采众长,积极采用多学科的方法为诊断服务。

(六)保密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诊断结果要予以保密,除因教育、咨询、治疗等工作需要可向有关方面披露诊断结果外,不得随便将诊断结果告知他人。

对中小学生的诊断结果予以保密,主要出自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体现诊断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二是保护诊断对象的利益,防止诊断结果的讹传、误用或意外伤害

三、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任务和意义

(一)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任务

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的基本任务是,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充分发挥心理诊断的鉴别、筛选、导向、调节、激励等功能,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其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⒈对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进行鉴别、筛选和指导,为因材施教、开发潜能、提高学习与教学的质量服务;

⒉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绪、人格与品德发展进行检查、评定,为促进他们的人格成长、道德完善和全面发展服务;

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与评估,为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服务。

(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意义

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主要包括学习诊断、智能诊断、人格诊断、行为诊断以及心理健康综合诊断等内容。

这些心理诊断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搞好因材施教与特殊教育以及提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⒈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观经验色彩较浓,要把教学评价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就必须使用心理诊断的方法和技术。

以心理诊断为核心的诊断性教学评价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诊断性教学评价对于改进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及开展辅导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要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德育状况作出准确评价,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年龄规律制定相应的品德发展指标和教育指标,然后编制出一定的标准化量表进行测查、评估,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可见,将心理诊断的方法和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

⒉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

学校的科学管理,需要依靠多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心理诊断就是其中的一种。

通过心理诊断,学校领导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有关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有用的信息,从而为教育决策服务。

通过心理诊断获得的师生关系的信息,可为改善师生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气氛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心理诊断获得的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信息,可为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

实践证明,心理诊断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⒊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搞好特殊教育

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都存在一定的个别差异。

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有密切关系,许多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常常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不足引起的。

教育工作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能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必须以心理诊断为前提条件。

从特殊教育的发展来看,弱智、残疾和超常等特殊儿童的鉴别、筛选和培养,也同样要以心理诊断作为基础。

⒋有利于提高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效果

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必须以心理诊断为基础或中介。

离开诊断结果,咨询目标就难以确立,治疗方案也无法实施。

在当前的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中,有些咨询或治疗的效果之所以不够明显,往往同不重视诊断或诊断的结果不准确有关。

因此,从事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员应熟练地掌握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胜任本职工作,圆满地完成维护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任务。

四、中小学生心理诊断的方法

用什么方法来诊断人的心理困扰与障碍,这是长期以来许多人探索和争论的问题。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像检查生理疾病那样准确和可靠的检查心理困扰和障碍的方法。

尽管如此,心理学家认为,既然心理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人们就一定能够认识它。

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方法主要有:

观察法、个案法、调查法、测验法、活动产品分析法

㈠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条件下,诊断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各种信息,并作出记录与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是中小学生的心理诊断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⒈观察法的特点

观察法往往是在来访者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观察法有许多的优点:

第一,观察法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即观察者在进行观察时可由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材料。

如要诊断儿童学习心理障碍,可以采取直接与儿童见面,观察其上课时的表现,或到家中观察其完成作业时的心理状态等方式。

第二,观察法是在自然的、不加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用观察法可以收集到一些用其他测量方法所不易收集到的资料,可以倾听到来访者的真实心声。

第三,观察法较少受时空条件限制,可以随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人际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

第四,观察法操作比较简单方便。

我们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与原则,一般不需要什么专门仪器或测量工具(必要时可利用摄影、录像、录音等现代手段)。

⒉观察法种类

因观察的时间、内容、方法不同,观察法有不同分类。

⑴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根据观察持续的时间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是指连续观察几个星期、几个月或数年。

如患缄默症的儿童几乎不说话,对问题也不回答,这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形成。

在排除了脑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对致病的心理原因应做长期观察研究,仅凭一两次观察无法进行诊断,更无法进行治疗。

定期观察是指按一定时间间隔进行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新生入学时的情绪表现,就是一种定期观察。

⑵一般观察与重点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不同,可将观察法分为一般观察和重点观察。

一般观察,是指对来访者某一段时期内的整个心理行为和表现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

这种观察方法设计的项目比较多,观察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重点观察,是指对来访者某一段时期内或者某些心理行为的表现,做重点观察了解。

这种观察方法设计的项目比较少,观察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短。

比如对智力活动、动作姿态、睡眠等可做特殊观察。

⒊观察法的要求

⑴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客观性不要夹带个人的偏见。

⑵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资料,不能仅凭借个别偶发的行为,便对来访者的行为作出判断。

⑶防止把观察到的各种外部表现简单地当作本质问题,应进行多次观察,并采用多种观察类型、多种观察手段作综合观察。

⑷掌握观察技巧,按照一定的程序、方式进行观察,随时作好观察记录,定期整理观察资料。

⑸观察时诊断者的态度应大方、自然,不应使来访者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

在使用观察仪器时,要尽量隐蔽,以免引起来访者活动和情绪的变化。

㈡个案法

个案法是最基本的心理诊断方法。

它主要依靠收集来访者的有关个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查清来访者心理异常的表现及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和原因,从而对其心理健康问题作出判断。

个案法要求广泛详尽地收集资料。

个案资料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可由学生自己提供,也可向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索取;既可通过学生的作业、日记、作品、书信、绘画等有关书面资料分析,也不应放过与个案有关的口头介绍材料或线索。

但由于资料来源复杂,因此,对于掌握的资料必须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特别要注意分析来访者叙述的确实意义、提供资料的有关人员与来访者的关系、对来访者的态度等情况。

涉及来访者的异常心理表现,必须弄清楚其产生的背景和环境。

个案法收集的主要资料请参见“心理诊断的过程的资料收集阶段”。

在掌握了充分的资料以后,必须进行分析研究,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再经过整理加工,做出系统记录。

最后将上述个案资料和诊断记录以传记的方式整理成简明的文字,即形成一份个案诊断报告。

个案诊断报告要求描写细致、内容丰富、叙述准确、重点突出、文字精练、符合逻辑,并尽量避免使用专门术语。

这种以全面的个案资料和初步的诊断印象为特征的个案报告,对进一步的技术诊断和最后确诊有重要价值。

㈢调查法

调查法是心理诊断工作者通过谈话或问卷等方式直接从来访者身上获取材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分为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

口头调查又称谈话法,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⒈谈话法

谈话法是心理诊断工作者通过与受诊者面对面交谈收集材料的一种方法。

当调查的内容比较敏感,比较深入,调查对象有所顾虑时,可以采用谈话的方式解除来访者的顾虑。

谈话法的优点是可以当面澄清问题,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

由于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受制于诸多因素,因此在进行心理诊断时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情况。

如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尤其是隐藏在心底的心理症结或创伤。

仅凭对学生本人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这就需要使用到谈话法。

因此,谈话法在心理诊断中应用广泛。

但谈话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费时、费力、可变因素多等。

使用谈话法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⑴要讲究谈话艺术。

诊断者所使用的语言应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字词或专业术语。

同小学低年级学生谈话时,应注意适合儿童的言语特点,还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如用讲故事、讲寓言的方式引导儿童,以便从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材料。

同青春期学生谈话应注意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对他们的一些的想法急于表示我们的态度。

⑵谈话应注意围绕主题,不可无意义漫谈。

当发现来访者的谈话偏离主题时,诊断者应巧妙地使谈话回归主题,切忌打断对方的谈话,以免造成谈话气氛僵硬、紧张,使谈话无法进行下去。

⑶要注意记录的方式。

谈话的过程和结果应由诊断者记录下来,记录方式多种多样。

可采用边谈边记边观察边记录;也可当场少记录,事后通过回忆记录。

在使用录音机或录像机时,应首先征得来访者本人的同意。

⑷诊断者的态度要端正。

诊断者要以真诚、虚心、冷静的态度对待来访者,这样容易与来访者建立和睦的关系。

不能凭借个人好恶对待来访者,否则不利于诊断工作的顺利进行。

有些“问题”的诊断不是一次谈话可以完成的,需要多次交谈,因此这种谈话关系应维持一段时间,如对儿童说谎问题的诊断。

有些说谎行为是由于儿童的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结果,随着儿童的成长会自行消除。

而掩饰性说谎则是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不良因素,应引起家长与学校的高度重视。

要正确诊断说谎的类型,就必须与儿童建立和睦的关系,这样才能发现其真正原因。

2.问卷法

问卷法是诊断者通过问卷直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所谓问卷即在既定的主题范围内设计一组问题,用以调查来访者的主观态度或客观事实,而不涉及来访者个人的能力。

问卷可以由学生直接回答,也可由教师、家长及其他监护人代答。

问卷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实施简便,省时省力、便于量化等优点。

其缺点是有些所获得的信息难辨真假、附加信息少。

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四个部分:

一是前言。

对调查目的、意义和要求给予必要的说明。

二是填答说明。

提示如何填答问卷以及解释某些调查项目的含义。

三是调查项目。

它是整个问卷的主干,应以完整、间接、合理的形式设置所要了解的问题。

问题设置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封闭式(以是非题和选择题为主);二是开放式(常采用简答题或填充题等形式)。

四是结束语。

应对被调查者表示真诚的感谢,也可征求对问卷本身的意见。

由于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主要取决与问卷设计是否合理以及被调查者是否认真做答。

因此,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调查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并应积极围绕主题。

如调查童年期行为问题与日后社会适应不良的关系,就应从童年期的行为问题入手,象遗尿、言语障碍、吮手指、忧郁、过分嫉妒等。

⑵问题的表述简洁、明确,通俗易懂;中性表述,不带暗示。

⑶问题的设置应灵活采用各种形式,取长补短。

一般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式问题为辅。

⑷问题的编排是否合理,尽可能将同类问题放在一起。

⑸必要时可设计一些用来检查来访者是否说谎的题目。

㈣测验法

测验法是诊断者用一组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题目来测量来仿者的某些心理特征的方法。

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等特点。

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态度等均属于个体内在的特征。

不仅性质特殊,内容也相当负责,如果仅以观察、访问、问卷等方法来收集,不一定很适合,因此需要应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进行测量。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可比性强;不足之处是对使用者要求较高,操作过程较复杂。

⒈心理测验的种类

心理测验的种类很多,其分类有多种标准。

⑴按照测验的目的不同,可将心理测验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学绩测验等。

智力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人的一般能力的高低;包括斯坦福—比奈量表、瑞文推理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等。

人格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人的个性特征的,如兴趣、动机、态度、气质、性格等。

包括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爱德华个性偏好测验(EPPS)、矢田部—吉尔福特(Y—G)性格测验、罗夏墨迹测验等。

特殊能力测验主要用于测量儿童的某些特殊才能,如绘画能力和音乐能力。

学绩测验主要测量学生经教育或学习后的学业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