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9051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1.1骨骼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2、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3、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具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具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1.3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具

人体肌肉立体挂图、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1.4骨骼、肌肉的保健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具

一、导入

平时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

为什么你喜欢这项运动?

二、认识锻炼的作用

从你喜欢的运动说说运动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我们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那么体育运动从哪些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强健呢?

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阅读课本11页了解不同运动对人体的锻炼效果

在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一节动作对我们身体的哪一关节和肌肉有作用?

学生讨论,说明

为了是肌肉和骨骼能保持正常的工作,我们需要多吃一些什么样的食物呢?

哪些食物含有蛋白质和钙?

在运动中如何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2.1我们来养蚕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具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2.2给蚕宝宝记日记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喂养蚕。

2.知道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

3.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4.能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蚕的问题。

教材分析

重点

难点

教具

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纸盒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2.3我们来抽丝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能在别人的帮助下抽出丝。

3.能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教材分析

重点

抽丝和测一根丝的长度。

难点

找准茧上的丝头。

教具

师生准备:

有关我国养蚕历史的电教片;炊、小锅、小苏打、缠线板。

学生准备:

缠线板、直尺。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

师:

“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

我国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同学们,你们来汇报一下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二、探究

1、指导学生看P25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

在蚕结茧后六、七天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一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

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2.4养蚕经验交流会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有关蚕的知识。

2.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

3.知道蚕和蝴蝶一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蚕的一生要经过变态过程。

难点

通过图画或文字表述、观察结果。

教具

有关蚕及其他昆虫的资料;各种形式的观察记录

一、导入

师:

“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吗?

二、探究

1.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蚕的一生经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

(学生先画)

师:

“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循环式的。

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

说说为什么?

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2.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P28。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身体都分为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

说说你的理由。

那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三、总结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3.1一切都在运动中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材分析

重点

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难点

理解“参照物”。

教具

一、导入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

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

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学生回答:

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究

教师:

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

看完后让学生讨论:

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

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成。

教师:

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

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

你们觉得谁在动?

怎么动?

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

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增加难度:

提出问题:

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

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

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

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呢?

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一项活动:

让学生三人或者四人一个小组通过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说说自己目前的状态(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教师提问:

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

你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

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教师提问,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

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

教师:

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总结

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

并举出例子。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3.2运动的快慢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懂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5.会使用秒表。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难点

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具

秒表

一、导入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

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

学生回答:

(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探究

教师:

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

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说,教师倾听。

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

教师:

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

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

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

学生回答:

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

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学生:

时间。

教师:

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

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距离和时间。

教师:

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

要注意什么问题?

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后汇报。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

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

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

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

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

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

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

三、总结

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3.3运动的方式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运动的轨迹给运动分类。

2.会分析复合运动包含的运动方式。

教材分析

重点

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难点

分析一个运动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具

一、导入

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

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

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探究

教师:

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学生选取材料)

2.教师: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

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适时指导,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

木块→移动

纸风车→转动

钢尺、橡皮筋→振动

单摆→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

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第33页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式。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水轮的旋转运动,锯木头的往复运动,跷跷板是往复运动,转椅是转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比较复杂的运动方式:

教师让学生看书,并讨论。

学生开始看书并开始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十教师可以不进行知道,让学生大胆的发言。

教师总结:

易拉罐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身的转动;竹蜻蜓在转动中还需要直线上升(或下降);老鹰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向下滑翔。

飞碟还有直线运动和转动。

三、总结

教师:

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3.4小车的运动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3.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重点

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难点

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具

小车、线、重物

一、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

(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

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

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

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

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

“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

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二、探究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动力大。

车轮多。

减少货物的重量

与路面的好坏有关。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记录在黑板上,并提问,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都动脑筋了。

那么你们觉得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研究哪一个呢?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商量一下,统一意见后再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生选择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得票最多的问题一起来研究。

教师,那么你们打算如何研究呢?

(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其他同学信服?

怎样证明就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其他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

(学生开始思考,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才能很好的完成整个验证过程。

教师提示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才有说服力。

学生开始设计实验。

教师是学生汇报实验步骤和方法,并要求学生说出在这个过程中你打算如何控制变量?

教师提示学生要多做几次,防止偶然现象。

学生回答,结束后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开始汇报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

三、总结

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证明黄豆的发芽需要水。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3.5摆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假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3.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材分析

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

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具

自制摆、秒表、挂钟

一、导入

1、教师:

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

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

2、教师:

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

(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

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

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

同时讲解:

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

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

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

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

(板书)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

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

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

(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

(4)汇总得出结论:

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

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

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6)小结:

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6、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

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

走快了,又该怎么办?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三、总结

教师:

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摆的资料。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4.1力在哪里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感受到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难点

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教具

一、导入

1.力在哪里?

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

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

二、探究

(一)观察

1.拓展描述:

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过渡:

力在哪里?

——到处都有力。

(二)发现、认识

1.小实验:

会“跳舞”的回形针。

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

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

——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到底什么是力?

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

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三)探究

1.活动:

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

(推、拉……)

过渡:

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

2.游戏:

弹棋子

要求:

弹棋子的方法。

(教师演示)

记分方法。

(板书说明)

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

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

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

力有什么特点?

(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

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

力有大有小。

力有方向……)

三、总结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四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4.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

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具

弹簧、橡皮筋、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钩码、塑料尺、拉簧

一、导入

教师出示健身器:

请学生来讲台来试试谁能把它拉开?

学生上台来拉一拉,(这里只要两个学生来做,节约时间)

教师:

在我们的一拉一松之间,健身器有什么变化?

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学生:

健身器被拉的时候会伸长,松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在拉的时候手很费劲。

教师板书:

拉-变长,松开后恢复。

手费劲。

二、探究

教师:

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弹簧,你们试试看这些弹簧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教师:

下面请你们用手轻轻的拉一拉老师提供的弹簧,观察在一拉一松之间弹簧有什么变化以及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开始拉,然后回答:

弹簧在手拉的时候会变长,手松开会缩回去。

感觉有点紧、感觉有点费力……(教师板书学生的话拉一拉,变长、松开、缩回去“恢复原状”、手感觉费力。

教师:

看来弹簧都有相似的性质

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

你们还可以试试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观察观察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

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

手又是什么感觉?

学生:

和刚才的情况基本类似。

教师:

很好,下面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三样物品的变化过程总结出来吗?

学生:

用手拉------形状改变

手松开------恢复原来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