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948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

2018年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能力知识点整理

大地测量

1.1概论

大地测量参考框架(坐标参考框架、高程参考框架、重力参考框架)是大地测量系统(坐标、高程、深度、重力)的具体应用形式。

时间系统:

世界时(UT)、原子时(AT)、力学时(DT)、协调时(UTC)、GPS时(GPST)。

时间系统框架对时间系统的实现,描述一个时间系统框架内容:

1采用时间频率基准;2守时系统;3授时系统;4覆盖范围。

二维坐标转换需要4参数,2公共点。

三维坐标转换需要7参数,3公共点。

坐标正算:

由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坐标、线段长及方位角计算另一端点坐标。

坐标反算:

由两端点坐标计算线段长和方位角。

高斯正算:

由大地坐标(B,L)计算高斯平面坐标(x,y)。

高斯反算:

由高斯平面坐标(x,y)计算大地坐标(B,L)。

大地主题正解:

已知一点的大地经纬度以及该点至待求点的大地线长度和大地方位角,计算待求点的大地经纬度和待求点至已知点的大地方位角的解算。

大地主题反解:

已知两点的大地经纬度,计算这两点间的大地线长度和正反大地方位角的解算。

1.2传统大地控制网

第i测回度盘配置方法L=(i-1)×180/N(N为测回数)

大地控制三角网精度:

首级图根点相对于起算三角点的点位误差≤图上±0.1mm,相对于地面点的点位中误差≤±0.1Nmm(N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相邻国家三角点的点位中误差≤±1/3×0.1Nmm。

则有:

国家三角网控制点精度要求(m)

测图比例尺

1:

2000

1:

5000

1:

1万

1:

2.5万

1:

5万

图根点对三角点点位中误差

±0.2

±0.5

±1.0

±2.5

±5.0

相邻三角点点位中误差

±0.07

±0.17

±0.33

±0.83

±1.7

三角点布设密度

测图比例尺

每幅图要求点数

每个三角点控制面积/km2

三角网平均边长/km

等级

1:

5万

3

约150

13

1:

2.5万

2-3

约50

8

1:

1万

1

约20

2-6

三角网精度指标

等级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起始边长

边长相对中误差

一等锁

20-25

±0.7

±2.5

1:

35万

1/150000

二等网

13

±1.0

±3.5

1:

35万

1/150000

三等网

8

±1.8

±7.0

1/80000

四等网

2-6

±2.5

±9.0

1/40000

三角形任一内角>40°,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的传距角>30°。

三角高程测量

垂直角观测方法:

中丝法、三丝法。

减弱大气折光方法:

观测时间、对向观测、提高观测视线、利用短边传算。

三角高程测量精度:

对向高差中误差mh(最不利观测条件下)=±0.025S(m),S为km。

导线测量

水平角:

导线点上应观测方向为两个时,用角观测法(在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右角,交叉点上应观测方向多于两个时,一二等用全组合测角法,三四等用方向观测法。

垂直角:

中丝法测六测回,三丝法测三测回。

导线边方位角中误差

导线

方位角中误差计算公式

一端有已知方位角的自由导线

mTn=

二端有已知方位角的自由导线

mT中=

mT0为已知方位角T0的中误差,mβ为折角观测中误差,N为导线折角个数或边数

一二等导线边距离测量技术要求

项目

一二等导线边距离测量

每边观测总测回数

16

最少观测时间段

往返测或两个不同时段

每时间段观测的最多测回数

20

同时段经气象改正后的测回互差限值/mm

20

一测回读数次数

4

一测回的读数互差限值/mm

20

不同时段经气象和归心修正后的测回互差限值mm

5+3S(S=km)

仪器:

标称精度优于5mm+1ppm,测程优于15km

三四等导线边的距离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使用仪器精度

每边测回数

往测

返测

备注

三等

2

2

或用不同时段代替往返测

Ⅱ、Ⅲ

4

4

四等

Ⅰ、Ⅱ

2

2

4

4

仪器:

测程3-15km

1.3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及卫星大地控制网

由连续运行基准站(国家、区域、专业)、数据中心、数据通信网络组成。

载波:

L1、L2,L1、L2的作用,消除电离层影响。

测距码:

C/A码(在L1上)P(Y)码(分别调制在L1和L2上)卫星(导航)电文。

差分GPS:

利用设置在坐标已知的点(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测定定位误差,用以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其它GPS接收机(流动站)测量定位精度的方法。

位置差分、伪距差分、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

消除或消弱各种误差影响的方法:

模型改正法(相对论、电离层、对流层延迟、卫星钟差)求差法(电离层、对流层延迟、卫星轨道误差)参数法(适合所有情况)回避法(多路径电磁波)。

单差、双差和三差:

站间一次差分;站间、星间各求一次差(共两次差);站间、星间和历元间各求一次差(三次差)。

站间求差(站间差分)消除卫星钟差、削弱电离层对流层卫星轨道误差的影响。

星间求差(星间差分)消除了接收机钟差的影响。

历元间求差(历元间差分)消去了整周未知数参数。

单点定位:

单独利用一台接收机确定待定点在地固坐标系中绝对位置的方法。

相对定位:

确定进行同步观测的接收机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方法。

基准站间距与定位精度关系

实时定位精度

厘米级

分米级

基准站间平均距离

≤70

>70

基准站选址:

1多路径200m;2有10°以上地平高度角;3微波站等电磁干扰200m;4铁路公路采矿区等震动带;5未来环境变化小;6进行24h实地环境测试,国家和区域数据可用率>85%,多路径<0.5m;7地质稳定、避开易受水淹等区;8区域可建在稳定的屋顶;9便于接入通信网络;10稳定电源;11交通便利;12用地保障;13便于维护保存。

基准站设备(接收机、天线、气象、不间断电源、通信、雷电防护、计算机)要求:

接收机:

1同时跟踪24卫星;2有1HZ采样能力;3观测数据包括双频测距码、双频载波相位值、卫星广播星历;4温度-30-+55、湿度95%;5外接频标输入,5或10MHZ;6外接气象仪并存储数据;7有3个以上数据通信接口;8有输出原始数据、导航定位数据、差分修正数据、1PPS脉冲的能力。

天线:

1相位<3mm;2扼流圈或抑径板;3抗电磁干扰;4定向指北标志;5温度-40-+65;

气象设备:

1连续测定气压(0.1hPa)、温度(±0.5)、湿度(±1%);2可设采样间隔;3实时(定时)数据输出。

1.4卫星大地控制网

A级GPS网精度指标

级别

坐标年变化率中误差(mm/a)

相对精度

地心坐标各分量年平均中误差mm

水平分量

垂直分量

A

2

3

1×10-8

0.5

BCDE级GPS网精度指标

级别

相邻点基线分量中误差mm

相邻点间平均距离km

水平分量

垂直分量

B

5

10

50

C

10

20

20

D

20

40

5

E

20

40

3

GNSS控制网标石类型

等级

可用标石类型

要求

B

基岩GPS水准共用标石

多路径、高度角15°以上无遮挡、困难15°遮挡物总和<30%,50m内固定变化反射体标注。

C

基岩GPS水准共用标石、土层GPS、水准共用标石

E

基岩GPS水准共用标石、土层GPS、水准共用标石、楼顶GPS水准共用标石

GPS观测实施:

埋点后经过一个雨季,冻土深度>0.8m过一个冻、解期,岩层上埋设标石经一个月,可进行观测。

要求:

≥4颗卫星;采样间隔30S;静态;卫星截止高度角10°;WGS-84、协调时UTC。

观测时段及时长

等级

时段

时长

方案

数据质量检查

B

≥3

23h

1.GPS连续运行模式。

2.同步环边连接静态相对定位(同步仪器≥5台,异步环边数≤6,环长≤1500km)

观测卫星总数,数据可利用率≥80%,多路径≤0.5m,接收机日频稳定性≥10-8

C

≥2

4h

D

≥1.6

1h

E

≥1.6

40min

设n为网点数,m每点设站数,N接收机数。

则:

观测时段数C=(n×m)/N

总基线数J总=C×N×(N-1)/2

必要基线数J必=n-1

独立基线数J独=C×(N-1)

多余基线数J多=J独-J必=C×(N-1)-(n-1)

同一时段内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10%。

CD级网基线处理和B级网外业预处理应满足:

复测基线长度差ds≤2

б

同步观测环闭合差wx=wy=wz≤

б

异步观测环闭合差wx=wy=wz≤2

б,ws≤2

б(ws=

GPS网平差:

提取基线向量、三维无约束、约束和联合、质量分析与控制。

1.5高程控制网

水准网布设原则及精度

等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水准环周长

≤km

1600东

2000西

750

长度150,环线周长200,同级网结点间距70,困难1.5倍

长度80,环线周长100,同级网结点间距30,困难1.5倍

每千米偶然中误差MΔ

0.45

1.0

3.0

6.0

每千米全中误差MW

1.0

2.0

6.0

12.0

每千米偶然中误差MΔ=±

,其中Δ=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R=测段长度(km),n=测段数。

若一条水准路线小于100km,或测段数小于20个,应纳入相邻路线一并计算。

每千米全中误差MW=±

,W=经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mm),F=水准环线周长(km),N=水准环数。

当构成水准网的水准环数N>20时,需计算全中误差。

水准标石埋设

等级

要求

基岩水准标石

在一等结点处,隔400km,大城市重大工程及地质灾害多发区增设,每省不少于4座

基本水准标石

一二等水准路线上及其结点处,大中城市两侧,县乡镇政府所在地,隔40km,经济发达20-30km,荒漠60km

普通水准标石

隔4-8km,经济发达2-4km,荒漠10km

测段安排为偶数站,(往测时:

奇数站:

后前前后,偶数站:

前后后前,返测时:

奇数站:

前后后前,偶数站:

后前前后)减弱i角影响。

三四等略有不同(三等:

后前前后,往返或单程双转点;四等:

后后前前一般测单程,支线单程双转点或往返测)。

跨河:

一二等距离≤100m,三四等距离≤200m。

1.6重力控制网

重力等位面就是水准面,把完全静止的海水面所形成的重力等位面称为大地水准面,重力是引力和离心力之和,重力等位面与铅垂线处处正交,重力等位面(水准面)之的位差不会等于零,故它们既不相交,也不相切,也不平行。

分为国家重力基本网、国家一等重力网、国家二等重力点。

FG5绝对重力仪、拉科斯特(LCR)相对重力仪(一等)、石英弹簧重力仪(二等)。

联测要求

等级

要求

绝对重力测量

仪器优于2×10-8ms-2,每点总均值标准差优于5×10-8ms-2,测定重力值时,同时测定垂直梯度和水平梯度。

基本重力点

对称观测,停放超2h,在停放点重复观测,24h闭合,特殊放至48h。

一等重力点联测

组成闭合环或附合两基本点间,测段数<5,对称观测(ABC-CBA),停放超2h,在停放点重测,24h闭合,特殊放至48h。

段差联测中误差优于25×10-8ms-2

二等重力点联测

组成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二等重力点数<4,三程循环法观测,停放超2h,在停放点重测,36h闭合,特殊放至48h。

段差联测中误差优于250×10-8ms-2

加密重力点

起算点为各等级重力控制点,形成闭合或附合路线,60h闭合,特殊放至84h。

1.7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按一定分辨率精确求定高程异常。

几何法(天文水准、卫星测高及GPS水准等)、重力法及几何重力联合法(组合法)。

精度指标:

级别

似大地水准面精度/m

似大地水准面分辨率

平地、丘陵

山地、高山地

国家

±0.3

±0.6

15′×15′

省级(区域)

±0.1

±0.3

5′×5′

城市

±0.05

2.5′×2.5′

误差来源:

GPS测定大地高的误差;水准测量误差;重力测量误差;DEM误差。

1.8大地测量数据库

组成:

大地测量数据(是核心,分为大地控制网数据、高程控制网数据、重力控制数据、深度基准数据)、管理系统(数据输入出、查询统计、数据维护、安全管理等)、支撑环境(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外围设备、网络环境)。

分为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

大地测量数据库设计:

分析与建模、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

数据入库检查:

正确性、数据完整性、逻辑关系正确性。

网络RTK测量:

单基站RTK(半径:

30km),虚拟参考站、主副站(半径:

40km)。

海洋测绘

海洋测绘是海洋测量和海图编制总称。

特点:

测量工作实时性;海底地貌不可视性;测量基准变化性;测量内容综合性。

深度基准:

理论最低潮面。

海洋测深是确定海底表面至某一基准面的差距。

海道测量:

港湾测量、沿岸测量、近海测量、远海测量。

海图:

按内容分普通海图、专题海图、航海图。

自由分幅,保持制图区域相对完整、航线及重要航行要素相对完整、保证航行安全方便使用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图幅数量。

全张图980mm×680mm,对开图680mm×460mm。

坐标系:

我国CGCS2000,国际WGS84;投影:

航海图墨卡托、≥1:

2万高斯投影、制图区域60%以上的地区纬度高于70°时,日晷投影。

海洋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

三角、导线、卫星定位。

海洋平面控制点分为:

海控一级点(H1)、海控二级点(H2)、测图点(H)。

平面控制测量基本要求和投影分带规定

测图比例尺

最低控制基础

直接用于测量

投影

1:

5000

国家四等点

H1

高斯1.5°

1:

5000-1:

1万

H1

H2

高斯3°

≤1:

1万

H2

HC

高斯6°

≤1:

5万

---

---

墨卡托

海洋测量控制点精度指标

限差项目

H1

H2

HC

测角中误差″

±5

±10

±10

相对相邻起算点点位中误差m

0.2

0.5

---

测距中误差

1/50000

1/25000

1/25000

交会点最大互差m

1:

1万测图

---

---

1

小于1:

1万测图

---

---

2

高程探测测量

方法:

几何水准、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GPS高程。

技术要求:

在一定水准高程点控制下,三角高程和GPS高程是基本方法;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各边垂直角对向观测)可代替四等水准和等外水准;用于三角高程起算各类控制点应用水准联测其高程,且起测于国家等级水准点;GPS高程应对测区分析高程异常,平坦地区已知水准点距离≤15km,点数≥4个,困难地区≥3个。

海洋定位:

指利用两条以上位置线,通过图上交会或解析计算求得海上某一点位置的理论与方法。

海上位置线分为:

方向、角度、距离、距离差位置线。

方法:

光学、无线电、卫星、水声定位。

水文观测:

温度、盐度、密度、含沙量、化学成份、潮汐、潮流、波浪、声速。

潮汐类型:

半日潮港(0<F≤0.5)、混合潮港(0.5<F≤4)、日潮港(F>4)。

水深测量方法:

单波束与多波束回声测深及机载激光测深。

多波束校正:

导航延迟、横摇、纵摇、艏偏校正。

水深测线布设:

一般为直线,称测深线,分主测深线和检查线两类。

单波束主测深线间隔为图上10mm,多波束两条平行测线外侧波束20%重叠。

主测深线应垂直于等深线总方向,狭窄航道45°。

水深改正:

吃水改正、姿态改正、声速改正、水位改正。

测深精度:

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平面)

比例尺

定位点点位中误差

1:

5000

≤图上1.5mm

1:

5000-1:

10万

≤图上1.0mm

<1:

10万

≤实地100m

测深精度:

水深测量极限误差m

测深范围Z

极限误差

0<Z≤20

±0.3

20<Z≤30

±0.4

30<Z≤50

±0.5

50<Z≤100

±1.0

>100

±Z×2%

助航标志:

测定助航标志的位置和高度。

底质探测:

水深≤100m,底质点密度为图上25cm2有一底质点,航道、锚地、码头以及重要的礁石周围和底质变化复杂海区,图上4-9cm2有一底质点,底质变化不大的海区,图上50-100cm2有一底质点。

干出滩测量:

性质、范围、地形、干出高度(从深度基准面起算)。

海岸地形测量:

海岸线以上向陆地方向测进:

≥1:

1万为图上1cm,<1:

1万为图上0.5cm。

密集城镇及居民区向陆地测至第一排建筑物。

海岸测量位置误差≤图上1.0mm,转折点位置误差≤图上0.6mm,实测海岸线位置与其他地物位置矛盾时不得移动海岸线位置。

陡岸、堤岸注比高,精度为0.1m。

制图综合:

关于海图内容的压缩、化简和图形关系处理的制图技术。

方法:

选取(资格法、定额法、平方根定律法)、化简(删除、合并、夸大)、概括(数量:

分级合并、取消低等级别、用概括数字代替精确数字;质量:

以概括分类代替详细分类)、移位(分开表示、组合表示)。

海岸线:

夸大陆地、缩小海域。

方法:

删除、夸大(深入陆地小海湾)、转换。

等深线:

扩浅缩深。

密集时保留最浅等深线,深的中断在浅上,保留0.2mm间距。

水深:

舍深取浅。

图上相邻水深注记间距为图上10-15mm,重要、起伏大的加密到6-10mm,水深注记呈菱形分布。

干出滩:

孤立的不得舍去,成群的相互合并。

化简遵循扩大干出滩。

软性滩可合并转换为硬性滩,硬性滩不能合并到软性滩中。

海底底质:

取硬舍软、软硬兼顾、取异舍同。

航行障碍物:

孤立障碍物必须选取,成片按危险程度选取,取外围舍中间、取高舍低、取浅舍深、取近航道舍近岸、取稀疏舍密集。

助航标志:

按灯塔、无线电航标、灯船、灯柱、灯浮顺序。

电子海图分类

标志

航海用途

编辑比例尺s

1

综述

S≤1:

100万

2

一般

1:

50万≥S>1:

100万

3

沿海

1:

15万≥S>1:

50万

4

近岸

1:

5万≥S>1:

15万

5

港口

1:

1万≥S>1:

5万

6

码头泊位

S>1:

1万

海底地形图:

海岸带地形图、大陆架地形图、大洋地形图。

表示方法:

符号法、深度注记法、明暗等深线法、分层设色法、晕渲法、晕滃法、写景法。

工程测量

3.1工程控制网

工程控制网分为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安装控制网、变形监测网。

布设原则:

有足够的精度和可靠性;有足够的点位密度;有统一的规格。

测图控制网:

分级布网(GPS网可以越级或一次布网),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满足1:

500地形图测图要求,即四等及以下平面控制网最弱点位中误差≤0.1mm,即实地5cm。

施工控制网:

两级,总体控制和施工放样。

精度不必具有均匀性,应具有方向性,有时次级网的相对精度不低于首级网,大型工程的还要具有可靠性。

变形监测网:

范围大且形状不规则时,可基于国家坐标系布附合或独立网,规则时基于独立坐标系布独立网,精度:

变形测定中误差≤允许变形值的1/10-1/20或1-2mm。

要求有高的可靠性和高灵敏度。

控制网优化设计:

精度高、可靠性强、灵敏度高、经费最省的布设方案。

零类(基准)设计:

选择合适的参考基准(起算数据)使精度最高;一类(网形)设计:

最佳点位布设和合理观测值数量;二类(权)设计:

设计各观测值的精度(权),使工作量分配最佳;三类(改进)设计:

对现有网改进,改善控制网精度。

GPS测量控制网的技术指标

等级

平均边长km

固定误差mm

比例误差系数mm/km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二等

9

≤10

≤2

≤1/250000

≤1/120000

三等

4.5

≤10

≤5

≤1/150000

≤1/70000

四等

2

≤10

≤10

≤1/100000

≤1/40000

一级

1

≤10

≤20

≤1/40000

≤1/20000

二级

0.5

≤10

≤40

≤1/20000

≤1/10000

三角形网的测量技术指标

等级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二等

9

1

3.7

≤1/250000

≤1/120000

三等

4.5

1.8

7

≤1/150000

≤1/70000

四等

2

2.5

9

≤1/100000

≤1/40000

一级

1

5

15

≤1/40000

≤1/20000

二级

0.5

10

30

≤1/20000

≤1/10000

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测量,三角高程和GPS水准,精度等级分为二、三、四、五等,一般用水准测量,四等及以下用三角高程,五等也可采用GPS水准。

工程控制网质量准则:

精度、可靠性(多余观测分量>0.3-0.5)、灵敏度(只适用用变形监测网)、经济(费用)。

3.2工程地形图测绘

地形图比例尺选择

比例尺

用途

1:

5万

大型水利枢纽、能源、交通等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

1:

2.5万

1:

1万

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厂址选择,初步设计等

1:

5000

1:

2000

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矿山总图管理,城镇详细规划等

1:

1000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城镇、工矿总图管理,竣工验收,运营管理等

1:

500

工程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地形

类别

地形

倾角°

基本等高距

1:

500

1:

1000

1:

2000

1:

5000

平地

<3

0.5

0.5

1

2

丘陵

3-10

0.5

1

2

5

山地

10-25

1

1

2

5

高山地

>25

1

2

2

5

工程地形图平面精度:

地物点对相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城镇建筑区和工矿区<图上0.6mm,一般地区<图上0.8mm,水域<图上1.5mm。

隐蔽和困难地区放宽50%。

工程地形图高程精度: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根据地形区别,隐蔽困难地区放宽50%,作业困难、水深>20m,水域放宽一倍。

等高线插求点调和中误差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

山地

高山地

地形倾角°

<3

3-10

10-25

>25

一般地区

1/3Hd

1/2Hd

2/3Hd

1Hd

水域

1/2Hd

2/3Hd

1Hd

3/2Hd

工程地形图测绘每平方千米图根点数量

比例尺

1:

2000

1:

1000

1:

500

模拟法成图

15

50

150

数字法成图

4

16

64

图根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基本等高距的1/10。

碎部测量:

仪器对中整平定向后,须通过测定另一已知点检核,检核点平面位置较差≤图上0.2mm,高程较差≤基本等高距的1/5。

水下地形图与海图区别:

水下地形图的竖向基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