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38804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37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docx

江苏省特色专业物流管理建设总结报告

 

江苏省高等学校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

 

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工作总结目录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一、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物流管理

专业代码:

620505

所属院系:

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系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该专业成立于2004年,当年即招收高中毕业的三年制高职大专学生。

迄今为止,物流管理专业已连续8年面向社会招生,已有5届累计461名毕业生,经毕业生跟踪调查,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广大中小企业物流运作与管理、物流信息化等相关岗位的工作。

现每年招生稳定在80人左右,就业率持续在99%以上,2010年通过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申报。

物流管理专业拥有一支双师素质高、梯队完善、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12名专任教师,副教授(高工)5名、讲师(工程师)7名,高、中级职称比例为41.7%、58.3%。

研究生10名、本科2名,其比例分别为83.3%、16.7%。

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100%。

有骨干教师6名,双师型教师10名,双师结构比例达83.3%。

长期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5人,全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且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

1.25。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以学院“三依托、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依托学院构建的五大产业联盟,创建了“双向互惠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和新机制,依托行业企业完成了该专业的职业领域、职业方向与职业能力的分析,逐步形成并实施了“SSPA(SchoolSkills&PositionAbilities)”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岗位为主要依据,逐步形成了物流运作与管理、物流信息化两大培养方向,并构建了基于学生岗位(职业)成长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岗位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

二、专业建设方案与目标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1.拓宽行(企)业与学院合作建设专业的有效途径,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基础,以常州市工业工程学会为平台,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物流业发展为契机,积极拓宽企业与学院合作建设专业的途径:

(1)建立动态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继续深化学院与常州嘉迅物流有限公司、常州新东方物流有限公司、通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并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作为学院专业建设的专家,定期走访这些企业与专家,征求他们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同时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时地融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之中,使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

(2)积极推进订单式教育、实景式教学、模拟性演示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技能素质与企业岗位需要间的无缝接轨。

按企业对人才岗位的技能要求,展开“一对一”的订单式培养,实现能力与岗位的“零距离”;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实验实训环节,施行工学结合的实景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方式,并结合模拟性演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积极利用好已建的“三个平台”——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企业管理与信息化研究所、常州市工业工程学会,在提高教师科研工作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上,拓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积极投身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重组、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等工作,主持或参与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技术支持、实施服务等过程。

(4)“双基地”合作见成效。

扩大与常州嘉迅物流有限公司、江苏华威世纪集团公司等多家物流公司与生产制造企业的合作,拓展合作内容与模式,真正将“双基地”建成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建成工学结合的平台。

(5)建设完善社会培训服务体系。

开发设计可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积极为企业提供预备员工的培训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等,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2.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1)人才培养规格及岗位关键能力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及信息技术认知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基本管理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和差异化的专业核心技能。

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前沿及发展方向,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掌握物流管理中的各种应用技术;具有从事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等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熟练操作与维护物流管理软件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业务流程和基本操作方法;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岗位关键能力定位:

生产制造型企业物流管理能力,包括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维护与应用能力,包括L-MIS系统的安装、维护与应用、RFID应用技术、GPS/GIS开发与应用技术;物流业务的营销能力;第三方物流业务所需技能,包括仓储管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管理、运输调度、货代管理等岗位能力。

(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贯彻“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以学生职业成长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现四通,即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要求直通、实践教学与核心技能直通、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直通、顶岗实习与就业直通。

(3)特色教材建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出版2部,建成“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或课件3套,“双证融通”教材2本,初步形成“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教材系列。

同时为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强化教学实训条件建设

(1)建设指导思想

以物流岗位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培养模式,以完善现有实验(训)基地为基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题,充分利用常州科教城资源,构建“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岗位实践”三大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建设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物流管理校内实验(训)基地,建设物流控制技术实验室、物流装备实验室、物流管理技术实验室、网络通讯实验室、区域物流实验室、制造业企业物流实验室和物流运作模拟与演示实训中心。

申报建设省级示范实验室。

建成能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平台,为专业领域进一步发展构筑强有力的基础和条件。

(2)建设项目

扩建物流运作控制实验室、物流运作演示实验室2个;新建物流控制技术实验室、物流装备实验室、物流管理技术实验室、网络通讯实验室、区域物流实验室、制造业企业物流实验室等6个;新建院外实训基地10个。

4.打造高水平“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1)聘请行业专家。

每年拟聘请行业专家2名。

(2)专业带头人。

本专业现有专业带头人1名,通过培养或引进,使本专业带头人人数达到2名,且符合专业带头人的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

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5年,省内有较大影响、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师德素质好、教育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动手技艺精湛的专业带头人。

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1篇以上专业技术论文,主持完成1项省(市)级以上应用研究课题。

建设措施:

培养或引进。

(3)骨干教师。

通过引进、聘请和培养等方式,使骨干教师人数达到9名。

建设标准:

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教育部双师素质培训,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较强业务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在专业教师团队中起骨干作用。

建设措施:

培养、聘请与引进。

(4)兼职教师。

与合作企业实现人员的互聘,确保本专业企业兼职教师人数达到15名。

建设标准:

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层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或能工巧匠。

建设措施:

聘请。

(5)双师教师。

建设标准: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建设措施:

以承担课题研究和与企业项目合作为抓手,培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在建设期内,一方面为专职教师设立软性课题,如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教具研制、下企业挂职锻炼、到实验实训中心轮岗、考工考级等办法,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教师参与纵、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增强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使专业教师真正达到“双师”型的要求。

5.加强社会服务建设

对物流管理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一是每年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500名左右物流管理类人才;二是在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为同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经验;三是在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其他院校及其相关专业产生引导和示范作用。

为物流管理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关标准,包括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和主要实践环节的技术标准。

以学院“企业管理与信息化研究所”、“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为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进行管理咨询工作,每年至少为5家企业进行咨询服务;每年培训社会人员1000人次以上,其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不低于100人次。

成为常州地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培训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服务中心。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专业带头人应全部在企业兼职,骨干教师应在企业兼职。

(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围绕江苏省、常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坚持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物流信息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教学改革为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完善“SSPA”(即SchooltoSkills,PositiontoAbilities)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学生职业成长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在相关专业的建设中积极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受益;积极提倡并推行“引导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建立“共生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成产学相融、示范推广的平台,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双师教学团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设,全面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物流管理专业建成省内居于领先地位、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为国内其他同类院校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江苏省特色专业。

(1)完善“SSPA”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推进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与维护方向的工学交替。

(2)校企共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ERP应用与实施》、《采购管理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等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力争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3)积极推行“引导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建立一套校企双重管理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

(4)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组建校内外结合的感知实践平台、课程实践平台和角色实践平台。

建成18家以上能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校外综合实训基地。

(5)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水平,再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4~5名。

每年选派3~4名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半年以上时间的科技服务,每人为企业解决2项实际问题。

(6)以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带动内在联系紧密的物流管理、商务策划、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建设,形成一个专业群,整体提升商务、运作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工作思路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常州市处于长三角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发展包括物流产业在内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常州市的重要产业发展战略。

找准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与地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以培养物流信息技术人才为宗旨

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作为专业培养的特色加以坚持。

从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分析得到,未来几年,随着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物流网点的拓展与分布范围的扩大,可以想象离开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的运作与调度几乎不可能实现。

再加上物流信息采集技术与控制技术的更广应用与普及,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人才必将面临极大的缺口,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制订好专业发展规划。

(3)以重构基于学生职业成长过程的课程体系为抓手

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行设置。

职业素质包括生存发展、身心健康、关键能力、人文科技四个方面;职业技能包括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方面。

同时课程体系还必须面向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营销、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等主要岗位群。

通过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建设体现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

(4)以建设“职业性”双师队伍为根本

优化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

建成一支适应示范性院校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具有先进理念、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相对稳定、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科研力量强、技艺精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有2名专业带头人。

通过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并编写教材、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培训、给予兼职教师稳定的待遇等措施,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5)以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基础

建设内部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在专业群内集成各种先进的、现代化的产品设计技术、生产制造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物流控制技术,并将企业生产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客户订单接收、产品开发、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入库检验、库存保管、出货发运、客户服务等环节进行仿真模拟和系统再现,并在虚拟环境中把具有相互协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即供应链企业(如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集成在一起,使得供应链中的企业都能够共享到链上其他企业的技术、设备、信息、资金等资源。

建成《ERP原理与应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实务》和《采购管理实务》四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共享课程库,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在线教程、教学课件、实训指导、实训报告、习题解答、试卷分析、资源下载、参考文献、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资源、网上答疑与学习讨论平台、远程理论与知识测试与考核平台等。

(6)以建立“共生型”校企合作模式为手段

拓宽行(企)业与学院合作建设专业的有效途径。

以“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基础,以常州市工业工程学会为平台,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物流业发展为契机,积极拓宽企业与学院合作建设专业的途径:

一是建立动态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二是积极推广先进的教育模式;三是提高科研水平,参与企业的物流规划、方案设计、技术支持、实施服务等工作;四是“双基地”合作见成效。

(7)以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为行动纲领

充分利用常州科教城资源,在已经建成的物流运作控制中心、物流运作演示室的基础上,按国家级、省级示范实验室要求,建设集应用性、开发性、先进性、示范性、共享性为一身的、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综合实训基地。

该实实训基地将由物流控制技术实验室、物流装备实验室、物流管理技术实验室、网络通讯实验室、区域物流实验室、制造业企业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训中心等七大部分组成。

同时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合作,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0个,从而形成“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预计成果

在2010年物流管理专业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通过2-3年的建设,力争实现以上各项建设目标,使得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更为明确,岗位职业技能定位准确,课程体系合理,实训实践环节配套同步,学生能力显著增强,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幅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各方面均有长足进步。

三、专业建设的主要工作和完成情况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是于2004年设置的。

该专业的设置是在充分调研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物流管理应用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设指导,面向江苏省、长三角地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应用所急需和紧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专业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1)专业设置的针对性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是:

一是主要培养具有市场经济意识、具备物流运作与管理能力的运作型操作型人才;二是主要培养掌握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与维护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同时做好这两个方向技能的复合,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将各种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物流运作与管理过程中去。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流管理应用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锡常地区的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木地板等企业,既是物流管理应用最为繁荣的行业,更是苏锡常地区的传统产业与优势行业。

物流管理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最有效的方式,但调查显示,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十大紧缺人才之一,目前推动企业物流管理业务发展的人才还很不足。

“目前国内的物流管理人才缺口高达65%”。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物流管理的迅速崛起及其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聘用相关领域的人才——能够将现代物流技术融合到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通过充分的专业调研与职业领域、职业能力的分析,并在大量行业企业专家与一线技术骨干的参与下,明确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两大人才培养方向为物流运作与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

这两个方向培养的人才可以从事的岗位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与就业岗位

培养方向

就业岗位

物流运作与管理

第三方物流公司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实体中的仓储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运输调度、报关与货代、市场营销与渠道管理等岗位;

物流系统运行的设计与规划、统筹与管理;

生产制造企业采购业务及其管理等岗位;

产品经营过程中的物流管理、现场管理、企业物料、库存及其仓储业务及其管理等岗位;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运输、仓储、配送)的安装、应用、开发与维护;

现代物流技术(条形码、RFID、GPS/GIS)的应用与开发;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安装、调试、操作应用与维护;

物流控制技术的应用;

网络数据库的应用与开发。

(2)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技能培养重点,完全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作出调整的。

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均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活动,及时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专业技能培养重点。

如2004级、2005级、2006级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相关概念、理论的掌握。

2007级、2008级、2009级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掌握,启动重点课程的“基于工作流程”的改革,侧重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体现在培养方案中为增加在校期间的企业实训环节,明确了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信息技术三个培养方向,同时,其专业技能培养的侧重点明显发生了变化。

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则侧重于现代信息技术特点,增加诸如RFID应用、商务OFFICE、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与维护、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体现现代信息社会技术特点的课程,将原来的三个培养方向调整为现在的两个方向。

同时根据培养重点的变化,每年均召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召开教学计划与课程设计研讨会,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以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2.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院“三依托、三合一”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分布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构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的“SSPA”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组织实施。

所谓“SSPA”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托学院良好的办学条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特长生工作室、项目创业园、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普适技能(SchooltoSkills),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在五大校企联盟、校企合作单位、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基地,在岗位上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PositiontoAbilities)。

 

图1分布式工学交替示意图

表2:

“SSPA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

培养模式

学年

学期

课程

实训

载体

(平台)

素质

技能

SS

(SchooltoSkills)

第一

学年

思品/法律、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大学英语、应用语文、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实务

军事技能、体育与保健、公益劳动、职业规划、创新创业

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项目创业园、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平台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普适技能

“毛中特”概论、大学英语、经济管理实用基础、国际贸易实务、货物学、商务沟通、网络操作系统

体育与保健、创新创业、社会自主实践

第二

学年

形势与政策、仓储管理实务、财务基础、运输与配送、采购实务、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现场管理、程序设计

体育与保健、创新创业

四(分方向)

形势与政策、物流英语、企业物流管理实务、ERP应用与实施、生产运作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剖析

体育与保健、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社会自主实践

形势与政策、物流英语、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与维护、网络数据库、现代物流技术、ERP应用与实施

体育与保健、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社会自主实践

第三

学年

五(分方向)

物流运筹学、供应链管理实务、商务office

RFID应用、商务office、GPS/GIS开发与应用

PA

(PositiontoAbilities)

第一

学年

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实务

专业认知实习

在校内实训室、五大校企联盟、校企合作单位、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基地

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

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沟通

计算机应用实训、实用工具软件实训、物流运作流程实训、国贸实务实训

第二

学年

仓储管理实务、运输与配送、采购实务、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现场管理

物流管理技能实训、物流市场调查与分析

四(分方向)

企业物流管理实务、ERP应用与实施、生产运作管理

物流企业管理沙盘训练、财务会计实训

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与维护、ERP应用与实施

物流企业管理沙盘训练、ERP实施技能实训

第三

学年

五(分方向)

供应链管理实务

毕业设计

RFID应用、GPS/GIS开发与应用

毕业设计

六(分方向)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通过“SSPA”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形成“课内与课外”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课堂与岗位”融合、“工作与学习”融合的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课内与课外”相融合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延升到了课外,具体表现就是实践基地的开放式管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源;“校内与校外”相融合主要体现在学生除了在学校参加正常的教学外,还可以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

(二)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架构的思路与过程。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的职业能力、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相关性、连续性分析,构建了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

表3: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

序号

专业方向

岗位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1

物流运作与管理

仓管员

仓库运营与管理

能进行仓库内部规划;

能制订仓库保管制度;

能合理保管货物。

运输调度员

车辆运输调度

能利用软件进行车辆调度;

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运输路线;

配送员

货物配载、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