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821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docx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

试分析婺源之美与艺术的关系

中文摘要:

婺源——大自然的伟大手笔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之美在于它的内涵。

这里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文化与生态的珠联壁合。

因此当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之相碰撞时,那自然中原始而质朴、天然而和谐的万千气象,便以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水彩画所独具的艺术表现语言美的特性所呈现出来,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唤醒那尘封已久的审美意识,重新回到精神世界里阔别已久的乐土……

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通过列举实例概述本篇文章所要探索与解决的课题:

那就是人的审美情结和婺源之美及水彩风景画的艺术表现语言美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写醉美婺源,即是通过详述作者本人赴婺源写生采风的经历,从亲身体会出发,以小见大地赞誉了婺源之美,体会到了“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以及达芬奇“自然是老师的老师”论句的内涵。

第三部分综合阐述了以婺源为题材描绘的水彩风景画的表现效果之美,阐述了水彩风景艺术表现美对人们审美情结的影响。

第四部分为毕业创作过程,从作者自身的实际创作出发,联系理论与实践,详细说明了毕业创作从构思、准备、定稿、绘制到最后完成的过程,体现了作者本人在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科研态度以及实践能力。

第五部分为结论,再次综合阐述了以婺源为典型的自然之美与水彩风景画的艺术表现语言美以及人的审美情结三者之间的关系。

体现了人们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关键词:

婺源之美;艺术表现美;人的审美

Abstract:

Wuyuan-natureWeigenerousone,knownas"China'smostbeautifulcountryside".TheWuyuanbeautyliesinitscontent.Anyonehereliveinharmonywithnature,cultureandecologyofbeadsassociatedwalltogether.Theartisticexpressionofthebeautyoflanguagefeaturesuniqueart(especiallypainting)correspondingcollisionthatnaturalprimitiveandrustic,naturalandharmoniousthousandsofweather,ittookauniqueart-watercolorpresented,freedfromthepressureofallthematerialandspiritualwakedustyaestheticconsciousnessbacktothespiritualworldlongtoparadise...

   Thisarticleisdividedintoatotaloffiveparts,thefirstpartistheintroductionOverviewThisarticleprovideexamplestoexploresolved:

thatisthecomplexofaestheticandofWuyuanbeautyandwatercolorlandscapesofartisticexpressionbeautyoflanguageamongrelationship.ThesecondpartwritedrunkWuyuanexperience,thatIwentthroughdetailedoftheWuyuansketchingfolksongsfrompersonalexperienceWuyuanSeeingtheearthpraisebeauty,appreciatethe"divisionancientsinferiordivisionofgoodfortune",andLeonardodaVinci"natureistheteacher'steacher,"Ontheconnotationofthesentence.ThethirdpartcomprehensivedescriptionoftheWuyuanthemeofwatercolorlandscapesdepictingthebeautyoftheperformanceresultsonwatercolorlandscapesoftheperformanceoftheU.S.people'saestheticcomplex.Thefourthpartisthegraduationofthecreativeprocess,fromtheauthor'sownactualcreation,contacttheoryandpractice,anddetaileddescriptionofthegraduationworkfromconception,preparation,finalization,drawntothefinalizationoftheprocess,andembodiestheauthorofacademicresearchatthegraduatelevelattitudeandpracticalability.Thefifthpartistheconclusion,oncemorecomprehensivedescrip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WuyuanistheartisticexpressionofthetypicalnaturalbeautyandwatercolorlandscapesbeautyoflanguageandaestheticComplexthree.Reflectsthepeoplewholovenature,thepursuitoftruth,goodnessandbeautyrequirements,butalsoreflectsthephilosophyofthehumanconstructharmonywithnature.

Keywords:

TheWuyuanbeauty;theartisticexpression;people'saesthetic

第一章引言

往往一件美术作品,都会有它想要表达的一个或多个主题。

我的毕业作品也是如此。

立于我的作品前,满眼看到的便是那浓郁的绿。

于是,在参观我作品的人之中会有人经常做出评价,诸如“画得真漂亮,像世外桃源一样!

”或者“好真实,感觉人在画里面可以居住。

”听到这些评价的话,我心里当然感觉很高兴,因为在我作品中所要阐释的主题与观画者欣赏美术作品的审美倾向性形成共鸣。

每个人在面对这美妙的自然界的时候都会怦然心动。

人是从自然中来的,那么就决定了人必定具有自然属性,这就导致了人惯于接受有关描绘风景题材的绘画作品。

从古至今,自打美术诞生的那一刻起,数千年以来人类审美精神的倾向性已经通过美术作品而物化,彰显了人类审美的追求。

通过了解美术史上的一些经典之作,就可以发现人类追求真、善、美这一最根本、最本质的特性:

从《林间小道》(图1.1)到《睡莲》(图1.2);从霍贝玛到莫奈,还有诸如柯罗、康斯太勃、透纳、毕沙罗、列维坦等¨¨¨他们的作品在美术史上乃至在今天仍然受到世人的瞩目并享有盛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作品中所运用到的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语言、技法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人类在数千年的历史时间中所逐渐积累、形成的审美追求的倾向性、本质性的要求,并成为人们固有的一种欣赏情结。

这种欣赏情结和自然之美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美三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为本篇文章所要探索与解决的课题。

图1.1《林间小道》图1.2《睡莲》

 

第二章自然之美——醉美婺源

婺源——大自然的伟大手笔之一,是我认为在我去过的所有风景旅游胜地中最能打动人和最令人回味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图2.1)(图2.2)记得研一我们水彩专业的学生外出风景写生时,导师刘永健老师就选择了婺源作为我们写生和旅游参观的目的地。

一次,我们来到一处具有典型徽派古建筑风格的村落,行进至村口处时,发现这里生长有一棵巨大的樟树。

初见到这棵巨樟,还真被它的巨大所震撼,所吸引,因为在我学习和生活的城镇中是绝对找不到像这么巨大的树的。

后来得知这棵樟树还享有“江南第一樟”(图2.3)的美誉,回想当时所见真不愧此殊荣!

古树的历史十分久远,自宋代起便有了关于此树的记载。

古树的历史之久,如今树干部分已成空心,但树的生命力还是十分旺盛。

听说古树的叶子常年保持着茂密与常青的状态,经久不衰。

这是我们大家对于婺源美丽的初始体验,同时也保留了至今我们对于婺源美丽画面的一个记忆。

我发现婺源的民居多为徽派明清建筑,石牌门坊,高宅厚墙,水磨青砖,精雕细刻,这些建筑几乎散落在每一个村庄。

到了李坑村,远远望去,粉墙黛瓦,层层叠叠,简洁洗炼,一个幽静的村庄就坐落在青山环抱的碧水蓝天之间,这种“徽味”的细节显得格外直观而具体。

走过李坑牌坊和田间长廊,两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只见这古朴典雅的黑白建筑依山傍水,掩映在田垅和碧野中,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就更浓了。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了清华镇的彩虹桥。

暮色下,彩虹桥头的景象便是我毕业创作所描绘的场景。

记得头一次立于桥头,我便立马被这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了,我望着前方怦然心动,想着桥的那头又连着一番怎样的图景呢?

是否走过桥去就是那蓬莱仙境?

…….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当时便取出水彩工具选取了一个特定的位置对景写生起来,随后又掏出相机拍下了眼前的场景以作为返校后进行再创作的素材依据。

为期一周写生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离开婺源的那天,心里有些许依依不舍,但转念一想,以后也还会有机会再来这里的,便也心情愉悦地踏上了归途....回校后,一切都回到正轨。

偶有回忆起这段美妙的婺源之行,便感慨颇多。

于是我便上网查阅了更多、更详细地有关婺源的介绍: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镶嵌在黄山--景德镇--庐山国际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绿色生态与古文化明珠。

全县面积2947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

境内山多地少。

这里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7度,年降水量为1821毫米。

婺源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境内处处为景,犹如一个大公园,有人说她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也有人说她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神奇的大鄣山(卧龙谷)、如天上人间般的“江岭风光”、文公山、鸳鸯湖、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堪称“生态奇观”,江湾、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与青山绿水与粉墙黛瓦、飞檐戗角构成一幅幅恬静自如、天人合一的画卷。

在婺源,春可赏五色芳菲,夏可探清幽奇洞,秋可观漫山红叶,冬可访平湖鸳鸯……

婺源之美,美就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就美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壁合。

我想这些大概就是美丽的婺源吸引人们特别是画家们追寻它、表现它的原因之所在吧!

婺源之行也使我明白了前人所言:

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同时也真正体验到了达芬奇“自然是老师的老师”论句的内涵。

醉美婺源,从它身上发掘我进行风景创作的灵感源泉,努力去认知它、感受它并找到一种合适的技法去表现它在我今后从事风景创作的道路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图2.1婺源风景

(一)图2.2婺源风景

(二)

 

图2.3“江南第一樟”

 

第三章艺术表现语言及表现效果之美——水彩画表现之美

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称为风景画。

而用水彩材料绘制的风景画则是水彩风景。

早期的绘画中并没有这一单独门类。

水彩风景画最初表现形式为“风土地形画”,是英国早期对外殖民扩张中被提倡、被使用而得到发展的。

“英国水彩之父”保罗·桑德比(图3.1)经过技法上的实践,他把以功利为目的的地形画推向了以歌颂自然,表现美好世界为目的的近代水彩风景画。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被传入我国以来,它的艺术特色与中国传统绘画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于意境的追求和营造方面。

在水彩风景画中,利用恰当的技法语言去营造画面的意境是一项重要的程序和手法,起着拓展作品的品位和烘托画面气氛的作用。

图3.1保罗·桑德比作品

基于水彩风景画中重在营造意境这一特点,以我的见解,我认为

水彩风景画相比较于同样身为色彩画的油画风景而言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诚然,油画风景中也有意境的表现,但其往往是通过作品的主题及中心思想传递出来,这需要观者去意会它,而水彩风景画中意境的表现则不仅仅通过作品主题传递出来,更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带给观者视觉上以纯粹的美的享受。

那么如若在水彩和油画之间选取之一用来表现婺源之美,那么我认为水彩应为首当其冲。

而以湖南水彩为代表之一的南方水彩表现风格尤以适合表现婺源的美景,就以我所在的湖南地区的水彩表现语言来说,湖南水彩多以干湿结合的技法语言为主。

水彩干画法描绘出的画面清爽明晰,具有明亮透丽的意境美;湿画法则反映出画面滋润朦胧的诗意美。

这些表现效果正好与婺源之美所传递出的韵味与精神内涵所契合。

现任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任的黄铁山老师画风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在湖南同时也在全国的水彩画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他的水彩画清新秀丽、朴厚真实,富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和南方诗情,其用笔娟秀洒脱,色调和谐幽雅,意境恬静深远。

他的画均来自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在生活中提炼创作素材,在创作中倾情意境的营造。

为了将意境营造的更加强烈,他的画多用湿画法,用排刷和羊毫笔大块铺开,一气呵成。

局部用重叠法深入塑造,尽量追求厚重透明的效果。

作品《开春》(图3.2)、《列维坦的故乡》(图3.3)等,均受到美术界的高度评价。

当然,黄铁山老师也画过很多婺源题材的作品,像《婺源组画》(图3.4)、(图3.5)、(图3.6)等系列作品就描绘了各个不同的地点以及时间下不同的景致特点。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充分地运用构图、色彩、材料、技法、表现语言……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画面中被最佳地组织与安排,从而达到传递给观者以最大限度的美感,同时运用精妙的绘画表现技巧重现所绘对象的真实性,充分展现了婺源恬淡质朴的风貌以及古朴典雅的韵味。

所以当你驻足于这些画境唯美而又真实、生动的作品前的时候,你会首先陶醉于画面中唯美的画境,然后你会折服于那无常人可及的精湛技艺。

站在这些作品前,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真的很美,真的很摄人心魄。

图3.2《开春》图3.3《列维坦的故乡》

图3.4《婺源组画之一》图3.5《婺源组画之二》图3.6《婺源组画之三》

我在毕业创作中表现婺源之美时,就主要参照黄铁山老师的用笔技巧及技法语言,先从画面的远景处开始着笔,充分发挥水的作用,通过湿画法创造水色淋漓,变化多端的特色。

有时候为了创造更好的效果,运用滴、擦、喷、刮等技法来表现。

用的多的还有上蜡法,使涂过蜡的地方不易上色,产生一种斑驳肌理以增强画面效果。

然后画面由湿画法逐步过渡到干画法,如此利用干湿结合的水彩表现语言来营造画面上滋润朦胧且又厚重透明的感觉,使得画面中湿可有水色交融的透明丰富的美感,干可有厚重且重叠深入的效果,以此带给观者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受。

总之,水彩画中的艺术表现语言及表现效果之美是丰富且多样的。

应适当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注重神韵的追求,促进中西艺术融合,立足于本土.本民族的风格特色,努力创建属于自身的艺术标志,从而使自己水彩艺术的表现力更加强烈,生命力更加旺盛。

 

第四章创作过程

4.1瞬间触动(构思)

  在创作开始构思的阶段,我疯狂的在网上搜集图片,搜寻了很多我创作欲望极高的图片素材,总之都是婺源题材的风景图片,因为当初我在开题报告会上就确定了我创作报告所要写的是关于婺源题材的风景创作,所以毕业创作选材当然要以此为基本准则进行选取。

最终,我极尽所能地搜集到几十张素材、照片,经过反复的筛选,我最后选取了几张研一时去婺源采风拍摄的照片。

看着最终被确定下来的素材,我满怀斗志,憧憬着毕业作品会给我研究生三年来的所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4.2追求唯美(定稿.绘制)

在确定了我毕业创作的创作题材之后,我便开始绞尽脑汁地给我的作品起名称:

《老桥·流水·顽童》、《无风的夏日》包括《仲夏夜之梦》这样戏剧化的名称我都想到了。

最后,我觉得作品的名称还是要简练、朴素一点为好。

于是,我便将《阳光灿烂的日子》定为毕业创作的名称。

《阳光灿烂的日子》,顾名思义,我所要表现的内容是阳光明媚天气的景色,至少光照要是充足的。

于是,我便在脑子里揣摩这阳光天气的风景该如何画。

好在有前车之鉴,我本科阶段时曾进行过相关的专题训练,对于画阳光天的色彩,我还是颇有感受的。

接下来,我便仔细品读素材中所传递给我的信息。

我发现素材中的主体物是一座巨大的古石板桥。

记得写生时曾画过它:

这桥大概三四层楼高的样子,非常雄伟、壮观,站在桥上是不敢往下看的。

考虑到我选择的绘画材料是水彩,一般来讲,水彩画的画幅不宜过小,不然会不太好看。

所以,我决定用一张大幅的画纸来绘制,以达到对其感受的真实再现。

我决定把创作的尺幅定为110cm×160cm,约为两张全开纸的大小。

同时,我觉得不能只简单地画成一幅自然风景画,而要把画面的内涵进行提升。

所以我又另外选取了几张在水边放牛戏水的儿童照片,然后将选择的风景素材与牧童、水牛的照片巧妙组合起来,这样一来,画面的内涵顿时变得丰富而深刻起来。

尤其是使得自然气息与人文气息得到紧密联系。

当我的创作思维明晰以后,我就马不停蹄的去买回画纸。

当我把纸在画板上裱好后,我便开始铅笔稿的绘制。

记得开题报告会上,我曾预想过我毕业创作的效果:

一幅精细的、高写实性的唯美风景。

所以要达到这种预计效果,铅笔稿的精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最后,当我最终绘制并修改好铅笔稿时,发现已经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虽然久了点,但这是十分必要的。

接下来就是上色的环节了,上色前,我认真参阅了黄铁山老师的风景作品,他作品中多用湿画法,用排刷和羊毫笔大块铺开,一气呵成。

局部用重叠法深入塑造,尽量追求厚重透明的效果。

但是由于我的画面太大,不可能在画面上大范围铺色,所以我又借鉴了陶世虎局部完成画面的作画步骤,打算以这种作画顺序逐步完成画面。

考虑到色彩的组织运用和色调的营造方面是我作品中关乎成败的重要因素。

所以,当我在一头迷雾中苦苦思索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全局的色彩关系时,这时,导师刘永健老师建议我学习和借鉴柯罗作品中的色彩。

于是,我又去图书借阅室借来了柯罗的风景作品画集进行参阅。

柯罗作品(图4.2.1)、(图4.2.2)中的色彩大多是灰色调,而且他善于用色彩来营造氛围。

不过考虑到柯罗画的是油画,而我的是水彩。

因为在水彩中,灰色调是不被提倡也不太容易被表现的。

不过我还是想尝试着挑战一下自己的能力。

于是,我便从画面左上方的一团树开始上色。

(图4.2.3)

图4.2.1柯罗作品

(一)图4.2.2柯罗作品

(二)

时间在一天天流逝,当然,我的画面也逐渐变得充实而丰满起来。

左边这团树和处在暗部的桥墩部分已经画完了,然后我就转向了桥的主体部分以及画面上其他部分的绘制……

时光如梭,转眼间已经划过了一个月的光阴。

此时我画面上的内容已经逐渐清晰、明确起来。

(图4.2.4)、(图4.2.5)、(图4.2.6)这时,导师刘永健老师又对我的作品提出了宝贵的指导。

他除了指出我画面上存在的缺点外,说的最多的就是要我尽快先把画面的色彩铺满,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对作品最后的效果进行修改、调整,以达到完善作品的目的。

眼见着交稿的时间也一天天临近了,我也只得没日没夜地拼命赶工。

所幸,在交稿的最后几天,我终于完成了毕业创作。

看着刚出炉的作品,我的心里还是颇有成就感的。

创作的过程酝酿着思维的成熟,这个过程的快乐和艰辛是我研究生三年最珍贵的回忆!

图4.2.4色彩稿局部一图4.2.5色彩稿局部二

图4.2.6色彩稿局部三图4.2.7色彩稿局部四

结论

“最美不过夕阳红”,诚然,夕阳西下时的瞬间确实能带给人视觉上极大的美的享受。

然而,承载这一景象的大自然确时刻孕育着数不胜数的美。

那美是这么地摄人心魄,这么地令人魂牵梦绕……于是,人们纷纷走出居室,走出喧嚣的城市,走进大自然,投身自然的怀抱。

旅人们热衷于畅游山水间;画家则热衷于描绘山水。

他们十年如一日地孜孜不倦地在这片领域里探索,把对自然之美的感受热切而巧妙地表达在绘画中,从而逐渐锤炼出美术作品中唯美的画境和独到的写实风格。

基于绘画中唯美写实性表现语言及表现效果之美的广泛影响,社会大众开始成为这类美术作品的追捧者。

他们喜爱作品中所描绘的内容题材,喜爱作品中唯美的画境,喜爱那惟妙惟肖的写实技巧。

这种喜好已经形成了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的一种偏好。

综上所述,自然之美(特别是婺源之美)是引发美术作品中艺术表现语言美和人们审美情结的根源。

而艺术表现语言及表现效果之美又是导致人们形成既定审美倾向的直接动因。

同时,这种审美情结又直接引发了人们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的要求。

同时也体现了人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画廊.CN44-1008/[J].期刊杂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06.03.

[2]张少侠.《世界美术大典》[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

[3]李猛.学术,政治与自由的伦理[J].读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6.

[4]张丽华.《创作与构图》[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0

[5]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6](德)约翰内斯伊顿.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6

[7](德)瓦尔特.赫斯.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8]斯特法诺.左菲弗朗西斯科.卡斯特利亚.《现代绘画从印象派到20世纪先锋派》[M].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