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706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docx

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难点总结附习题答案

2018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总结

(吃透重点难点一次通过)

试卷考试题型包括5类:

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20题,每题1分(书上的重要实记知识点,例:

某一具体的教学原则来源于古代哪一个文献,4选一;例如,教学相长来自于()文献。

选项:

A《论语》、B《大学》、C《中庸》、D《学记》)

题型二、判断题

10题,每题1分(只需答对或错,不必改错。

注意审题,例如,“就是”、“仅仅是”等极端的语句。

例如,学历,是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错,是在法定教育机构中的。

题型三、简答题

3题,每题8分(简要回答,答出要点,需要解释性的拓展语句。

例如,备课的基本要求:

三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加以解释。

题型四、论述题

2题,每题13分(概念+内容+联系实际的适度发挥)

题型五、案例题

分析题(1题,20分)(就是所谓的送分题,先就题目给出一个判断性观点,再围绕主题发挥)

重点、难点总结

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在西方文明古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场所。

中国古代3000年前已有高等性质的教育活动。

西周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其中太学的建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

实行的是专业教育,分为四大学科:

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19世纪,德国的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其思想是

(1)。

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

学术自由的原则。

(3)美国1861年林肯总统签署于1862年生效的“莫利尔法案”建立“赠地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有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威斯康辛思想”是:

a.培养知识,b.科学研究,c.为社会服务。

(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③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与“洪堡时代”相比,多了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是高等学校第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1862的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也是中国最早实行班

级授课制的学校。

(5)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

教育性和学术性。

(6)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

另外,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7)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学位制度:

学士,硕士和博士。

(8)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9)(补充: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原则及“不愤不启”启发式教学;《学记》提出教学相长观点及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它是第一部教育文献;朱熹的循序渐进原则,师生互动合作;“文以载道”指不要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是预思想性于教学之中)。

(10)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教学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教的评估和对学生学的评估两个方面。

(11)智力(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

力的核心。

能力是心理特征。

智力和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1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时间性。

(13)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

(14)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a。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b。

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c。

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15)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

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16)教师的教育情意有:

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性向,教师自我。

(17)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18)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从19世纪初洪堡(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他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

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本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此出现了两个新词“教自由”和“学自由”,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

(19)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0)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切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21)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

(22)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23)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4)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单一的是专才。

(25)案例教学法(哈佛工商管理学院1918开始。

)。

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

(26)1903年,“癸卯学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

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27)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位条例》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教师法》

1995年3月18号,八届人大会议三次会议,《教育法》,本法为“母法”“基本法”。

1996年5月15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职业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高等教育法》

(28)高校最常见的科研管理方法有:

激励法、计量法、权利控制法、专家评议法。

(29)高校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

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管理制度。

(30)教师的角色特征:

传授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代理人的角色。

(31)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

范教育的先河。

(32)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

(33)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群体性。

(34)高等教育目标的特征是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

(35)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6)分段标准(P248)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量化标准

精英教育阶段:

15%以下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15%~50%,我国2002年进入此阶段,在18%左右

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超过50%

标准:

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又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7)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8)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向师性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我是林中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群体性。

(39)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评议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第二类是以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为主;一个是以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第三类是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2.判断:

(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正确)。

(2)“启发式是一种具体教育方法”(错误)。

(3)“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正确)。

(6)“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正确)。

(7)“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反映的是教学原则的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

(8)“知识与能力成正比”。

(错误)。

(9)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错误,解析:

是传统观点,是不对的。

(10)智力的核心是观察力。

(错误,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11)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正确)

(12)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正确)

(15)程序教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

(正确)

(16)课程就是教学科目。

(错误)

3.主观题

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一题: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P44-48)(仅就前两条出小题)

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第二,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第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第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第二题:

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

(P53-54)

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第三题:

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P65-66)

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题:

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P71-72)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他因此,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题:

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P77-79)(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第三题:

高等学校的职能及关系(P79-81)

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四题: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你如何理解?

(79)

答:

(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

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易助长高等教育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在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第五章高等教育目标

第一题:

大学生身心特殊性:

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

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第二题:

教育目标

教育方针: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即细化了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根据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P87)

①定义:

教育目标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

广义是指教育目的,狭义上是指培养目标。

②特征:

1)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

(P87)

2)高等教育目标还有相当的复杂性。

(P88)

第三题: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

(P89)

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

——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评价和激励作用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P89)

第四题:

通才和专才(P98)

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

专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第五题:

高等教育的任务(P102)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一题:

高等学校课程结构

(1)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4)显现课程与隐现课程。

第二题:

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P114)(大题,简答题)

答题要点:

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第一,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

第二,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

第三,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一题: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一般规律)(大题,P125-128)

(答题要点:

三性)

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时间活动的统一过程。

(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即,条件不同)。

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时间有限性)。

(2)双边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

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第二题: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的一种活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

教学有静态(其要素为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有动态(开始、发展、结束),连续不断的过程为教学过程。

第三题: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四点,P129-130)(小题)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第四题:

教学原则的特点、基本要求、依据的准则(补充)

合理性、实践性

第五题:

你能否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述。

(P131-138)

要点三个方面:

①教学原则的概念

②教学原则的体系

③能否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

①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②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③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您还可以选择别的原则进行阐述,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所讲的

课)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

2)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

教师须既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

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

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形式

第一题: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考点:

年年都考,出大题)(P141)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

缺点:

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兼顾个别差异。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第二题: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P143)(小题)

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第三题:

备课的基本要求(P144)

答题要点: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第四题:

大学上课不用讲究?

或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即,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补充)

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上课结构有组织教学,检查学习,讲授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小结与布置课堂作业。

ⅰ.目标明确,ⅱ.内容正确(懂,透,化),ⅲ.方法得当,ⅳ.表述清晰,ⅴ.气氛活跃。

几者相辅相陈。

第五题:

讲授法(要求新教师掌握的内容)(P150)

讲授法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性。

是运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方法。

其优点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能给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指出解决的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利用讲授法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困难的。

第六题:

教学方法选择依据(补充)

①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②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⑤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具体要求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一题:

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的内容(简答)(P176-177)

①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

②含义:

高校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内容:

1)研究教育对象。

2)研究教学内容。

3)研究教学方法。

第二题: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①科研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③科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④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⑤科研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⑥科研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题:

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P192-193)

要点:

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

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

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思想品德教育)。

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第四题: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大题,记住,P194-195)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

第五题: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补充)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

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

愉快的情绪,开朗的心胸,顽强的毅力)

第六题:

教师的教育情意(P198)

教育情意:

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

①教育理想

②教育情操

③教育性向

④教师自我

第七题:

教师的权利(6点,P201-202)

①教育教学权

②科学研究权

③管理学生权

④获取报酬权

⑤民主管理权

⑥进修培训权

第十三章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题:

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加补充的内容)

①概念:

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②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大发展趋势、潮流)

1972年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

创新性学习(终生教育)代替维持性学习

1989年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学会关心:

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

全面发展

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知识经济未来教育四大支柱:

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1949—1978(30年)“双基”教育阶段: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79—1982(4年)发展智力

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