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846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docx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第二版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著)

第一章总论

1.1新闻采访的定义:

“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

新闻采访: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新闻采访的特点:

①目的的差异性;

②时间的限制性;

③项目的突发性;

④需要的广泛性;

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新闻采访的地位:

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

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

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

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

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

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

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

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采访的认识路线:

两条:

①唯物论的反映论;

②唯心论的先验论。

危害:

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1.4新闻采访的方式:

从形式上分:

①个别访问:

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

好处:

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

②开座谈会:

也称开调查会。

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

好处:

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

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

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

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③现场观察:

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

④参加会议:

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

⑤蹲点:

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

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

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

⑥查阅资料:

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

⑦改写:

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

⑧问卷:

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

⑨电话采访:

注意准备要充分;

提问要凝练;

记录要及时;

⑩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ai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

①常驻采访:

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②突击采访:

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③交叉采访:

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

④巡回采访:

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

⑤隐性采访:

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⑥易地采访:

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第二章策划与准备(采访前期)

采访的第一阶段

采访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通常也称为采访前期、采访中期和采访后期。

采访的第一阶段也即采访的策划与准备阶段。

2.1培养新闻敏感:

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

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够吸引较多受众;

③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④迅速判断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⑤迅速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新闻敏感的培养途径:

①及时学习、掌握党的新政策、新精神;

②要立足全局看问题;

③要十分熟悉点上的情况;

④知识广博助敏感

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记者的新闻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的。

2.2熟识新闻价值:

原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概念,被称为记者的“第六感官”。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些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新闻价值因素:

①重要性:

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②显著性:

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③时新性:

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时间性;新鲜性);

④接近性:

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

⑤趣味性:

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

2.3严守新闻政策:

即指关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

具体包括:

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

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二要看其是否复合新闻政策。

两则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应当相辅相成,互为制约。

2.4明确报道思想:

报道思想,即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

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①新闻采访目的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报道思想;

②报道思想要符合实际。

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实质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而已:

(1)报道思想和“框框”都是主观产物,它能够引导记者更好地深入实际,有效地挖掘新闻事实,但这仅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有时,报道思想与“框框”同客观实际也有不符的时候,此时记者则应当相机修订或改变采访计划。

(2)报道思想和“框框”虽然是对以往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指导记者深入实际的指南和依据,但这毕竟总还是属于“上面的”。

比较而言,记者则应当更重视“下面的”,即来自客观实际的第一手材料。

记者只有理顺、摆正了“上”和“下”的关系,才能不把报道思想和“框框”当教条。

2.5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①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②通过各种会议、简报;

③通过记者耳闻目睹;

④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

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运用新闻线索注意事项:

①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②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③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④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2.6精心采访准备:

平时准备:

①理论的准备;

②政策的准备;

③情况的准备;

④知识的准备。

临时准备:

又称专题准备或专项准备:

①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

②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③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采访计划,即指大体的活动方式,确定要访问的部门、人员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体裁,多少字,采写周期等。

所谓调查纲目,即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④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2.7刨析对象心理: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的分类:

从性质内容上看可分为:

①先期性心理:

即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

这一观念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

②临访性心理:

即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原始心理。

这一心理一般主要由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和临访心境组成。

从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

①积极配合型;

②一般协作型;

③蓄意应付型。

2.8借力网络传播

(1)有效强化网上获取新闻线索的意识;

(2)积极注入网络元素;

网络语言特点:

个性突出,更具有直观性、通俗性等特性。

若是运用得当,符合汉语言的表达规范,能使新闻报道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也常能使新闻标题更加吸引眼球。

注意:

网络语言的运用应严格执行国家语言政策,不仅注重语言的创新,也要注重沟通的顺畅和表达的理性,应适度、适量运用和引用。

(3)善于采用网络内容。

方式(两种):

①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依据;

②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背景。

第三章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

采访的第二阶段

采访活动的实质性阶段,则在采访的第二、第三阶段,即采访活动的中、后期,或称作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

3.1创造访问条件:

创造哪些访问条件:

①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1、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2、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②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③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④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原则是先避开正题,拣对方最熟悉、最感兴趣、最易回答的事物和问题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

步骤:

1、只需简单表明身份和来意,然后自己找个地方坐下来,可以顿时缓解紧张气氛;

2、趁落座之机,迅速用眼光扫视一下室内环境的布置和装饰,然后将视线停留在某一物体上了;

3、以这一物体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

⑤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记者应自尊与尊重采访对象):

1、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2、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

⑥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手势;

⑦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具体做法:

1、强调采访意义;

2、约束神情语态;

3、排除外来干扰;

4、变换活动方式。

3.2掌握提问技能:

所谓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提问的三种形式:

①正面问,即提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拐弯抹角兜圈子。

适用于两类采访对象:

记者熟悉的或干部、学者、演员、外宾等;

②侧面问,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

启发引导通常也称联想,

由具体规律和方法可循:

1、接近性启发引导。

即记者凭借经验,对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客观事物形成联系,而使采访对象通过一事物回想起另一事物;

2、相似性启发引导。

即记者凭借经验,假设、列举出在性质上相似的一些客观事物,而使采访对象通过这些事物回想起另一些事物;

3、对比性启发引导。

即记者列举、假设出在性质上相反的一些客观事物,而是采访对象引起对另一事物的回想;

③反面激:

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此形式通常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和身份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

反面激可从两个方面掌握:

①激问。

即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然后趁势追问;

②错问。

该方式的刺激强度超出激问,而且,要求记者从事实的反面设问。

提问的注意事项:

①提问宜简洁;

②提问宜具体;

③提问宜间接;

④提问宜深刻;

⑤提问宜自然;

⑥提问宜节制(谈话提问要得体、贴切;谈话提问要讲究分寸)

3.3主持调查座谈:

调查座谈会的效果:

①节省时间;

②互相启发;

③及时验证。

支持调查座谈会的技能:

①事先通知对方;

②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

③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三五人或六七人为宜);

④不要轻易下结论;

⑤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3.4强化现场观察:

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

通俗讲,就是记者用眼睛采访。

为什么要强调现场观察:

强调现场观察即是强化视觉功能。

①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靠感觉开始;

②感觉是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反映;

③视觉是最灵敏的感觉器官

现场观察在采访中的具体功能:

①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②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③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④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⑤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

注意事项:

①明目的;

②多请教;

③抓特点;

④选地点(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

⑤善用脑

3.5重视听觉功能:

①悉心闻取线索;

②适时调节音强;

③着力训练听力(专心、虚心、耐心)

3.6坚持当场笔录:

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

①记要点;

②记易忘点;

③记疑问点;

④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

⑤记观察所得;

⑥记记者的联想

记录注意事项:

①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留得宽一些;

②字迹应尽可能工整

 

第四章深入与收尾(采访后期)

采访的第三阶段

4.1注重深入采访:

①悉心抓特点。

1、看准形势抓特点;2、通过对比抓特点;3、选择角度抓特点。

在选择角度时,应当抓住3个字:

一要比;二要小;三要异。

②悉心抓本质。

注意:

1、对问题要想得宽一点、远一点;2、对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③自觉克服有碍深入采访的思想障碍:

盲目自满;忽略质量;怕苦畏难;先入为主;轻视理论

4.2仔细验证材料:

验证方法:

①投入记者智力;

②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排斥那些不是事实的新闻)

三角定位法:

如果要确定一个事实的真实、准确程度,要通过3个信息来源核准。

4.3迅速整理笔记:

①通读笔记,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心记的内容迅速用文字插入同类的笔记材料旁,并纠正、修订难以清晰辨认的笔记内容;

②再通读初步整理的笔记材料,标出页码,并在可能用的材料旁作上自己熟悉的标记;

③根据确定的新闻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分门别类,着力使笔记变为写作提纲。

最好用不同墨水的笔,将材料根据其归属的部分,分别标出123或ABC等。

4.4积累剩余材料:

搞好材料或资料积累的作用和意义:

①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

②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

③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

方法:

①勤奋读书、勤于摘录;

②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4.5认真提炼主题(新闻主题与新闻材料)

(1)新闻主题的提炼:

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

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新闻主题是从采访及其所获材料中选择、提炼出来,反过来又统率采访、写作及所有材料。

因此,新闻主题又可称之为采访写作的“统兵之帅”。

新闻主题认识上的两个问题:

①一篇新闻究竟允许有几个主题?

不能同意“两个主题”或“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说法,而必须强调:

一篇新闻一个主题,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原则。

这是因为,主题即中心,有了中心,文章就集中、深刻;反之,多主题即多中心,中心多了,文章还谈何集中深刻;

②采访阶段究竟要不要选择、提炼主题?

意在笔先。

有经验的记者几乎是在采访的同时,已将主题基本确定好了,或边采访边选择、提炼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常有主题处理不当的现象出现,其主要原因:

①主题选择偏杂;

②议论成分偏多。

如何提炼好新闻主题:

首先要选择好新闻主题;记者在选择主题时,是有强烈倾向性的。

选择主题时所主张的倾向性是政治上重要、为受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问题这三个基本原则。

所谓提炼主题,即指记者在占有了大量材料并初步选定了主题以后,开始了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上升或飞跃,就叫提炼主题,也称为升华主题。

提炼主题通常依据两个因素:

对全局的信清晰度和对材料的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

4、提炼、深化主题的具体注意事项:

①不要强行硬化;

②不要分散空乏;

③不要雷同浅薄。

第五章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5.1人物新闻采访:

即指用消息形式报道人物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特点:

①短:

一则人物新闻六七百字,报道一个人,说清一件事,阐明一个思想,短小精悍,招人喜爱,鲜明突出,又节省版面;

②快;

③活;

④强(说服力)。

采写要求:

①路子要宽,选人要准;

②突出重点,忌大忌全;

③避免雷同,突出个性;

④粗细结合,重在节制

5.2人物通讯采访:

即指较详尽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

通常分为两类:

一类是写先进个人与集体的;一类是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有争议、甚至是后进与反面人物。

注意:

①主题明确,特点鲜明;

②精心选材,富有气息;

③抓好情节,带动全篇;

④重视环境,兼顾群体

5.3人物专访采访:

即指对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

一般分为人物专访(人物访问记)、事件专访和问题专访。

所谓人物专访,即指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

人物专访特点:

①针对性;

②代表性;

③适合性。

采访要求:

①精心选择人物(新闻人物和知情人);

②准确把握时机;

③合理安排观察;

④注意谈话纪实

(3、要尊重事实真相,尊重访问对象本意,不能歪曲,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2、保留谈话风格,体现访问对象的个性特征);

⑤控制访谈方向

5.4事件通讯采访:

即指较详尽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

分为三种:

①以表扬、歌颂为题材,用以反映重大事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境界及道德水准;

②以批评、揭露为题材,用以触及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弊端,起催人猛醒、驱邪扶正等作用;

③介于表扬、歌颂与批评、揭露之间,即通过报道某一事件,揭示现实社会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热点或意义,起活跃思想、启发思路等作用。

注意:

①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

②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③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

④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

⑤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

⑥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

 

第六章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6.1政治新闻采访:

即指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和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裁。

要求:

①立场坚定,头脑冷静;

②实事求是,保证真实;

③作风踏实,深入实际;

④宏观选题,微观选材;

⑤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6.2会议新闻采访:

即指以各种政治性、专业性会议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采访要求:

①摸清会议宗旨,亲临现场采访;

②跳出会议程序,着眼新闻事实;

③坚持报道原则,讲究机动灵活;

 

6.3军事新闻采访:

即指以军事和战争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要求:

①时代转变,题材转移;

②明确原则,突出重点;

③讲究效应,注重节制;

④谨慎从事,严守机密;

⑤作风踏实,雷厉风行

 

6.4外事新闻采访:

即使以报道外宾来访活动和向国外报道本国各方面情况的新闻体裁。

注意:

①依靠组织,熟悉情况;

②抓住战机,迅速成篇;

③亲临现场,捕捉细节;

④注重礼仪,遵守纪律

 

第七章经济与科技新闻的采访写作

7.1经济新闻采访:

即指以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熟悉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情况对记者的帮助:

①能判断、预见问题;

②能提出、交谈问题;

③能解释、说明问题。

学习时注意:

及时、系统、全面。

记者应把注意力放在:

①抓问题

②抓事实

③抓角度

④抓趣味

⑤抓通俗(多进行形象比喻;多进行解释说明;多采用数字换算法;多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

7.2科技新闻采访:

即指以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群众科普生活为题材的新闻体裁。

注意:

①深入采访,力求真实;

②虚心求教,正确认识;

③长期积累,密切联系;

④慎重评价,切忌溢美。

(慎重的原则有三:

实事求是,准确恰当;尊重权威,服从鉴定;不应轻信,善于兼听)

⑤讲求效应,掌握时机;

⑥突出个人,兼顾群体;

⑦注重解释,巧用修辞。

第八章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8.1文艺新闻采访:

即指以文化艺术活动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采写要求:

①体现特点,明确职责;

②亲临现场,认真观察;

③实事求是,准确评价;

④穿插背景,增强深度;

⑤常来常往,成为知音。

8.2体育新闻采访:

即指以体育活动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采写要求:

①以快制快,分秒必争;

②熟悉情况,深刻准确;

③强化观察,待机提问(1、要趁运动员、教练员空闲时访问;2、提问的内容事先要准备,提问要明了,谈话要简短);

④掌握分寸,切忌偏激;

⑤提高认识,开阔视野;

⑥控制情感,迅速发稿

8.3教育新闻采访:

即指以教育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采写注意:

①知识广博,见多识广;

②密切联系,善交朋友。

与知识分子打交道要注意:

诚恳、尊重、主动;

③视野开阔,面向社会

8.4卫生新闻采访:

即指以医疗卫生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采写注意:

①作风踏实,虚心求教;

②微观细察,力求通俗;

③客观公正,求真求实

第九章社会生活类新闻的采访写作

9.1社会新闻采访:

即指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俗称“8小时以外的新闻”。

社会新闻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盛行时期,最初以色情、暴力等题材为多。

特点:

①广泛性;

②知识性;

③趣味性;

④突发性;

⑤思想性

采写要求:

①闻风而动,刻不容缓;

②利用空闲,捕捉线索;

③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④广交朋友,建立热线;

⑤讲究趣味,反对庸俗;

⑥力求辨证,客观全面

9.2灾害新闻采访:

即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

题材的特性:

①突发性;

②严肃性;

③客观性;

④情趣性;

⑤科学性

采访注意: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热情讴歌,正确导向;

③融入情感,弘扬人性

记者特别注意抓取灾害新闻的组成因素,具体有:

①死伤情况;

②财产损失情况;

③原因;

④救护、救济情况;

⑤灾区灾后情况

第十章特殊类新闻采访写作

10.1新闻小故事采访:

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袖珍通讯”之称。

其特点与作用是,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采写要求:

①取材范围要小;

②人物事件要真;

③故事情节要奇;

④涉及褒贬要慎;

⑤表现形式要活;

⑥语言文字要实

10.2特写采访:

即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注意:

①观察须严细;

②选材须精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