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220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docx

中国的30处世界遗产下

中国的30处世界遺产(下)

颐和园1998年列入《世界遺产名录》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冲和”之义。

1895年修复工程结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天坛1998年列入《世界遺产名录》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在北京正阳门外,永定门内路东。

是明朝、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

“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

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

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

”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

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

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嘉靖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嘉靖二十四年建成。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坛遭到严重损失和破坏,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天坛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

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坛域平面北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外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面积270多公顷。

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

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

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内坛西墙内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

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价值。

武夷山1999年列入《世界遺产名录》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江西省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

武夷山景区位于福建北部的南平武夷山市。

根据区内资源特征,全区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武夷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三十余座,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最高峰,号称“华东大陆屋脊”。

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

武夷山麓中有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有高等植物1017种,脊椎动物93种,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美感。

1999年12月武夷山遗产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大足石刻1999年列入《世界遺产名录》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所辖郊县,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

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

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大足石刻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大足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铭文10万余字。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都江堰——青城山2000年列入《世界遺产名录》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距成都50千米,而地理落差竟达273米。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成为古代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这就是都江堰创建伊始的初衷和历史根源。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由于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在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风景秀丽的伊河两岸。

主要景点有:

潜溪寺、宾阳中洞、宾阳南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擂鼓台中洞、擂鼓台北洞、看经寺、香山寺等。

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龙门石窟至今仍存有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00余品,佛塔70余座,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它们多在伊水西岸。

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因此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

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孝文帝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开始营建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龙门石窟反映了北魏和唐代石刻造像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体现出佛教文化的艺术内涵,它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可以说龙门石窟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递、宏村古民居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

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

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

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明清皇家陵寝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中国的三处明清皇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三处皇陵是位于湖北钟祥市的明显陵、位于河北遵化市的清东陵及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公元1368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公元1644-1911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

明显陵是18座朝皇陵中的第12座,圆陵墓面积达1.83平方公里,是我国明代皇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式的陵寝结构,也是历代皇陵中唯一的。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是清朝最大的皇陵,不仅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而且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内有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等15座陵寝,陵园内大小建筑580座,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个皇帝,孝庄皇后、慈禧太后等十四名皇后和一百多名妃嫔。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因为位于东陵和西部,因而称为西陵。

西陵初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内有14座陵寝,包括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座纪园寝、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另有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和行宫),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多人。

清西陵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其建筑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2003年,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苏南京的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盛京三陵(清朝皇家陵寝:

即福陵、昭陵和永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

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

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云冈石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三江并流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金沙江(长江上游)和澜沧江(湄公河上游)这三条大江并肩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穿过横断山脉高大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中幽深的峡谷,并行奔流数百千米而不交汇的自然地理奇观。

三江并流的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

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三江并流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

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

三江并流共同孕育了数千年的“江边文化”。

三江并流景区内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

三江并流景区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

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冰川,晶莹剔透的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