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149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政治制度课时练习题及单元测验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练习题

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

1.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夏、王位世袭制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D.唐、科举制

2.《集解》引苏林曰:

“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

”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观望”。

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

A.负责监察工作B.行使行政大权

C.掌握司法刑狱D.组织史书编撰

3.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

B.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

C.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

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4.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

这里的退步指的是(  )

A.“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

C.三公九卿制D.行省制

5.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

A.汉武帝B.唐太宗

C.明太祖D.明成祖

6.“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

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二、非选择题

7.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备员,其何故也?

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私人。

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者,亦以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开,一切全由皇帝专制。

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嬴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

秦王嬴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

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2)归纳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这些词可知,它们都与“祖”有关系,即血缘关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A项是政治制度;B项是地方行政制度;D项是选官制度。

故选C项。

答案:

C

2.解析:

材料中“使御史观望”是解题的关键。

“观望”就是观察和监察的意思。

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属于三公之列,监察百官是其重要职责之一。

故选A项。

答案:

A

3.解析: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了皇权,制约了相权,同时三省的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调动了宰相行政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三省的分工没有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反而是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故B项错误;公开公平选官的体系是指科举制,故C项错误;消除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明朝废除了宰相,故D项错误。

故选A项。

答案:

A

4.解析:

材料指的是西汉初年实施的郡国并行制。

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大封诸侯王,以巩固统治。

最终却导致了王国问题,故B项正确;A项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制度,C项是秦始皇创立的,D项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均排除。

故选B项。

答案:

B

5.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但是在某个时期皇权高度集中,皇帝一人独尊,相权完全被打压下去,这个时期应该是明朝丞相制度废除之后,故C项正确,排除D项;A、B两项所处时期宰相存在,故排除。

答案:

C

6.解析:

材料“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故A项正确。

答案:

A

7.解析:

(1)回忆秦朝和汉初中央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从材料一可知,魏晋以来“三公”已经逐渐失去了实际权力,其实权逐渐转移到皇帝“私人”——尚书、中书手中,这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并非“全由皇帝专制”。

联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可以证明;材料三联系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说明即可。

答案:

(1)职官: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变化:

“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

原因:

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

特点: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2)材料二表明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材料三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

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2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雅典卫城山下中心广场举行的市政会议上投票”。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

A.城邦至上B.直接民主

C.轮番而治D.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市政会议上投票”体现了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这是直接民主的反映,故B项正确。

2.斯巴达寡头政治的实质是(  )

A.公民大会把握一切军政大权

B.国王的世袭专断

C.监察官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

D.各个阶层的地位平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王位世袭相承,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故B项正确。

3.古罗马政治体制演变的顺序是(  )

A.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B.君主制——元首制——贵族共和制

C.君主制——元首制——帝制

D.帝制——贵族共和制——君主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政体的演变顺序为:

王政时代的君主制,共和国时代的贵族共和制,帝国时代的君主独裁专制政体,故选A项。

4.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

“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

”英国这次转型的标志是(  )

A.查理一世被处死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实现了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确立了议会主权,故B项正确。

5.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

这表明欧美国家(  )

A.宪政制度的完善B.征税程序严格化

C.否定了议会至上D.税收立法民主化

【答案】A 【解析】税收理念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表明近代欧美国家认识到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一过程体现了宪政制度的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议会征税权的限制,不是规范征税程序,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限制议会征税权并非否定议会至上,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立法程序,排除D项。

6.据统计,1789—1998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总统2人,内阁部长1人,参议员1人以及法官12人。

其中有7人(全部是法官)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

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C.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89—1998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有7人被定罪,说明了国会弹劾的重要性和威慑力,故B项正确;美国国会对法官的监督有利于司法公正,不会妨碍司法的独立性,排除A项;法官终身任职必须是没有违法渎职行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美国国会对公职人员的弹劾,没有体现权力的相互制约,排除D项。

7.孟德斯鸠说: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  )

A.实行邦联制B.确立三权分立

C.实行联邦制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材料“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体现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主张,美国1787年宪法中践行了这一原则,故选B项。

8.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

法国宪政之路的基本特征是(  )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答案】D 【解析】法国宪政之路艰难曲折,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持续几十年,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故D项正确;法国在1791年即颁布宪法,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后基本体制发生多次变化,排除B项;法国宪政之路不能反映坚决彻底的特点,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

公元前431年,雅典全部人口为40万人,其中雅典自由民16.8万人,外邦人3.2万人,奴隶20万人。

而自由民中,妇女也被排除于民主的殿堂之外。

——摘编自[英]哈蒙德著《希腊史》

材料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次发展,平等、自由观念以及法律、民主政治得到极大宣扬,这也为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资本主义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政治特点就可以看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子,西方的政治结构就是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结构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吴明华《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对近现代西方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直接民主;民主范围狭窄。

实质:

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民主。

(2)影响:

为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提供了借鉴;为近现代西方国家权力构建方面奠定基础。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世纪,普尼克斯山建成一个半圆形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了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  )

A.全民参与B.轮番而治

C.直接民主D.公开透明

【答案】D 【解析】雅典时代的建筑保障参政公民能够亲眼看到国家政策出台的全过程,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故D项正确。

2.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

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

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

A.平民权力至上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实行轮番而治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可知,伯里克利的被“罢免”和“当选”全部是由雅典民众决定的,这说明雅典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故D项正确。

3.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道:

“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惩罚,不,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

”这说明古代雅典的民主(  )

A.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B.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

D.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实际上这只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可知,陶片放逐法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故C项正确。

4.元老院是古罗马兼有立法权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

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有权批准、认可法律,并通过执政官掌管财政外交,统辖行省和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

但到帝国时期,政权日益集中于皇帝,元老院实权日削,失去了其原来的政治地位,但仍然是贵族统治的支柱。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趋势

B.古罗马法律制定权已发生转移

C.古罗马统治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D.古罗马走向衰落已成历史必然

【答案】A 【解析】材料“帝国时期,政权日益集中于皇帝,元老院实权日削,失去了其原来的政治地位,但仍然是贵族统治的支柱”,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政体与权力中心的转变,故A项正确;B项只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忽略了材料中所说的元老院依然是“贵族统治的支柱”,排除;材料中没有指出罗马社会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无法反映其衰落成为历史必然,排除D项。

5.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税与罗马教皇发生冲突。

为了与教廷对抗,腓力四世召开了三级会议,从此三级会议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法国执行了400多年,到1789年共召开了21次。

由此可见三级会议(  )

A.使法国的政治秩序走向混乱

B.是法国君主制的一种补充方式

C.有利于削弱法国的封建王权

D.标志着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源于法国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激化,法国国王需要为王权找到新的政治支撑力量,即法国的封建关系需要一种新的联系方式从政治上整合国家,三级会议即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召开的,由此可见三级会议是法国君主制的一种补充方式,故B项正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政治发展相对稳定,排除A项;三级会议起初是为君权服务的,有利于加强王权,排除C项;法国确立民主政治是在19世纪,排除D项。

6.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英国书简》中写道:

“英国的《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

”这主要基于(  )

A.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

B.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

D.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D 【解析】“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是指在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人民获得一定的权利,虽然是资产阶级掌权,但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仍是社会的进步,故选D项。

7.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

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

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C.促使行政权力不断膨胀

D.得益于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制衡,议会内部各阶层利益之间的制衡,都有利于政治权利的平稳过渡,故A项正确;英国这一制度传统远早于启蒙思想的产生,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英国行政权力的制衡不符,排除;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产生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早于1832年议会改革,排除D项。

8.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需要提交给总统予以批准,总统能够否决或者威胁否决他认为有问题的立法。

除此之外,联邦宪法第二条第三条款还规定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

这些规定(  )

A.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

B.旨在保障美国的宪政民主

C.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表明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必须经过总统的批准、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这些规定是为了防止国会滥用立法权,从而维护美国的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对国会立法权的制约,未涉及国会对总统行政权的限制,没有体现出相互制衡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权力加强的信息,排除C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的结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家同样对宪法如何起草、含义如何持有争议,他们的争论同样反映出对宪法含义的当代见解。

在有些学者看来,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

还有人认为,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著《美国史(1492—1997)》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

美国1787年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探讨:

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样做可以避免联邦政府过度集权;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三者相互制衡,从而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院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众议院有权对犯有错误的总统提出弹劾。

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A.总统B.总理

C.法院D.国民全体

【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选D项。

2.梁启超曾说:

“(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

A.国民言论渐趋自由B.民主政体初步建立

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社会各界言论批判君主专制,体现了人们普遍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

3.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

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

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体现三民主义,更不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A、B两项错误;按照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在军政、民政、宪政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故C项错误。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它(  )

A.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B.团结了一些开明地主

C.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民主政权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政权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些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项正确;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没有使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

A.建立工农民主政权B.制定宪法大纲

C.采用“三三制”原则D.开展整风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C项正确。

6.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

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人民是统治者,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故选C项。

7.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法律制定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表明其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有制定法律的功能,故B项正确。

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

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有“国家管理者”这一个主体。

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变

B.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扩大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国家管理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出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B项错误;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不能随意扩大,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

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

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材料二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

……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

(1)说明:

制定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