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3961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docx

中南大学免疫学真题讲解

2003

1.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一)Th细胞的调节作用:

在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为Th1细胞和Th2细胞。

Th1细胞分泌IL-1、IFN-γ、TNF-β等细胞银子,引起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分泌IL-4/5/6/10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可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

Th1细胞和Th2细胞可以通过各自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制约。

Th1细胞产生的IFN-γ可抑制Th2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下调体液免疫功能。

Th2细胞产生的IL4和IL-10则抑制Th1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下调细胞免疫功能。

(二)TS细胞的调节作用: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经辅助性诱导T细胞(CD4+T)的作用可活化抑制性T细胞(TS),使之分化成为效应TS细胞。

它可分泌抗原特异及非特异抑制因子,可抑制杀伤性T细胞(TC)、辅助性T细胞(TH)及B细胞的功能,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

如此,当外来抗原侵入机体后经APC活化TH细胞以后启动正免疫应答,产生效应分子和(或)效应细胞以清除外来抗原。

与此同时在免疫应答后期可启动TS细胞使之活化及分化发育为效应TS细胞,以抑制免疫应答,籍以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平衡。

(三)TC(CTL)细胞的调节作用:

T细胞抑制免疫应答也可通TC的作用,因为TC可针对T或B细胞表面TCR或BCR可变区的独特型决定基而起特异杀伤作用。

由于TC细胞杀伤T或B细胞而引起免疫抑制作用。

2.试述建立免疫耐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

a.口服免疫原,可致局部肠道粘膜特异免疫,而抑制全身免疫应答,建立全身免疫耐受,b.器官移植前,静脉注射供着表达同种异型抗原的血细胞,建立全身免疫耐受,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c.同种异型器官移植前,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d.脱敏治疗:

皮下多次注射小剂量变应原,防止IgE型Ab产生,达脱敏目的e.防止感染,f.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拮抗作用的调节性细胞,抑制效应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g.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3.试述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HLA与人类同种器官移植有关:

器官移植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受者HLA型别相符的程度,两者差别越小,存活率越高,反之则越低;通常存活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同卵双生>同胞>亲属>无血缘关系者。

(2)HLA与输血反应有关:

多次受血者体内可产生抗HLA抗体,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对多次接受输血者应注意选择HLA抗原相同或不含白细胞抗体的血液。

(3)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HLA与某些疾病的遗传倾向有关;如90%以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具有HLA-B27抗原。

(4)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表达HLA-I类分子,当细胞癌变时,其表面HLA-I类抗原表达缺失或显著减少,这可能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之一;HLA-II类基因异常表达: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细胞可异常表达HLA-II类抗原,可能以组织特异性方式把自身抗原提呈给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5)HLA与法医学鉴定的关系:

HLA可作为法医学亲子关系的鉴定。

4.可用哪些方法检测血液标本中的抗原。

1.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玻片凝集试验,间接凝集,协同凝集试验;2.沉淀反应:

单项免疫扩散,双向免疫扩散,免疫电泳,免疫比浊;3.补体参加的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溶血空斑实验;4.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a.免疫荧光法-直接荧光法,间接荧光法,间接荧光法,b.酶免疫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SA-ELISA)c.放射免疫测定法,d.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免疫印记法westernblotting,f.免疫PCR。

2004

5.试举例说明抗体在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及临床意义。

抗体对免疫应答有反馈调节作用。

抗体是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产生之后又可抑制其后的抗体产生。

将抗体注入非免疫的机体,可阻止其后注入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这一现象在临床上应用成功地预防了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发生。

该疾病是因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的。

将抗Rh因子抗体给分娩Rh+胎儿的Rh-产妇注射,使之与分娩过程中进入母体的新生儿Rh+红细胞结合,封闭其表面Rh抗原决定簇,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使新生儿Rh+红细胞溶解破坏,及时从母体内清除,从而抑制了Rh母亲进一步产生抗体,也就防止了因Rh抗体(IgG)通过胎盘使下次妊娠的Rh+胎儿产生溶血症。

  免疫应答过程中用血浆交换法去除循环血中的抗体,使血液中的抗体浓度不断降低,可促使抗体产生增加。

注射IgG抗体可明显促使抗体形成细胞数量下降,可反馈控制抗体过度合成,这可能是由于抗体结合抗原后降低抗原的刺激作用。

6.试述目前用于肿瘤治疗的免疫学方法。

肿瘤的免疫治疗是以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一)主动免疫疗法(肿瘤疫苗):

给机体输入具有抗原性的肿瘤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以达到治疗肿瘤、预防肿瘤转移和复发的目的。

常用肿瘤疫苗有以下几类:

1.肿瘤细胞疫苗2.肿瘤抗原疫苗3.病毒疫苗4.抗独特性疫苗5.DNA疫苗

(二)免疫导向疗法:

将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杀伤因子与单克隆抗体偶联制成“生物导弹”,并利用单抗能特异性结合肿瘤抗原的特性使杀伤因子“导向”集中到肿瘤病灶,杀伤肿瘤细胞。

常用杀伤因子有:

放射性核素(131I)、抗肿瘤药物(氨甲蝶呤、阿霉素)、毒素(蓖麻毒素、白喉毒素、绿脓杆菌外毒素等)。

(三)过继免疫疗法:

将自身或异体的抗肿瘤效应细胞的前体细胞,在体外采用IL-2、抗CD3单抗,特异性多肽等激活剂进行诱导、激活和扩增,然后转输给肿瘤患者,提高患者抗肿瘤免疫力,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常见的免疫效应细胞有:

①LAK细胞:

用高浓度IL-2激活病人自体或正常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②TIL细胞:

从切除的瘤组织或癌性胸腹水中分离淋巴细胞,体外经IL-2诱导激活和扩增;③CD3AK细胞:

用抗CD3单抗辅以小剂量IL-2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④CTL细胞:

用特异性多肽抗原体外诱导CTL克隆。

(四)细胞因子疗法:

原理是某些细胞因子注射体内后可调节、增强一种或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目前临床常用的细胞因子有IL-2、TNF、IFN及CSF等。

(五)基因疗法:

其原理是克隆某些可用于肿瘤治疗的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在体外转染受体细胞,然后回输体内,或直接将目的基因体内注射,使目的基因在体内有效表达,增强体内抗肿瘤作用或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力。

目前常用的抗肿瘤基因治疗目的基因有:

细胞因子基因(如编码IL-2~12、IFN、TNF、CSF等细胞因子基因),肿瘤抗原基因(如编码MAGE、CEA等的基因),MHC基因,协同刺激分子基因(如编码B7、CD54、LFA-3等的基因),肿瘤自杀基因(如TK、CD基因等),肿瘤抑癌基因(如RB基因、P53基因等)。

常采用的受体细胞有:

1.体外培养细胞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LAK、TIL细胞等),巨噬细胞,造血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其他细胞。

2.体内细胞。

  

7.从免疫耐受的角度试述,在科研中要获得高抗体滴度应注意什么?

应注意避免诱导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应适宜,才能导致高水平的抗体产生。

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及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导致低带耐受。

抗原剂量过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导致高带耐受。

抗原类型避免选择分子量小、可溶性,非聚合状态的抗原,抗原免疫途径选择皮下及肌肉注射,不易至免疫耐受,

8.试述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一般认为是机体对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如胞壁的M蛋白或胞浆中某些抗原成分)产生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随血流低达肾脏。

并沉积于肾小球基膜,进而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C3a和C5a与肥大细胞或是碱性粒细胞生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致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出现水肿。

C3a和C5a同时又可趋化中心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聚集的中心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同时,还释放许多溶酶体酶,可水解血管及周围组织。

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使局部血小板集聚、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引起局部出血、坏死。

血小板活化还可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进一步加重水肿,造成肾小球局部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

还有人认为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膜糖蛋白间具有交叉抗原性,引起自身免疫损伤反应。

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哪几种?

ELISA的原理是用酶标记的抗体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它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相结合,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定结果。

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是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通过洗涤将固相上的抗原抗体与液相中的游离成分分开。

基本方法:

1.双抗体夹心法2.间接法3.BSA-ELISA(生物素-亲和素系统)4.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5.免疫组化技术。

2005

1.简述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

T细胞是异质性群体,分类方法有很多:

按CD分子不同可分为CD4+和CD8+两个亚群;按TCR分子不同可分为TCRαβ和TCRγδT细胞;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辅助性和抑制性T细胞;按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可分为初始T细胞、抗原活化过的T细胞、记忆性T细胞。

功能:

(1)CD4+辅助性T细胞(Th):

增强免疫应答;活化细胞,增强其吞噬或杀伤功能;

(2)CD8+杀伤性T细胞(Tc):

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3)抑制性T细胞(Ts):

抑制免疫应答(4)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

主要为Th1,还有CTL,Th1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可以直接破坏靶细胞。

2.试述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机体抗肿瘤免疫包括先天性免疫(非肿瘤特异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肿瘤特异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NK细胞的胞毒作用

(1)具有广谱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不依赖胸腺、无依赖抗体或补体、无需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是一类在肿瘤早期起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ADCC作用杀伤IgG包裹的肿瘤细胞。

(二)γδ+T细胞:

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不受MHC限制。

此类细胞还可分泌IL-2、IL-4、IL-5、GM-CSF和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

(三)Mφ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活化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后,通过释放溶解细胞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处理和呈递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以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巨噬细胞表面上有Fc受体,可通过特异性抗体介导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可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毒性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二、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机制在免疫监视和抗肿瘤效应中占主导地位。

(一)体液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针对肿瘤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肿瘤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并发挥抗肿瘤作用。

1.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3.抗体的免疫调理作用4.抗体封闭肿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5.抗体干扰肿瘤细胞粘附作用

(二)细胞免疫机制,细胞免疫机制在机体抗肿瘤效应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

1.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参与抗肿瘤免疫效应。

(1)CD4+T细胞:

产生淋巴因子增强CTL的功能,激活巨噬细胞或其他APC,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发挥溶瘤作用。

(2)CD8+T细胞CD8+CTL可分泌穿孔素、颗粒酶(丝氨酸酯酶)和TNFα、β,直接介导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

活化的CD8+CTL表达FasL,可与肿瘤细胞表面F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