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212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docx

长江大学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1.名词解释

沉积岩(sedimentaryrocks):

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petrology):

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风化作用(weathering):

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物理(Physical)风化作用:

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Chemistry)风化作用:

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风化壳(Weatheringcrust):

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牵引流(Tractioncurrent):

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沉积物重力流(Sedimentgravityflow):

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laminarflow):

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turbulentflow):

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

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雷诺数(Re):

层流和紊流的判别标准。

(其中Re=pvd/μ、Re≈1,层流;Re≈1~40,在颗粒背后会出现背流尾迹,临界流;Re>40,出现“卡门涡街”,紊流.)

弗劳德数(Froudenumber):

是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也是急流与缓流的判别标准。

(其中Fr=1,临界流;Fr<1,缓流,水深流缓;Fr>1,急流,水浅流急.)

沉积后作用(Postdeposition):

泛指沉积物形成之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包括同生、成岩和后生作用等。

同生作用(Syngenesis):

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准同生作用(Penecontemporanesis):

特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盐水白云化的作用。

成岩作用(Diagenesis):

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后生作用(anadiagenesis):

沉积岩形成后,到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表生作用(epidiagenesis)(注:

后生作用的一种):

是指沉积岩抬升到近地表,在潜水面以下常温常压或低温低压的条件下,由于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

继承色:

继承色取决于碎屑颗粒的颜色,常为碎屑岩所具有。

自生色:

取决于沉积物堆积过程及其早期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颜色。

次生色:

在成岩作用或风化作用过程中,沉积物原生组分发生次生变化,由新生成的次生矿物所引起的颜色。

波痕(ripplemark):

由流水、波浪、风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槽模(flutemarks):

涡流在松软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出凹槽,后被砂充填,成为砂岩层底面上的槽铸型,即为槽模。

表现为一些规则而连续的舌状突起。

层理(Bedding):

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纹层(lamina):

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层系(set):

由许多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形成于相同的沉积条件下,是一段时间内水动力条件相对稳定的水流条件下的产物。

层系组(cose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成分、结构)基本一致的相似层或性质不同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其间没有明显间断。

层(bed):

组成沉积地层的基本单位,由成分基本一致的岩石组成。

它是在较大区域内,在基本稳定的自然条件下沉积而成的。

板状交错层理(tabularcrossbedding):

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

楔状交错层理(wedgecrossbedding):

层系界面为平面,且互相不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平行于流动方向上纹层与层系界面斜交,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纹层与层系界面大致平行或斜交。

槽状交错层理(troughcrossbedding):

层系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顶部被切割。

在垂直于流动方向的剖面上,前积纹层和下界面为槽形,两者大致平行或斜交,且总与上界面相交。

在平行于流动方向的剖面上,上下界面均呈向下弯曲的平缓弧形,向一端或两端收敛相交。

羽状交错层理(herringbonecrossbedding):

纹层平直或微向上弯曲,相邻斜层系的纹层倾向相反,延伸至层系界面彼此呈锐角相交,呈羽毛状。

这种层理是在具有反向水流存在的情况下形成的,一般见于潮汐环境中。

浪成波纹交错层理(wave-ripplecrossbedding):

由浪成沙波迁移形成的。

当由对称波浪形成,它由倾向相反、相互超覆的前积层组成,内部有人字形构造。

当由不对称波浪形成时,表现为不规则的波状起伏的层系界面,前积纹层成组排列成束状层系,前积层通过波谷到达相邻沙纹的翼上,前积层表现出人字形构造。

冲洗交错层理(swashcrossbedding):

也称低角度交错层理。

其特点是层系界面和纹层平直,层系呈楔状以低角度相交,一般2~10°,多向海倾斜。

主要出现于前滨环境中。

丘状交错层理(hummockycrossbedding):

由一些大型的宽缓波状层系组成,外形上象隆起的圆丘状,向四周缓倾斜。

洼状交错层理(swaleycrossbedding):

是彼此以低角度交切浅洼坑,浅洼坑内充填的细层与浅洼坑底界面平行,而向上变成很缓的波状并近于平行的层理。

风成交错层理(aeoliancrossbedding):

风的吹扬作用可以形成风砂流,风砂流的流动造成床沙形体迁移,从而形成风成交错层理,前积纹层多高角度倾斜。

剥离线理构造(Peellineationstructure):

在具有平行层理的薄层砂岩中,沿层面剥开出现大致平行的线状沟与脊,即原生流水线理。

粒序层理(gradedbedding)(递变层理):

由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连续变化而形成的,层理内无任何纹层显示。

韵律层理(rhythmicbedding):

由成分、结构和颜色不同的薄层作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而组成的。

脉状层理(flaserbedding):

主要由沙组成,泥呈“脉状”分布在沙波波谷中,沙中发育纹理构造。

波状层理(Wavybedding):

由波状起伏的沙、泥层交互叠置而成,沙层内发育纹理构造。

透镜状层理(lenticularbedding):

主要由泥质构成,沙呈透镜状分布在泥中,沙质中发育纹理构造。

重荷模(loadcast):

指覆盖在泥质岩之上的砂层底面上的瘤状突起。

火焰状构造(Flamestructure):

当下伏软泥中的纹层发生畸变时,常被向上挤入夹于下垂的重荷模构造之间,呈薄的舌状体,称之为火焰构造。

包卷层理(convolutebedding):

是指在一个岩层内所发生的纹层盘回和扭曲现象。

它常被限于一个层内连续分布,并显示出小型开阔向斜和紧密背斜的复杂现象。

砂球与砂枕构造(pillowstructure):

这种构造是指砂岩层断开并陷入泥岩中形成的许多紧密或稀疏的椭球状或枕状块体。

泄水构造(water-escapestructure):

它是迅速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内由于空隙水的泄出而形成的同生变形构造。

碟状构造(dishstructures):

快速堆积的松散沉积物中,孔隙水向上泄出,引起颗粒的位移和重新排列,若砂岩和粉砂岩中的模糊纹层向上弯曲如蝶形,称为碟状构造。

泥裂(Mudcrack):

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形成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

晶体印痕与假晶(crystalimprintsandcrystalpseudomophos):

在适宜条件下,盐类物质如石盐、石膏等的晶体可以在松软沉积物表面上结晶生长,后来由于溶解而消失,就留下了具有晶体形态的印痕,即晶体印痕。

该印痕经沉积物充填,形成晶体假象,即假晶。

结核(concretion,nodules):

是岩石中自生矿物的集合体。

示顶底构造(geopetalstructures):

在碳酸盐岩中的生物体腔或洞穴内由下部泥晶碳酸盐沉积物和上部胶结物晶体所组成的、能够指示岩层顶底方向的一种沉积构造。

鸟眼构造(birds-eyesstructure):

在细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主要出现在潮上带环境中。

缝合线构造(stylolitesstructures):

横剖面中,将相邻两个岩层或同一岩层的两个相邻部分连接起来的锯齿状接缝,主要产于碳酸盐岩中。

生物遗迹构造(tracefossilstructures):

由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并具有一定形态的各种痕迹称为生物遗迹构造,包括生物生存期间的运动、居住、觅食和摄食等行为留下的痕迹,也称为痕迹化石或遗迹化石。

生物扰动构造(bioturbationstructures):

底栖生物的活动使沉积物层理遭到破坏,而形成不具有确定形态的生物扰动现象,称为生物扰动构造。

植物根茎痕():

植物根呈碳化残余或枝杈状矿化痕迹出现在陆相地层中,是陆相的可靠标志。

叠层石构造(stromatolitesstructures):

主要是由蓝绿藻的生长活动所形成的亮层和暗层在垂向上有规律的交替的一类构造。

暗层:

富藻纹层,富有机质;亮层:

富碳酸盐矿物层,富碳酸盐碎屑。

陆源碎屑岩(clasticrocksofterrigenousorigin):

由母岩机戒破碎的产物-碎屑物质经过机戒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一类沉积岩。

砾岩(conglomerates):

主要由大于2mm的碎屑颗粒——砾石组成,且含量大于30%的岩石。

砂岩(Sandstone):

主要由2~0.1mm的陆源碎屑颗粒含量在50%以上组成的岩石称为砂岩。

岩屑(rockfragments):

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杂基(matrix):

与粗碎屑物质同时沉积下来并填充于颗粒空隙之间的机械成因的细粒组分。

胶结物(cement):

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杂砂岩(greywacke):

杂基含量大于15%、分选极差、泥砂混杂的砂岩。

成熟度(maturity):

碎屑颗粒在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改造下接近终极产物的程度。

成分成熟度(compositionalmaturity)——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亦称“矿物成熟度”。

判别成熟度的指数有SiO2/Al2O3,Q/F,Q/(F+R),ZTR。

(Q=石英F=长石R=岩屑Z=锆石T=电气石R=金红石)。

结构成熟度(texturalmaturity)——指碎屑物质结构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理想产物的形态():

等大、分选好、圆状、球形、无杂基。

ZRT指数:

判别砂岩或其它碎屑岩在化学上及在矿物学上成熟度高低的一个指数。

粉砂岩:

主要由0.1~0.01mm粒级(含量大于50%)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

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种方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是介于火山岩与正常沉积岩之间的一种过渡岩石类型。

集块结构:

粒度大于100MM的火山碎屑物体体积分数一般大于50%;

凝灰岩:

粒度介于2—0.01mm之间的火山碎屑物质体积分数一般大于50%的火山碎屑岩。

流状构造(假流纹构造):

由压扁拉长的塑性玻屑和塑性岩屑定向排列形成,一般无气孔和杏仁体而有别于流纹构造。

碳酸盐岩(carbonaterock):

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主要岩石类型:

石灰岩(方解石>50%),白云岩(白云石>50%)

异化颗粒:

异常化学作用(化学沉积作用、机械破碎作用、生物作用或这些作用的综合产物)形成的颗粒或组分。

内碎屑(intraclast):

主要是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受波浪、潮汐、风暴等的冲刷、破碎、磨蚀、搬运、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鲕粒(ooid):

一种由核心和包壳组成的粒径小于2m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

核形石(oncoid):

也称为藻灰结核,核心及同心层形状都不规则的颗粒,常由非同心状的藻类纹层围绕一个固体核心组成。

球粒(peloid):

是由微晶碳酸盐组成的不具内部结构、表面光滑的球形或卵形颗粒。

生物颗粒(bioclast),是指生物骨骼及其碎屑。

晶粒(crystalgrain):

晶粒碳酸盐岩(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

生物格架():

主要是指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海绵、层孔虫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

胶结作用(cementation):

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交代作用(replacement):

在碳酸盐沉积物或碳酸盐岩中,原来的矿物和组分为新矿物取代的作用叫交代作用。

蒸发岩(evaporites):

由于蒸发作用使水溶液高度浓缩而沉淀形成的,易溶盐类矿物占50%以上的沉积岩。

硅岩(slicastone):

主要指自生硅质矿物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

油页岩(oilshale):

主要由藻类及一部分低等生物的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高灰分(灰分常达70%)、低变质的腐泥煤。

盐岩:

主要成分为石盐,含少量其他的氯化物、硫酸盐等的蒸发岩。

萨布哈:

指干旱气候的障壁海岸潮上带有盐壳的盐坪、盐沼和盐碱滩。

沉积相(sedimentaryfacies):

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相标志(Sedimentaryfaciesflag):

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相模式(sedmentatyfaciesmodel):

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理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

沉积体系(depositionalsystem):

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沉积环境(Sedimentaryenvironment):

沉积物质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

相序递变原理(相序:

faciessequence):

只有横向上成因相似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冲积扇(alluvialfan):

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曲流河(meanderingriver)(蛇曲河):

单河道,弯度指数大于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值低,一般小于四十。

辫状河(braidedriver):

多河道,弯度指数小于1.5,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

河道宽而浅,其宽深比值大于40,河道沙坝(心滩)发育。

网状河(anastomosingriver):

多河道,弯度指数大于1.5,河道窄而深,顺流而下呈网结状。

沉积中心:

是指沉积盆地中,沉积速率最大的部位,表现为该处有最大的沉积厚度。

沉降中心:

是指沉积盆地中基底沉降幅度最大的部位,一般此部位有最大的水深,充填有较大的沉积物厚度。

一个盆地中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可以是一致的,也可是不一致的。

浪基面(wavebase)(波基面):

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波浪所影响的最大深度。

湖底扇():

由河流中季节性洪水携带大量泥砂或湖成三角洲前缘尚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与水混合形成密度流,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河道流入湖泊深水区堆积形成滑塌型重力流,在形态上呈扇状,称为“湖底扇”。

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下段是由河床亚相的河道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构成了河流沉积的底层沉积。

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即为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三角洲(Delta):

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fandelta):

由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稳定水体(海、湖)中形成的扇形砂体。

泻湖(lagoon):

为海岸所限制,被障壁岛将其与广海隔开,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浅水盆地。

重力流(gravityflow):

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等深流:

由于地球旋转而形成的温盐环流,它平行于海底等深线作稳定低速流动。

内波:

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

内潮汐:

是内波的一种重要类型,它的周期等于半日潮或日潮,这种具有潮汐周期的低频内波称为内潮汐。

狭盐性生物:

耐盐度有限的生物,如腕足类、有孔虫等。

广盐性生物:

耐盐度广泛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等。

碳酸盐岩沉积补偿深度(CCD面):

在这一深度,碳酸盐颗粒的沉淀速度等于碳酸盐的溶解速度。

在此深度界面之上碳酸钙的沉积速率大于溶解速率,在此界面之下则相反。

清水沉积作用:

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陆表海:

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

是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的浅海。

生态礁:

指造礁生物的原的生长造成的坚固的抗浪骨架,在地形上具有隆起的正性的地貌特征。

2.填空题

1.沉积岩的形成演化的三个阶段: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阶段、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搬运和沉积阶段、沉积后作用阶段

2.沉积岩原始物质来源主要包括:

母岩风化产物、生物物质、深源物质和宇宙物质等。

3.流体在自然界存在两种基本类型,即牵引流和沉积物重力流。

4.在明渠水流中按流动强度不同可分为急流、缓流和临界流三种状态

5.牵引流的搬运力包括推力和载荷力。

推力(牵引力)与流速有关,载荷力(负荷力)与流量有关。

6.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流体主要是流水和大气,在高寒地区的冰川和干旱地区的风也是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营力。

7.引起海洋中碎屑物质搬运和沉积的营力主要是波浪和潮汐,其次是海流。

8.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及沉积作用的根本控制因素是它们的溶解度。

9.碎屑沉积物的搬运有滚动、跳跃和悬浮三种方式。

10.沉积物被搬运和沉积的方式有机械、化学和生物。

11.碎屑岩矿物碎屑按比重可分为轻矿物和重矿物两类。

石英和长石是主要的轻矿物;在重矿物研究中,通常用“ZTR”,即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占透明矿物的百分含量表示成分成熟度,其值越大,成熟度越高。

12.沉积岩颜色按成因可分为三类:

继承色自生色次生色,其中继承色和自生色都是原生色。

13.波痕分为三种类型:

浪成的、流水的和风成的。

14.结核按形成阶段可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和后生结核。

15.根据砾石的成分分类;单成分砾岩,复成分砾岩。

16.碎屑岩基本组分:

碎屑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孔隙。

17.陆源碎屑颗粒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粒度、球度、圆度、形状、颗粒表面特征。

18.颗粒的四种形状:

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长扁球体。

19.碎屑的圆度划分为4个级别:

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20.杂基类型:

原杂基、正杂基。

21.按杂基含量是否大于15%,砂岩分为净砂岩和杂砂岩两大类。

22.碎屑岩胶结类型包括基底式胶结、孔隙式胶结、接触式胶结和镶嵌式胶结四类。

23.在碎屑岩中按碎屑和杂基的相对含量,可以分为杂基支撑和颗粒支撑两大类。

24..组成粘土岩的主要粘土矿物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

25.火山碎屑物质按其组成及结晶状况分为:

岩屑、晶屑、玻屑。

26..火山碎屑岩结构有;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尘屑结构。

27.火山碎屑可划分为:

火山集块(大于100MM),火山角砾(100―2MM),火山灰(2―0.01MM),火山尘(小于0.01MM)。

28.按照火山碎屑物的主要搬运和沉积方式,可分为重力流型火山碎屑沉积、降落型火山碎屑沉积和水携型火山碎屑沉积三种成因类型。

29.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颗粒,泥,晶粒,胶结物,生物格架。

30..按照组成特征和成因,碳酸盐岩颗粒分为内碎屑、鲕粒、豆粒、藻粒、球粒和生物颗粒等。

31.鲕粒分为:

正常鲕,表皮鲕,复鲕等。

32.晶粒按粒度分:

砾晶、砂晶、粉晶、泥晶;

33.福克的石灰岩分类的三端元:

异化颗粒;微晶方解石泥;亮晶方解石胶结物。

34.邓哈姆的石灰岩分类的两个端元:

颗粒(异化颗粒);泥(灰泥)。

35.按教材中试用的分类方案,石灰岩分为:

颗粒—灰泥石灰岩、晶粒石灰岩和生物格架石灰岩三大类。

36.冲积扇分类:

旱扇、湿扇。

37.冲积扇的沉积类型:

泥石流沉积、漫流沉积、河道沉积、筛状沉积。

38.冲积扇的三个亚相:

扇根、扇中、扇缘/端。

39.河流按结构成因分:

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

40.曲流河亚相:

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牛轭湖亚相。

41..边滩是曲流河的典型沉积,心滩沉积是辫状河的典型特征。

42.湖泊亚相划分:

深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滨湖亚相。

43.碎屑湖泊理想沉积模式:

岸至湖中央依次出现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

44.三角洲主要类型:

正常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

45.三角洲的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

46.无障壁海岸的亚相:

海岸沙丘、后滨、前滨、近滨;

47.障壁海岸亚相:

泻湖相、障壁岛相、潮汐通道和潮汐三角洲相、潮坪相。

48.四种重力流:

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流、浊流。

49.现代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的特点:

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

50.礁的组成:

礁核、礁翼、礁间;

51.根据礁的形态和礁与海岸的关系岸礁(裙礁)、堤礁(堡礁)、环礁。

52.威尔逊模式9个相带:

盆地、开阔陆棚、碳酸盐斜坡脚、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台地蒸发岩。

53.能指示古水流的沉积构造:

不对称波痕、交错层理、槽模、叠瓦构造。

54.生物礁的生长阶段分为定殖、拓殖、泛殖、统殖四个阶段。

55.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一般可归纳为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三类。

三.名词对比题

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答: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粒度、密度、形状和成分等特征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溶解物质(包括胶体和真溶液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其本身的化学性质(主要是溶解度大小),从溶液中按一定先后顺序沉淀出来的现象。

关系: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这是自然界中两种并存的沉积分异作用。

一般说来,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进行的比较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