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052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9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docx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

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研究

摘要

海上粮仓是相对于陆地粮仓而言,它是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生产设施设备,将海洋和近岸滩涂开发建设成为能持续高效提供可供人类食用的海产品的区域。

“海上粮仓”包含种“粮”、产“粮”和存“粮”三个功能,以可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劳动对象,以海域和近岸滩涂为主要作业场所,通过资源保护与增殖养殖实现种“粮”于海,通过海洋捕捞业及海产品加工业实现产“粮”于海。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环境分析,同时分析了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随后分析了国外建设“海上粮仓”的经验借鉴,由此探讨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措施。

关键字:

海上粮仓;海洋经济;山东渔业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也越来越高,水产品在人类食物中的占比也得以逐年提升。

FAO统计显示,过去50年,全球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食用水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3.2%。

水产品在人类食用动物蛋白中的比重在16%以上,为43亿人口提供了近15%的动物蛋白摄入,成为获得优质蛋白质和必需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径。

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大面积耕地被集中起来,发展农村工业和果品业,同时人口基数的增多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山东省的人均耕地资源和人均淡水资源日渐匮乏,粮食增产速度缓慢,食品安全成为了民众关心的话题。

海洋生物资源庞大、种类繁多、可再生能力强,因此大力发展渔业能够明显改善粮食紧缺的现状,并形成良性的生态效应。

人类向占据地球表面71%的海洋进行代粮索求,不仅合乎情理,同时也迫不及待,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有助于缓解耕地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匮乏的难题,海洋资源是拓展新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形成粮食安全保障的绿色资源,战略性开发海洋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海洋的潜力,通过建设“海上粮仓”的方式,缓解民众日趋紧张的粮食压力。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相关概念的研究

蓝色粮仓是近年来在学术界逐步形成的新词汇,在研究海洋资源潜力,探索海洋食物的过程中,学术界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出“蓝色粮仓”的定义,ChuaThia-EngandLenR.Garces(1994)认为,人类为了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缓解海洋环境恶化,就必须要完善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管理体系,并付之于行动中,例如降低恶性开采、减少环境污染等[1]。

王斌(1999)指出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可以成为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同时从医药学角度指出,海洋生物具备很强的医学价值,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特殊资源保护区,形成多国共同保护的理念,多地区、多民族进行协调发展,将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2]。

TundiAgardy(2000)认为渔业开发对于海洋生物的影响十分明显,这种影响不光和海洋生物总量有关,和海洋生物的群体变化以及地区海洋的生态系统也有关,因此通过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能够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使之可以长久地为人类提供资源保障。

JaredGreenvilleandT.GordonMacAulay(2006)认为海洋保护区的建立,能够维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能够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能够有效抵抗海洋环境污染,并且能够高效地保障渔民利益[3]。

在西方国家,海洋农业也被称之为蓝色农业,W.N.Wheeler,M.NeushulandJ.W.Woessner(1979)在其著作中对海洋农业进行了理论定义,即海洋农业是指在海洋环境中进行农作物种植,通过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物品给人类提供食物补充和营养补充,不过随着海洋食物的种类增多和总量增加,随之出现的生物疾病问题也同样需要人类关注[4]。

在国内,唐启升(2007)提出“蓝色粮仓”,主张“蓝色海洋食物计划”,通过海洋资源养护和高新技术,建设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体系和食物科技支撑体系。

此后“蓝色粮仓”的概念也逐渐在学术界进行演化(卢昆等,2012)、“蓝色粮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实际问题和潜力进一步开发的问题(李嘉晓,2012)、相关性实证分析(游桂云,2012)、国外经验借鉴(韩立民等,2012)、和空间拓展策略及政策保障措施(韩立民等,2013)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5]。

目前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于养殖业、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等附加值较低的行业,缺乏渔业对国民营养贡献及发展趋势,对“粮仓”的存储功能及有紧密经济关联的产业链,以及对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国家粮食安全。

马婧(2007)指出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利用、传统利用和现代化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理念的进步,人类对于过往对海洋资源的过分开采进行了反省,面对日渐枯竭的海洋资源危机,人类意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业需要管理,只有循序渐进的利用,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6]。

唐启升(2008)认为,就现阶段的科学技术而言,渔业管理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关键所在,发展现代化渔业,进行可持续渔业发展,对于海洋生物的保护至关重要,唐启升的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理念,在学术界影响巨大,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共识,认为要维持海洋生态系统,保障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多产性,就必须要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段鹏林、唐志波、张立军(2012)在其著作中认为,目前人类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盲目的、粗放的、具有破坏性的,人类必须要健全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法规,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对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化利用,同时要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创新性,发展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提升我国对海洋资源利用的能力。

卢昆等(2012)对蓝色粮仓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定义,他们认为蓝色粮仓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包括:

1.狭义定义:

对原始海产品和粗加工海产品进行仓库存储[7]。

2.广义定义:

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基础,通过人工繁殖、科学化捕捞和产业链发展,能够为人类提供食物补充和营养补充的海洋区域以及近岸区域。

3.针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蓝色粮仓是能够为人类提供长期生活所需的原材料,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空间。

1.2.2关联产业的研究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资源之一,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海洋资源的未来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研究和利用日趋关注,近年来海洋牧场在西方各国争相建立,远洋渔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海水养殖成为了节约淡水资源和节约陆地资源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增殖放流管理成为了环节海洋渔业枯竭的政策指导,我国新通过的渔业权制度,进一步保障了沿海渔民的利益,同时也使得渔业资源得以合理化利用。

1.2.2.1海洋牧场

ErlendMoksness,RoaldStole(1997)对北欧和日本的海洋牧场进行了研究,认为海洋牧场中的多种类鱼类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保障牧场的长久生存力,并将牧场计划分为三类:

重建或恢复枯竭的库存;支持休闲渔业;支持商业渔业。

刘卓、杨纪明(1995)对日本的海洋牧场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重新定义了海洋牧场的概念,认为海洋牧场是渔业发展的高级形态体现[8]。

余远安(2008)基于对韩国海洋牧场的发展研究,认为海洋牧场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

韩立民(2012)通过对日本等地区在渔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研究,认为日本的海洋牧场计划能够为我国所学习和借鉴,例如通过音响驯化、光导技术和人工建设鱼礁的方式,形成科学的海洋生态环境,保证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能够得以自我修复[9]。

李磊(2010)对广东珠江口的海洋牧场进行了实地考察,指出海洋牧场的发展应在专门的规划部门指导下进行,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应有效结合。

李连凯、陈胜(2011)通过对浙江舟山地区的海洋牧场发展进行研究,指出追求短期利益、资金投入不足和缺乏统筹规划是影响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素,并认为只有解决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得舟山地区的海洋牧场得到合理化利用。

吴立珍、吴卫强、陆伟、赵明(2012)通过对江苏省海州湾地区海洋牧场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海洋牧场的建设背景、基础条件都能够影响渔民的收入,同时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同样对渔区经济的繁荣造成影响,只有提高创新性技术研究、扩大资金投入和拓展建设规模才能进一步提升海洋牧场区域的经济繁荣程度[10]。

1.2.2.2远洋渔业

C.Gomes,R.Mahon等(1998)认为现阶段一部分渔业单位、商业组织和普通渔民的捕捞方式都利用漂浮物(driftingobjects),这些漂浮物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天然漂浮物,即浮石、木头、树枝、藻类、水母或其他漂浮残骸;第二是人工漂浮物,即软木、渔船等[11]。

浮物捕捞方式虽然传统,但同时也是进一步发展远洋渔业行之有效的方法。

袁红楼(1998)对远洋渔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他认为印度洋沿岸、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域和非洲东部海域等地海洋资源丰富,但是开采力度并不高,可以加速这些地区的建设力度,同时可以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合作,扩大渔业发展道路。

刘元林等(2007)认为山东省是我国较早进行远洋渔业发展的省份,应在现有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规划出一条全方位发展、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链完善的新型远洋渔业发展之路。

霍军(2008)就现阶段国内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指出未来的远洋渔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入、资金的扩大投入和产业链结构的变更[12]。

毕务义(2008)认为远洋渔业的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对于从业人员的涉外教育,要进行全方面培训,只有人才资源得到保障,远洋渔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王传荣(2012)在其著作中指出远洋渔业的发展应具备权益性和战略性,现有的落后装备严重约束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的未来发展应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1.2.2.3工厂化养殖

StephenEllner,AmirNeori等(1995)通过构建模型,详细阐述了海洋生态环境中需要以海藻生物维持水体的质量、流速和自净能力。

TimmonsMB,EbelinJM(2007)认为未来十多年的水产养殖过程,必须要建立在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技术获得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这种养殖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渔民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13]。

彭树锋、叶富良等(2007)对现阶段的工厂化养殖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国内的工厂化养殖历史较短,养殖方式与国外相比,缺乏科学性和技术性,养殖模式单一和生态疾病较多是国内工厂化养殖的常态,只有加速应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养殖过程中进行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刘大安(2009)在其文章中对工厂化养殖的概念进行了具体定义,即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工业工艺,在自动或半自动的环境中进行优质水产品的培育,并实行封闭式或半封闭是管理的商业养殖方式[14]。

张洁、李广来(2011)以河北省唐海县的工厂化养殖现状为个案研究,指出工厂化养殖的进一步发展要提高养殖技术研究、创新生产管理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多样化养殖模式;要完善产业链,节约产业链成本,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韩立民(2012)对北美和北欧的工厂化养殖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发达国家的工厂化养殖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科学技术应用广泛,养殖自动化程度高;第二是因地制宜,通过简化工艺和自然条件的合理应用,降低养殖成本[15]。

1.2.2.4增殖放流

HiroshiFushimi(2001)认为日本对于增殖放流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增殖放流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增殖放流能够进一步挖掘海洋资源的潜力,提高养殖生产力的开发程度,增殖放流对于鱼类的健康和鱼苗的适应能力要求较高,日本鱼苗的种苗技术领先于全球,并且将鱼苗技术的研究逐步从数量阶段转向为质量阶段,追求恢复率更高、适应性更强的鱼苗培育。

FaithOchwada-Doyle,CharlesA.Gray等(2010)指出,增殖放流的成败关键在于幼苗的适应能力,低成活率的幼苗会直接影响渔民未来的收入,近年来增殖放流的过程逐渐由原有的盲目释放幼苗,转变为有指导的、有调控的、科学的释放幼苗,并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论证,提高了幼苗释放的成功性[16]。

李继龙等(2009)和杨卫(2011)都认为在海洋资源需要大力保护的区域,大部分国家已经形成了增殖放流的共识。

李继龙对增殖放流的概念进行了理论定义,即采用人工释放的方式,在特定天然水域进行水生物幼苗的释放,以期改善水域种群、优化水域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增殖水产资源的目的[17]。

杨卫等通过研究国外先进的增殖放流体系,探究政府开发、民间团体开发和政府与民间团体共同开发这三种增殖放流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并指出日本作为国际上增殖放流起步较早、成果较丰富的国家,其管理方式主要分为法律规定和现场监控两种,日本的增殖放流鱼苗的特点主要是固性较大、不容易洄游。

张秀梅等(2009)认为长时间、有计划地对特定区域进行增殖放流,能够有效的保护海洋资源环境,提高生态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能力,增殖放流的主要目的不应是获得经济利益,而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李陆嫔、黄硕琳(2011)创新性的将管理学引入了增殖放流评价体系中,他们认为对于增殖放流的评价,可以分为经济、生态和社会三种,其中经济指标通过增殖放流的成本支出和未来收益获得;生态指标可以通过分析水域生物数量、种类和环境变化获得,社会指标可以通过舆论变化、决策引导、渔民群体稳定性、生态意识等进行评价[18]。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产业基础,随后国外建设“海上粮仓”的经验进行借鉴,由此探讨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思路和战略。

第一章,绪论。

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目标等

第二章,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环境分析,运用PEST分析研究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产业化水平等。

第三章,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现状与困境

第四章,国外建设海上粮仓的经验

第五章,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策略选择

 

图1-1研究路线

1.3.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

第一,文献研究法,本文在研究山东海上粮仓建设之前,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将其经验借鉴到山东的实践中来。

第二,PEST分析,产业链分析,本文在研究山东案例时,首先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优劣势。

第三,案例研究法,本课题对山东省相关的文件及实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建设海上粮仓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策略选择做基础。

1.4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本研究摆脱了以往研究的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重于实战策略。

海上粮仓在我国,尤其是山东省,概念被吵得沸沸扬扬,山东省也下发了相关的文件,为了推动建设海上粮仓,山东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但是规划文件主要是大方面导向性的规划,本研究以理论为出发点,以对策为落脚点,希望能够做出对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

第二,本文提出了相对完善的发展山东海上粮仓的产业体系和保障体系,产业体系作为山东发展海上粮仓的产业指导,保障体系为山东省政府提出政策指导。

 

第二章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环境与必要性

2.1山东省建设海上粮仓的宏观环境分析

2.1.1政治政策环境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省内进一步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也逐步从农业大省升级为农业强省,形成了蔬菜、畜牧、渔业、果业和苗木业五大产业。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引入高新技术,通过科学知识的运用,推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结构,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形成质量高、数量多、销路广的产品开发,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深化科技改革,加强创新研究,坚持科技先行,提高技术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激励,吸引高科技人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并根据市场变化,快速作出反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作机制,有序进行产业变革,推动农业全面发展,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统筹兼顾,保证全省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

在水产养殖方面,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加速渔业发展,在保证原有水产品品种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可适应的水产品品种,优化养殖区域布局。

通过资金投入,对现有渔船进行升级,提高渔民的水生物捕捞能力,进一步巩固山东远洋渔业在国内的先进地位,并通过结构调整,加速新型渔业产业链的发展。

截止2015年,山东省水生物总产量为980万吨,渔业产业860亿元,超过一万平方公里的水产养殖区域100处,拥有标准化生态池塘500万平方公里,大型工厂化养殖基地1000万平方米,全省拥有深海网箱超过4000个,底播面积超过800万平方公里,并有具备综合性开发利用的远洋渔业基地5处,配置具备冷冻技术的大马力渔船约1000艘,建设与渔业开发和发展相关的度假地1000处。

2014年,山东省政府发布了与“海上粮仓”建设相关的推进意见,对全省的粮食安全和渔业建设进行了规划,将建设“海上粮仓”作为未来省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文件中指出随着人口的增加,省内的人均耕地资源和人均淡水资源日渐匮乏,粮食增产速度慢,粮食安全性低,必须通过挖掘新的粮食开发潜力才能缓解民众日趋增加的粮食总量,缓解省内粮食安全问题。

海洋生物资源总量丰富、可再生能力强、开发潜力巨大,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能够显著增加粮食总量,向海洋所要食物,成为了山东省乃至全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共识。

山东省市我国的海洋大省,渔业发展历史悠久,海洋渔业产业技术扎实,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具备推行“海上粮仓”战略的先决条件,省政府深入贯彻国家政策,落实国家方针,统筹渔业建设和粮食安全建设,在保证民众粮食所需的基础上,挖掘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加速“海上粮仓”建设,是山东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建设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也有着重要意义[19]。

由此可见,山东省政府对于建设海上粮仓是大力支持的,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设方针,方针指出“海上粮仓”的建设要以保证生态环境为基础,在养殖产业推进的同时,深化增殖、粗加工、捕捞和旅游产业的推进力度,形成水生物养殖、远洋捕捞、渔业增殖、水产品加工以及休闲旅游五大板块共同进步的复合型发展体系,在基建建设中,除了海洋牧场、远洋设备和现代渔业生活园区之外,也要加速水产品物流链和旅游垂钓基地的建设,形成以现代化渔业经营为核心,引入科技发展和整体布局的新型渔业发展模式,将山东省建设为国内领先的高端水产品发展省份。

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进行渔业技术创新和渔业产业转型,至2020年达到全省水产品及其附属产品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蛋白质总量相当于粮食的200亿千克,为更多的民众提供安全的粮食,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2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则将海洋渔业定义为未来的国家战略产业之一。

2014年《中国食物与营养纲要》指出五年后国内民众的每年的人均水产品消耗将超过18公斤,在此政策背景下,山东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发2013年11号文件促进现代渔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为省内渔业的发展进行了统筹指导,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这些意见不仅充分表明了政府进一步发展渔业的决心,也为现代化渔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完善的政策体系,能够保证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设“海上粮仓”恰逢其时。

2.1.2经济环境

2.1.2.1国际国内经济局势

未来的五年内,我国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就全球范围而言,和平和发展并存的世界主题并没有改变,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越发明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信息呈现出加速交流的趋势,全球经济在调整中逐步复苏,随之带来的产业调整也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受经济危机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稳定性仍然较差,不确定因素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减少。

就国内而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稳定,民众可支配收入增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陷入瓶颈,但市场发展空间依旧十分广阔,近年来国内各地区深入合作,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孕育,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形成信息化发展、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同步进行的特点,传统的产业链出现整合和更新,多年来所累积的体制矛盾和结构矛盾需要调整,部分产业和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不够协调、不够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

2.1.2.2山东省整体经济现状

山东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经济大省升级为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初步完成,新的经济发展点孕育而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速不可避免,山东省将逐渐形成城乡一体、海陆一体、多产业多地区全方位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复合型的新型模式能够进一步为山东省提供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省内粗放型的产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传统资源的利用程度几乎饱和,发展新兴产业、建设高附加值产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省内大部分行业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弱、激励体系不健全、人才资源匮乏、理论文献缺少、龙头企业的改革难度大、对外开放的深入需要得到扩展,这些问题制约着省内大多数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青壮年劳力比例下降,在现有的基础建设和社会治安管理模式下,缩短城乡贫困差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对群众日益增多的诉求,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完成建设文明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21]。

图2-12008-2014年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Table2-1Nutrientcontentinsoilintheexperimentalfield

 

数据来源:

山东农业厅信息网

2014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增势平稳。

农业增加值2799.3亿元,比上年增长4.6%;林业增加值92.5亿元,增长9.5%;牧业增加值997.7亿元,增长2.0%;渔业增加值908.8亿元,增长2.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省内粗放型的产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传统资源的利用程度几乎饱和,发展新兴产业、建设高附加值产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省内大部分行业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弱、激励体系不健全、人才资源匮乏、理论文献缺少、龙头企业的改革难度大、对外开放的深入需要得到扩展,这些问题制约着省内大多数传统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目标,把握时代机遇,大力发展水产和渔业经济,缩短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稳定,使得山东省的整体竞争力获得提升。

2.1.2.3山东省海洋水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总长达3121公里,拥有滩涂面积3223平方公里,海岛数量299个,位居全国第六,省内主要港湾16处,具备深水泊位的优良港址51处,这些地理优势为山东省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品养殖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山东省沿岸海域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包括鱼类、贝类、虾类、蟹类、藻类资源品种超过600种,具备量大捕捞、经济价值高的品种约有100种,包括海胆、海参、扇贝和鲍鱼等。

除了水产品之外,沿岸海域的矿产资源同样丰富,这些矿产资源包括天然气资源、石油资源、地下卤水资源和金属及非金属资源,胶东半岛能够利用海浪能、潮汐能和温差能进行发电,同时风景秀丽的沿海风光能够使得青岛、蓬莱等地大力发展旅游业。

2005年全省总人口9248万人,其中沿海城市人口3322.65万人,沿海地带人口1160.56万人。

全省经济生产总值18516.87亿元,其中沿海城市经济生产总产值9698.84元,沿海地带3627.14元。

山东省自实施“海上粮仓”的发展战略以来,依托科学技术对海洋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形成了远洋渔业、远洋物流、油气开采、海工制造、海盐开发和休闲旅游六大支柱性产业,同时能源发电、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十分喜人[22]。

2015年山东省主要海洋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